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銀行零售客戶資產配置行為研究
- 咬亮
- 986字
- 2020-04-10 12:02:44
3.2 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發展的機制、現狀和問題
3.2.1 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發展的機制
商業銀行的資管業務可以等價于理財。雖然銀監會在2005年指出:“個人理財業務是指商業銀行為個人客戶提供的財務分析、財務規劃、投資顧問、資產管理等專業化服務活動”(6),但與金融發達國家或地區為高凈值以上客戶提供財務規劃、資負管理及投資顧問的理財內涵相比,還相去甚遠,更多的是居民個人儲蓄存款被轉化為社會融資的一種產品或工具。經過十余年的摸索和成長,特別是在資管2.0時代(2013—2017年)實現了突飛猛進、遍地開花,如今也占據了中國資管業1/4的規模,主要依靠的是“資金池—資產池”的運作機制,一邊是居民端資金匯集,將理財產品募集到的客戶資金放入池中等待對接資產項目;另一邊是融資端資產發放,通過投資權益市場、債券市場、貨幣市場、非標市場、貨幣市場等金融工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風險、留存收益的優勢,但也存在“黑箱運作”“龐氏之謎”的嫌疑,作為中國金融體系的核心,監管機構也在多措并舉地防范銀行端觸發系統性風險。
在絕大多數中國居民的心中,銀行的信譽名列前茅,“剛性兌付”成為銀行理財的隱形條款,“幫助”居民在銀行爭存攬儲的競爭中高息受益,同時,也“省去了”居民認知理財本質、認清底層資產、認識風險大小的金融課程,然而,2018年“資管新規”辦法出臺后,理財凈值化回歸本源也成為銀行資管發展的必要和必然。那么,為什么銀行資管的發展如此之快呢?一是理財作為銀行表外擴張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監管;二是當前預期收益型的理財產品存在“剛性兌付”,受到居民熱捧;三是中國的信貸管控具有較強的“計劃性”,融資方總是處在“資產荒”的環境中,而資金方的居民卻又受限于較少的投資品中,這使得銀行理財成為連接雙方的重要橋梁。但是,在銀行依托理財收益率競爭的格局下,資金端的高息盤旋與資產端的逐步下行有著較長的時滯,還導致了資金的“空轉”,越發顯現出“資金池—資產池”的理財運作機制所積累的巨大風險。
因此,在資管3.0時代(2018—2020年)以及資管4.0時代(2021年至今),銀行發展資管業務的趨勢是:一是理財資產配置要從單一的“非標準化債權+協定存款+債券”轉向更多樣化、全球化的投資標準;二是投資模式從早期對接非標準化,到后來演繹出很多有限類的分級,再到必須實行凈值化的投資管理策略;三是委外投資因其更為專業化的分工、更強的風險識別和杠桿操作能力被銀行理財普遍接受,形成良性的合作機制,并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