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農業保險相關理論基礎

1.1.1 外部性與準公共物品理論

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理論都是福利經濟學中的重要內容,福利經濟學是一門用以判斷“在某一種經濟狀況下的社會福利比另一種狀況下要高或低”黃有光.福利經濟學[M].周建明,等,譯.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91:22.的學科。在通常的經濟學假設,即完全競爭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福利可以用個人效用或偏好的某種函數表示或度量,當社會福利函數給定的情況下,福利經濟學被認為是一門實證學科。由于福利經濟學更多地關注現實經濟中的問題,一些傳統經濟學的理論假設會出現被違背的情形,如個人的非理性或出于對他人福利考慮而進行決策,抑或交易的商品本身存在外部效應,此時福利會偏離原本的效用或偏好,這是福利經濟學重點研究的內容。

外部性有時也被稱為外部效應,Baumol和Oates(1988)對該定義進行了歸納,并采用了兩種表述方式:一是如果某個經濟主體的福利(效用或利潤)函數中包含的某些變量是由其他主體決定的,而后者不會注意其行為對其他主體福利產生的影響,此時就產生了外部性;二是對于某種產品,如果沒有激勵使其形成一個市場,而這種市場的缺失會導致非帕累托最優均衡,此時就產生了外部性。黃有光(1991)在其著作中將這種效應表述為一個當事者K(影響者)對另一個J(被影響者)產生具有一定(正的或負的)福利意義的影響,并且附加了兩個條件:一是該效應(效益或損失)不需要支付,二是該效應是伴隨效應而不是原效應或故意制造的效應。黃有光.福利經濟學[M].周建明,等,譯.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91:204.范里安(2009)從市場經濟商品交易的角度給出了更為簡潔的定義,即外部性可以描述為一個經濟主體對另一個經濟主體的利益所產生的效應,而這種效應沒有通過貨幣或市場交易體現出來,其主要特征是存在人們關注但又不在市場上出售的商品。哈爾·R.范里安.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M].費方域,等,譯.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91.該定義其實是將外部性產生的兩個關鍵條件進行了結合,即缺乏外部效應交易的市場。商品經濟下生產的目的即是為了交易,沒有市場的形成也就沒有相應的專門的生產和支付。從上述概念表述中可以得出,外部性有正負之分,正的外部性是將利益外溢給社會的行為活動,可以增加社會成員的效用;負的外部性則是將成本附加給社會,造成社會成員成本增加或是收益降低從而減少其效用。生產和消費的過程都可能產生外部效應,也可據此將外部效應劃分為生產的外部效應和消費的外部效應,但需要注意的是具有外部性的商品或行為與外部效應本身是不同的。例如,在闡述外部效應的若干經典范例中,雪茄煙是具有外部效應的商品,其產生的外部效應是煙塵的污染;養蜂人的放養蜜蜂是具有外部性的生產行為,而蜜蜂傳花授粉則是其外部效應。外部效應也有范圍的差別,有些外部效應具有普遍性,而有些只涉及很少一部分人。外部效應的存在使原本僅需市場自身調節就可以實現資源的帕累托最優配置不再有效,需要通過法律規則、政府部門或社會機構的干預,才能“模仿”或接近帕累托資源配置的效率,這是具有外部性的商品或行為需要進行干預的理論基礎。

“準公共物品”的概念是由公共物品的概念發展而來的。Lindahl(1919)在其博士論文《公平稅收》中最早對公共物品進行了系統的討論,但并沒有對公共物品進行規范的定義。1954年,薩繆爾森對公共物品薩繆爾森在原文所采用的表述是collective consumption goods,而非目前用來表示公共物品的public goods,但考慮到與文中private consumption goods相對,其所表達的意思即是公共物品。給出了形式化的定義:任何人消費這種物品,都不會導致其他人對該物品消費的減少。Samuelson P A.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4,36(4):387.根據薩繆爾森的定義,對公共物品有如下表達形式:

其中,Xj表示對第j件商品的消費量,i代表消費者的序號,Xij表示消費者i對第j件商品的消費量。因此,上式所表達的含義即是任意一個消費者對商品j的消費量都相等,且等于全體消費者的消費量。后來,薩繆爾森又在其著作中對該定義進行了補充和完善,他指出“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指那種不論個人是否愿意購買,都能使整個社會中每一成員獲益的產品。私人產品(Private Goods)恰恰相反,是那些可以分割、可供不同人消費,且對他人沒有外部收益或成本的產品”。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經濟學:第十六版[M].蕭琛,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268.薩繆爾森對公共物品的這兩個定義分別從兩個角度反映了公共物品的特征,第一個定義主要強調公共物品消費的非競爭性,第二個定義指明了公共物品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自此,消費的非競爭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被視為公共物品的兩個判定標準。非競爭性意味著增加消費者,引起的社會邊際成本為零;而非排他性則是指公共物品一旦提供,所有社會成員都可以享受同等的利益,不能限制特定的人從中受益。其后的學者也多從這兩個條件出發對公共物品進行研究,然而,在對現實中的物品進行劃分時,薩繆爾森的這種判定條件遇到了困難。由于物品的效用往往不止一種,有主次、強弱的分別,且隨著時間、空間而發生變化。薩繆爾森式嚴格的判定條件只適合區分理論中的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現實中少有像“國防”這樣符合條件的公共物品或純粹的私人物品。薩繆爾森提出的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是現實中的兩個極端,可以被表述為純公共物品和純私人物品,即圖1-1中A、B兩個端點所指代的物品。圖1-1中的縱軸和橫軸分別表示競爭性和排他性,原點處表示既不存在競爭性也不存在排他性(即同時具有完全的非競爭性和完全的非排他性),符合純公共物品的條件;遠端“1”的位置表示完全的競爭性或排他性,其中B點具有完全的競爭性和完全排他性,即為純私人物品。現實中的物品在競爭性和排他性這兩個維度并非是按{0,1}的方式進行組合的,而是(0,1)的區間組合,因此,現實中的物品廣泛的分布在圖中方形區域內。

圖1-1 物品分類(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準公共物品)

由于薩繆爾森的定義在解釋現實中的物品時存在局限性,不少學者在其基礎上對公共物品的定義進行了修正。

Blundell(1988)Blundell R. Consumer Behaviour: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A Survey[J]. Economic Journal,1988,98(389):16-65.引入了擁擠系數θ∈[0,1],根據其定義:

符號含義與前述一致,表示消費者i對第j件商品的消費量。如果θ=0,則,即是薩繆爾森定義中嚴格的公共物品;若θ=1,則每個消費者對商品j消費量的總和等于商品j的總和,此時商品的消費和收益是可分割的,符合私人物品的條件,θ∈(0,1)時則是準公共物品的范圍。

日本經濟學家植草益(Masu Uekusa)植草益.微觀規制經濟學[M].朱紹文,等,譯.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2:232.根據競爭性和排他性這兩個性質有、無的組合,將物品進行了分類:第一類是純公共物品,同時具有消費的非競爭性和受益非排他性;第二類既不具備消費的非競爭性也不具備受益的非排他性,即是最常見的私人物品;準公共物品則具有消費的非競爭性,但不具備受益的非排他性(自然壟斷),或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但不具備消費的非競爭性(共有資源)。根據該觀點,圖1-1中處于四邊形AC、AD兩條邊線上的物品才屬于準公共物品,對于四邊形內部物品的性質則未做出定義。

Buchanan(1965)Buchanan J M.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s[J].Economica,1965,32(125).提出了俱樂部經濟理論,將處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間的物品視為“俱樂部物品”,該類物品的特征是有限的非競爭性和不完全的非排他性,在圖1-1中是處于四邊形范圍內的區域。根據布坎南定義中劃定的范圍,這種“俱樂部物品”指代的就是準公共物品。

綜合前述各位學者對物品的分類理由和方法,同時考慮分類的完備性,本書將薩繆爾森定義中的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劃定為“純粹的公共物品”和“純粹的私人物品”,處于兩者之間廣闊區域的物品則被定義為準公共物品。根據圖1-1,準公共物品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物品具有受益的完全非排他性,但不具備消費的完全競爭性(AC線上除端點外的區域);第二類物品具有消費的完全非競爭性,但不具備受益的完全排他性(AD線上除端點外的點);第三類物品既不具備完全的非競爭性又不具備完全的非排他性(ABCD四邊形內部的區域)。按照這種劃分,現實中的大部分商品都屬于準公共物品,三類物品之間的劃分并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公眾需求和消費方式的變化,不同種類的物品間可以相互轉化。

根據上述理論,對農業保險的屬性進行分析,屬性的確定便于對現實中農業保險政策的理解和機制的設計。

農業保險具有外部性,且在其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均有所體現。保險產品與普通商品有很大的不同,保險產品不是實體商品,而是一種承諾或合約,沒有具體的實物產品生產過程。如果將承擔成本作為生產過程的要件,農業保險產品的生產可視為從保險公司售出農業保險時開始,此時保險公司就已經進行風險管理工作并承擔災后損失賠償的或有成本。按照農業保險的職能——遭受自然災害后給予賠償,有助于進行農業恢復再生產和農業產量的穩定。那么,在農業保險生產階段,其外部效應就有所體現,其對象是全體居民,他們在未向保險公司付費的情況下,就獲得了穩定的糧食供給保障。保險產品的消費同樣具有特殊性,根據完顏瑞云(2015)的研究,保險消費可以以支付保險費為標志。完顏瑞云.中國保險消費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基于文化和行為的視角[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5:28.在農業保險中,如果以農戶繳納保費作為農戶消費農業保險的標志,那么農業保險的生產和消費的開始就是同一時點。此時,農業保險消費的外部性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承受對象仍是全體民眾,農業保險降低了農戶經營農業的收入波動風險,使相對較多的資源(至少勞動力)留在農業上,維持了農業生產的穩定,民眾可以以較為穩定的價格購買農產品,而不需要支付費用;二是周邊未購買農業保險的農戶,享受了農業保險防災減災的服務,而未付費。因此,農業保險是在生產和消費兩個環節均存在外部性的商品。

農業保險的準公共物品屬性。農業保險的不完全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論證較為簡單。由于農業保險出售的是一種合約或服務,除了產品研發成本外,新增一份保險合約所增加的成本是極少的,甚至還從某種程度上降低了整體風險成本,農業保險的消費是具有非競爭性的。從繳費購買農業保險才能獲得合同約定的保障利益來看,農業保險的受益是具有排他性的,但考慮到農業保險經營過程中提供的防災減災服務中存在部分未投保農戶獲得收益的“搭便車”行為,農業保險受益的排他性并不完全。因此,農業保險符合“準公共物品”的不完全的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特征。

綜上所述,農業保險產品是在生產和消費兩個環節均存在正的外部性的準公共物品,農業保險市場的發展可能依賴政府部門支持和規范。

1.1.2 信息不對稱與信息經濟學

信息經濟學的啟蒙思想于20世紀早期就已出現,但其作為正式的學科概念提出則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Marschak(1959)在其《信息經濟學評論》一文中,提出了經濟學研究特有的信息范疇,正式使用了“信息經濟學”一詞,標志著信息經濟學的誕生。20世紀60年代信息經濟學的研究者分別從管理決策與統計決策、信息搜尋、拍賣制度和信息論等角度出發,為信息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其中被譽為信息經濟學創始人的施蒂格勒從純粹經濟學的角度對信息經濟學進行研究,批判了傳統經濟學中的完全信息假設,探討了信息的成本和價值以及對價格、工資等的影響,提出了“信息搜尋”的概念。施蒂格勒強調了信息對消除經濟主體所面臨的不確定性的作用和信息的搜尋需要成本兩個關鍵點,將信息與成本、收益聯系了起來。信息搜尋理論在后期研究者的發展和完善下,逐步成為信息經濟學的基礎理論之一。20世紀70年代信息經濟學進入了拓展時期,特別是信息經濟學的知識范疇和方法論體系發展迅速,并最終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知識體系。構成信息經濟學知識體系的八大基礎理論均在這一階段被提出,并得到系統而持續的討論。如1970年喬治·阿克洛夫創立了“檸檬市場”理論,1971年赫什雷弗提出了“信息市場”理論;1972年雅各布·馬爾薩克和羅伊·拉德納進一步完善了“團隊的經濟理論”;1973年邁克爾·斯彭斯建立了“信號理論”;1976年桑福德·格羅斯曼和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提出了“格羅斯曼—斯蒂格利茨悖論”;以及在20世紀70年代由詹姆斯·莫里斯等人提出并發展了“委托—代理”理論。這些理論與施蒂格勒的“信息搜尋”和雅各布·馬爾薩克的“信息系統選擇”理論一起構成了信息經濟學的八大基本理論。從20世紀80年代起至今,信息經濟學的研究進入演進階段,研究的重點由基本理論的創立轉向理論的系統化和邏輯化。

完備信息是古典經濟學的假設條件,而不完全信息和非對稱信息是現實經濟的普遍特征。市場參與者在不完全信息和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的經濟行為和活動是信息經濟學最重要的研究內容。信息經濟學認為,交易雙方所擁有的市場信息通常是不對稱的,擁有信息優勢的一方會對其交易對手的利益產生直接或間接的損害。如果這種行為發生在契約達成之前,則稱為事前信息不對稱,主要表現為逆向選擇;如果發生在契約達成之后,則稱為事后信息不對稱,主要表現是道德風險。從另一個角度講,信息經濟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關于不完全信息和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的交易關系和契約安排的理論。

保險產品交易實質上是投保人通過繳納保費向保險人購買一種遭遇預定損失后可以獲得補償的承諾。由于沒有實體商品的交換,而是一種較純粹的契約關系,保險交易對信息的依賴性更強,具體體現在,保險費率和賠償數額的確定均需要根據投保人提供的信息。投保人在保險交易中是具有信息優勢的一方,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在契約簽訂前后均有隱藏對自己不利信息的激勵,從而可能給保險公司造成損失。因此,由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是造成保險市場失靈的重要原因。農業保險市場作為保險市場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而且由于農業生產的特殊性,該問題在農業保險領域表現得尤為嚴重。該特殊性表現如下:一是與農業保險標的物相關的土地、農作物等具有較強的異質性,保險公司根據這種異質性逐一厘定保險費率的成本過高,只能采取均衡保費的策略,投保農戶對其生產資料掌握較多的信息,可以選擇其中風險較大的生產資料進行投保,而保險公司難以對其進行限制,使投保標的的平均損失率超過均衡保費率,從而增加了保險公司發生損失的可能性;二是農業生產的對象是具有生命的動植物,其產量的好壞除了受自然災害影響外,更重要的一個因素是農戶的管理行為,而保險公司很難對這一過程進行有效監督,投保農戶有在投保后降低風險管理投入,出現災害后怠于采取減災措施的激勵,進一步擴大了保險公司的賠償責任。

綜上,農業保險市場存在較為嚴重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特征,且信息不對稱更多地體現在投保農戶具有信息優勢的方面,產生農業保險市場失靈的現象,嚴重影響了農業保險的持續經營,需要在農業保險產品設計中進行預防。

1.1.3 農業風險、風險管理與農業風險管理理論

無論是農業風險還是風險管理都涉及一個核心詞匯——風險,在對相關理論進行闡述之前,有必要對風險的概念和分類進行歸納和總結。風險一詞的應用十分廣泛,在眾多領域都有基于其特色的定義。根據本研究的主要內容,本書主要從風險管理與保險的學科視角對風險的概念進行簡要歸納。在國際上,風險最早被表述為“事件產生壞結果的不確定性”Willett A H. The economic theory of risk and insurance[M]. New York: Th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01.,或被表述為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喬治·E·瑞達.風險管理與保險原理[M]. 10版.劉春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4.。隨著學術界對風險規模度量的需要,風險又進一步被定義為:“可測算的確定性”(Frank Heyneman Knight,1921)和“特定環境下某一時期可能發生損失之間的變動”(C. A. Williams,1990)。在國內,孫蓉、蘭虹(2004)將風險視為未來結果的不確定性,并將保險領域的風險界定為損失發生的不確定性。孫蓉,蘭虹.保險學原理[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2.孫祁祥(2009)認為風險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損失發生具有不確定性的狀態。孫祁祥.保險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8.張洪濤(2006)認為風險是指人們在從事某種活動或者決策的過程中,預期結果的隨機不確定性。張洪濤.保險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4.綜合國內外的關于風險的定義或概念發現,不確定性是其要點,且這種不確定性可以通過一些方式進行測算。如果將這種不確定性反映在經濟結果上就是收益和損失,可以據此對風險進行分類。理論界一般將只可能出現不同程度損失結果的風險稱為純粹風險,將既有可能出現損失結果又有可能出現收益結果的風險稱為投機風險。由于保險的職能是對損失進行彌補,所以在保險學中,“風險”一般指代的意義是純粹風險。

農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包括多個環節,而各個環節中都有可能因外界因素而產生損失,這種損失的發生與否是難以提前預知的。因此,農業風險是指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因災害而導致各類風險損失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可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風險是否發生的不確定性;二是風險何時發生的不確定性;三是實際結果低于預期的損失程度大小的不確定性。庹國柱,李軍.農業保險[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0.

農業風險的特征和分類。由于農業生產是自然生產和經濟生產的結合,所以農業生產極易受到自然因素和經濟因素變化的影響。而上述兩種因素一旦發生變化,就會形成風險事故。這些事故有些只影響少部分農業生產者,被認為是非系統性風險;而有些產生的影響則會波及區域內的眾多農業生產者,具有一定的系統性風險特征。此外,按照農業風險的來源可將農業生產面臨的風險劃分為自然風險、經濟風險、社會風險和制度風險等,每一類風險都包含眾多致災因素,其影響范圍也不盡相同,同樣按照其系統性由弱到強的順序,各類農業風險可以概括為表1-1所示。由表1-1中的各農業風險類型的致災因素可以看出,只影響單個或少數農戶的因素很少,大部分災害影響范圍很廣,農業風險的區域性和系統性特征非常明顯。

表1-1 農業風險的主要類型

資料來源:World Bank(2001), Holzmann和Jorgensen(2001), OECD(2009),黃英君(2009), Mahul和Stutley(2010),柴智慧(2014)。

風險管理正是為了合理應對各類風險而產生的一門系統性管理科學。Williams(2000)將風險管理描述為通過對風險的識別、估計和控制,以最少費用支出將風險所導致的種種不利后果減少到最低限度的一種科學管理方法。小阿瑟·威廉斯,等.風險管理與保險[M].馬從輝,劉國翰,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16.在基于既定的風險管理目標和對風險的系統性分析的基礎上,選擇適合的風險管理方法是風險管理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風險管理的方法可以大致概括為三類,分別是損失控制、損失融資和內部風險抑制。損失控制的手段之一是采取各類措施預防災害的發生,稱為損失預防;另一類是減輕災害損失的程度,稱為損失抑制。損失融資是一種相對被動的風險管理方法,通過預先的損失融資安排,提供及時有效的經濟補償,而保險是一種重要的損失融資方式。內部風險抑制的方式主要有分散化和增加信息投資,前者是利用不同經營活動風險變化的差異性來實現風險的對沖;后者則是利用信息實現對未來更精準的預測,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農業風險管理是風險管理思想或理論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孫蓉、楊立旺(1994)認為,農業風險管理是指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和各種技術手段對各種農業風險及其損失予以管理的行為過程。庹國柱、李軍(2005)認為農業風險管理是一個組織或個人為了降低農業風險損失而進行的管理決策過程,其目的是在分析農業生產過程中風險因素和風險事故的基礎上,選擇和采用適當的風險管理方法,力爭以最小的成本達到最大的分散風險的效果。

對應于風險管理的主要方法,農業風險管理的方法也可以概括為農業災害的損失控制、農業災害損失融資和內部風險抑制。農業災害損失控制的方法或工具主要包括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培育良種、農業技術指導和人工降雨等,目的是使災害與疫情的頻率和損失程度都盡可能降低。農業災害的損失融資途徑主要是在災害發生后,農業生產者可以通過自有儲蓄、保險賠付和其他合約化風險轉移手段或工具籌集資金進行恢復再生產。

在各種農業風險管理工具中,農業保險是唯一一種對農業生產經營全過程實施風險管理的綜合性、市場化管理工具。其全過程風險管理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農業保險產品設計階段,保險公司即對區域內的主要農業風險因素進行識別,并根據歷史記錄對其大小和頻率進行測算;在農戶投保后,保險公司會利用自身在風險預警和預防方面的優勢,組織農民進行防災減災活動,減少災害造成的不利影響;在災害事故發生后,農業保險作為一種融資渠道,能提供給農戶一定的災害補償,減少其收入損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扬州市| 曲麻莱县| 班戈县| 孟连| 乐都县| 华坪县| 涡阳县| 宜都市| 庆云县| 临城县| 清远市| 青海省| 治县。| 晋州市| 武安市| 丘北县| 德清县| 固原市| 拜城县| 分宜县| 松溪县| 宝山区| 左云县| 双柏县| 弥渡县| 闽清县| 祁门县| 襄垣县| 贡嘎县| 镇江市| 砚山县| 城固县| 大足县| 睢宁县| 朝阳区| 大新县| 阜平县| 余干县| 靖远县| 宁远县| 宜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