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西部城鎮化與城鄉收入差距的關系研究
- 溫雪
- 4307字
- 2021-03-12 18:32:29
2.4 城鄉收入差距的相關理論
學者們大多從兩個視角來研究城鄉收入差距:一是圍繞著經濟發展和城鄉收入分配的關系研究;二是就城鄉收入差距本身的形成原因、影響因素及變化趨勢等方面進行研究。國內學者的研究側重于全國視角的城鄉收入差距,而對于西部地區區域性的特殊狀況研究較少引起學者們的關注。
2.4.1 城鄉收入差距趨勢研究
從理論上講,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包括城鄉之間、城鎮內部和農村內部三種類型。但國內外學者們一致認為就中國的居民收入分配格局而言,存在比其他國家更大的城鄉收入差距(Kahn & Riskin,2001;陳宗勝、周云波, 2002)。而在影響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因素中,城鎮化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并且城鄉收入差距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呈現出先向上攀升后緩和下降的趨勢(陳宗勝,1991)。由于城鄉收入差距在我國收入差距中占有較大比重,因此,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有助于緩解我國整體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矛盾。由于我國城鎮化發展迅速,未來全國居民總體收入差距巨大的現狀將會有所改善。
在實證檢驗方面,當前我國的數據是否支持這種倒“U”關系還存在分歧。王小魯等(2005)利用我國1996—2002年的省級城鄉收入基尼系數的面板數據來檢驗倒U型假說,發現其呈現出先向上攀升后緩和下降的趨勢,存在庫茲涅茨曲線,總體而言我國收入分配不平等仍在加劇。劉榮添(2006)運用我國30個省市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證明了我國整體城鄉收入差距與人均GDP之間存在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的關系,但不同的省份的不平等程度有所差異。李志軍和奚群(2012)運用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發現,我國金融發展不僅與城鄉收入差距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與城鎮、農村各自的收入不平等也存在相同的倒U型關系。
也有經濟學家對倒U型曲線在我國是否存在提出質疑。一些學者通過對我國一些省、縣的歷史數據進行分析,發現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并不滿足倒U型假說(Khanetal,1992;李實, 1993;趙人偉,1999)。在計算我國的基尼系數后,唐平(2006)指出改革開放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速度雖有放緩,但基尼系數仍在不斷擴大。王亞芬等(2007)通過對我國分省的年度數據進行分析,發現我國發達地區收入分配存在倒U型假說的關系,但城鎮內部收入差距仍處于不斷擴大階段,不滿足該假說。有經濟學家提出現有的部分研究認為倒U型假說在我國不成立,是因為我國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經濟發展仍落后于發達國家,學者們選擇研究的時間階段仍是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階段,當經濟進一步發展,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將會有更有力的數據支持(陳宗勝,2002)。
2.4.2 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我國城鄉收入分配不公平長期存在,影響了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學者們開始關注影響城鄉收入差距的各種因素,試圖解釋我國的城鄉收入差距的原因。
2.4.2.1 城鎮化
蘇雪串(2002)提出雖然城鎮化在發展初期加速了城鄉收入分配的平等,但在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我國的城鎮化滯后也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增加,阻礙了城鄉收入差距縮小。陸銘等(2002)提出,由于城鎮化的推進,農村居民向城鎮居民身份的轉變將會使得統計上的城鄉收入差距有所擴大,但是農村人口向城鎮遷移有助于降低城鎮平均工資,也有利于提高農村的生產率水平。他們通過實證證明了我國城鎮化有助于降低城鄉收入分配不平等。城鎮化與城鎮傾向政策常常被許多學者綜合討論,同時納入研究的框架,但二者對城鄉收入分配的影響機制有較大差異。程開明等(2007)提出城鎮化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機制有:一是由于城鄉期望收入的差異導致農村人口向城鎮遷移,城鎮勞動供給增加,均衡工資迅速下降,由于農村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農村人均資源擁有量的增加,農村均衡工資開始上升;二是由于農村勞動力進城就業的收入增加,寄回農村的資金會有所增加,這些資金可以用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從而增加農民的收入;三是城鎮的數量增加和規模擴張會增加對農產品的需求,促進農業的發展。由此,城鎮化有助于緩和城鄉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曹裕等(2010)通過對我國的省級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得出我國城鎮化的推進縮小了城鄉收入不平等的差距。
2.4.2.2 城市偏向政策
部分國外研究者站在城市偏向政策的角度對目前發展中國家出現的城鄉收入差距巨大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研究。Schultz (1978)明確提出了他的觀點,對于大部分的發展中國家來說,他們采用的城市偏向政策普遍是通過“剪刀差”的手段完成的,也就是說由政府出力去改變產品價格以及生產要素價格,并從農業中抽取剩余資源去補貼工業的發展。Wei(1997)認為中國,實行的金融系統在資源分配方面呈現出非常明顯的城鎮傾向。Park(2001)通過一些研究也發現中國實行的信貸政策很大部分都有著向國有部門或多或少傾斜的問題,因此進一步擴大了城鄉的收入差距。對于這類問題,國內的部分學者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由于存在的工農產品的“剪刀差”現象和很多對于農村地域明顯歧視的制度安排,使得產生的農業剩余逐漸轉為非農產業資源(Yang,1999)。然而也有一部分的學者提出,早在1985年我國的農產品收購價格上調的幅度便超過了農村工業品零售價格,所以存在的“剪刀差”問題并非造成城鄉收入差距大的主因(王德文、何宇鵬,2005)。李實(2003)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由于目前政府采取的稅費征收標準不盡合理,并且存在的城鄉勞動力的劃分不均,以及在社會福利和保障方面向城鎮傾斜,這些現象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增大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陸銘等(2004)提出,影響1987到2001年出現的城鄉收入差距大的因素有:開放經濟、經濟所有制調整以及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
對于那些向城鎮傾斜的經濟政策,財政支出起到的作用特別關鍵。從理論上來說,采用財政轉移支付手段主要目的是為了減小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然而,鑒于目前存在的財政支出對城鎮傾斜的問題,那么財政的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就有待商榷。沈坤榮等(2007)根據對農村公共支出的研究,發現了公共支出對于城鄉收入之間的差距有不小的貢獻。他們認為:從整體上講,農村公共支出有利于農村的經濟發展,并且對農民收入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也存在制約農民收入增加的因素,包括投資支出信息不夠透明,市場化程度低,監督管理也不到位,缺乏運行效率,阻礙了城鄉收入差距的下降。陳安平(2009)通過對收集到的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財政分權相關數據對影響城鄉收入差距的力度進行了一定的客觀估算,結果表明雖然財政分權對當地的財政支出起到了推動增長的作用,但是并未明顯加大城鄉間的收入差距。與此同時,若地方政府能兩者兼具,一方面努力維持著支出水平不斷上漲,另一方面不斷加大在科教文衛和支農等方面的支出比重,則有利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王藝明等(2010)深入研究了支出結構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干預,結果表明:無論是科教文衛的支出還是基礎建設的支出均擴大了城鄉收入差距,然而對于支農支出來說,則剛好相反,縮小了城鄉收入差距;根據對不同區域的調查與考證發現,由于財政支出具有城鎮偏向,較多類型財政支出會加劇城鄉收入分配不平等。
2.4.2.3 勞動力流動與戶籍制度
就理論而言,勞動力在流動的過程中能夠起到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作用。一些研究人士認為由于我國實行的戶籍制度,嚴重地制約了勞動力的流動,并且較大地提高了流動成本,導致勞動力的流動規模大大降低,最終無法起到縮小城鄉差距的作用,我國的戶籍制度削弱了勞動力流動的積極性。王美艷(2005)在她的研究中發現,戶籍的存在使得勞動力在城市市場受到歧視,導致勞動力無法找到相應的在正規部門的工作,進而自然也難以提高勞動力的平均報酬。陳劍(2009)也認為,城鎮戶籍是勞動者成功在高收入行業工作的敲門磚,若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削弱這方面的非市場力量,打破進入這些壟斷行業的壁壘,則能有效改善目前的不合理分配狀況,縮小城鄉收入差距。Whalley等(2004)在他們的實驗研究中發現,若是取消戶籍制度,那么勞動力的流動性勢必會改善,如今存在的收入不平等現象也會得以改善。但是上述的研究都是建立在戶籍制度是阻礙勞動力遷移的唯一障礙的基礎上的。但蔡昉(2008)認為,戶籍制度并不是阻礙勞動力流動的唯一障礙,因為即便有戶籍制度,勞動力流動也未因此而停止。
實踐證明勞動力流動不僅僅從理論上可以降低城鄉收入差距,我國的各省份數據也支持了該理論。2002年社科院對全國流動人口的調查表明,人口遷移對收入分配有顯著影響,雖然擴大了城鎮內部收入差距,但對縮小全國城鄉收入差距有著促進作用(李實,2008)。蔡昉(2009)認為,如今中國勞動力流動與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現象同時存在,的確有悖常理,他對勞動力流動和戶籍制度改革之間的關系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對勞動力流動帶給城鄉收入差距的負面影響進行了邏輯上的解釋。他認為主要的原因在于現有的統計制度是無法完全地覆蓋所有人的。鐘甫寧(2010)另辟蹊徑,從統計制度的角度出發,給出了利用勞動力流動性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方法,換言之就是把對常住人口統計劃分為現行收入統計。在整個勞動力的流動時候,居民身份必定會發生變化,進而促使人口進行重新分配,事實上那些身份發生轉變的居民普遍是農村中較富裕的人,一旦劃入城鎮居民類別中,以他們所擁有的豐富的資源勢必會擴大城鄉收入差距。所以由于居民身份的轉變,通過勞動力流動促進收入差距縮小不太現實。不僅如此,部分研究人士開始對勞動力流動能夠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觀點提出了自己的質疑。有學者將居民分為農村居民、農民工和城鎮居民,并又具體將對農民工進行分類并歸類:一類獲得城鎮戶籍的農民工屬于城鎮居民,另一類未獲得城鎮戶籍的農民工屬于農村居民。理論推導顯示:農民工階層的出現在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同時也加劇了城鎮內部和農村內部的收入不平等(鐘笑寒,2008)。
2.4.2.4 人力資本
目前較多學者認為人力資本的差異是造成中國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Secularetal,2007;陳斌開等,2009)。溫嬌秀(2007)通過對內生結構收入函數模型的研究,發現在研究城鄉收入差距成因時教育不平等的因素常常被忽略了,并且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它對加劇收入不平等的作用越來越明顯。陳斌開(2010)利用2002年的CHIP數據,運用瓦哈卡—布林德的方法對其進行分解,得出教育水平差異確實導致了中國城鄉收入差距的增大,其實際貢獻率為34.69%。王突艷(2005)研究農村勞動力在城鎮就業的制約因素,發現農村勞動力參與城市公有單位工作十分困難,存在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城鄉人力資本差異。由于存在人力資本差異,在同一行業的工作人員的工資報酬也可能相差甚遠。郭劍雄(2005)提出,目前出現的城鄉收入差距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城鄉經濟增長源泉的差異性。究其根本,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孕育城鄉人力資本與生育率的差異性。若不存在其他因素,生育率與城鄉人力資本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最終可以實現城鄉收入的“絕對收斂”,雖然依然存在著城鎮偏向政策等因素,但是通過降低農村生育率和提高人力資本也能實現最終的城鄉收入的“條件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