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喚醒自愈力
  • 包祖曉
  • 18446字
  • 2020-04-16 11:53:58

“心”的因素是疾病的重要原因

身體乃人類內在神性具體化的呈現,擁有絕佳自我平衡及自我療愈的功能,大部分肉體的病痛根源并非來自肉體,而是這個人的思想、情感、僵化的生活模式,或痛苦的生命困境反映在肉體上的結果。

——許添盛

精神內傷,身必敗亡。

——《素問·疏五過論》

一、與“心”關系密切的疾病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醫藥科學的發展,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已不能解釋人類健康與疾病的全過程。1977年,美國精神病學家恩格爾教授正式提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概念,并為醫學界所接受。

事實上,大部分疾病與“心”都存在著關系,因此,許多傳統的軀體疾病現在被稱為心身疾病,它涉及人體各個系統相應的疾病,如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骨骼肌肉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皮膚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兒科、婦產科、腫瘤科等。有作者甚至提出,幾乎所有的疾病都可以被稱為心身疾病。例如,趙志副教授曾把常見的心身疾病分為15大類(括號內為中醫病名):

(1)消化系統心身疾病

包括胃和十二指腸潰瘍(胃痛)、慢性胃炎(胃痞)、胃神經癥(胃脹)、潰瘍性結腸炎(泄瀉、痢疾)、腸神經癥(泄瀉)、習慣性便秘(便秘)、慢性肝炎(脅痛)、慢性膽囊炎(膽脹)、慢性胰腺炎(腹痛)、食道神經癥(梅核氣)等。

(2)血管系統心身疾病

包括原發性高血壓病(眩暈)、原發性低血壓病(眩暈)、冠心病(胸痹)、心律失常(心悸)、心臟神經癥(胸痹)、雷諾征(厥證)、β受體高敏癥(心悸)、心因性暈厥(厥證)等。

(3)呼吸系統心身疾病

包括支氣管哮喘(哮喘)、過度換氣綜合征(喘證)、神經性咳嗽(肝咳)等。

(4)神經系統疾病

包括腦卒中(中風)、癲癇(癇證)、血管神經性頭痛(頭痛)、緊張性頭痛(頭痛)等。

(5)內分泌系統心身疾病

包括糖尿病(消渴)、甲狀腺機能亢進(癭病)、肥胖癥(痰病)、尿崩癥(消渴)、心因性多飲(消渴)等。

(6)泌尿生殖系統心身疾病

包括前列腺炎(白濁)、過敏性膀胱炎(淋癥)、尿道綜合征(淋癥)、原發性性功能障礙(陽痿、早泄)等。

(7)骨骼肌肉系統心身疾病

包括類風濕病(痹證)、全身肌肉痛(痹證)、書寫痙攣(震顫)、局部性肌痙攣(震顫)等。

(8)外科系統心身疾病

包括腹部手術不適綜合征(腹痛)、腸粘連癥(便秘)等。

(9)婦產科心身疾病

包括痛經(經痛)、閉經(經閉)、月經不調(月經先期、后期、先后不定)、功能性子宮出血(崩漏)、更年期綜合征(絕經期前后諸癥)、不孕癥(不孕)等。

(10)兒科心身疾病

包括神經性厭食癥(厭食)、遺尿癥(遺尿)、腹痛(腹痛)、頭痛(頭痛)等。

(11)皮膚科心身疾病

包括濕疹(濕毒瘡)、牛皮癬、痤瘡(粉刺)、斑禿(油風)、慢性蕁麻疹(風疹塊)、多汗癥(汗證)、皮膚瘙癢癥(風瘙癢)等。

(12)眼科心身疾病

包括原發性青光眼(五風內障)、中心性視網膜炎(視惑)、飛蚊癥(云霧移睛)、白內障(圓翳內障)、眼睛癔癥(暴盲)等。

(13)耳鼻喉科心身疾病

包括心因性耳聾(耳聾)、美尼爾綜合征(眩暈)、失音(喉喑)、過敏性鼻炎(鼻鼽)等。

(14)口腔科心身疾病

包括口臭(口臭)、口腔潰瘍(口瘡)、特發性舌痛(舌痛)、心因性牙痛(牙痛)等。

(15)腫瘤科心身疾病

包括胃癌(積聚)、肝癌(脅痛)、腸癌(便血)、食道癌(噎嗝)等。

二、常見疾病的“心”方面原因

(一)原發性高血壓

原發性高血壓是最早確認的一種心身疾病,其發病率逐年增高。目前普遍認為其由綜合性因素所致,心理社會因素與其發生有密切關系。

高血壓常見于具有焦慮性人格特點的人。對高血壓患者,尤其是發病早期高血壓患者進行心理行為干預,可明顯降低血壓水平。慢性應激在高血壓發生和發展中起明顯作用,研究發現生活節奏快、人際關系復雜的城市居民高血壓發生率高于農村居民,發達國家高血壓發病率高于發展中國家,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緊張而體力活動少的職業高血壓患者明顯增多。高血壓發病率與高鹽飲食、超重肥胖、缺少運動、過量吸煙喝酒等因素有關,而這些不良行為習慣又直接或間接受心理社會因素影響。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高血壓是將憤怒壓抑在潛意識中造成的,潛意識的憤怒活動是血壓持續增高的根源。調查結果也顯示,個性焦慮和壓抑的人血壓偏高,而高血壓患者多存在明顯而持續的心理沖突,如人際關系緊張等。行為學習理論認為未被當事者覺察到的學習機制可能是高血壓患者血壓增高的原因,其核心是內臟操作性條件反射學習,外部刺激反應性地引起心率加快、輸出增多、外周動脈血管收縮,從而造成血壓升高,慢性應激時,這種外部刺激-血壓升高反應持續存在,不斷強化、泛化,血壓升高成為常態形成高血壓病。

從心理生理學角度看,心輸出量和外周動脈血管阻力是影響血壓的主要因素,一切能影響二者的因素都能引起血壓變化。神經系統接受環境刺激,對其作出反應,同時支配著全身各器官的活動,因此,心理社會因素和環境刺激都可通過自主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運動系統引起血壓變化。通常,以上刺激一旦短期內得以消除,血壓自動恢復正常,但如果心理社會應激反復發生或持續存在,就可能導致某些敏感體質者血壓調節系統紊亂,引起高血壓病。

(二)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是由多種細胞(如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T細胞、中性粒細胞、氣道上皮細胞等)和細胞組分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癥性疾病。該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段,但多見于青少年,成年男女患病率基本相同,城市高于農村。體液和細胞介導的免疫均參與哮喘的發病,氣道慢性炎癥被認為是哮喘發病的本質。氣道高反應性和神經因素也是哮喘發病的重要機制。另外研究也發現哮喘多與基因遺傳有關。

支氣管哮喘的心理生理學機制比較復雜,心理應激-神經中介機制認為心理應激因素可通過中樞及周圍神經遞質的異常分泌、平衡失調并呈現乙酰膽堿升高的迷走神經興奮,從而導致或加重支氣管哮喘。1977年Besedossky提出了神經-內分泌-免疫學說,心理機能失調主要通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干擾神經和內分泌系統,對免疫細胞分泌細胞因子過程進行調節,影響機體的正常免疫功能和機體對外界各種不良刺激的敏感性,進而影響機體的免疫狀態,使機體更易發生支氣管哮喘。有人提出了過度通氣理論,認為患者在心理應激狀態如緊張、焦慮、恐懼、害怕等情況下,會出現過度通氣,導致氣道水腫及其黏膜的毛細血管收縮,這些因素刺激具有高反應性的氣道,可誘發或加劇哮喘。

支氣管哮喘往往具有鮮明的心身反應特點,包括焦慮狀態和抑郁狀態,焦慮表現為過分緊張、憂慮、恐懼等,伴隨患者情緒上的反應,出現心悸、多汗、血壓升高、皮膚發冷、肢體震顫等交感神經興奮的癥狀,長期的焦慮狀態還會使機體的免疫力降低,影響哮喘的防治效果;抑郁狀態主要表現為自信心低下、情緒低落、對事物的興趣減低、悲觀厭世、社會活動能力降低,嚴重的甚至出現自殺意念等。相應的軀體表現有食欲降低、活動減少、全身倦怠和便秘等癥狀。

(三)消化性潰瘍

Schwartz在1910年提出“無酸,無潰瘍”的概念,是生物醫學對消化性潰瘍認識的首次突破,并因此產生抗酸治療的全新理念,在疾病的治療手段和治愈效果上取得顯著進步。1982年Warren和Marshall分離出幽門螺桿菌后,出現了“無幽門螺桿菌就無潰瘍”的觀點,抗菌治療聯合之前的抗酸治療理念,使消化性潰瘍的臨床治愈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消化性潰瘍的發生也具有一些明顯的非生物醫學特征,比如易受情緒波動的影響而出現復發,具有焦慮性人格特點的人具有潰瘍易感性。隨著全科醫學模式的到來,對消化性潰瘍的認識更加深入,目前認為消化性潰瘍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遺傳因素、口服非甾體抗炎藥、不良生活和行為方式、心理社會因素、胃十二指腸動力異常、胃酸分泌紊亂、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在發病機制中占有重要特殊地位。多種因素導致胃腸黏膜屏障的破壞和/或胃酸分泌異常,引起黏膜的自我消化,其中胃酸在潰瘍形成中起著關鍵作用。

胃腸平滑肌運動和黏膜腺體分泌活動受內臟迷走神經的支配,而胃腸營養血管則在交感神經的控制下舒縮。消化性潰瘍的心理生理學機制都涉及以上植物神經功能改變。外界心理社會因素通過下丘腦—迷走神經核—迷走神經,過度刺激壁細胞和G細胞,使胃酸分泌增加,通過興奮藍斑—交感神經系統使胃腸黏膜血管收縮,導致胃黏膜缺血,使胃腸黏膜的防御功能減弱,同時通過引起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興奮,使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促進胃酸、胃蛋白酶原的分泌,抑制胃黏液的分泌。以上作用的結果就是黏膜保護機制的削弱,同時胃酸及胃蛋白酶增多,很容易造成黏膜的自身消化,導致潰瘍發生。

胃腸道被認為是最能表達情緒的器官,情緒的異常既可以是造成潰瘍的原因,也可以是消化性潰瘍病導致的一種情緒體驗。相關研究顯示,急性焦慮情緒引發的神經內分泌變化是應激性潰瘍發生的重要原因,持續的抑郁情緒也明顯提高消化性潰瘍的發生率。反過來,消化性潰瘍的慢性疼痛也顯著增加抑郁情緒的發生,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習得性無助導致抑郁,也可能是黏膜的慢性損害通過副交感神經引起中樞神經遞質的異常。人格因素也不容忽視,易焦慮、依賴性強、常常壓抑內心憤怒的人,消化性潰瘍的發病率顯著提高,有學者認為憤怒情緒的隱忍和內向性表達使副交感神經的激活時間顯著延長,內臟腺體活動增強,消化性潰瘍發病增加。

法瑞蘇博士研究了1.5萬名胃病患者的病案,結果發現:有4/5的胃病是由情緒因素所致。約瑟夫·蒙坦博士甚至提出:“胃潰瘍的產生,不在于你吃了什么,而在于你憂慮什么。”

(四)腸易激綜合征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是一種以腹痛或腹部不適伴排便習慣改變為特征的腸道功能異常,具有典型的心身疾病的特點,多數患者可有明顯的抑郁、焦慮、失眠、頭昏、頭痛等神經方面的癥狀,但在診斷過程中需經檢查以排除可引起這些癥狀的器質性疾病。本病是最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腸道疾病,人群中以青中年居多,女性多于男性。該病起病隱匿,心理社會應激或飲食因素往往會誘發癥狀復發或病情加重,癥狀反復發作或慢性遷延,病程可長達數年或十余年,但全身健康狀況卻少受影響。

腸易激綜合征相關因素主要包括心理障礙、內臟感覺過敏和胃腸運動功能紊亂等,其中心理社會應激等是疾病的病因或誘因,內臟感覺過敏、胃腸平滑肌運動功能紊亂是腸易激綜合征癥狀產生的直接因素。研究發現,許多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個性特征的某些方面顯著突出于大眾,比如性格內向、不善于表達情緒,焦慮性或抑郁性人格特點等。生活事件特別是負性生活事件是本病發生和惡化的主要啟動因素,負性情緒可以直接引起腸易激綜合征發作,臨床上常可觀察到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在遇到負性生活事件時立即出現腹痛、腹瀉、緊迫感、排便后腹痛緩解的一連串癥狀。此外,不良的飲食、腹部受涼和不當的心理暗示也可以是腸易激綜合征癥狀的誘發因素。

腸易激綜合征發生的心理生理學機制比較復雜,涉及腦-腸軸、心理-神經-免疫軸和心理-神經-內分泌軸等。心理社會因素通過腦-腸軸對胃腸道生理功能產生影響,引起胃腸道黏膜感覺功能異常、黏膜腺體分泌改變和平滑肌運動功能紊亂,多數患者表現為胃腸道平滑肌痙攣痛、腹瀉,而少數患者則胃腸蠕動緩慢、便秘、腹脹。腹瀉與便秘交替發作者也較常見。心理-神經-免疫軸和心理-神經-內分泌軸可能主要通過引起腸道菌群改變、內分泌紊亂而導致腸易激綜合征癥狀的發生。

(五)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以血中葡萄糖慢性增高為基本特征的代謝性疾病。該病因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作用缺陷,引起糖、蛋白質和脂肪代謝異常,久病可引起多系統損害,導致血管、神經、心臟、腎臟和眼睛等組織器官慢性并發癥,嚴重時可引起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和高滲性非酮癥糖尿病昏迷(高滲昏迷)。

糖尿病分為兩種類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二者在病因、發病機制、治療上存在明顯不同。研究證實,作為內分泌代謝疾病的糖尿病,它的發生、發展、治療、預后與個性特征、情緒波動、心理應激及社會因素密切相關,屬于典型的心身疾病。WHO已將糖尿病歸為與生活方式有關的非傳染性慢性疾病,并強調心理應激在其發生中的重要作用。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1型糖尿病癥狀出現前常有重大生活事件發生,如喪失親人和父母離異等。而2型糖尿病的發生多與生活壓力大、長期處于慢性應激狀態有關。糖尿病患者與健康人群相比,更具有孤獨性、無子女或獨生子女、親子關系不佳、提前退休等傾向。多數糖尿病患者性格不成熟、具被動依賴性、做事優柔寡斷、缺乏自信,常有不安全感,有受虐狂的某些特征。這些人格特點被某些學者稱作“糖尿病人格”。

糖尿病的發病機制目前主要有遺傳學說、病毒感染學說及自身免疫學說等,而心理因素可通過大腦邊緣系統和自主神經系統影響胰島素的分泌,成為糖尿病的誘發因素。在應激狀態下,交感神經系統興奮,動員糖原儲備釋放、升血糖激素和胰島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加,血糖升高,誘發或加重糖尿病病情。在急性重大應激時,某些個體調節失控,免疫功能紊亂,造成免疫系統對自身胰島β細胞的攻擊和永久傷害,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形成1型糖尿病。慢性應激狀態下的慢性血糖升高和胰島素受體抑制所引起血糖水平不可逆增高是2型糖尿病重要的發病機制。

(六)白癜風

白癜風為原發性局限性或泛發的皮膚色素脫失癥,是由皮膚和毛囊的黑色素細胞內酪氨酸酶系統功能減退、喪失所致。皮損完全無色素,大小不等,形狀不規則。全身各處皮膚均可發,邊界清楚,邊界處色素較深,斑內毛囊變白。

白癜風發病原因復雜,與遺傳、心理社會因素、生活習慣、地區、職業、氣候與季節等多種因素相關。其中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中起重要作用,約三分之二的發病與之有關。這些患者存在明顯的不良人格特點,表現為易焦慮、擔憂、郁郁不樂、憂心忡忡、情緒起伏大、渴望刺激和冒險、敵意、難以適應環境、固執、倔強等。其心理健康狀況整體較差,超過半數的患者存在明顯的焦慮、抑郁或更多的負性情緒和心理癥狀。此外,精神創傷、心理壓力導致的思慮過度在白癜風的發病中也占重要地位。

本病是由免疫功能紊亂、內分泌功能失衡,產生抗黑色素細胞抗體,造成黑色素細胞損傷、脫失而發病。社會心理因素中的人格、情緒和生活事件可導致應激,后者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使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H)過度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與黑素細胞刺激素(MSH)、阿片肽等均源于前阿黑皮素(POMC),ACTH的增加使MSH減少;CRH引起垂體分泌的ACTH可促使腎上腺分泌皮質醇,同時激活交感神經系統,促進兒茶酚胺分泌。皮質醇影響周邊及中樞的多處功能,有學者認為它間接刺激胰島素分泌,導致腦內L-色氨酸增加而引起5-HT增多,進而使褪黑素增多,導致褪黑素受體活動過度,致黑素細胞破壞而致病。此外,P物質是感覺神經末梢釋放的感覺神經肽,有研究發現在白癜風皮損及正常皮膚交界處P物質增多,認為可能與皮膚損害有關。

(七)系統性紅斑狼瘡

神經免疫學研究發現,免疫系統與神經系統在解剖和生理上存在著緊密聯系,心理社會應激通過神經遞質的傳導也可對免疫系統產生影響。風濕免疫科的許多疾病都可歸為心身疾病,心理行為干預能夠改善這類患者的病情,促進疾病緩解和身體康復。

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種以多系統損害和多種自身抗體存在為主要特點的慢性系統性自身免疫病,病情緩解和急性發作常交替發生。SLE的發病高峰為15~40歲,女性發病率顯著高于男性,男女發病比例約為1:9。

研究顯示,遺傳因素是本病的重要原因,SLE的發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傾向,SLE患者的同卵雙生兄妹發病率為25%~50%,而異卵雙生子間發病率僅為5%。本病多發于年輕育齡女性,提示內分泌功能紊亂與SLE發病有關,雄性激素可抑制疾病的表現,男性體內女性激素和男性激素的平衡紊亂,女性體內女性激素活性增強是導致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原因之一。

心理社會因素與該病的發生和加重相關,患者起病或復發前常見應激性事件。心理社會應激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對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影響而發揮作用的。應激在特定人格和其他個體素質的基礎上引起機體不同程度的心理和生理反應,導致內分泌和免疫功能失調,誘發本病或使原有癥狀復發、加重。而反過來,免疫性抗體亦可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導致神經元損傷和微血管病變,引起復雜的精神癥狀,如頭痛、失眠、焦慮、情緒不穩定等類神經癥性癥狀,情緒低落或興奮多語等情感癥狀,以及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嚴重者會出現意識和定向力障礙等。

(八)進食障礙

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 ED)是以進食行為異常為顯著特征的一組綜合征。這組綜合征主要包括神經性厭食癥(Anorexia nervosa, AN)、神經性貪食癥(Bulimia nervosa, BN)和神經性嘔吐(psychogenetic vom iting,PV)。本病以年輕女性多見,首發年齡平均為15歲至19歲不等。

各種生物因素和心理社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進食障礙的發生。心理社會因素在本病的發生中起著重要作用。患者在性格發育上有偏差,主要表現為有神經質的傾向和過度的完美主義,如易出現焦慮、抑郁、刻板、敏感、自卑、敵對等不良情緒和性格。社會因素如肥胖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問題,以瘦為美的社會文化影響了大批人群,尤其是女性群體或某些特殊職業群體。關于體象不當的媒體宣傳、家庭矛盾、父母的個性缺陷影響等都會對疾病的發生起到促進作用。

(九)肥胖癥

肥胖癥是人體攝入大于消耗,從而引起脂肪在體內聚積過多,使體重超過標準體重20%。北京市約有三分之一的婦女超過平均體重,低齡學童肥胖率為15.4%,超重率為12.5%。本病的發病率男高于女,以年齡遞增,肥胖程度以輕中度為主,占80%以上。目前還有增加的趨勢。

肥胖癥是由生物、社會、行為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生物因素包括遺傳以及飽覺中樞抑制等。社會因素指社會進步,溫飽問題解決,營養過剩,生產中體力消耗降低,生活漸趨舒適。行為因素指體力消耗小,運動少和不合理的飲食結構。

人的攝食和體力活動都與人的情緒有關。人在寂寞孤單、無聊和情緒焦慮不安時,會有多食的習慣。偶爾焦慮時,腎上腺素會刺激交感神經而抑制食欲,但長期焦慮卻使迷走神經興奮,刺激胰島素分泌,從而使食欲亢進。

(十)不孕癥

婚后同居3年以上未避孕而未懷孕者為不孕癥。不孕癥分為器質性和心因性兩種。許多社會、家庭、心理因素,都能使人產生不良的情緒。長期緊張、抑郁可通過下丘腦影響內分泌及植物神經功能,從而導致卵巢的排卵功能受抑制,繼而發生停經、輸卵管痙攣、宮頸黏液分泌異常等變化,引起不孕。

中國人傳宗接代思想非常嚴重,許多夫婦結婚后,稍長一段時間沒有懷孕,就會有很多來自社會輿論和家庭方面的壓力,而婦女承受的壓力最大。隨著時間的推移,壓力越來越大,婦女情緒也越來越緊張,最終導致神經及內分泌紊亂而不孕。

許多不孕者的性格表現為敏感、易緊張、好焦慮、神經質、缺乏自信。有的還有癔癥傾向。這類個體對社會心理刺激比較敏感,情緒易產生波動,且易受暗示。

(十一)神經性皮炎

神經性皮炎又稱慢性單純性苔蘚,是一種慢性瘙癢性皮膚病。病程較長,易復發。好發于軀體易受摩擦的部位,如頸項部、前臂、股內側、會陰部、肘窩、四肢內側等部位。發病時由于劇癢,搔抓后局部出現針頭大小、不規則扁平的丘疹,以后丘疹融合成片狀,形成苔蘚化。丘疹發生時常有對稱性。情緒急躁、倔強、欲求過高的患者,在發病時常常心煩意亂,焦慮不安,更使疾病惡化。

神經性皮炎的病因目前還不明了,學者認為除了理化刺激、遺傳因素外,情緒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多數患者在發病前曾有生活事件導致的情感障礙。有研究者發現,家庭問題引起頸項部發病,羞恥感引起前額和面頰發病,過度責任感引起膝、肘和肩部發病,性的障礙引起大腿和會陰部發病。

皮膚可稱得上是心理的器官,內心矛盾可通過情緒的變化以及皮膚疾病的形式表現出來。皮膚的生理功能受著植物神經的控制,而情緒反應可通過植物神經來影響皮膚功能。不安或憤怒可使皮膚血管擴張,皮溫上升,瘙癢閾值下降,從而誘發神經性皮炎。

(十二)斑禿

斑禿俗稱鬼剃頭,是一種驟然發病的局限性斑狀脫發。脫發部位無炎癥表現,也無自覺癥狀。個別患者頭發可能全部脫落成為全禿。嚴重時眉毛、胡須、腋毛、陰毛全部脫落,成為普禿。本病可自愈,但亦可復發。患者多是性格內向、自尊心較強、心胸較狹窄、多愁善感的人。

斑禿的病因目前尚不明了,但情緒因素、內分泌因素、腸道寄生蟲等因素與該病發生有關。特別是情緒因素,在該病的發生、發展及康復過程中都起著重要作用。

臨床實踐表明,解除精神負擔,消除不良情緒,是該病的最佳治療方法。有時藥品療效的聲譽或昂貴價格的暗示作用,甚至比藥品本身的治療作用更大。

三、“心”是如何致病的

與疾病有關的“心”方面的因素很多,下文僅就目前研究較多的情緒因素與潛意識因素進行探討。

(一)情緒與生病

1.情緒的概念和作用

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能否滿足自身需要所產生的好惡態度和心理體驗,并伴隨一系列心身反應。情緒與人的需要或目的是分不開的,需要是情緒產生的基礎,但客觀事物并不直接決定情緒,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對其的解釋和評估。可以說,情緒既是一個心理過程,又是一個感受狀態;既是一種反應,又是一種體驗。情緒以內部感受和外部表達的方式被自己和外部覺知,在情緒狀態下,個體伴隨出現相應的體驗,通常會以表情、語言的形式向外傳達。此外,生理反應也是情緒的重要部分。因此,情緒心理包含了情緒體驗、情緒表達和情緒生理反應三部分。

情緒是生命進化的產物,從產生之日起就承擔了其對物種適應環境的促進作用。情緒是較原始的“語言”,是個體間信息傳遞的有力工具,可以通過情緒的傳遞表達自身狀態,尋求同伴的協同,促進群體交流,改善生存環境,因此情緒是個體適應生存的心理工具。情緒也是動機啟動和執行的“催化劑”,在相應情緒的刺激下,個體的動機變得尤為強烈,激發起果斷而有力的行為活動,從而滿足需要,緩解情緒張力。

然而,對于人類來說,情緒對個體適應生存的作用存在兩面性,情緒對其他心理活動,如思維、意志、行為等活動過程有明顯的雙向調節作用,正性情緒能調動和協調心理活動各要素,激發潛力;而負性情緒則有著明顯的破壞和瓦解心理進程、誘發心身損害的消極作用。這是因為,一方面,人是從動物進化而來,延續了動物的情緒性適應功能;而另一方面,人又進入了高度社會化的階段,生存環境早已脫離蠻荒狀態,所接受的挑戰主要來自人類社會內部的第二信號系統。人對環境的適應不再是主要依靠情緒性奮起搏斗或逃避,而是依靠理智。因此,情緒對人類的適應能力顯示出消極的一面,當對社會刺激的情緒反應過度強烈或持久,而又不能像動物一樣通過軀體性搏斗釋放體內積聚的與情緒相關的生理能量,必然會通過心理生理相互作用機制損害心身健康。

2.情緒對人體的生理、病理影響

(1)情緒相關的生理反應

刺激因素引起內臟腦(Visceral brain)的激活,后者經由心理-外周神經系統、心理-神經-內分泌和心理-神經-免疫軸介導引起情緒相關的生理反應。

心理-外周神經系統反應通路主要通過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軸起作用。心理社會刺激因素被感知后進入中樞,經加工處理,沖動傳導到杏仁核,激起情緒反應,同時向藍斑投射的神經纖維激活藍斑,引起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系統的興奮,釋放出大量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繼之心率加快,血壓上升,呼吸加快,肌張力升高,胃腸活動抑制,尿量減少,血糖升高,強烈的反應甚至可引起凝血功能改變。副交感神經激活時可出現血管擴張,血壓降低,皮膚潮紅甚至暈厥等表現。如果上述情緒伴發的一系列生理反應受到人類理性規則的約束和限制而不能及時爆發釋放,那么會對軀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心理-神經-內分泌通路是情緒性刺激通過激活腎上腺、性腺、甲狀腺產生系列生理反應的通路。中樞的下丘腦是調節情緒和相應生理反應的樞紐,是心-身聯系的橋梁。下丘腦室旁核合成和分泌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H),是下游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 axis)、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HPT axis)和下丘腦—垂體—性腺軸(HPG axis)的始動激素,情緒性刺激能夠促進下游激素的合成與釋放,后者與兒茶酚胺類遞質共同介導情緒相關生理反應。神經-內分泌軸的激活可引起顯著的生理反應,如血壓和血糖波動、炎癥反應、生殖生理的改變、代謝異常等。

研究發現,在免疫細胞上廣泛存在著神經遞質和內分泌激素的受體,甚至某些激素或遞質本身又是炎癥介質,情緒性刺激因素通過心理-神經-免疫通路影響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的功能。通常認為,短暫的刺激可增強免疫抵抗力,而慢性的刺激會造成免疫功能紊亂,誘發或加重免疫相關疾病。

(2)情緒相關的病理反應

情緒對全身各大系統疾病均存在影響,美國醫生約翰·辛德勒在其《病由心生》中認為,76%的疾病都是情緒性疾病,并提出了“情緒決定健康”的醫學理念。下面以消化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腫瘤為例,介紹與情緒相關的病理反應。

①情緒與消化系統疾病

消化系統是對情緒變化較為敏感的器官,常被稱為情緒的表達器官。平時我們常看到或體驗到這樣的情況:心情憂愁時即使有山珍海味也難以下咽,心情愉快時粗茶淡飯也津津有味。這說明消化系統的功能受情緒的調節。

著名的“胃瘺”實驗有力地證明了情緒對胃腸道功能的影響。早期的心身醫學研究專家沃爾夫選擇了一名胃瘺病人作觀察對象。當病人情緒低落、抑郁時,通過胃瘺管可看到胃蠕動消失,胃黏膜因血管收縮而變得蒼白、胃液分泌減少,胃酸濃度降低;病人處于焦慮或憤怒狀態時,胃蠕動加劇,胃黏膜充血變紅,胃液分泌增加,胃酸含量升高,有時甚至可看到胃黏膜受到胃液的侵蝕。這個實驗讓我們明白了為什么憂愁的時候不思飲食,為什么有人越生氣進食量越大。這是由于憤怒時胃的上述變化使胃對食物的消化能力過度加強,從而引起饑餓感,而且,大量進食會緩解緊張狀態,減輕高酸度的胃液對胃黏膜的侵蝕。

動物實驗也證實了情緒對胃腸道功能的影響,用同窩的兩組大鼠進行實驗。在每只鼠的尾巴上系上電極,在給電前發出信號,使一組大鼠能主動控制而不受電擊,另一組則不能主動控制而常面臨遭受電擊的威脅,后者受焦慮、恐懼、緊張不安的情緒影響,幾乎都產生了胃潰瘍。

②情緒與心血管系統疾病

有學者對323例高血壓患者研究發現,發病前不良的個性情緒在高血壓的病因中占74.5%。臺灣醫生許添盛提出:“恐懼是所有情緒中對身體最有殺傷力的,長期恐懼會升高血壓,加速身體的代謝速率,導致內分泌失調,影響全身器官運作,讓身體易受疾病侵擾。”臨床研究也證實,焦慮、抑郁情緒可使兒茶酚胺升高、類固醇激素分泌增加、垂體加壓素分泌增加,致使血壓升高。

2009年年初,我國衛生部門公布了一組數據:有學者對200名46~55歲中年人進行長達一年的研究,發現消極的情緒如抑郁、焦慮、憤怒等,均對心臟造成損害,特別是引起冠心病。結果顯示,這些消極因素每上升1分,患冠心病的危險就增加5個百分點。

國內外研究表明,急劇的情緒波動和過度緊張,不僅促使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也是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的主要誘發因素。情緒反應可引起血脂變化,通過糖代謝障礙和高膽堿能血癥,使血液凝固性增加,導致動脈粥樣硬化而誘發冠心病。激烈持久的情緒反應,可使交感神經活動增強,腎上腺素分泌增加,使冠狀動脈收縮;同時促使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去甲腎上腺素及腎素分泌增加,冠狀動脈進一步收縮而發生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兒茶酚胺的上升,可使脂肪組織的分解增加,梗死范圍擴大,導致嚴重的心律失常或猝死。持久而激烈的情緒反應還會引起機體的需氧量增加,心肌供血相對不足,冠脈痙攣,心肌超常收縮。長此下去,就會出現代謝失常,發生心肌勞損,缺血壞死和衰竭。

③情緒與腫瘤

高百寧研究表明,81.2%的癌癥病人生前歷經負性生活事件。英國癌癥專家也有類似發現,在250名癌癥患者中,有75%的患者在發病前有明顯的重大生活事件而使精神受到嚴重的打擊。高北陵等人曾對六大類惡性腫瘤(鼻咽癌、肺癌、宮頸癌、乳腺癌、惡性淋巴瘤、肝癌)進行研究,發現患病者病前多有負性情緒體驗,其中以肝癌病人病前負性情緒百分比最高(80%),其次為宮頸癌(78.6%)。負性情緒會導致神經內分泌及體內能量的惡化,造成免疫功能降低,自身防御功能下降,遏制癌細胞的功能受到限制,癌癥就隨之發生。此時,癌癥向什么方向轉化和發展,也與這些負性情緒息息相關,如果這些負性情緒能通過正常途徑得到疏通和宣泄,那就可能有轉機,相反則后果嚴重。

德國有一位治癌醫生,他的兒子在1978年剛剛滿19歲的時候死于意外的交通事故,他與妻子在極度悲痛之下兩人同時患上了癌癥,他親身體驗以后才知道,原來情緒與疾病有著密切的關系。然后他留心觀察了上萬個癌癥病例,發現身體得癌癥的部位與負性情緒有關,例如:

患乳腺癌的人,病因之一就是與孩子有關的矛盾和沖突長期存在;患肝癌的人,病因之一就是來自于家人在金錢上的沖突所積壓的怨恨;患子宮癌的人,往往有婚姻的不幸福、不美滿;患睪丸癌的人是來自得失的強烈沖擊,比如父親突然失去兒子,就容易得這種病;患直腸癌和膀胱癌的人,往往有強烈的人際沖突,比如兒子長期不理睬父親,父親就容易患直腸癌;患骨癌的人是往往受到價值減低的沖擊,比如工作上長期得不到提拔升遷等。

腫瘤與情緒的關系也得到了大量實驗研究的證實。如華盛頓大學的賴利博士把一組實驗鼠置于高度精神壓力之下,而對照組則置于毫無精神壓力的環境中。當時預期這兩組鼠會有80%患癌。可是,結果卻出乎意料。受精神壓力的鼠,有92%長了癌,而對照組僅7%患癌。提示我們,盡管所有的鼠都具有患癌癥的易感性,但精神壓力及程度對癌癥的發生,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正如臺灣醫生許添盛所說:“長期沮喪、憂郁、憤怒、壓抑等無法緩解的精神壓力,正是人體免疫系統最大的殺手,強烈的‘絕望感’則給了身體巨大的暗示,讓它配合主人慢性自殺,于是我們功能優越的免疫系統逐漸潰守,任由體內的癌變細胞取得主導地位。”

對于情緒致癌的機理,根據塞里的應激學說,癌細胞是一群脆弱的、結構混亂的細胞,癌是從一個含有錯誤遺傳信息的細胞開始的。其所含的錯誤信息,是因為它曾接觸有害的物質或化學藥物,或由于心理、社會不良的損害,或者單純是因為在不斷產生億萬細胞時,身體偶爾會制造一個有缺陷的細胞。如果這個細胞繁殖出另一些含有同樣錯誤遺傳信息的細胞,那么,由這些細胞組成的一個腫瘤便開始形成。

另有研究發現,痛苦或抑郁與發生癌變的三個重要過程相關:較差修復受損的DNA,增加姐妹染色單體交換的頻率以及增加細胞的凋亡。

(二)潛意識與生病

1.潛意識的概念

所謂潛意識,又稱無意識,通常是指這樣的心智過程,它們外在于一個人的現象覺知并獨立于他的自主控制,但影響到他的感受、思想和行為。Pervin提出:“我們所稱的無意識是由一組內容和過程組成,它們無法通達覺知(意識),但卻能潛在地影響心理功能。我們所說的無意識由思想和感受構成,盡管它們當時無法通達意識,但卻影響著其他的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思想、感受和行為。我們所說的無意識是由過程構成,通過這些過程,這類影響和效應會出現。總之,盡管我們有時會談到無意識,但事實上我們所在談的是對人的心理功能有影響,而他沒有覺知到其效應的內容和過程。”這些無意識心智現象包括了閾下知覺、內隱記憶、無意識直覺、分離現象、盲視、無意識的思想、自動的或例行的過程等。

2.潛意識對人心理和軀體的影響

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說:“精神是任何人生命存在的土壤”。Groddeck進一步提出:“我們生命中更重要的東西則藏在潛意識中。”足見潛意識對人心理和軀體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受科技發展水平的限制,我們目前還很難用自然科學的辦法來闡明潛意識致病的生理病理機制。下面將用我們的臨床案例來探討潛意識是如何導致心理障礙以及軀體疾病的。

(1)若干心理障礙的潛意識原因

她小小年紀為何吸煙、喝酒,還紋身

一個高一女生,16歲,因不愿上學而被母親帶來咨詢,不愿上學的直接原因是:違反學校規定攜帶和使用手機,被沒收并遭批評。來訪者自述這只是最近的一個原因,其實初中以來就不想上學,中考不理想后這種想法更強烈,但是又覺得不上學對不起父母,于是雖照常上學,但是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低,成績不好。自己對畫畫有興趣,希望退學,學畫畫,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近一年來有吸煙、喝酒、紋身、打舌釘、割自己皮膚等行為。描述這些情況的時候該女生神情淡定,她說她也知道別人會認為這些行為不好,但是,當因為這些被別人關注時還是有一種存在感和得意感的。整個交談過程中該女生顯得比同齡人成熟,卻又有這些不成熟的應對方式。

該女生自幼父母均在外地做生意,有一個弟弟,兩人均由奶奶撫養,上學后住校,周末回奶奶家。回想小學時經常被人欺負而很無助,給媽媽打電話,媽媽就讓她忍一忍。從那時候起就覺得人都是不可信任的。初中開始學習成績下降,后來父母回家做生意,但是與父母的關系并不親密,“他們覺得為我做了很多,我應該好好學習,按照他們的安排來,我也不想讓他們難過,可是我現在真的不想上學,上學也是沒有在認真學習。”

缺乏親密陪伴的童年生活,造成了孤獨、孤立、憤怒和內心空虛,排斥他人卻又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憤怒指向自己就傷害自己,如割手腕、吸煙、喝酒、打舌釘等,指向外界就是對他人的抵抗,違背他人的愿望,如不好好學習。

突然失明的女孩

一個初中女生,突發失明,各種檢查未見異常,轉至心理科就診。女孩跟醫生說著說著就流淚了,她覺得父母對她不好,對弟弟更好,因此她總是不開心;在學校她希望與同學關系好一點,但似乎總不太受歡迎;她還覺得自己什么都不好,長得不漂亮、沒什么特長,雖然學習成績還可以,但又有什么用,而且現在學習成績也已經下降了。經支持和暗示治療癥狀消失,但過了一個月又復發了。自發病后,其父母處處小心翼翼,卻仍舊沒法讓她滿意,于是癥狀又出現了。到后來父母受不了她的折騰,又恢復老樣子,忽視她,不理睬她,于是病痛就不太容易治愈。

個體面對自身難以忍受的行為、思想、情景時,會產生強烈的精神沖突,進而導致癔癥。癔癥是潛意識影響身心健康的典型例子。患者雖存在夸大和表演性,但軀體癥狀是實實在在的。弗洛伊德對癔癥患者運用精神分析療法治療,暴露幼年期沒有滿足的欲望,效果不錯。

對自己長相極度不滿的教師

一名職高男教師,31歲,多年來認為自己暴牙難看而非常苦惱,任何時候與別人接觸都感覺別人肯定關注和笑話他的暴牙,因而與人相處時很不自然,并長期為此自卑。最近談了一個女友,恰巧對方也略有牙齒不整齊,雖然自己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雙方在其他方面也還比較適合,但是牙齒這個問題是很大的障礙,他覺得兩個暴牙在一起別人會更加笑話,而且擔心會不會遺傳給小孩。醫生運用認知療法效果不佳,然后問他為什么不去整牙,他說年紀大了整牙效果不好,而且這么大年紀整牙別人也會笑話的。

這位先生,出生家境不太好,父母對其挑剔,要求高,總是否認他和指責他。他憑借自己的努力,學習成績比較好,畢業后找到了一份教師的工作。就目前來看,各方面都還可以,雖有牙列不整,但總體長相還可以。

從對自己長相的某方面不滿到體象障礙,到整容,有些人不能忍受自己的形象,于是執著尋找著另一種形象,暴露出的問題是潛意識對自己的否認和不滿,這種情況女性更多。“我不夠好,我沒用”的觀念根深蒂固,而且可能會隱藏起來,他們把對自己不滿的焦點都集中到了自己的身體上。他們可能會說:“如果我再瘦一點兒,如果我眼睛再大一點,如果我的鼻梁再高一點,如果我的身高再高一點,就……”但是哪怕他們所在意的形象改變了,往往問題還不能解決。只有尋找和意識到自己內心深處問題的源頭,詢問自己為什么在意,真正在意的是什么,有什么經歷或家庭情況與此有關,然后去理解和接納自己,癥狀才會消除。

兩次服用三唑侖自殺的女孩

一名女子22歲,向交往半年的男友提出訂婚,因男友不希望這么快訂婚而大量服用三唑侖自殺。出院沒多久,再次過量服用三唑侖自殺。急診科聯系心理科會診,與心理醫生交談時女孩表示自己想開了,那些事情先不管了。出院后一周,母親帶著孩子復診,偷偷地告訴醫生,女兒這幾天都沒在家,都在男友那邊,她要求我們和男友父母見面談訂婚的事情,結果男朋友當著大家的面說她的不好,男友母親也明確表達了不同意,幾乎是撕破了臉,所以心情很不好。與醫生交談時女孩同樣是說自己太急了,以后要順其自然了,最后要離開時又問了醫生,假如她和男友雙方都想和好是不是可以再在一起。

戀愛和婚姻中,為什么會非他/她不可?一旦戀愛或婚姻出現問題,就要死要活,或者死纏爛打,認為沒了對方就全完蛋了。弗洛伊德將之歸于戀父或戀母情結在作怪。我們認為個體潛意識中的某種需求能夠通過對方得到滿足,或自身的缺陷能通過對方得到彌補,因此就不顧或看不到或能夠容忍其他方面的不適合,不顧對方其他方面的缺點,也不顧對方對自己的情感,但這種“不顧”終將在對方不這么做了,或者長期相處后受不了對方身上的缺點而爆發危機。

(2)若干軀體疾病的潛意識原因

好不起來的胃潰瘍

一位中年男子,公務員,很上進,工作業績也不錯,上升得也快,自覺平時工作壓力比較大。近兩年常常胃痛、胃脹,檢查發現胃潰瘍,消化科藥物治療效果欠佳。因身體不好,工作也只能先放一放,在原職位上混日子。

消化道疾病是典型的心身疾病。胃既接受食物,又分泌胃酸消化食物,“接收和感受”外部信息,對外部信息“作出反應”。如果委屈、緊張、憤怒等負面情緒不向外部表達,而是積在“肚子里”,強大的心理壓力就會在他們相對薄弱的胃上尋找突破口,胃壁上的潰瘍,就是這一突破口的象征。人再堅強,身體也會暴露真相。巧的是,中文里“消化”一詞的衍生義即是處理外界信息。

有家醫院的一位消化科醫生名聲特別大,大家都說他好,都找他看胃病,他的號也成了100元的特需號(在一個四線城市)。原來這位醫生會常規地詢問胃病患者的“心事”,會“安慰”和“開導”患者,抗抑郁藥、抗焦慮藥也是他的常用處方!

但是從臨床來看藥物的作用往往不徹底,容易復發。有人做了一個有意思的比喻,得了胃病要吃軟食,要臥床休息,要人照顧,這不就是回到嬰兒狀態嗎?也就是說胃是心理需要的一種表達方式,心理的問題解決了,胃才會舒坦。所以,胃病患者應該有意識地察覺和分析自己內心需求的真面目,有意識地訓練自己處理沖突(包括表面沖突和深層沖突)的能力,從而讓自己有更好的“消化”功能。

反復頭痛的男生

讀七年級的12歲男生,自4年前開始出現反復頭痛,經常缺課,但在家里則精神較好,整天玩電腦。醫生逐步了解到,該男生小學一年級時成績好,被評上“三好學生”;二年級時班主任辦補習班,他沒有參加,雖然學習成績較好,但是沒被評上三好學生;三年級時班主任老師換了,情況又較好;四年級他考試第9名,只選前8名為三好學生;五年級時他考第15名,卻選了前12名為三好學生。他很痛苦,覺得老師不公平,之后成績下降更明顯。進入初中后,該男生一開始信心滿滿,科學考了滿分,可是慢慢地又開始出現頭痛、不想上學、成績下降的現象,總被老師批評懲罰,于是更加覺得老師不公平,更加不想上學,頭痛的頻率更高,但只要在家,情況就會明顯改善甚至癥狀消失。

可以看到,這位男孩的內心深處是非常渴望得到認可的,學校老師的偏見影響了他的自我認可和對他人的信任,而家庭也沒有及時給予積極關注和理解引導,問題積累下來,導致他的努力都是為了結果,結果不好就沒有價值了,他就想逃跑,但是他的潛意識里不允許自己這么“差勁”,于是身體幫助了他,頭痛確實是一個聰明的辦法,過度玩電腦游戲則是另一個解決內心沖突的途徑。

患高血壓的老板

一位高血壓患者,43歲,私企老板,服用兩種降壓藥,仍常常有心慌、胸悶、恐懼的癥狀,情緒不好時,服藥后測血壓仍舊是高的。輔助檢查未發現異常。

該患者在心內科醫生的建議下到精神衛生科就診,抗焦慮藥物治療了一段時間,癥狀基本消失,維持治療1年后停藥,停藥后3個月復發。這次心理治療師與其談話,患者道出了2年前經歷過3位親友的猝死,包括母親、姐夫和表弟,他們是因心肌梗死或腦溢血而離開的。患者對此非常心痛,同時也對自己的軀體健康很擔憂。常常出現心慌、胸悶、頭暈、頭痛、乏力等癥狀,經常去醫院檢查,其他沒查出什么,血壓始終很高,于是醫生給他用降壓藥治療。自從被診斷為高血壓病后,患者不敢運動,生怕血管破裂。進一步了解到患者平時個性要強,工作努力,但性格急躁,雖然生意做得不錯,但是覺得很累。

早在1987年,美國心臟病專家弗里德曼說:“盡管把任何一個心理因素都說成是病因,還為時過早,也過于武斷,但人格對于健康具有潛在的影響效果是毋庸置疑的。”高血壓、冠心病、陣發性心動過速等心血管疾病被列為心身疾病是有依據的,1995年心血管專家胡大一教授提出雙心理論,強調心臟與心理的緊密聯系及對心血管病患者心理處理的重要性。有臨床研究顯示,在冠心病患者中,具有A型性格行為者(其特點是雄心勃勃、爭強好勝、但缺乏耐心、容易產生敵意情緒,常有時間緊迫感等)占2/3。

難以緩解的疲憊

工人和農民天天干很重的體力活,也未必有明顯疲勞的臉色、軀體和心理感受。但都市中卻有不少人常常一副疲勞相,它與個體的勞動支出并不成正比。我們會發現當一個人做不愿做的事情時,受勉強、畏難、厭煩等心理的影響,人就很容易疲勞。還有些人希望別人看到自己的價值,就可能會經常加班或抱怨太累了,以顯示自己的重要,同時還可逃避家務。從小被慣的人不太能承擔責任,更容易有這種問題。所謂潛意識在制造疲勞相。

身邊有一位認識的人,平時喜歡去美發店美容院消費,喜歡逛街買名牌,喜歡到處旅游,就是不喜歡工作,上班時總是說累、說煩、說不想上班,在專業上也是不思進取。她經常請假,要么是頭痛、腹痛,要么是孩子有什么事,要么甚至直接是想休息一下而請假。奇怪的是,她發生交通意外的事情也特別多,如一次開電瓶車撞倒了,因為臀部和腿部受傷請假休息半個月,不久后又在走路時崴腳了,得請假休息一周。該女士自幼受到父母溺愛,但因父親脾氣暴躁,所以也免不了經歷父母爭吵以及對自己的言語暴力,其本身就是個矛盾體。潛意識可以讓一個人不用工作,還能得到關心照顧,也不會受到指責。

3.思考與啟示

上述案例和現象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為什么執迷不悟;為什么明知不對還要做,明知不好還改不了;為什么會得一些病,而且很難好轉?有時候我們在意識中能找出點兒原因,但往往是表面的、膚淺的,并且用通常“講道理”的方法解決不了問題。

這時候,我們需要深入地去分析意識下面的原因。正如弗洛伊德所提出:“在人類自覺意識之外,還存在著一種人們沒意識到的內驅力,這個內驅力時刻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里,支配著人們的行為,這便是潛意識;那些有意識的過程只不過是整個精神生活的片段和局部;即整個精神生活就像是一座冰山,意識只是露出在水面上的一小部分,潛意識則是隱藏在水下,成為意識的基礎并決定其方向的絕大部分。”

榮格認為,任何曾經被體驗過的東西都不可能消失得無影無蹤,那些在當時沒能引起自我認可的體驗也并沒有消失,曾經的體驗統統被儲存進了意識的底層——個人無意識中。它的里面容納著所有那些與意識功能和自覺的個性化不協調、不一致的心理活動和心理內容。換句話說就是,被壓抑、被忽視的東西就是萬千心理行為、軀體不適的根源。

生物人類學家莫里斯對動物的特點和進化,以及人類的行為進行了大量的觀察、研究和分析,揭示了一些現象的生物學基礎。他在《裸猿》中指出:

并非所有的小毛病都真正是病,輕微的感染和不適常常受到認真的治療,似乎這是大病的前兆。但是有確鑿的證據表明,實際上這些病與原始的“整飾(指動物經常自己或與同伴相互整理、清潔皮毛的行為)要求”的關系更為密切。這一類癥狀反映的是行為問題,表現為身體不適,但并非真是身體出了問題。我們可以把這類問題稱作“與整飾性邀請有關的小恙”。

臨床常見的例子包括咳嗽、感冒、流感、背痛、頭痛、腸胃不適、皮疹、咽喉腫痛、肝膽失調、扁桃體炎和喉炎。這些病癥病情不重,卻有礙健康,有“理由”得到社交同伴更多的關注,可引起醫生、護士、藥劑師、親戚朋友對患者的安慰。只要患者得到友好的反應,得到同情和護理,這些病癥通常會不治而愈。

有趣的是,這些病與個人的特殊要求相適應。例如,如果一位女演員苦于緊張的社會生活和壓力,她會失聲,會患喉炎,所以就得停止工作去休息,會得到安慰和照顧。于是緊張情緒遂告消除(至少是暫時消除)。假如她患的是皮疹,她可以用衣服把皮疹掩蓋起來繼續工作,緊張情緒因此就會延續下去。而對自由式摔跤手來說,失聲不會是“與整飾性要求有關的小恙”,但皮疹的確是“理想的”病癥;其保健醫生發現,他們抱怨的最多的正好是皮疹。有意思的是,以裸體表演而著名的電影女明星常常患的是皮疹而不是喉炎。尋求安撫的要求越強烈,疾病就越嚴重。

人生一世,只有搖籃中的嬰兒才受到最精心的照料和保護。病倒臥床造成十分有利的條件,使我們重新得到孩兒提時代得到的安撫和關心。我們可能會認為自己是在服用一劑猛藥,實際上這是我們需要的強烈安全感,安全感能治愈我們的疾病。這并不是暗示我們裝病,癥狀是真實的,但病癥行為是果,不是因。

軀體化是潛意識處理壓力的方式,也就是說心理問題轉變為軀體問題。對這一轉變的研究,已經成為一門單獨的學科,叫作心身醫學。有很多嚴重影響人們健康的疾病,就是由心理因素導致的,如高血壓、胃潰瘍、慢性頭痛等。正如鐘友彬等提出:“把內心沖突轉化為軀體癥狀表現出來,并能從癥狀中獲得部分扭曲的滿足。”

也許會有人反駁,誰愿意生病啊!意識層面(理性層面)確實不希望生病,但是潛意識層面就未必了。生病確實是有好處的,但是在利益中還有種種不利之處,也就是有損失的,它能解決一些問題,但是代價很大,癥候帶來的苦痛,和癥候之前的矛盾,其苦痛的程度大致相等,也許還要大些,自我希望避免癥候帶來的痛苦,但又不愿放棄由疾病帶來的好處,這是個沖突。

總之,盡管關于潛意識的研究迄今仍是眾說紛紜,有人贊同,有人抨擊。對于潛意識的概念也還不統一,其神經生理學機制人類更是知之甚少。但是從弗洛伊德、榮格以及后人,再到更早的萊布尼茨、歌德、叔本華等人,甚至追溯到古老神話,只要我們不是野蠻分析和濫用,不是任何事物都一概而論,那么我們就有理由去承認有這樣一種力量在無形地影響著我們的言、行、思,并且去學習了解和利用這股力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岗巴县| 将乐县| 景宁| 宁河县| 连州市| 临城县| 苏州市| 确山县| 象州县| 宜川县| 贡觉县| 江安县| 墨玉县| 威宁| 虎林市| 白山市| 鄂伦春自治旗| 宁蒗| 鄯善县| 留坝县| 罗甸县| 开封县| 维西| 义马市| 东丽区| 枝江市| 湾仔区| 巫溪县| 屏东市| 河南省| 蒲城县| 扬中市| 谢通门县| 廉江市| 辛集市| 无为县| 遂溪县| 定结县| 瓦房店市| 天峻县| 大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