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冠一怒不為紅顏——叛臣吳三桂
從三月十九日進入北京到四月底倉皇撤離,在北京的這四十多天恐怕是李自成跟他的將領們一生中過得最為愜意的一段時光了。不過,對吳三桂來說,卻剛好相反,這些日子吳三桂是在糾結矛盾中度過的,過得相當痛苦。不是為國家憂心,而是為他個人的前途擔心。
北京失守前,崇禎曾給幾位手握兵權的統兵大將吳三桂、左良玉、唐通、劉澤清、黃得功發去詔令,令他們火速帶兵救援北京。可是,這些人陽奉陰違就是不來。特別是吳三桂,他的兵力最多,部隊戰斗力最強,距離北京也很近。可是,吳三桂的反應卻很耐人尋味,之前,朝廷曾就要不要放棄寧遠退守山海關,一度猶豫,更早之前,吳三桂就主動上書,請求撤退入關。因為此時山海關外只剩寧遠一座孤城,他不想守了。
局勢變化很快。三月初六,大順軍已經逼近北京,京師危急,崇禎這才下定決心要吳三桂火速帶兵入關,這次不是撤不撤守寧遠,而是要吳三桂趕緊帶兵來救北京。先別管寧遠了,顧不上了,趕緊來救北京,眼下當務之急是保住北京。面對皇帝的緊急求援,吳三桂的辦法是慢處理。崇禎令他火速帶兵救援,吳三桂卻慢慢騰騰帶著幾十萬軍民搞搬遷,實際就是抗令。國家危急,關鍵時刻,吳三桂考慮的還是他的個人利益。
三月十六日,吳三桂率領軍民混雜的龐大的撤退大軍進入山海關。這時候,他應該或多或少知道了京城的情況。大順軍正在步步緊逼,此時,吳三桂但凡還有一點報國之心,就應率兵加快速度,去保衛北京,晝夜兼程,還來得及,可他沒有這么做,而是忙著在開平、昌黎一帶安置軍民。這都什么時候了,火燒眉毛,還搞這個。幾天寶貴的時間就這么過去了。
三月二十日,等吳三桂率軍經永平府進入遵化時,才得知京師已于一天前陷落,吳三桂傻了。
吳三桂一開始就對救援京師不積極,聽說北京失守,直接率軍退回山海關。
三月二十二日,早已淪為階下囚的吳襄派人給兒子送去一封家信,大意是說,我們跟清軍打了十幾年,結仇已深,不好投降,不如投降大順軍。
山海關上的吳三桂也急于知道北京家中的狀況,這封信實在太重要了,正如那句著名的古詩所言,“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吳三桂收信后,一連給吳襄寫了五封信。在三月二十五日寫給吳襄的信中,吳三桂說:“知已歸降,欲保家口,只得降順,達變通權,方是丈夫。”私信,最能看出一個人的人品,這里面沒有官話套話,全是大實話。
李自成也有意招降吳三桂,吳襄的那封家書就是他授意發出的。在得知吳三桂率軍折返山海關后,李自成知道,有門兒。他立即改變了對吳襄的態度,專門派人請吳襄入宮,當天就封吳襄為侯。
發動親情攻勢的同時,李自成又派原明朝總兵降將唐通、原明朝吏部郎中降臣左懋泰帶著四萬兩白銀去吳三桂軍中“勞軍”。兩位特派員還帶來了李自成的詔書,至于詔書的內容嘛,不用猜也知道,讓吳三桂認清形勢,歸順,就前途光明,封侯拜將,好處大大的。不投降嘛,幾十萬大軍很快就過來“陪你打獵”。何去何從,你看著辦吧。這是典型的胡蘿卜加大棒,聽話就給胡蘿卜,不聽話就給大棒。威逼利誘,就是想讓吳三桂入伙。
其實,李自成多慮了,吳三桂在給吳襄的信中已經表明了態度,他愿意投降。他沒想做明朝的忠臣,不需要勸,但身負使命的唐通盡職盡責,拉著昔日同事的手,擺事實、講道理。吳三桂對投降沒有疑義,既然大方向定了,也就不必糾結了。此刻,吳三桂最擔心的是他的愛妾陳圓圓。
之前,因為一直為前途擔憂,吳三桂沒工夫去想他的老爹吳襄跟愛妾陳圓圓。吳三桂很清楚,他的資本就是手下的數萬關寧軍。只要軍權在手,就不憂榮華富貴,這是他討價還價的資本,投大順軍還是投清軍,必須考慮清楚。既然已經考慮清楚了,那么眼下最要緊的就是他愛妾的安危。
吳襄了解吳三桂的心思,所以吳襄很早就想把陳圓圓送出北京,送到吳三桂的軍營去。不料,吳襄的一番美意卻招來兒子的一頓數落:“如此年輕小女,豈可輕令出門,父親何以失算至此。”眼下兵荒馬亂的,陳圓圓這么年輕漂亮的小女子,怎么可以出來拋頭露面,您怎么這么糊涂!
因為怕美人出事,吳三桂連老爹也一塊訓,他擔心陳圓圓年輕貌美,路上被人相中搶走。還真被吳三桂說中了,只不過不是從路上搶走的,是從家里搶走的,沒辦法,美女就算不出門,也有人來搶。
吳三桂答應唐通投降,并接受了李自成送來的銀兩。吳三桂告訴唐通,過幾天就動身去北京朝見新主。吳三桂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吳三桂很快就率軍從山海關出發前往北京。沿途,吳三桂令人到處張貼告示:“本鎮率所部朝見新主,所過秋毫無犯,爾民不必驚恐。”吳三桂的安民告示走一路貼一路,從山海關一直貼到永平。
到了永平,不貼了。因為吳三桂得到了令他震驚的消息,他的老爹吳襄被用刑拷掠,更讓吳三桂憤怒的是他一直擔心的愛妾陳圓圓被人搶走了。搶人的是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
吳三桂一度還抱有幻想,認為劉宗敏之所以搶人,只是垂涎陳圓圓的美色,不知道陳圓圓是他的愛妾,純屬誤會,得知實情后,或許會主動送回來。這時,一旦反目,陳圓圓反而活不成了。此時的吳三桂還想委曲求全。
但隨著傳出的消息越來越多,吳三桂的擔憂被一再證實,吳三桂對大順軍失望了。失望之后是憤怒,吳三桂視為生命的是軍隊軍權,在吳三桂的心里只有權力、地位,他是一個私心很重的人,君父、愛妾可以丟棄。當他決定投靠新主后,爵位就是他的地位,他以為還可以在新政權中維持他的權力、地位。可是從大順軍對他老爹、愛妾的態度上,他才明白,大順軍給他的爵位,一錢不值。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二十七日,吳三桂在永平府起兵,與大順軍決裂。四月八日,吳三桂率軍反攻從唐通手里重新奪回山海關。當初,唐通從吳三桂手里接過山海關,只帶了本部八千人馬。后來,李自成又給唐通補了四千兵,即便如此,也只有一萬兩千人,守山海關還是不夠。
關寧軍有三四萬人,兵力至少是山海關大順軍的三倍。吳三桂的水平比唐通高出不止一個層次,所以這場戰斗的結果順理成章,吳三桂勝,大勝。唐通敗,慘敗。
唐通帶著八千人來接收山海關,逃回北京時只帶了八個騎兵。剩下的多數投降了吳三桂。
對吳三桂來說,打敗唐通容易,但接下來的事就難辦了。要是知道大順軍不把他當回事,還不如不降。原來是明朝的總兵,投降李自成,成了明朝的叛臣;現在又反李自成,第二次當叛徒。結果就是忠于明朝的人拿他當叛徒,大順軍也把他當成出爾反爾的小人。現在的吳三桂是里外不是人。真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可是后悔也晚了。
世上要是真有后悔藥,不管多貴,相信吳三桂都愿意花錢買。可惜,后悔藥買不著,腸子悔青的吳三桂在悔恨之余,開始尋找替罪羊,很快他就找到了,他老爹,吳襄。就是這個老糊涂,當初勸他投降,才有今日。于是,吳三桂將矛頭對準了吳襄,對吳襄好一通埋怨,發泄心中的怨氣。他也知道,當他反攻山海關的那一刻,他老爹就活不成了。他必須用老爹將自己洗白,重新打起大明旗號跟大順軍對抗。
不過,想洗白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不久之前,就是他老兄,將投降大順的安民告示貼滿了大街,吳三桂投降大順已經是盡人皆知。如今反悔想不認賬,那些貼在墻上的告示就在那里,可是啪啪打臉哪,潑出去的水還怎么往回收。想到這兒,吳三桂就更恨,后悔聽他爹的,走錯路。
遠的不說,就是手下這幫人,如何面對。雖然他是主將,可今天投這個,明天投那個,難保軍中眾將不對他有想法。好在這些人都是追隨他多年的親信,而且吳三桂在拉人方面也很有一套,很舍得下本錢,將兩個女兒都許配給了部將,更多的人則用錢收買。所以,對手下,吳三桂還是有信心的,但必要的過場也得走。
四月十二日,吳三桂在軍營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出鬧劇。說他誤聽他老爹的話,降了反賊,弄得他不忠不孝,有何顏面立于天地之間,說著就要拔劍自刎。當然,吳三桂不是真的要自殺,他留給了部下充裕的反應時間,身邊懂事的部下也及時領會了上級的意圖,大家一擁而上奪過寶劍,上前苦勸。吳三桂順坡下驢,這才不鬧了。
但吳三桂清楚,這出鬧劇并不能完全消除軍中的疑慮。于是吳三桂又使出了第二招,歃血為盟,以盟誓團結眾將。
接著,四月十四日,吳三桂在演武場召集從遼東撤下來的關寧軍以及山海關駐軍舉行誓師大會。當地的鄉紳父老頭面人物也悉數到場,當著眾人的面,吳三桂將李自成派來的使者斬首祭旗,表示與反賊勢不兩立。然后,吳三桂率領眾將與鄉紳們歃血為盟,表示要萬眾一心,興復大明。
之所以把鄉紳們找來,是要解決糧餉。吳三桂手下現在有四五萬人,加上隨之入關的數十萬遼民,這么多人都要吃飯。吳三桂現在能控制的只有山海關,他也只能求助當地鄉紳。
吳三桂深知先聲奪人的重要性。誓師之前,吳三桂發布的討賊檄文就已經貼滿了從山海關到北京的大街小巷,看看人家這發傳單的效率。檄文列舉了大順軍入京后的罪狀:殺害帝后、拷掠縉紳、掠奪財富,最后號召士民,殺賊復仇。
討賊檄文寫得很有煽動性,檄文在北京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迅速傳開。忠于明朝的士民奔走相告,紛紛在私下傳閱。雖然只是一張小小的傳單,但產生的效果卻是巨大的,京城人心浮動。北京的大順軍更是如臨大敵,以至于大白天也不得不緊閉城門。
不過,此時吳三桂的處境相當不妙,北京的李自成得知吳三桂反水,已經準備出兵來山海關找吳三桂“喝茶”了。吳三桂也清楚僅憑手上現有的兵力和少得可憐的地盤(他能控制的僅有山海關),很難同橫行京畿的大順軍抗衡,那就必須借助外力。華北大部已被大順軍控制,吳三桂所部與南方明朝的聯系被阻隔,吳三桂可以借助的外力也只有山海關外的清軍了。
經過與親信部下緊急密商,不緊急不行,大順軍就要打來了。吳三桂決定向清軍借兵,他的這個想法應該是在反攻山海關的時候就有了,至少在四月十二日之前確定的。因為三天后吳三桂的使者就在翁后與清軍相遇了,而從山海關到翁后有六百多里,就算晝夜兼程一天一夜走二百里,也要走上三天三夜。
當然,清軍從來都是無利不起早,借兵哪有白借的道理。吳三桂跟他的幕僚部下們早就商量好了給清軍的報酬:讓出北京,以黃河為界。這種條件,只有大明皇帝才有權決定,但崇禎已死,南明的新皇帝還要再等一個月才即位。此時,吳三桂顧不了那么多了,不過他的割地借兵也是慷他人之慨。因為黃河以北直到山海關,此時已經是大順軍的地盤,吳三桂把大順軍的地盤作為跟清軍借兵的條件,也是夠狡猾的。不過,清軍主帥多爾袞也不傻,可沒那么好忽悠。到頭來,吳三桂還是被多爾袞牽著鼻子走,最終成為清軍的馬前卒。
從吳三桂動了引清兵入關的念頭開始,事情的發展就不是他所能控制的了,實力決定話語權。
就在吳三桂緊鑼密鼓備戰的同時,清軍也沒閑著。吳三桂忙著要跟大順軍開戰,清軍也在忙著備戰,只是忙著要與吳三桂開戰。因為清軍還不知道關內的變化,此時他們心中的作戰對象還是吳三桂的關寧軍。因為他們要進關,守在山海關的就是關寧軍。不過,后來戰局的發展大大出乎他們的預料,他們居然不是打進關的,而是被請進關的。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六日,也就是一個月前,清軍錦州守將得知寧遠有變,那時吳三桂正率領軍民撤退入關。清軍在探知寧遠明軍撤退的跡象后,覺得機會來了,馬上進行戰前動員,準備四月初大舉進犯明朝。
四月四日,范文程上書攝政王多爾袞,認為明朝內有流寇外有“我國”,四面受敵,這是進攻中原的良機。他還給多爾袞出主意,清軍入關后,也學當年的皇太極,在山海關附近占據幾座堅城,作為前進基地,然后穩扎穩打,步步為營。明朝迫于形勢也許會與我們講和,也未可知。
從范文程的奏疏看,清軍此時還不知明朝發生的一系列重大變故,還希望與崇禎“言歸于好”。
四月初九,清攝政王多爾袞率領八旗主力正式出兵,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的部隊悉數從征。清軍這次可謂傾巢出動,兵力有十萬之多。
四月十二日,清軍渡過遼河,大約就在此時,清軍才得知北京巨變。清軍主帥攝政王多爾袞當即向“隨軍顧問”洪承疇討教進兵方略。因為清軍的對手已經從明軍換成了大順軍。多爾袞問洪承疇算是問對人了,從崇禎二年(1629)到崇禎十二年(1639),洪承疇整整打了十年農民軍,可以說是剿寇專家。在當時,很難找出比洪承疇更了解農民軍的人了。崇禎十二年(1639),就是洪承疇與孫傳庭密切配合,把李自成打得只剩一十八騎。當時,正趕上清軍南下,不然,讓洪承疇一直待在關內,明朝出現轉機也未可知。
因為對手變了,作戰目標變了,清軍的策略也需要做出改變,洪承疇給多爾袞提出三點建議:
一、出兵之前只是為了進攻明朝,但現在是剿賊平亂。
二、不屠殺百姓,不焚燒房屋,不搶掠財物。以往清軍入關留給大明百姓的印象就是搶奪、殺戮,這次必須嚴明軍紀,改變形象。當然,清軍到時候能不能做到那就另說了。
三、必須迅速進兵,兵貴神速。特別是在這個非常時期,憑多年跟農民軍打交道的經驗,洪承疇告訴多爾袞,李自成若是聽說清軍入關,很可能會焚燒北京的宮殿,然后帶著從北京搶劫的財物西逃。這些人多是騎兵,速度很快。去慢了,東西就都被搶跑了,到時清軍就算進了北京,也是得地不得財。清軍要及時在敵人西撤的路上派兵截擊,必能獲勝。洪承疇的確很有兩把刷子,多爾袞當即采納。清軍的進軍速度明顯加快。
四月十五日清晨,清軍從駐地拔營出發。剛走不遠,就在翁后(今遼寧阜新)遇見了吳三桂派來聯絡的使者,副將楊坤與游擊郭云龍。他們從山海關帶來了吳三桂給多爾袞的書信,信的開篇是中國式的禮貌寒暄,接下來才進入正題,借兵。吳三桂在信中先是簡要說明了近期北京發生的大事,先帝殉國,賊兵入城,然后說自己地狹力弱,泣血求助,欲借兵殺賊報君父之仇。
信中,吳三桂還很“熱心”地給清軍安排了入關的路線,讓清軍從中協(喜峰口、龍井關)、西協(墻子嶺、密云)入關,他從山海關出發,兵分數路,分進合擊,夾擊據守北京的大順軍。
從吳三桂給多爾袞安排的進兵路線上看,吳三桂顯然有點兒一廂情愿。多爾袞對吳三桂給他的路線圖,連理都懶得理,一眼都不愿多看。多爾袞甚至認為這是吳三桂故意給他設的套,設好圈套讓清軍往里鉆。這也不奇怪,兩軍在關寧前線打了十幾年,可謂血海深仇。
十幾年的敵人,突然來信要握手言和,還熱心地連進兵路線都給安排好了,換成誰都會起疑心。攝政王多爾袞拿不定主意,找來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商議對策。多爾袞、阿濟格、多鐸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他們的母親就是在皇太極逼迫下被迫殉葬的阿巴亥。幾人商量后,覺得不妨先看看情況再做決定。于是,多爾袞表示同意出兵,讓郭云龍回去復命,將楊坤留下當人質。
將吳三桂的使者打發走,多爾袞馬上又追加命令,派人回去火速征調紅夷大炮來山海關軍前,因為之前就是想搶一把,并沒有明確的目標,現在聽說中原大亂,這是清軍千載難逢的機會,必須把重炮搬來。關鍵時刻還是大炮頂用。
從四月十五日到四月二十二日的八天里,吳三桂的使者與多爾袞的使者往返多達八次,也就是說他們幾乎天天聯系。這八天對雙方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雙方圍繞著借兵、割地到裂土封王,討價還價。吳三桂從最初的割地借兵擁立明朝到得到清方裂土封王的保證投降清朝,一系列的轉變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吳三桂立場轉變之快也令人感嘆。不過也不奇怪,他本就不是大明純臣,哪邊出的價高就投哪邊,也符合他的做人風格。
八天的時間,吳三桂與多爾袞從敵人變成盟友,轉換迅速,也改寫了很多人的命運。吳三桂、多爾袞依據形勢做出的及時反應,也說明他們的機敏干練,他們能有今天的地位不是偶然的。唯一反應遲鈍的是大順軍,李自成在這八天里故意搞慢動作,好像在有意成全敵人的合作。
四月九日至四月十六日,清軍每天行軍約六十里;從四月十七日至四月二十日,清軍的速度明顯加快達到每天八十里。到了四月二十一日,清軍居然一天強行軍二百里。清軍行軍速度的變化源于雙方的談判有了新的進展。
就在四月十七日,吳三桂做出最終決定,投降清軍。形勢緊急,刻不容緩,使者帶上降書連夜出發。四月二十日,多爾袞收到書信,這才要求清軍長途行軍日達二百里。四月二十一日晚上,多爾袞率領清軍到達山海關外二里的歡喜嶺。多爾袞的變化是因為吳三桂的變化,吳三桂的變化是因為大順軍主力已經逼近山海關。留給吳三桂的時間不多了。這才促使吳三桂決定立即降清,請清軍速來增援。
四月二十日,大順軍兵臨城下。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在石河布陣。
形勢逼人,吳三桂已經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了,他干脆選擇剃發投降。四月二十二日清晨,吳三桂的使者早早來到清軍大營拜謁多爾袞,不早不行,有求于人。多爾袞與使者簡單交談幾句就將來人打發走了。雖說談的時間不長,說的話卻很重要,因為目前軍情緊急,大順軍已經在進攻關城了。必須長話短說,直入主題。
使者回去后不久,吳三桂就親率數百名部下出城來到清軍大營。清軍對吳三桂的到來也是盛陳儀仗,表示歡迎。吳三桂是以降將的身份來的,因為之前的書信往來就已經定了,所以,吳三桂上來就跪拜多爾袞。接著,雙方盟誓,然后吳三桂接受剃發。在清人看來,投降就要剃發,這是歸降的標志。隨著吳三桂來的部下也都剃發,表示投降。
但前線正在打仗,吳三桂以軍情緊急,沒有時間讓全城軍民剃發,請求延期。多爾袞也同意了。不過,為了打起來避免誤殺,多爾袞讓關城軍民一律在肩頭斜纏白布以便同大順軍區別。吳三桂得令隨即率部返回山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