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責任時代:變革與創新(上下冊)
- 孫繼榮
- 3027字
- 2020-04-10 11:50:09
上冊
第一篇 責任時代的挑戰和機遇
1 責任時代的挑戰
當今世界人類面臨空前的挑戰,經濟社會全面轉型勢在必行,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時代的使命,也是全球共同的責任。
21世紀以來,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經濟社會和生態發展將開啟一個新的范式。全球發展大趨勢,也就是今后十年、二十年甚至幾十年不可阻擋的趨勢對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人類不得不重構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系統,經濟發展再也不可能是毫無約束的只追求效率和效益,單一的經濟變量系統將被經濟社會環境三維變量系統所取代。平衡協調發展的經濟社會環境系統要求新的商業模式。在全球大趨勢的影響下,社會的變化勢在必然,特別是在數字化技術發展的影響下,變化的速度和進程大大加快。這是一個挑戰和機會并存的時代,也是一個責任的時代。
1.1 全球發展大趨勢
自工業革命以來,生產力和生產效率不斷得到提高,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成為發展的主要目標。這種發展方式的普及和長期延續的結果,導致全球經濟、社會和生態的關系嚴重失衡,不僅威脅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而且不斷加大社會不穩定性。
在近代,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加,人類需求的增長,全球生態和社會系統惡化的趨勢持續加劇,如果人類不采取措施和行動,災難性的后果將不可避免。這種經濟方式和發展方式,不得不引起人類的反思。反思人類的活動,不僅要認識過去,而且要預見未來。
首先認識全球發展大趨勢及其挑戰。大趨勢是未來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長時期不可逆轉,必然導致變革的趨勢。全球需要回答這個世界怎么樣了和我們應當怎么辦的問題,例如,氣候變化導致地球溫度上升,能源消耗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和有害物質排放,原材料存量有限,日益短缺,水、空氣、土地的污染造成健康后患等現實問題;人口老齡化、城鎮化、移民遷徙、地緣政治等隱含潛在風險;工業革命、互聯網、信息化、數字化、人工智能和移動性等將引起新的社會和倫理問題。
從現在到未來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人類不得不應對經濟社會環境大趨勢對自身的系統性影響和挑戰,正視它們對經濟系統產生的影響,也不得不正視因此而要求的社會變化(如圖1-1所示)。

圖1-1 全球發展大趨勢的挑戰和影響
只有深刻認識全球發展大趨勢及其影響和挑戰,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長遠和根本的方案,從而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棘手問題,其中包括發展方式、增長動能和經濟治理的問題,還包括市場經濟中的經濟方式、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不言而喻,在關乎人類共同命運的挑戰和關乎人類共同利益的社會中,每一個國家及其社會中每一組織和成員都不可避免要承擔一個角色,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具體講,社會每一成員都應采取行動,為解決全球和本地的問題提供方案和做出貢獻。這是責任、義務,也是道德行為。對一個國家是這樣,對一個企業和組織也是這樣。
為了一個美好的世界,一個共同的家園,需要全社會共同負責的行動才能應對發展的挑戰,才能把挑戰轉為機會,共同發展和合作中,基于責任創造永續生輝的價值。特別是在當前,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治理,深度融入世界經濟,中國的企業和組織通過承擔責任,順勢而為應對挑戰,引領全球可持續發展,必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是全球、地區、國家、企業和每一組織戰略和行動的出發點。定義各自的角色,落實各自的責任,實現共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21世紀全球化發展的主旋律。
1.2 未來的經濟系統
迄今,以經濟效益為目標的經濟系統中只考慮了經濟變量,忽視了社會變量和環境(生態)變量。今天,構建經濟系統的維度已經發生了改變,它不應當是單變量、單維的系統,它是一個多變量、多維的系統。在實踐中,它是一個基于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相統一的三變量、三維的系統,或可稱之為“三重基線”系統(如圖1-2所示)。

圖1-2 可持續經濟系統
實際上,無論在宏觀層面,還是在微觀層面,三變量、三維的要求或“三重基線”的要求都是普遍的準則:
(1)在宏觀層面,無論在全球經濟治理、政府的發展政策、公共管理、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等各方面的指導方針、目標、措施及管理全過程中,都要從三個維度綜合平衡考慮,才能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
(2)在微觀層面,無論在企業和組織的愿景、使命、價值觀,核心業務戰略、定位、目標及實施,企業的組織、機制和管理流程中,以及在產品、服務供應鏈中,都要從三個維度綜合平衡考慮,才能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同時為社會做出貢獻。
(3)在中觀層面,無論在全球性、地區性、行業性組織等生態、合作和倡議中,都要從三個維度綜合平衡考慮,才能實現合作共贏,推動可持續經濟社會發展。
樹立三變量、三維或“三重基線”的系統化思維,即以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性為變量的思維,是企業和組織構建經濟模型和管理的基礎。
1.3 未來的商業模型
全球發展和變革的大趨勢,要求新的經濟系統的結構,這將必然導致構建新的商業模型。
新商業模型的根本要求是承載責任使命,體現可持續發展方式、思維方式、管理方式,其結果表現為對可持續發展做出的貢獻。在新商業模型中,集中體現利益相關方或利益共同體之間的互動,責任主體既實現自身可持續成功發展,同時又對社會產生正面的可持續性影響的結果。
構建這樣一個新商業模型實質上是一個持續融入可持續性的過程,一個包括從感知社會挑戰,到理解責任使命,到制定責任目標,再到實施措施、落實行動,直至評估、總結,不斷循環改進可持續性績效的過程(如圖1-3所示)。

圖1-3 未來的商業模型
這需要基于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和責任觀念,采用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量身定制的方式,并通過合作共贏和諧共生的管理實踐,動態適應當今時代的挑戰和要求,不斷螺旋式地提升企業、組織、城市、地區和國家經濟社會和環境綜合、協調和統一發展的實力,通過可持續投入和產出,不斷增強其超越、創新、引領和競爭的能力。
這種新的商業模型是未來普遍適用的可持續商業治理的基礎。
1.4 數字化社會
數字化是將對人類社會和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的大趨勢。正在興起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商業模式產生著巨大影響,如共享平臺、共享資源,打破邊界,大幅度降低生產運營成本。由于新商業模式的產生,未來將會形成新的商業文化,也將構成新的商業文明。
在此發展過程中,企業和組織價值最大化的邊界將發生改變,它將從企業延伸到價值鏈,再延伸到物聯網生態系統。企業和組織的活動將突破價值鏈的邊界,在生態系統中協同共處、分享資源、合作共贏,商業的性質由利益競爭轉變為價值合作。
企業和組織,包括政府組織,如何應對數字化時代的、前所未有的、嶄新的挑戰,如何正確認識自己的使命,如何理解和踐行責任,必將成為可持續發展諸多主題中的一個具有決定性影響的新課題。
企業和組織及其管理者要應對數字技術來勢兇猛,不僅快速而且具有顛覆性影響的挑戰。他們不僅要洞察環境,而且要根據自身情況,動態平衡與利益相關方,與股東、客戶和員工的關系,同時要在網絡空間、優化處理好與所有其他利益相關方的義務、權利和責任。無論在本地,還是在全球,隨著物聯網的發展,活動者的活動和責任的界線越來越模糊,這需要制定新的規則、標準和規范,以充分適應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新目標的需要。
在數字化的萬物互聯的網絡中,特別是日益智能化的網絡中,人和人、人和機器融為一體,倫理、道德和責任的內涵及主體、客體,標準規范,評價方法等與傳統工業文明過程相比,都將發生變化(如圖1-4所示)。

圖1-4 數字化商業社會
因此,在數字化的新商業文明和社會中,認識可持續性增加了新的認知維度,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面臨智能、道德和責任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