- 產品缺陷風險分析和預期召回效益評估
- 梁新元 王洪建 陳雄 楊文秀 焦昭杰
- 2146字
- 2021-04-09 14:42:54
2.3 汽車缺陷風險評價方法
2.3.1 汽車缺陷風險識別與評估流程
汽車缺陷風險體現為由缺陷引發的事故,同時也體現為潛在的可能發生的事故。為了建立汽車召回預測模型,把包含汽車缺陷的潛在事故風險和汽車缺陷的事故后果風險兩種情況統稱為汽車缺陷的事故風險。
缺陷調查與召回監管主要流程如圖2-4所示,確定了缺陷調查所處的階段。

圖2-4 缺陷調查與召回監管流程圖
根據圖2-4缺陷調查與召回監管流程圖,將風險分析分為3個階段,即缺陷信息綜合分析、缺陷技術初步分析、缺陷技術認定。缺陷信息的收集與管理,既是產品召回監管工作的起點,又是決定產品召回監管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前提。為配合缺陷汽車信息的收集管理,國家缺陷產品管理中心建立了消費者投訴分析與處理系統、汽車制造商信息備案系統、國外召回信息監測系統、國家車輛事故深度調查體系和產品傷害監測系統等。相應信息收集包括消費者投訴信息、制造商備案信息、國外產品召回信息、輿情信息和事故信息,經篩選整理后組織專家進行會商形成信息評估意見。
圖2-5是基于風險管理的缺陷汽車產品召回流程圖。召回缺陷是一個循環演變的過程,最終消除安全隱患。缺陷產品召回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分析與整理、缺陷調查、缺陷處理與消除(召回)等環節。

圖2-5 缺陷汽車產品召回流程圖
風險識別前要確定風險主體。風險主體是指“有安全隱患的單個汽車產品”。“有安全隱患的單個汽車產品”是從有安全隱患批次中隨機選取的統計學概念的樣本,而不是具體的某個車輛?!坝邪踩[患批次”是確實具有安全隱患的產品的集合,通常是理論上存在但無法確切定位的批次。追溯產品的最終結果可以得到“問題批次”,這是受某個質量問題或故障影響的最小的可追溯批次。這個車輛批次即“問題批次”,是風險處理措施的對象。
初步辨識是信息綜合會商的結果,也是風險評估的前提。并不是每個批次的汽車質量問題或故障都必須啟動缺陷風險評估的程序。原則上違反國家法規或強制性安全標準,以及風險水平極低和極高的情形都不需要啟動風險評估,因為大部分生產者會直接采取主動召回或其他措施消除風險。對評定等級為高級或中級的缺陷,若生產者主動召回的態度消極,則需進行風險評估。缺陷汽車產品召回風險管理流程圖如圖2-6所示。

圖2-6 缺陷汽車產品召回風險管理流程圖
缺陷汽車產品的風險傳遞流程為缺陷—故障—事故—傷害,表現形式由最初單一的、確定的缺陷分化為若干不同的故障,每種故障會產生不同事故形態,最終導致各種程度不一的傷害。一種缺陷可能引發多重危險,這些危險可能獨立發生,也可能有因果關系。對危險進行初步評估,多數可以確定主要危險。對于少數不易區分主次危險的情況,可以先假設其為主要危險,對其開展風險評估。進行風險評價時,要考慮次要危險對總體危險的影響來適當提高風險的等級。
由于缺陷產品具有同一性和批量性,不同數量的缺陷汽車的社會總體風險差異很大,因此在分析缺陷風險時需考慮危險發生范圍或缺陷產品數量的風險評估模型,以期更客觀地反映風險本質,準確地進行風險評估。因此,在提出除缺陷風險的嚴重程度和發生可能性時,增加缺陷汽車數量這一輔助指標,得到圖2-6所示的缺陷汽車產品召回風險管理流程圖。
2.3.2 信息評估評判
對于信息評估評判,國家質檢總局“關于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信息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的通知”(國質檢法函〔2009〕293號)要求:風險信息研判采取分級研判和專門研判相結合的原則。各級質檢機構都應當對收到的信息認真組織研判,通過科學研判確定風險性質并采取處置措施。
(1)分級研判
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全系統對各類風險信息分三級進行研判。
三級研判。各地兩局基層單位收集、篩查確認的風險信息由所在地直屬局或者省級質監局負責組織三級研判。
二級研判。直屬局或者省級質監局認為應當由國家質檢總局組織研判的事項,報總局各業務司局,由各業務司局負責組織二級研判;總局業務司局直接收集、篩查確認的風險信息可直接進行二級研判。
一級研判。總局各業務司局難以研判和處置的,報總局領導批準后組織一級研判。
(2)研判方式
工作研判。總局各業務司局和各地兩局都要建立專題會議和聯席會議制度,對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信息進行研判。
專家研判。專家研判由各級質檢部門有關業務工作部門組織,以會議集體研究為主要形式。參與研判的專家應當為奇數,且原則上不少于3人,復雜問題的研判專家不少于5人。研判決定應當根據多數與會專家的意見做出。專家意見分歧較大的,應當組織進一步調查研究。
技術研判。需要進行技術研判的,由各級質檢部門指定具有法定資質的檢驗檢測機構進行,包括定量、定性實驗分析和技術鑒定等。
調查研判。對風險尚未完全查明的事項,負責研判的部門應當組織專項調查,必要時可以會同有關部門共同開展調查。專項調查形成結果后,應當根據調查結果組織會議研判或者專家、技術研判,形成研判結論。
集中研判??偩指鳂I務司局和各地兩局應當定期組織階段性的集中研判,綜合分析研究特殊性、系統性風險信息。
(3)研判工作要求
一是各級質檢部門應當建立專門的研判工作制度,研判結束后應當形成完整的資料檔案;二是組織專家、技術機構調查研判后,應當形成書面結論或報告;三是與有關部門共同研判時,應當明確組織研判工作的負責人。
下面首先對汽車缺陷的事故風險因素進行分析,進而進行事故風險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