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寶喂養7堂課:告別焦慮從食育開始
- 劉遂謙
- 1937字
- 2020-05-08 09:42:08
4 這幾件事要“禁”上餐桌
●眾目睽睽盯著吃飯
這是絕大多數家庭的共性:飯桌上,所有大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數雙眼睛聚焦在孩子的飯碗和小嘴上,貫穿整個就餐過程。如果家有二寶或三寶,單個孩子的壓力就會小很多——只承擔1/2或1/3的注意力,會輕松不少。
作為家長,你有可能不同意我用的“壓力”二字,認為關心孩子吃飯,怎么能說是給他壓力呢?我們得督促他啊,小孩子的注意力和吃飯能力都差,大人不監督肯定吃不好啊!
沒錯,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只是,我們需要注意關心的“度”,大多數家庭容易自始至終地“監督”,而寶寶是需要有一個相對自由的吃飯氛圍和心理空間的。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們自己是餐桌上的焦點,一桌子人都盯著,我們每夾一口菜、每咽一口飯,都會有人或點評或鼓掌或表揚或指責,我們能有愉悅的心情吃完這頓飯嗎?哪怕是一個極度不敏感的人,也不太可能適應這種緊張的氣氛。
一旦換位思考,就不難理解為何有時候在只有一個人帶寶寶,手里還要忙別的事情的時候,寶寶反而能夠比較自覺地吃東西了。吃得好壞成敗先不說,單就吃飯興致而言,一定是跟被盯著吃時的表現有所不同。
所以該怎么“解禁”呢?
對于已經可以自己動手吃飯的寶寶,家長大可在整頓飯的前半程或前1/3段時間里,先“埋頭苦干”填飽自己的肚子。寶寶的餐盤里或小碗里不要放太多食物,有點兒就行,最好是他能用小手捏起來的固體食物。不要管他能不能吃到嘴里,也不要管他會不會撒得到處都是,吃不到嘴里的他會去抓起來繼續嘗試往嘴里送。等家長吃個半飽了,再去幫助寶寶完成后半程,鍛煉吃飯與吃飽兩不耽誤,寶寶沒有了時刻被盯著的壓力,家長也可以提前安撫自己的胃。
●飯桌上絮絮叨叨
這件事情基本會跟上面說的同時發生:
“寶寶真乖,再吃一口肉!”
“寶寶好棒,吃一口蘿卜!”
“寶寶一定要多吃菜,對寶寶身體好!”
如果有人在我們吃飯的過程中沒完沒了地嘮叨這些,一定會覺得煩!
飲食教育,最好是通過一系列的環境熏陶、行為引導、榜樣作用,潛移默化地深入,而不是靠餐桌上的說教,因為我們的話語會干擾寶寶吃飯的注意力。有些寶寶不太會受影響,但是對環境敏感的寶寶,是一定會被分散注意力的,這跟吃飯的時候旁邊開著電視或收音機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而且,大人邊吃飯邊說話的行為,會給寶寶造成這樣的誤導:吃飯的時候可以不停地說話,可以不認真吃飯,可以不關心飯碗……如果我們自己都做不到,怎么培養寶寶的餐桌禮儀呢?
●不讓寶寶自己吃飯
喂飯是個技術活兒,但凡有能力自己動手拿著食物吃的寶寶,都是希望可以自己吃飯的。但這種學習技能的迫切愿望,常常會在萌芽時就被消滅了,原因多種多樣:萬一嗆著怎么辦;吃得到處都是收拾起來太麻煩;自己吃,吃不了多少會餓壞寶寶的;病從口入,手上那么多細菌,可不能吃壞了肚子;寶寶太小了,大點兒再說吧。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如果從一開始就阻止他,以后想要重新激發起寶寶學習自己吃飯的熱情,可就難了。
首先,寶寶開始有自主意識的時候,是希望可以自己掌控“吃”這件事情的,這是寶寶最初認知世界的通道和工具,同時也是寶寶鍛煉手部精細動作、手眼嘴協調能力的重要階段。當自主意識被剝奪后,還會影響寶寶的心理發育,日后容易形成“不能為自己做決定”“猶豫退縮”“依賴性強難自立”等心理特質。
再者,當吃飯這件事被包辦(大人喂代替了自己吃)后,就失去了足夠的吸引力。因為,任何事情一旦成了“任務”,就沒那么容易認真對待了,然后就會從失去興趣到乏味、到煩躁、到排斥……
寶寶不能太“干凈”,更何況他的口腔和胃是有一定殺菌能力的。要對你做的飯菜和給寶寶洗手的潔凈程度有信心,同時,不要太苛求完美,因為這世上沒有絕對完美的事情或人!
●餐前分散注意力
在飯菜上桌前半小時,如果你為了安撫寶寶而給了他各種有可能讓他投入的玩具或書,那么,你可要做好思想準備了,極有可能你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沒辦法讓小家伙把注意力從他正在專注的事情上轉移到餐桌上。
很多家長都會抱怨小朋友的專注力不強,其實這是個大大的誤會,他們不是不專注,而是他們專注的事情不是大人在意的。就拿飯前準備來說,家長以為用玩具、書籍、電子產品等讓他們提前安靜下來非常管用,卻不知,小朋友一旦投入進去,任你千呼萬喚,他都是“聽不見”的,他甚至不會被“饑餓”的感覺打擾玩的興致——因為,在大人眼里的“玩”,在孩子心中是全情投入的學習和鉆研,哪怕他們學習的內容真的不是我們以為需要學習的。見過小貓玩毛線球、小狗追自己的尾巴嗎?小朋友們的狀態和它們幾乎一樣。
所以,要想寶寶能夠專注吃飯,被餐桌上的食物吸引,最好不要有餐前分散他們注意力的“陪玩”事物,最好給他們聞著味兒扒著廚房門、看大人在干什么、看火爐上在燉什么的機會,最能調動味蕾和食欲的,是饑腸轆轆的情況下已經飄進鼻子里的飯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