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健康的關鍵是“心”的健康

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

——馬斯樂

是健康還是生病的主要原因不是身體上的而是精神上的。

——安德魯·韋爾

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快速發展,人類對健康的內涵及外延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深化。所謂“無病即健康”已成為傳統的健康觀,而現代人的健康觀是“整體健康”。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是在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能力上達到一個完美狀態。”在此基礎上,國內學者提出:一個人只有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用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話說就是,“對于人的幸福起著首要關鍵作用的,是屬于人的主體的美好素質,這些包括高貴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體魄——一句話,‘健康的身體加上健康的心靈’。”

軀體健康一般指人的生理上的健康。

心理健康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具備健康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覺是良好的,情緒是穩定的,積極情緒多于消極情緒,有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愛、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

(2)一個人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際關系,能受到別人的歡迎和信任。

(3)健康的人對未來有明確的生活目標,能切合實際地、不斷進取地實現理想和事業上的追求。

社會適應良好是指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和各種行為能適應當時復雜的環境變化,為他人所理解,為大家所接受。

道德健康最主要的表現是不以他人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別真偽、善惡、榮辱、美丑等是非觀念,能按社會認為規范的準則約束支配自己的言行,能為人們的幸福做貢獻。

在中國文化中,“心”具有其他文化所無可比擬的復雜多樣的意義,有心理學意義上的“心”,認識論意義上的“心”,形而上學意義上的“心”,還有人生哲學、道德哲學角度所談論的“心”。因此,健康定義中的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道德健康都可歸入“心”的健康。此外,軀體健康與“心”的健康也是有很大關系的。

臺灣醫生許添盛在《我心醫我病——新時代身心靈整體健康觀》中提出:“生存環境惡化、飲食失當、作息無序都會減弱身體本來朝向健康的能力,但心靈的創造力比上述因素更能主宰健康的能力;”“年齡并不會減損生命的能量,只是讓我們汲取這份能量的能力減弱,對身體的懷疑和對存在的負面思考,阻隔了我們和這份能量的接觸,如果我們能重新找到和這份能量溝通的方式,就可能減緩老化;”“活力和健康是我們本然的狀態,只要我們能檢視自己的信念,為阻塞或扭曲的生命能量打開一條喜悅之道,身體就能得到健康。”

盡管這些觀點已得到了大量的醫學研究的證實,但人們仍對“心”與健康的關系不甚相信。正如格弗雷·考雷在2005年《新聞周刊》中寫道:“人們知道自己會在窘迫的時候臉龐通紅,知道自己會被嚇得心跳加速,也知道突如其來的壞消息會使自己如遭重擊。但是,他們卻不愿相信單純的心理感受(比如孤獨、沮喪)會引起強烈的生理反應。”

下面以道德健康為例,談談“心”在健康維護中的重要性。巴西醫學家馬丁斯經過10年的研究發現,并用反證法證明,道德不健康會損害個體的健康水平。如一個有悖于社會道德準則、不履行應盡義務的人,陷入一種道德危機感中,其胡作非為必然導致緊張、恐懼、內疚等種種心理變化,食不香、寢不安,惶惶不可終日,進而會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的功能失調,干擾其各種器官和組織的正常生理代謝,削弱其免疫系統的防御功能,最終在惡劣心境的重壓和各種心身癥狀的折磨下,誘發各種疾病,或早衰,或喪生,比如屢犯貪污受賄罪行的人,就易患癌癥、腦溢血、心臟病、神經過敏等病癥而折壽;而與人相處正直善良,心地坦蕩,遇事處以公心,凡事想著他人,心理保持平衡,則能促進人體分泌更多的有益激素、酶類和乙酰膽堿等,這些物質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經細胞的興奮性調節到最佳狀態,從而增加機體的抗病力。馬丁斯因而提出,善良的品性、淡泊的心境是健康的保證,良好的心理狀態能促進人體健康。此外,馬丁斯還發現,大凡長壽的老人,其90%左右都是德高之人,這與孔子所提出的“德潤身”、“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一致。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兩個方面:

(1)德高者心胸坦蕩,能保持良好的心境

道德修養好的人,對人對事都能心胸開闊,無私坦蕩,故而無憂無慮,身心處于淡泊寧靜的良好狀態。而那些道德修養差的人,為了一己私利而挖空心思、不擇手段,自然會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寢食難安。這種無形的負擔和壓力,會使身體長期處于應激狀態,浸泡在過高的腎上腺素和皮質醇(壓力激素)當中。長期下去,容易使人陷入心理危機之中,出現心悸、失眠、焦慮、頭痛、頭暈、食欲下降等癥狀,嚴重者還可誘發抑郁癥、焦慮癥、軀體癥狀障礙等精神疾病。同時,由于人體長期應激,免疫功能下降,也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惡性腫瘤等軀體疾病。研究發現,那些經常懷有敵意、愛爭論的人,其冠狀動脈容易被堵塞,血壓容易波動,易患冠心病、高血壓病。

(2)德高者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心身健康的重要條件

生活在社會中,德高者尊重整個人類社會的需要,遵守社會道德規范,與人為善,敬畏生命,充滿信心和責任感,互諒互助,寬厚待人,能夠理性對待和妥善解決人際交往中的各種矛盾與沖突。在他們“與人為善”的助人行為中,會喚起他人對自己的感激、喜歡和熱情,由此可產生道德愉悅感,對身心健康有利。對德高者來說,這種感覺主要來自腦部的內啡肽,這種天然的鎮靜劑有助于他們免除精神緊張,體驗到幸福感。醫學研究表明,那些具有良好人際關系的人,比缺少社會關系的孤獨者要長壽,因為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可實現自我的價值和良好感覺,能促進人體各組織器官功能的健全,使體內免疫球蛋白A(IgA)和網狀內皮系統免疫功能增強,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從而起到延年益壽的作用。

因此,健康的關鍵是“心”的健康。正如鐘南山院士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過于不良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下面再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南宋詩人陸游,終年85歲,可以說在我國古代算是高壽之人。而他年輕時在仕途、婚姻上頗為坎坷,晚年時的經濟狀況也不如意,但他能“八十身猶健,生涯學灌園”,“五畝畦菜地,秋來日荷鋤”,再加之他有顆豁達之心,所以在晚年時還能保持耳聰目明、身輕體健。

1928年出生的達芙妮·塞爾夫(Daphne Selfe)是模特界的一個神話。年過八旬的她的養生心得是,“我的臉未動過任何手術,沒有注射過肉毒桿菌,沒有做過臉部提拉。我覺得那是浪費錢。自然是最美的”;“我從不為用什么護膚霜發愁,有時用一點兒,我討厭無法打開瓶蓋還得挖剩下那點東西的感覺。”然而,這并不等于說達芙妮·塞爾夫不在乎養生。她喜歡運動,喜歡做瑜伽,還能劈叉。問到她保持美麗的秘訣,她的回答是:對事物保持熱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昌市| 乐安县| 枝江市| 江永县| 乐都县| 益阳市| 阳东县| 九龙城区| 台中市| 兰州市| 台中市| 靖州| 乐都县| 肇庆市| 定安县| 察隅县| 晴隆县| 常熟市| 晋州市| 镇康县| 黄冈市| 开远市| 尤溪县| 东辽县| 若羌县| 和林格尔县| 务川| 阳朔县| 乌兰察布市| 兰考县| 娄底市| 自治县| 内丘县| 隆德县| 肥西县| 扶风县| 丁青县| 灌云县| 海兴县| 北川| 洛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