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西部城鎮化與城鄉收入差距的關系研究
- 溫雪
- 5904字
- 2021-03-12 18:32:29
2.3 收入差距的相關理論與衡量
2.3.1 收入分配理論發展歷史
國內外學者們對收入分配的研究一直保持著高度的熱情。作為經濟發展中時刻伴隨著的問題,它不僅影響到一國政治是否穩定,也關系經濟能否健康可持續發展。收入分配理論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完善,經濟學家對其研究日漸深入,也得出了許多新的研究成果。自庫茲涅茨假說提出之后,學者們研究重點開始側重于研究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關系,而西方學術界對于收入分配理論本身的研究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2.3.1.1 古典學派的分配理論
古典學派的分配理論以亞當·斯密(Adam Smith)和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為代表。他們的分配理論著重研究農業部門,在土地的供給一定的情況下,研究勞動、資本和土地三者之間的分配。亞當·斯密從占有生產條件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將一國人民劃分為三個階級:一是資本家,二是地主,三是工人。他認為國民收入是由這三個階級構成,或者是由他們衍生而形成的。與這三種階級相對應的三種收入形式為:利潤、地租和工資收入。亞當·斯密的收入分配是建立在勞動價值論上面的,這種分配理論是二重的,因為這種價值論也是二重的,亞當·斯密較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勞動生產關系的本質。
大衛·李嘉圖在亞當·斯密已有的成果上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他提出了社會的所有產品都是在資本家、地主和工人之間進行分配的,而利潤、地租和工資是他們的基本收入形勢。大衛·李嘉圖提出了對應三種收入形式的利潤理論、地租理論和工資理論,他與亞當·斯密的不同在于將分配的研究重點放在了剩余價值的分配問題上,他還對收入在各個階級的分配的決定因素進行了考察,在定性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了定量研究。
2.3.1.2 新古典學派的分配理論
新古典的分配理論的代表有美國經濟學家約翰·貝茨·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和英國學者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新古典的分配理論的假設前提為市場是完全競爭的,那么收入的分配就取決于各種生產要素對生產過程的邊際貢獻。約翰·貝茨·克拉克側重于邊際生產率在收入分配中的重要性,他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邊際生產率分配論。他的研究結合了生產要素論、邊際效用論和生產率遞減規律三大理論,認為任何一種生產要素的回報率應該等于最后增加一單位的該生產要素所帶來的產品的增加。“在其他要素不變的情況下,任意生產要素每增加一單位將會帶來邊際產品產量的遞減。”他將資本的利息、土地的地租和工人的工資作為各種生產要素的報酬。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將研究收入分配的重點放在均衡價格上。約翰·貝茨·克拉克認為,邊際生產率是工資、利息等分配形式的唯一決定因素,而阿爾弗雷德·馬歇爾認為,還應有其他因素共同決定,包括需求、原料成本以及邊際生產率等。
由此,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在收入分配得研究中跨出了一大步,生產要素價格論也成為后來經濟學者對收入分配研究傳承的主流理論。
2.3.1.3 凱恩斯學派的分配理論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認為經濟增長源于國民收入的分配,他提出,資本主義經濟中有效需求不足是一種常態,古典學派所認為的經濟長期均衡增長狀態是不存在的。他將工資分為兩種形式,貨幣工資和實際工資,由于存在菜單成本等因素,貨幣工資剛性使得市場不能出清。凱恩斯的觀點與傳統的分配理論不同,他認為由于分配不公平造成的有效需求的不足,進一步影響了勞動力市場的不均衡,要實現高效率的經濟增長就必須解決收入分配問題。他的觀點與古典學派的市場會自動實現均衡不同,他提出要依靠政府的力量來解決市場在收入分配中的缺陷,應該采取國家干預的形式,從宏觀上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對收入分配進行調控。
2.3.1.4 福利經濟學的分配理論
福利經濟學認為某國或者某地區的經濟發展的目的應該是提升全國或該地區的總體福利,而收入分配的差距大大降低了總體福利水平,只有收入分配的均等化才是促進社會總體福利最大化的有效途徑。該學派的研究者認為,同生產的邊際生產率遞減規律一樣,貨幣的邊際效用也是隨著貨幣的增加而遞減的。當富人的收入越來越多,貨幣的邊際效用就會越來越低;而窮人由于收入較少的緣故,貨幣收入帶來的邊際效用就會很高。因此,如果將富人的收入轉移一部分給窮人,那么富人減少的邊際效用將會小于窮人增加的邊際效用,那么整個經濟的總效用將會增加,從而使社會福利得到有效提高。因此,福利經濟學注重對富人實行更高的稅率,窮人則免除稅收或者實行較低的稅率,同時轉移支付也是他們主張的調節收入分配的方式。
2.3.1.5 庫茲涅茨的倒U型理論
1995年,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Simon Smith Kuznets)經過對歐美地區十多個國家的歷史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得出這些國家的收入分配往往是在工業發展的初期開始惡化,然后隨著經濟的發展有所緩和改進。這種先惡化,后改進的趨勢不僅出現在各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在同一時期,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各國也有同樣的趨勢,發達國家比發展中國家具有更小的收入差距。他將這種收入分配的變化軌跡總結為,“在工業化的初期,經濟增長速度加快,也帶來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加劇;在工業化的后期階段,經濟增長速度有所下降,收入不平等也有所緩和,然后開始降低”,這就是著名的庫茲涅茨假說。在坐標軸上表示,若我們用縱軸表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橫軸表示經濟發展水平,則庫茲涅茨假說在圖形上呈倒“U”的形狀,因而被稱為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如圖2-4所示。該曲線說明了: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隨著國民收入的增加,收入分配不平等狀況一般會經歷先惡化而后緩和,再下降得到改善的趨勢,最終達到較公平的收入分配情況,呈倒U型的狀態。

圖2-4 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
庫茲涅茨認為,一國經濟的發展存在著多種因素會加劇收入分配不平等,這些因素有:①資本集中在少數富人手中,除了消費之外剩余的資本可以通過投資、儲蓄等多種途徑獲得報酬,使得這些富人付出較少的勞動就能獲得高額的收入,而窮人主要靠勞動力獲得微薄的收入,較少有機會獲得其他財產性收入。②由于工業和農業的生產率差異,在城鎮工作的勞動力能獲得較高的收入,而農村地區由于生產力的落后,除了自給自足之外,銷售農產品的收入十分有限。這些因素通過累積效應加劇了收入的不平等,然而,庫茲涅茨認為,經濟中還存在一些抑制因素使得這種差距得以緩和。這些因素是:①法律和行政干預。由于收入差距過大會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于是政府會采取遺產稅、累進所得稅等措施來抑制收入分配差別擴大的趨勢;或者通過財政轉移支付提高窮人的收入,緩和社會矛盾。②人口結構變化。人口增長率在中等收入和低收入人群的人口增長率一般較高,而高收入階層中則有下降趨勢,由此,高收入階層慢慢減少,也緩和了收入不平等的惡化趨勢。③產業結構調整。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新興產業不斷涌現,而這些高技術產業的收入增長速度一般快于傳統行業,那么在傳統行業中收入較高者的比例就將越來越少,收入比例中來源于新的產業的比例增加抑制了收入的不平等。由于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也使收入差距會呈現出先擴大后縮小的倒U型軌跡。
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提出后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很多學者都進行了深入研究,在學術界存在著不同看法,有支持也有質疑的。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證明了庫茲涅茨假說是成立的。阿德爾曼等(1973)通過對43個國家的數據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在落后的農業經濟中,收入分配的差距一般不會太大,而在工業現代化發展迅速的國家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現象會比較嚴重。他們實證分析說明了在這些國家中,只有5%的富人的收入會顯著增加,而20%中等收入會有所下降,而60%的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會出現大幅度的惡化。鮑克特(1973)通過對56個國家基尼系數的研究發現,各國的基尼系數變化與人均GDP之間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關系。這些國家的收入分配差距最大的點在人均GDP為200~300美元時,當人均GDP達到1000~2000美元后,收入差距開始趨于緩和,當人均GDP超過2000美元后,收入差距下降更加迅速。他們三位學者采用的數據多以截面數據為主,結果都支持了庫茲涅茨假說的存在。由于截面數據采取的隨機散點的平均法存在的缺陷,他們的方法也受到一些學者的質疑。
一些學者通過對1950—1960年韓國、印度、墨西哥、巴西、斯里蘭卡等12國的經濟增長進行分析,發現收入分配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并不存在有規律的變化趨勢。他們中一些國家的收入分配在工業發展初期未發生惡化,反而出現了下降的趨勢,如新加坡、巴基斯坦等國。韓國在1964—1970年間經濟增長迅速,同時收入分配也并未惡化,反而保持不變。東南亞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與收入分配也存在與韓國類似的情況。但也有某些國家存在庫茲涅茨所說的先惡化后好轉的現象。因此,學者們的研究證明庫茲涅茨假說并不是對任何國家、任何地區都適用的,這種變化規律可能僅出現在某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中。
2.3.2 收入差距的衡量
收入分配不平等需要進行調控,而收入差距衡量是整個收入分配差距調節的出發點。其中常用的衡量方法有:洛倫茲曲線、基尼系數、恩格爾系數、泰爾指數等。
2.3.2.1 洛倫茲曲線
1905年,奧地利統計學家馬克思·奧托·洛倫茲(Max Otto Lorenz)在研究收入分配時首次提出了洛倫茲曲線,主要用于分析工資、土地、財富的分配是否公平。在一個坐標軸上,橫軸、縱軸分別表示人口和收入的累計百分比,在一個正方形內,沿著45度的對角線表示收入絕對平均分配,而處于對角線之下的則表示收入不平等的曲線。在經濟發展某時期,將某地區的人口從貧窮到富裕分為若干等份,那么從收入最貧窮到最富裕的人口百分比和各自對應擁有的收入占該地區總收入的百分比在圖上描出,形成一條在45度對角線以下的曲線。這條曲線彎曲程度越大那么說明該地區的收入不平等越嚴重,反之,則收入分配較平等,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地區的收入分配曲線都處于對角線以下。這種方法簡單明了,迅速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應用。如圖2-5所示,若某地區的收入分配絕對平等,那么洛倫茲曲線就是圖中的對角線OL;若某地區的收入嚴重不平等,所有收入為一個人所擁有,那么洛倫茲曲線就是圖中的折線OHL;而處于兩者之間的分配方式對應的曲線介于該對角線和折線之間,并且曲線的曲率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平等。

圖2-5 洛倫茲曲線
2.3.2.2 基尼系數
美國經濟學家阿爾伯特·赫希曼(Albert Otto Hirschman)在洛倫茲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的數據量化收入不平等的指標,即基尼系數。如圖2-5所示,不平等面積為A區域,即洛倫茲曲線與45度對角線之間的部分,用A區域占對角線以下的整個三角形的區域即A+B的總面積的比例表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因此有:

若收入絕對平等,則A區域的面積為0,基尼系數也為0,若收入完全不平等,A的面積也等于整個A+B的面積,此時基尼系數為1。一般而言,基尼系數為0~1,基尼系數越接近0則越平等,越接近于1表示越不平等。基尼系數的提出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強烈反響,眾多的學者用基尼系數衡量某地區的收入分配。
國內學者們對基尼系數的計算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其中被廣泛應用的是張建華(2007)提出的簡易公式。首先將某地區的人口按照收入由低到高分為人數相等的n組,從第1組到第i組人口累積收入占總人口收入的比重為Wi,洛倫茲曲線下方的面積B通過定積分分成n份等高的梯形面積之和的方式進行計算,基尼系數為:

② 張建華.一種簡便易用的基尼系數計算方法 [J].陜西農業大學學報, 2007(3):275-280.
田衛民(2012)針對中國統計年鑒中,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數據格式不一致的問題提出新的計算方法,為無論是等分還是非等分的基尼系數計算公式提供了口徑一致的計算結果。他給出了新的基尼系數計算方式:

其中,P為總人口,W為總收入,Wi為累積到第i組的收入。該公式避開了等分和非等分這一難題,只按居民收入進行分組,若已知每組的人數和收入,就可以計算基尼系數。
一般而言,世界各國認為基尼系數小于0.2時該國的收入分配高度平均,達到0.2~0.3時為收入分配相對平均,為0.3~0.4時收入分配較為合理,當一國基尼系數超過0.4那么收入分配較不平等,需要政府進行調控,而當基尼系數大于0.6時,該國就存在不穩定的因素,可能發生動亂。
2.3.2.3 恩格爾系數
1950年后,德國經濟學家恩斯特·恩格爾(Ernst Engel)通過對比利時家庭消費情況的研究發現,家庭的消費結構呈現一定的規律性。貧窮的家庭購買食物的支出占總收入的比重較大,隨著收入的增多,購買食物的支出占總收入的比重會逐漸下降,越富裕的家庭購買食物的支出占總收入的比重越低。他提出的這一帶有規律性的原理,即恩格爾定律。在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居民越貧窮,那么他們平均用于購買食物的比例占平均收入的比例越大,反之,居民越富裕,購買食物的比例占總收入的比例越低。根據恩格爾定律恩格爾系數的計算公式為:

恩格爾系數可以用于表示一國或者某地區,甚至家庭的生活水平的高低。一般而言,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恩格爾系數越大,說明用于食物支出的所占比重越大,說明該國(地區或家庭)的整體收入水平越低,該國國民越貧窮,反之,則該國國民越富裕。
2.3.2.4 泰爾指數
1967年荷蘭經濟學家泰爾(Theil)受到物理學的熵概念的啟發,提出了泰爾熵標準來衡量區域之間或者個人之間收入不平等程度,即泰爾指數。
假設U是某一特定事件A將要發生的概率,P(A)= U。這個事件發生的信息量E(U)肯定是U的減函數。用公式表達為:E(U)=log1/U。當有n個可能的事件1,2, …, n時,相應的概率假設分別為U1, U2, …, Un, Ui≥0,并且∑Ui=1。
那么這些時間的期望值或者熵可以表示為:
E(U)=∑Uih(Ui)=∑Ui× log1/Ui
顯然,n種事件的概率Ui越趨近于,熵也就越大。在物理學中,熵是衡量無序的標準。如果Ui被解釋為屬于第i單位的收入份額,E(U)就是一種反映收入分配差距不平等的尺度。收入越平均,E(U)就越大。如果絕對平均,也就是當每個Ui都等于1n時,E(U)就達到其最大值logn。泰爾將logn-E (U)定義為不平等指數,也就是泰爾熵標準:
T =logn - E(U)=∑Ui× logUi
為了表示國家之間或者地區之間的差異,泰爾指數可以用各地區的收入占總收入比值,除以人口占總人口比值,然后取對數的加權和,即:

T為泰爾指數,Ii是第i個地區的收入,I為該地區的總收入, Pi是地區i的人口,P為該地區總人口。那么泰爾指數的范圍即為T≥0,泰爾指數越小表示區域間的差異越小。
2.3.2.5 城鄉收入差距的衡量
對于城鄉收入差距的衡量,學者們提出了各種方法。萬廣華(2008)提出了城鄉收入差距的衡量可以分為絕對收入差距和相對收入差距兩種指標,由于絕對收入差距受限于量的影響,一般較少采用。王藝明等(2010)提出城鄉收入差距比、基尼系數、泰爾指數等均可以衡量城鄉相對收入差距,國內學者使用最多的是城鄉收入差距比:

也有學者提出了泰爾指數對于城鄉收入差距衡量的優勢。羅楚亮(2006)提出泰爾指數能更好地反映城鄉居民收入的分布結構及動態變化。王少平等(2007、2008)也提出了泰爾指數比基尼系數能更好地反映城鎮和鄉村之間的收入差距變化。城鄉收入差距的泰爾指數的計算方法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