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 社會責任與經濟轉型和綠色發展

綠色經濟發展屬于高質量發展,綠色經濟包括重建能源、建筑、交通、循環經濟等,它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社會責任是成功實現綠色經濟轉型的手段。

3.1 經濟轉型勢在必然

由于市場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市場參與者要面對新形勢下的影響因素做出反應,或主動采取行動。變化的推動力源于產品創新、服務質量的改進,還有宏觀層面所要求的更嚴的監管措施。過去約20年全球經濟快速發展,是通信技術、交通技術有了飛速發展的年代。在未來的幾十年里,會出現進一步的挑戰,這就是氣候變化,全球和本地人口老年化,能源和資源的可用性減小以及價格上漲,還有整個生態系統承受能力的下降等。這些因素將會直接影響市場、經濟方式和生活的質量。今天在有些領域已經明顯看出,沿用迄今為止的模式,當世界人口在2025年達到80億的情況下是不能繼續下去的,因此必須改變。

正是環境的挑戰會導致產生復雜的經濟和社會后果。這一風險在將來會顯著地影響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今天的趨勢已經表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越來越與生態系統的承受能力更加緊密地相關。

對于如何把可持續性方面融入到經濟政策方案之中,如何推動工業社會的生態現代化的問題在國際社會中進行了多年的討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國際組織在圍繞綠色經濟討論中,把重點集中在不損害生態極限和保持生態承受能力的經濟方式上。聯合國2012年召開的“里約+20”會議聚焦在綠色經濟的轉型上。綠色經濟方案的基礎是,今天各種各樣的市場都要有根本的變化。因為能源和資源的消耗必須更為有效,必須大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生態系統的破壞和負載必須迅速和明顯地下降。

為此所必須的今天市場的轉型只能通過創新、適當的監管以及消費者和整個社會價值觀和目標的改變才能實現。在能源市場已有例子可以說明,走向一個生態和經濟長期可承受的經濟方式是可以做到的。在其他市場也有激勵推動轉型的進展。

對企業來說,即將開始的市場向綠色經濟的轉變具有戰略的意義。為適合于轉型要求,應當開發綠色產品和服務,也必須考察現有的商業模式,看從長遠是否與綠色經濟轉型相匹配。必須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加強對周邊環境的觀察,對內部組織上、技術上的流程進行調整。在這個劇烈變動的時代,是用可持續創新和商業模式去推動變革并從中受益,還是推遲變革,使自己陷入危險狀態,失去競爭能力,最終在于企業自己。

外圍環境和形勢的復雜變化向企業提出了戰略上的要求。為成功構建這個變革的回應可采用企業社會責任(CSR)的系統化的管理。因為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包括觀察外圍環境中生態和社會的發展、系統地調整組織的流程,其中還包括創新管理和內部、外部的溝通,以及處理批評意見的整個對話。社會責任管理是市場向綠色經濟轉型的戰略上的回答。

3.2 綠色經濟的挑戰及特征

迄今為止的經濟方式使財富狀況和生活條件不斷改善。通過創新生產力的提高和不斷加強的貿易提高了工業國家的生活質量。但是,與此相關的間接成本被忽視了。當考慮全球的發展,如在氣候、資源或者生物多樣性等領域,則可看出這種進步使環境問題變得十分尖銳。人類越來越接近生態系統的極限,這種情況威脅到生存的基礎。綠色經濟方案一方面認識到,生態框架具有它的限度,另一方面認為,應當在所有的經濟決策和活動中減少或者甚至避免對環境的影響。以這一結構變化為目標會對許多行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機會。

3.2.1 全球生態承載能力

多年來科學家預測出可能嚴重影響或者甚至破壞生態系統的發展。在當前的討論中,氣候變化特別突出。當氣候變暖,溫度超過2℃時,將會出現在極地和山脈冰川的大量融化和天氣的劇烈的變化。其結果是前所未有的極端天氣,如長期的干旱、旱災、水災和風暴。迄今為止,對生物多樣性損失的觀察遠遠還不夠。這里的首要問題不僅在于各種動物和植物的死亡,更重要的還在于生態系統的重要元素的消失產生的不可替代的危險。例如,蜜蜂就是這樣一個生態元素。作為授粉的動物對大量的果實和食用植物的生長是不可缺少的。國際一項研究表明,蜜蜂群繼續減少到40%的時候,由植物提供的營養成分可能有極大的損失。此外,肥料產品中產生的氮和磷進入地下水也影響河流、湖泊和世界海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淡水和土地使用也大大超過了自然的限度。居住和交通的面積不斷增加,又是另一個需要控制的影響生態穩定性的因素。

圖2-14 全球生態承受能力超載的程度

資料來源:參考Rockstr?et al.2009和綠色經濟(BMU)。

從各種原材料看,例如金屬和稀有金屬,它們的可供性明顯接近了極限。原材料短缺越來越成為政治和經濟討論的主題。因為由此不僅產生經濟的、社會的問題,也產生生態的問題。從經濟上講,對各個不同的行業將會有巨大的影響,與此相關的是光伏產業、信息技術,還有機械和車輛制造業。因礦石短缺導致采礦影響生態,使開采區域日趨邊遠,甚至接近海底,由此造成那里大量的損失。

3.2.2 綠色經濟的挑戰

因此,在全球和本地采用一種與承受力相一致的經濟方式是必要的。如果一國國民經濟能滿足這一要求,就可稱之為綠色經濟。這里所說的綠色經濟不僅限于某些技術或者行業,更確切地說,在所有行業領域的創新、新的服務和有效經營必然影響生態現代化的實質性變化。只有把生態要求如同考慮社會利益一樣來考慮,市場經濟才能夠在生態可承受的前提下繼續發展。

3.2.3 全社會的責任

實現綠色經濟需要全社會所有力量的共同努力。只有通過聯動的協調的措施才能有效地應對挑戰。這也包括企業、政府機構、公共組織和全體公民。對所有行動者來說,最終的問題是他們如何能承擔生態和全球的責任?企業的任務是,要以更大的步伐顯著減小它們對環境的影響。改進的措施不應是有了,而必須系統地開發和實施。對此需要有根本的創新。

為了能夠走上綠色經濟的道路,也需要有支持構建綠色經濟的調控政策。因為框架條件必須有助于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的創造性。可以通過稅收和支出作為激勵,支持必要的努力。綠色經濟不只限于環保技術、可再生能源和其他所謂的“綠色技術”產品。在其他關鍵行業,如化工、機械、汽車制造和食品等行業都應有根本的創新和變化。創新和轉型意味著市場的變化。這時總會有贏家和輸家。企業應當盡早把已有征兆的變化考慮到戰略和規劃之中,以便將來也還更具競爭的優勢。

從生態大趨勢看,綠色經濟表明一個面向創新的國民經濟所具有的特征,見表2-1:

表2-1 綠色經濟的特征

綠色經濟的指導原則是包含在更高一級的可持續發展的指導原則之中,同時它也是具體化的。在這里經濟與生態的關系處于核心的位置,但也存在與社會目標的關聯,例如,積極的就業效應。

3.3 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

經濟的變化在大多數情況下表現為企業對框架條件變化的反應。在這種情況下,總是同樣的因素在起作用(如圖2-15所示):

圖2-15 影響經濟轉型的因素

資料來源:Loew,Clausen 2012。

? 價值觀和目標的變化;

? 經濟和社會中有新的或出現需求的變化;

? 創新和它的普及;

? 框架條件改變。

其他的影響因素可能取決于市場,例如由于原材料可用性或者市場參與者支付的意愿的變化。

在此情況下,只有通過這些因素共同的作用才會導致市場的根本變化。向綠色經濟的過渡一般都帶有深刻的結構變化的特征。這一結構變化產生于所要求的條件的變化。例如,對生產過程的效率和產品及服務質量的要求的變化。不能滿足這些要求的產品,將會從市場中消失。在綠色經濟中正好是對環境影響下的產品會在轉型中打開市場的銷路。重新構建綠色經濟的成功,不僅取決于一個國家行動的決心和提供的激勵,而且也取決于企業參與變革的決心。最終必須走向在創新、監管調整和新的需求的相互作用下產生動力的一個自我加強的過程。只有這時,對企業才存在必要的經濟上的激勵,形成對環境解決最佳答案的競爭。從政策觀點上看,這一點意味著支持單一的因素是不會成功的。這要求政治家和利益相關方在涉及監管,促進創新、溝通和模范的行為時要采取更大的步伐。

對企業這一發展意味著,對于那些資源消耗高和對自然造成的負擔大、影響大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在替代技術方案廣泛應用時,最終會受到壓力。如下面的例子表明,這些方案正在努力尋求之中,或者今天已經成為現實。它們說明,綠色轉型已經開始。

3.3.1 重建能源經濟

在能源經濟領域,德國的綠色轉型應該是走在世界最前面的。2011年做出盡早退出核電的決定和不斷降低風電和太陽能系統的成本,大大加速了市場變化的過程。大型能源企業規劃幾十億歐元的投資,用于北海和東海海岸線風力發電系統。與此相反,采用石化燃料的熱電廠不再規劃為是有收益的。從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起始條件看,德國比其他國家都差。1970年只有少量的水力發電,沒有其他的可再生能源。在1973年能源危機之后和隨后出現的對能源的全球討論,導致在兩方面新的動力。現在德國政府把再生能源的研究也納入能源研究項目,同時許多對生態充滿信心的工程師和發明家作為開發者和企業家而投入工作。聯邦議會通過了《電力供應法》,這就是今天的《可再生能源法》的前身(EEG)。從這一時間開始,不僅有了實用的技術,而且也為經濟上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也有類似的開發生物質能源、光伏、太陽熱能和熱能泵的能動性。在技術開發、企業創業、客戶試點和國家措施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完整有效的技術。從1990年中期開始,德國大型工業企業也積極參與轉型——通過兼并和重組一大批小型企業及開發自己的產品。

社會價值準則的變化也起到了相應的作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支持新建發電能力的條件下購買生態電力。另外還有些人投資與建立自己的光伏系統,投資風力基金等。

政策扶持這一轉型。《可再生能源法》定期做出修正和調整。建立海岸風力發電站,提供足夠的陸地風力發電地面,以及減少生物質能源用地競爭,是德國政府能源方案的優先重點。用法律支持新能源在熱力領域(熱點聯產)也加強了用可再生能源產生熱力的能動性。就實現綠色經濟的目標可見,重建能源系統是一個有說服力的例子,說明政府、企業和社會有能力開辟根本轉型的道路。

圖2-16 2000年至2050年德國可再生能源應用

資料來源:DLR 2011。

對于將來政府確定了明確的目標:到2020年,新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例中達到30%,在終端能源消費中達到18%。這里將會繼續增長市場,也會產生新的市場,因為電網所要求的穩定性會進一步產生負荷管理和增加電能存儲系統的要求。重建供熱、供冷系統才剛剛開始。這將使各種各樣的有效技術得到推廣,并開拓新的熱源和冷源。

3.3.2 建筑業的生態趨勢

能源和資源消費的很大一部分是在建筑業,在這一行業多年來采取了技術和監管措施,這對相關企業意味著巨大的變化。例如,隔熱系統技術發展和采用使多種技術大量采用,從高技術人工材料,到木框結構,直至建筑生態隔離材料。光伏技術、太陽熱能、熱泵和自然陽光或自然冷卻納入建筑設計在這期間大大得到了推廣。低能和零能耗房屋已經是系統成熟的技術。

這一變化涉及大量的企業。成千上萬的手工業者學習應用新的產品并提供客戶的服務。安裝工裝設太陽能系統就像房屋檢修工一樣在房頂工作。粉刷工不僅提供打掃和粉刷服務,而且也必須安裝整套隔熱系統。在塑料行業已經占有市場的企業,為熱能泵系統開發和提供塑料管材和各種隔熱的材料。

此外,許多企業家和手工業者不僅滿足客戶的要求,而且發現了建筑方式中不可持續的問題,并且采取負責任的行動,有的經過多年對新方法的試驗,使客戶信服,用全力建立起地區性市場。他們的努力得到了法律的支持。《熱保護法》從1977年開始采用,1984年和1995年相繼修訂,到2002年被實施的《節能法》取代。

政策為繼續發展確定了宏大的目標。在德國2010年能源方案中要求能源改造率翻番。到2020年熱需求減少達到20%。到2050年減少一次能源需求甚至力求達到80%。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可以預料還會出臺新的法律。在這期間,生態和能效建筑市場將會繼續擴大。生態的挑戰和政策的目標為在建筑行業采取負責的行動開辟了廣闊的領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估計,從2010年到2050年間建筑業要求的投資每年將增加到7500億歐元,其中1300億歐元是在歐洲。

3.3.3 可持續移動性

由于社會的流動性高,貨物運輸多年來急劇增長。比較不同行動領域可以看出,環境可承受的流動性的挑戰性最大,可產生變革而又從中受益的行業很多。通過新的服務在交通行業已經產生新的就業工作崗位。目前,共享汽車的供應商數量不斷增加,而且汽車制造商也越來越以租車商的身份出現,租用自己生產的汽車。在全德國已有20萬租車用戶共享使用約5000輛各種不同型號的車輛。在這樣的不同車輛中每一個人可以根據出行選擇合適的車型,電動汽車行駛可達的車程距離短的缺點就不那么突出,這可對它的市場份額有積極的影響。對私車、貨車和公共汽車生產商來說,開發資源有效的車輛是一個重要的挑戰。混合動力和電動汽車應當使交通行業對環境更加友好。所有大型汽車生產商,都已開始開發混合動力和電動汽車,并改善所有汽車車型的排放值。中國滴滴出行涵蓋出租車、專車等多項業務、成為國內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臺。中國電動車制造快速發展,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但是,單靠車輛技術一項措施并不能達到環境可承受的移動性要求。人員交通流量在很大程度上與定居結構有關。當工作場所和商場以及學校都能步行可達、可利用自行車或公共交通工具可達時,汽車的流量就會減少。因此,要求建筑師和城市規劃者要為推動綠色經濟準備空間結構。城鎮應使公共交通更加方便。IT行業已經提供避免流動性的技術。電話會議和視頻會議,還有遠距離監控和遠距離維護,也都能減少交通量。

相互的關聯性十分復雜,所以需制定各種不同的目標。歐盟規定,各種不同的車型的二氧化碳排放的上限值力求在2050年軌道貨運占25%,內河航運占14%。此外德國政府的目標是,到2020年上路行駛的電動車達到100萬輛,到2030年達到600萬輛。在綠色經濟轉型中,交通行業不僅有艱巨的任務,而且也有極大的業務機會。

3.3.4 有效的循環經濟

為了保證在資源緊張情況下的生活方式,滿足在生活空間流動性和物品方面的需求,不僅要求物品使用壽命要長,而且要求能有效的回收利用。1994年德國頒布了循環經濟和廢物法律,產生了拆分價值材料的技術和垃圾經濟系統的引導性市場。今天在這兩個領域德國處于國際領先的地位。

全世界垃圾經濟技術的市場目前大約3000億歐元/年,而且還會繼續增長。由于全世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垃圾數量增加,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常常對垃圾的質量提出了要求。在國際上政策越來越重視垃圾經濟,同時對垃圾處理中重新獲得的材料的需求也在增加。此外可以預見,除批量材料如玻璃、紙和塑料以及鐵、鋁和銅的回收外,重獲貴金屬和稀土金屬也會越來越重要。

到2015年,在各地應當普遍采用對生物垃圾以及紙、金屬、塑料和玻璃的垃圾分開回收。目標是充分利用有價值垃圾的資源潛力。到2020年應當至少達到生活垃圾高質量地和廣泛地利用。對氣候有害的垃圾填埋處理方式將不存在。

3.3.5 綠色經濟的前景

政府通過政策構建綠色經濟框架條件,這在企業方面常常看成是成本因素,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會在經濟上產生積極的結果。所以現代化的倡議對發展國民經濟更有優勢,而且在國際范圍內改善綠色經濟增長下未來綠色環境技術市場的競爭優勢。在這個未來的市場中,首先需要環境技術和有效性技術。傳統的行業也可從這一技術受益,因為它們可通過節約能源或資源進行生產,或者作為新的行業的供貨商。根據最新的計算,在2011年全球的環境技術和有效性技術的市場量為2萬億歐元,2025年將會比翻一番還多,達到4.4萬億歐元。在這一工業分支德國所占分量達到國內總產值約11%,到2025年將增高達到20%。

3.4 用社會責任構建轉型變革

這些例子表明,許多企業面臨的挑戰是,要使產品和服務適應新的條件,要按照對生態和對社會負責任的方式去組織生產。因此,對每一個企業這意味著,盡早發現和評估所在行業和外圍環境中的挑戰關系到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對此,有兩個方面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圖2-17 全球環境技術和資源有效性技術的市場和年均增長率

資料來源:羅倫貝格。

? 對社會和政策的信號毫無偏見地感知的能力和對它的相關性和實質性做出正確估計的能力;

? 作為企業文化一部分的變革能力和創新能力。

忽視上述發展,同過去一樣按部就班地從事業務,不應當是解決問題的答案。企業必須證明有一個負責任的行動方案,也要滿足公眾、投資者和客戶的期望。

綠色經濟離開負責任的企業行動是不可想象的。由于生態的和社會的新的因素影響,決策情形已經變得很復雜,這在全球經濟中是不言而喻的。開采原材料時最終并不愿因綠色技術而使用童工,忽視環境保護,存在非人道的工作條件,本地移民不給予相應的補償,甚至強迫遷移,忽視和侵犯人權。正如不同行業巨大的變化表明,承擔社會責任在當今時代正好具有戰略意義。我們迄今的經濟方式向綠色經濟轉變今天已在許多市場產生了影響。為了成功地為這一轉變貢獻力量,實施社會責任的系統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許多行業所要求的綠色轉型是一個根本的變化,這使企業面臨雙重任務:

一方面企業要重新定義企業的環境保護,而且比以往要求更高。歐洲環境管理系統(EMAS)在這里是一個很好的基礎。同時也要應對與企業的熱能經濟、冷能經濟,與交通和物流、與材料有效性,以及最終與材料流相關的挑戰。

圖2-18 2011年全球主導市場規模及到2025年平均增長率

資料來源:羅倫貝格。

另一方面,正好就是這些主要領域提供創新的空間,形成迅速增長的市場,有利于企業用創新產品和服務占領新的市場。可以明確的是:

? 企業環境管理的進展和企業環境保護的改進比任何時候都具有更高的優先地位;

? 為企業盡早發現重要的市場中的風險和機會對市場和框架條件變化的關注度還會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3.4.1 動員全社會的力量

只有當全社會的力量都動員起來時,綠色經濟才有可能成功。這要求政府機構、社會組織和所有想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友好做出積極貢獻的公民的共同參與。企業只有融入社會才會取得綠色轉型的成功。應當注意跟蹤來自政府、來自科學界和社會的信號并注意評價它們對企業的重要意義。

在理解生態、社會和社區的發展的信息時,企業社會責任的特別功能在于:考慮中長期變化,觀察廣泛的主題范圍。不是只看眼前的日常業務和下一年度的業務,而是最終以戰略的視角為企業做出信息的評價。作為與社會相聯系的接口,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有助于盡早認識框架條件的變化,使外部要求和期望內部化。

在此情況下,與利益相關方對話是企業早期預警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誰能早期了解新的要求,誰就能及時做好準備。利益相關方對話常常是新的理念和潛在合作可能性,或者潛在戰略合作關系的發源地。企業定期發布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或者可持續發展報告和網站上公布相應的信息,不僅有助于體現對社會的問責,以此最終獲得“運營許可”,而且也是開展這一對話的重要的基礎和先決條件。

3.4.2 社會責任與戰略

考慮到綠色轉型中框架條件的巨大變化,新形成的市場具有新的競爭條件和新的風險,企業社會責任應當越來越多地與企業的戰略相聯系。因此,企業社會責任專業人員應當詮釋考慮主要決策因素、估計后果并且也參與中長期戰略制定的過程。目標應當是,利用企業綠色轉型的機會,通過新的產品、新的商業模式和在可能情況下新的生產基地建立企業的優勢。

3.4.3 社會責任與創新

在企業的創新管理中可以采取防備措施,有助于做到新的商業理念,產品和服務在原則上都是減輕環境負擔的,并能提供解決社會和環境問題的答案。這時,新的理念不只來自于本企業,不只來自于本企業研究開發部門。在過去大量的基本創新中很多都來自于個人發明家、大學和學生創業者。企業要開拓重要的創新就必須對社會背景和系統化探索過程具有開放的態度。

考慮企業中典型的流程就可看得很清楚,企業社會責任如何能夠影響創新過程。從一個好的理念到形成一個成熟的用于市場的產品,創新一般要經過幾個階段,在相應階段的結束總有一個選擇性的決策,它們就是:哪一個理念應當繼續跟蹤?投資應當投向哪個方案?產品應該最先投向哪個市場?這樣一個在創新管理中可采用的逐級選擇的方法會提供好的機會,更好地把可持續性融入決策過程。這一過程將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社會趨勢、市場發展、政策框架條件以及企業文化和企業的價值觀。把企業社會責任具體地引入創新過程具有多種不同的可能性:

(1)通過與利益相關方的對話發現新的建議,最終從外部為企業開拓新的理念;

(2)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管理,處理社會和生態問題變成常態化,自動將其融入創新決策;

(3)考慮企業社會責任,創造有鼓舞性的工作環境,積極影響員工對創新方案的創造能力和開放性。

3.4.4 社會責任與市場增長

當推動可持續創新普及的決心越大,走向綠色經濟步伐就越快。大型的跨國企業更有責任按市場需求提供更好的產品,以滿足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的需求。

有許多因素會影響公民價值觀念。企業的影響,如同它的可信度,對公民的影響是有限的。不過,企業通過廣告和產品信息,至少部分地確定產品偏好、生活方式和與此相關的價值觀。把企業溝通的可能性用于最可持續的生活方式的發展是一個負責任的象征。

3.4.5 社會責任與合規

企業社會責任的基礎是遵守法律規定,但企業不應只停留在遵守法律。這里不僅涉及環境法律,也要求有納稅的誠信。企業社會責任強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超過法律要求的范圍。企業社會責任是自愿性的,但不是任意的。考慮到價值鏈中的社會責任,企業在社會責任領域還有更廣泛的要求。這包括:國際勞工組織(ILO)的核心工作標準、國家最低工作標準和反腐敗規定等。

3.4.6 社會責任作為系統化的戰略要素

當談到系統化的社會責任時,歸根結底表達的核心信息在于,企業社會責任從一個外圍的功能、從公益項目或有關公關工作的項目進入到企業的核心戰略,并在新產品和價值創造模式、企業長遠戰略和員工發展方向的考慮中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為系統的社會責任管理的指南,可以采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跨國公司指導原則、聯合國全球契約基本原則、ISO 26000社會責任國際指南和國際勞工組織(ILO)的三方基本宣言。

3.4.7 社會責任賦于綠色轉型的質量特征

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的實際情況結合和進行得越好,企業環境保護的進展以及產生綠色經濟市場的優勢就越能可靠地得到發揮。可以確認領先企業實踐證明企業社會責任具有如下的質量特征,它們也可作為企業特別能成功實現綠色經濟轉型過程的準則。

表2-2 社會責任賦于綠色轉型的質量特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江市| 两当县| 鸡东县| 永寿县| 德化县| 清远市| 泽州县| 高唐县| SHOW| 台州市| 嵊州市| 奉节县| 鞍山市| 闽清县| 高阳县| 太仓市| 长宁县| 虞城县| 类乌齐县| 麦盖提县| 博客| 仲巴县| 土默特左旗| 济宁市| 莱西市| 洛扎县| 随州市| 宝清县| 南川市| 阳原县| 和平县| 黑龙江省| 金阳县| 论坛| 珠海市| 静乐县| 固始县| 马尔康县| 甘谷县| 诏安县| 郁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