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中國多層次農業保險產品結構研究
- 徐斌
- 1717字
- 2021-03-12 09:30:49
0.2 研究目的與意義
0.2.1 研究目的
我國主要的農業保險產品一般被稱為傳統農業保險產品或“成本保險”產品,主要是針對以往小農經營的特點而設計的。其保障程度偏低且只承保自然風險。這些特點使得現有的農業保險產品已經不能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業風險保障更高層次的需求,農業保險產品結構亟須優化。雖然,國內很多省份的保險機構在結合自身區域經濟環境特點的基礎上嘗試開發了一些新型農業保險產品。但是,限于財政補貼的持續性不足和缺乏必要農業系統性風險應對機制,這些產品只是在局部地區零星試點,缺乏進一步拓區擴面的基礎。從整體上看,中國的農業保險產品結構在基本層次(即傳統農業保險產品部分)具有統一性,而對更高層次的新型農業保險產品的探索則呈現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各自為政的“碎片化”特征。在農業現代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傳統農業保險產品將愈加不適應快速擴張中的新型農業經營群體的需求,這種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的錯配不僅不利于農業保險的可持續發展,還會影響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和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因此,在加快發展以需求為導向的新型農業保險的同時,還需要從供給側對農業保險產品結構進行引導和規范,并且通過對供給結構的層次劃分明確各層次的功能定位和邊界,以更合理地對接財政補貼制度和應對農業系統性風險,最終實現農業保險產品供給結構的轉型升級,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證農業現代化的順利實現。基于上述諸多原因,本書選擇了從產品結構視角對農業保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問題進行研究。
0.2.2 研究意義
世界上的一些農業強國(美國、加拿大、日本等)也是農業保險較為發達的國家,其農業生產主體的構成相對單一且穩定(大規模農場或小規模農戶),但卻均具有相對多元化的農業保險產品結構,且呈現出多層次的特征。然而,我國的農業生產方式正處于從小農經營向規模化經營轉變的過渡時期,經營特點差異巨大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同時并存,并且所占比重不斷變化,這將是近期我國農業產業的基本特征。農業生產主體的多元化和風險管理需求的多層次性,決定了無論是與現存哪種農業生產方式相適應的農業保險產品結構都不能完全契合我國現階段的國情,不能完全依其框架構建我國多層次農業保險產品結構。因此,研究適配我國農業發展階段的多層次農業保險產品結構及其構建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理論意義方面,近年來,許多學者指出我國農業保險在政府參與、補貼機制以及產品結構等方面存在許多問題,部分學者(朱俊生,2015)更是鮮明地指出了現有農業保險產品結構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中多層次的風險管理需求,構建有針對性的多層次農業保險產品結構似乎成為未來農業保險領域的一個重要方向。然而,如果沒有必要的理論基礎作為支撐,分散創新所形成的農業保險產品結構將很難適應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和轉型的需要,不利于農業保險保障效果的發揮。因此,本書基于傳統與新興的經濟學理論,從供給與需求兩個方面論述了多層次農業保險產品結構的理論基礎。在供給方面,闡述了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的宏微觀理論,并將其新供給經濟周期理論運用于對農業保險這一細分產業的分析,得出農業保險“新供給”的出現會使原有產品結構優化,“新供給”會創造相應的需求的結論。需求方面則從傳統小農戶和規模化農業生產者的資源稟賦和農業生產特征著手,分析其生產目標函數和約束條件的不同,以及不同類型農業生產者風險偏好的差異,試圖為該“多層次”產品結構的構建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石。
現實意義方面,多層次農業保險產品結構的建立能為不同類型的農業生產者提供適合其風險管理需要的保障水平選項,最大限度地滿足其轉移農業經營風險的需求。此外,該產品結構的建立能夠促進更有效的財政補貼制度安排的形成,打破缺乏有效的財政補貼配套制度對新型農業保險產品的供給約束,改變新型農業保險產品財政補貼不可持續的局面。多層次農業保險產品結構中各個層次的劃分,以及各層次定位的確定能夠較好地劃分農業保險經營中市場與政府的邊界,在更好發揮市場資源配置的基礎地位的同時,也使政府可以實現對不同層次農業保險產品的差異化監管。從總體上來看,多層次農業保險產品結構是對現有農業保險產品結構的優化,它強化了農業保險與現代農業的關聯性,能夠提升農業保險的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