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大師聊哲學:中國哲學入門
- 張曉東
- 3153字
- 2021-03-11 18:15:34
群經之首
《易經》是一部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的辯證法哲學書,中國的哲學家無不是精通《易經》之人,后面各章會詳細介紹。
《易經》涵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國文化的杰出代表;《易經》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兵法、醫學、生活、文學、藝術、科學、商業等諸多領域,是群經之首,是儒家、道家共同的經典。
各位讀者,看完這些《易經》的入門知識有什么感想呢?
無極、太極、陰陽、五行感覺很虛無縹緲、胡編亂造、牽強附會,沒有任何根據,想怎么說就怎么說,搞的玄之又玄,可以說《易經》是在胡說八道嗎?
其實,可以把無極理解為“道”或者“規律”,類似西方哲學家黑格爾的絕對精神。
現在科學都研究原子、分子、夸克、宇宙大爆炸、黑洞理論了。《易經》還把幾千年前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卦(天、地、水、火、雷、風、山、澤)認為是構成萬事萬物的基本元素,這也太落伍了吧?
實際上《易經》從來不落伍,幾千年來,金、木、水、火、土也好,水、火、雷、風、山、澤也罷,可曾發生過改變?用這些自然界的事物取象,然后去推演萬物的規律,正是《易經》所具備的不易與變易。
中國歷代的哲學家、科學家、儒道佛家,無不是熟讀、精通《易經》者,這些諳熟《易經》者沒人認為《易經》是迷信,反而一直認為《易經》是群經之首。
《易經》是哲學的哲學。中國哲學諸子百家,其思想源頭無不出自《易經》。
西方哲學是建立在質疑與超越的基礎上,質疑前人的理論,并創建新的哲學體系。
中國哲學是建立在繼承與發展的基礎上,從來沒有人說自己的體系是在否定和批判伏羲八卦,而是說是在伏羲八卦上推演、開創的。
難道我們中國人沒有質疑精神、沒有批判精神嗎?
當然不是,因為《易經》本來就沒有束縛我們。
《易經》不限制人,不同時代、不同背景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讀,用現在最流行的“解構主義哲學”來看,《易經》真正具備延異性。
《易經》是延續的,是永遠未完成的。《易經》是永遠也解釋不清楚、解釋不完的,古往今來都在解讀;即使是同一個人看《易經》,每次的感受也不同。
《易經》也是差異的,不同人看《易經》的不同感受,領悟不同。
翻看《周易》里面對每一個卦的卦辭與爻辭,這些內容只是前人對《易經》的解讀,你說這些卦辭和爻辭所說的是對還是錯呢?
答案是既對又錯,有對有錯,時錯時對,錯就是對,對就是錯。
這種答案用西方的邏輯學看實在不合邏輯、不可思議。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搞什么錯就是對,又對又錯?如果考試讓你做判斷題,你在后面的括號里打上又對又錯,不挨罵才怪!
這是因為西方哲學是自然科學的“跟屁蟲”,當把自然科學的邏輯用在人事社會中就很難推行,即使推行了也很機械。
數學家笛卡爾建立解析幾何,推導出很多命題,西方哲學家就總結這種方法為演繹法,坐在屋子里思考演算得出知識。
物理學家牛頓觀察自然、反復試驗提出牛頓三大定律,西方哲學家就把這種方法總結為歸納法,通過大量觀察實際得出知識。
生物學家達爾文提出轟動一時的進化論的時候,西方哲學家就總結出進化論的方法用在各個學科中。
當實證研究方法流行的時候,大家又一窩蜂地去搞實證研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都用數字量化一切東西,然后找出這些東西之間的數學關系。
西方哲學家大多是科學家,他們把自己的科學發現總結成研究方法去推廣。這樣是很好,但不足之處在于把哲學搞成了科學的“跟屁蟲”,根本沒有辦法指導科學,落后有余而超前不足。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沒有辦法評價對錯、好壞的。小到夫妻吵架,一般公司的運營決策;大到國家制定政策,哪個政策好?哪個不好?用好壞、對錯去評價,可能永遠也沒有答案。因為每一方都是又對又錯,有對有錯,時錯時對,錯就是對,對就是錯,錯會轉化為對,對也會轉化為錯。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場、不同利益、不同背景,對錯的判斷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個人,角度一變、位置一變、環境一變,以前他堅持的觀點可能馬上變成他抨擊的觀點。
很多時候,沒有對錯,只有合適與否。
不搞出個標準答案、沒有穩定規律還怎么進行科學研究?難道《易經》只適合應用在社會管理中,不適合用于科學研究嗎?
《易經》包羅萬象,可以用在任何地方。你是科學家,可以用《易經》來輔助科學研究;你是管理者,可以用《易經》來輔助企業管理;你是醫生,可以用《易經》來輔助醫療……
《易經》沒有束縛,并沒有阻礙中國人的創新,反而更有助于推進科技創新和發明。
有人說到科技就來氣:說《易經》好,那為什么中國科學會落后西方?
科技落后并不只是哲學和哲學家的事情,更多的是科學家的事情。為什么出不了那么多科學家,看歷史就會了解是各種因素造成的,一句話也說不完。但把科技落后歸結于中國哲學,并以此來否定中國哲學,是十分荒謬的!
歷史運程在那個位置,神仙都改變不了,哲學更改變不了,《易經》只能告訴人們事物發展的道理。
起起伏伏就是《易經》展現的陰陽變化之理,落后中孕育著先進,先進中包藏著落后的種子;沒有永遠的先進與落后,風水在輪流轉。
伏羲的八卦就是一幅太極八卦圖,真能包含那么多道理?
中國哲學的魅力正是在于“一畫開天”,從無極開始,推理到萬事萬物,很具有整體性,因而《易經》歷經千年而不衰。
那么掌握《易經》就掌握一切了嗎?
《易經》雖然是群經之首,是偉大的哲學,告訴人們萬事萬物變化的規律,提供一種思路,指導人們的研究、實踐與生活。
但《易經》不是仙術,它畢竟只是哲學,沒有人說看完哲學就會發明機器了,就會給人治病了,就會管理企業了……
如果有人告訴你學了《易經》就掌握了宇宙規律,就可以預知未來,像模像樣地占卜起來,那絕對是騙子。
一些中醫不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不創新發明、不剖析原理、不臨床試驗,有的中醫甚至文化程度很低,只背誦了《黃帝內經》和《易經》就來看病,還要吹噓祖傳秘方,包治百病,最后往往被人們罵為騙子。
西方的科學和醫學也不是光讀讀哲學就能得來的。
哲學是不能看病的,看病要經過反復的臨床實驗和艱苦的學習探索。
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并沒有分歧,和現代科學也沒有沖突,它們都是在認知人類共同的世界。
中國哲學只是說這是中國人發明的哲學,它是反映客觀世界的,人類可以共用。
就像西方哲學并不只是適合西方人一樣。
中國哲學是有深度的、是超越性的、不是馬后炮,不僅能帶給人知識,也能帶給人智慧。中國哲學是情性的,是溫暖的。再大的煩惱和痛苦,《易經》都會告訴你否極泰來,讓你學會韜光養晦,醞釀等待。這也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倒的精神。
再偉大的業績,再崇高的贊美,《易經》都告訴你禍福相依,這不是你個人的功勞,要謹慎小心,持之以恒,泰然處之。這也是中華民族優秀而不炫耀,溫良謙和的品質。
一些人遇到困惑以為看哲學能得到慰藉,就跑去看西方哲學。大多數西方哲學家都是科學家,大部分西方哲學流派都是講科學研究方法的,如果是科研人員看看倒是合適,如果是找尋慰藉的人去看,要么看不懂睡著了,要么看哭了,感覺這哲學怎么好像盡是在講數理化呀!
不像西方哲學理性的冰冷,中國哲學看到的是社會的、歷史的情景,是活生生的人類生活。
古人認為外物不能根本解決人類的問題,他們更注重心性的修養。
諸子的“崇本抑末”思想反對“奇技淫巧”,反對“重利輕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科技和物質文明的發展。
孔子提出“仁愛”,一切禮法和制度以“仁愛”為核心。
朱熹提出“主敬”,要正心誠意地做事情。
西方人只知道研究的方法,而我們不僅有格物致知的研究方法,還要做正心誠意的研究。
因為種種原因,我們一度忘卻了偉大的《易經》,直至現代,還是有很多人去謾罵中國哲學,把科技落后、封建統治、迷信愚昧都歸罪于中國哲學。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易經》并不限定人,任何人任何時代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讀,都可以去豐富和發展《易經》。這就是它的時空超越性,雖千年而歷久彌新。伴隨中國的富強,《易經》在世界上必定會更加光彩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