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寶喂養7堂課:告別焦慮從食育開始
- 劉遂謙
- 3450字
- 2020-05-08 09:42:08
5 喂養需要看氣質
●氣質很奇妙
有一種孩子叫“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對寶寶的影響覆蓋生活的全方位。家長們湊在一起,最常探討的就是我家寶寶怎樣怎樣,你家寶寶那樣那樣……
問題來了,不是每個寶寶都一樣,所以,任何一件事都是無法復制的,不是嗎?就算是雙胞胎,也常常是脾氣秉性完全不同,更何況完全沒有血緣關系的寶寶!所以,父母們需要了解這樣一個概念——氣質。
什么是氣質? 氣質是嬰兒出生后最早表現出來的一種較為明顯而穩定的個性特征。
氣質是各種情形中一個人獨特而正常的行為模式,是人的心理特性之一,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穩定性、靈活性等方面,比如一個人做事的快慢,情緒表達的強度等。氣質是與生俱來的,它展現了每個孩子的獨特之處,新生兒自出生的瞬間即表現出不同的氣質。氣質具有相當的穩定性,我們不能指望一個活潑好動、精力充沛的寶寶會突然變成安靜、不愛動的寶寶。
家里不只有一個寶寶的父母們會發現,雖然是同父同母,但每個寶寶從出生時就表現出了彼此的差異性。事實上,新生兒身上已經能夠體現出他區別于其他寶寶的特點。比如:有的寶寶哭聲低微而短暫,相對更容易安撫和哄逗;有的寶寶哭聲響亮嗓門大,容易啼哭,哭起來持久難哄。有的寶寶對待吃奶這件事情,絕不分心,認真專注,老老實實地吸空媽媽一側的乳房后再去吃另一側;而有的寶寶吸吮母乳時吃吃停停,吃個兩三分鐘就要“東張西望”一小會兒,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有的寶寶在稍長大些后,見到陌生人總是害羞,扭扭捏捏地躲到大人背后,就是不肯叫人;有的寶寶就不認生,永遠大大方方地像父母期望的那樣“有禮貌”。
遇到困難和危險時,不同寶寶的反應也是大相徑庭的。總有一部分寶寶是害怕挑戰、很難開始、容易放棄的;而另一部分寶寶則相反,勇敢面對、堅持不懈、很有耐性。對于相同的刺激信號,比如光、熱、聲、氣味、味道等,每個孩子也都有自己獨特的反應。有極為敏感、容易焦慮的,也有粗枝大葉、不以為然的。這些,就是孩子們的氣質差異。
●不同氣質不同喂養方式
氣質只有不同,沒有好壞。因材施教和因材喂養,就能趨利避害,降低喂養的難度。
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我們將孩子的氣質大致分為四種: 易養型、難養型、啟動緩慢型及中間型。
易養型
這類寶寶在“吃喝”這件事上基本不用大人費心,他們的喝奶時間、添加輔食時間、進食固體食物的順從程度、對新食物的接納速度等都很有規律,且表現積極。他們會因為饑餓、口渴或大小便而哭泣,滿足后很快停止哭泣;也會存在不明狀況的哭鬧,但只要哄一會兒就會好。他們喜歡吮手指,無論你在不在身邊都一樣。如果你把他的手指拿出來,他不會出現過分的憤怒,不一會兒又會開始吮自己的手指了。
這類寶寶幾乎不會讓大人因為他的吃喝而發愁,不容易出現挑食、拒食、少食等情況。接觸新食物的時候,除非喂養者的情緒太不耐煩或表情太過冷漠,否則他們基本上都是很配合的,往往只需幾次甚至一兩次就能順利接受一種新食物。
易養型寶寶的辨識標簽:
隨和,活躍,豁達,交往能力強。
他們的日常活動很容易形成規律,家長們很容易掌握他們在睡眠、喂養、排便和其他活動中的規律。
他們對陌生人、新玩具等新刺激的反應敏捷、適應性強且適度,積極接近,而非退縮躲避;對新環境適應較快。他們與大人的交流行為反應適度,容易帶養和護理;他們性格較為溫順,表現出更多積極的情緒;他們遇事的時候情緒反應溫和,態度積極。
難養型
這類寶寶經常“一言不合就不高興”,辨識他們非常容易。
難養型寶寶的辨識標簽:
生活沒規律,沒法掌握他們在睡眠、喂養、排便和其他活動中的變化。帶養困難,尿布稍微有一點點濕或環境稍微有點兒嘈雜,他們就感覺不舒服、哭鬧。對待陌生人和陌生環境,接受速度和程度都差,情感反應強烈,甚至是害怕、退縮、回避,一到新環境、一見陌生人就哭。他們不喜歡吮手指,或者吮手指時過于專注,一旦被打斷就會大哭大鬧。他們非常需要陪伴,并且需要你寸步不離地陪著。他們膽小,很難接納生活中的變化,遇事情緒反應強烈且消極,比如衣服搭配錯了,東西換地方了,因為特殊原因不能去計劃好的地方玩了,玩具有一點兒臟了,香蕉有一點兒黑了……就會不高興、不玩、不吃,甚至不停哭鬧,很難哄。
喂養這件充滿了不確定性的事情,對難養型寶寶而言如同探雷區,擺盤稍微多了一點兒或少了一點兒,面包由方片的變成了圓的,這些都有可能成為拒食的導火索。更不要說添加新的食物了,今天覺得干而噎,明天覺得味道奇怪,后天因為顏色不好看,大后天因為恰好聽見媽媽抱怨這次買的蘋果不夠甜……就是這么莫名其妙的一點點原因,都有可能讓他們不配合喂養。
那么該如何應對呢?既然“一言不合”就不配合,那就不要出現“不合”的語言和態度。既然寶寶已經是這種氣質,家長不妨學會接納,接受這個既成事實,培養他規律進食,有了自己的節奏,發脾氣的頻率便會降下來。如果需要調整規律,也不要發生突變,而是趁他不備潛移默化地逐漸改變。比如,今天多放兩根菠菜,明天把煮飯的水少放那么一點點。
萬一恰逢他情緒不好,今天的飯沒法愉快地吃完或某種新食物未能成功添加,此時家長要用平和溫柔充滿愛的語氣和表情告訴他:“沒關系的,不想吃先不吃,想吃的時候再吃,一會兒媽媽陪你做一些你喜歡的事情”。如果遇上他哇哇大哭,就把他抱在懷里,告訴他有爸爸和媽媽在,不怕。或者,也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緩解他心理上的不適。
增強親子互動,給寶寶輕松的生活環境。避免拿他跟周圍的孩子比較,避免制訂太多的條條框框。絕不能用教條的方法決定寶寶每天應該什么時候吃、吃多少等,應從實際需要出發,在寶寶拒絕喂哺時停止讓其進食。可在寶寶不拒絕的情況下反復嘗試,讓他逐漸適應和接受,不能強迫其立即接受。
給予這樣的寶寶足夠的寬容、耐心、陪伴,就是給予他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寶寶只是因為敏感而缺乏安全感,一旦他覺得沒有威脅,就會逐漸接受家長反復嘗試給他的食物。另外,將進食環節融入游戲和故事場景中,可以幫助他培養對食物的好感。
切記:父母表現出的責怪、批評、煩躁、埋怨等行為及消極的情緒,只能增加寶寶的焦慮和不安,不僅解決不了當下的問題,還會埋下更多的隱患。這樣的寶寶需要心理支持,給他成長的時間,給予他足夠的耐心極其重要。
難養型寶寶往往使父母感到束手無策,甚至認為自己是不稱職的父母,或者對寶寶產生討厭、仇恨等消極情緒。這些都會使寶寶變得不耐煩或者困惑,甚至對父母產生敵意,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這些寶寶養育起來也就更加困難。
啟動緩慢型
用兩句話形容這類寶寶就是:總是慢半拍!很省心是假象!
啟動緩慢型寶寶的辨識標簽:
生活很有規律,但相對來說不夠活潑。對新刺激(無論是事物還是人)的最初反應不強烈,傾向于退縮回避,適應較慢,反應消極或遲鈍;對刺激的反應很難讓人覺察到,比如被惹惱了,頂多皺一下眉頭。適應新環境的速度較慢,對外界事物缺乏興趣,很難激發興趣,活動量小,不積極,也不喜歡探索。不太敢與人接觸,表現為膽小、孤僻;時刻對周圍保持警惕,除非很有把握。1歲以內比較安靜乖巧,不會大哭大鬧,也不怎么大笑,表情淡漠,被逗時也不會立即高興起來。
那么,面對食物他們會如何表現?還是兩句話:
他們的輔食添加適應期比較長。
他們吃飯進餐的速度比較緩慢。
怎么應對呢?輔食添加初期,他們接受新食物的速度一定是讓家長著急失望的。所以,就請多些耐心吧。不要因為寶寶一兩次沒有表現出來“很待見”一種食物,就誤以為他不喜歡吃。請多嘗試幾次,其實他只是還不能完全確定自己到底有多喜歡這種食物。
請不要“包辦”他的進餐,即便他會細嚼慢咽到讓你覺得已經過了很長時間,你要做的只是比別的寶寶多給予10分鐘的就餐時間標準,而不是著急地趕緊把食物塞到他嘴里。永遠要遵守前半場他自己吃、后半場你幫他完成的原則。
進食技術掌握不好的他們,是很怕被家長誤認為“遲鈍、笨拙”的,一旦他們知道自己被扣上了這頂帽子,就會更加退縮、膽怯、淡漠、孤僻、自卑。這類寶寶其實具備做事情認真、思想集中、不露聲色的特點,只不過接受和適應新東西較慢。所以,請給足他時間。千萬別因為你覺得他們沒吃飽,而補上太多加餐或零食,這種過度保護會對他們接受新環境、新事物造成障礙,進而影響寶寶的正常發育。
對待這些“慢慢的”小家伙,耐心等待是最好的方法。要關注他們的需要,而不是試圖快速糾正和改變。
中間型
中間型的寶寶,介于以上三者之間。根據其特點還可細分為中間偏易養型及中間偏難養型。
喂養對策:參照前三,判斷并對癥。相信你自己,只要足夠有耐心,你一定能陪寶寶畫出一張屬于他自己的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