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肝臟的組織結構——由大量肝小葉組成

◇ 肝臟位于人體的右上腹

正常的肝臟因為有豐富的血液供應,顏色為紅褐色,質(zhì)脆而軟,受到暴力打擊時容易造成破裂,引起大出血。

肝臟的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區(qū)和腹上區(qū),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區(qū)。大部分被肋弓所覆蓋,僅在腹上區(qū)左、右肋弓間部分與腹前壁接觸。成人在右肋弓下緣不能觸及肝,但在劍突下2~4cm可觸及。小兒的肝臟相對較大,常可在右肋弓下1.5~2.0cm內(nèi)觸及,等長大到7歲以后,在右肋弓下也難以觸及。

一般情況下,如果在肋緣下1cm處能摸到肝臟,即表示肝大。引起肝大的原因很多,主要有肝臟本身的疾病,如脂肪肝、肝炎、早期肝硬化、肝癌等,一些全身性疾病也伴有肝大,如敗血癥、傷寒、全身性紅斑狼瘡等。

按照肝臟與體重的比例,新生兒時期約占體重的1/18,成年時期約占體重的1/50。我國成年人的肝臟質(zhì)量男性為1.4~1.8kg,女性為1.1~1.3kg。

◇ 肝臟的形狀很特殊

肝呈不規(guī)則的楔形,右端圓鈍厚重,左端窄薄呈楔形,有上、下兩面,前、后、左、右四緣。肝的下面凹凸不平,與腹腔臟器相鄰,故稱為臟面。臟面上有一“H”形的溝,即兩條呈矢狀位的縱溝和一條冠狀位的橫溝。橫溝稱為肝門,長約5cm。左縱溝的前部有肝圓韌帶,為胎兒時期臍靜脈閉鎖后的遺跡;左縱溝的后部有靜脈韌帶,是胎兒時期靜脈導管的遺留產(chǎn)物。右縱溝的前部為膽囊窩,里面容納膽囊;右縱溝的后部為腔靜脈溝,有下腔靜脈經(jīng)過。

肝的臟面借“H”形溝可分為四葉,左縱溝右側為右葉,左縱溝左側為左葉,左右縱溝之間在橫溝前方的稱為方葉,橫溝后方的為尾狀葉。

◇ 有豐富的血液供應系統(tǒng)

肝臟在組織結構方面的顯著特點是其血液供應非常豐富,具有肝動脈和門靜脈的雙重血液供應。肝臟可以從肝動脈的體循環(huán)中接受由肺及其他組織運來的氧及代謝產(chǎn)物;又可以從門靜脈的血液獲取大量由消化道吸收的營養(yǎng)物質(zhì)。也就是說,門靜脈主要供給肝臟營養(yǎng)物質(zhì),肝動脈提供氧以滿足肝臟對氧的需要。

肝臟也有兩條輸出的通路,除了經(jīng)由肝靜脈與體循環(huán)相聯(lián)系之外,還可以通過膽道系統(tǒng)與腸道相連,使得一些肝內(nèi)代謝產(chǎn)物和有助消化作用的物質(zhì)及有毒物質(zhì)或解毒產(chǎn)物可以隨膽汁的分泌而排入腸道,并可隨糞便排出體外。

肝表面覆蓋著致密的結締組織被膜,并富有彈性纖維,被膜表面大部分有漿膜覆蓋。肝臟由大量的肝小葉組成,肝小葉是肝的基本結構和功能組成單位。肝小葉呈多棱柱體,長約2mm,寬約1mm,成人肝臟約有50萬~100萬個肝小葉。

◇ 肝臟的左鄰右舍多

肝臟周圍有很多“鄰居”,這些“鄰居”也都大有來頭,在人體內(nèi)充當著重要的角色。肝左葉上面是心包和心臟,右葉上面是右胸膜腔和右肺。右葉后緣內(nèi)側接近食管,右葉下面接觸胃前壁。方葉下面又與幽門接觸。中部近肝門處鄰接十二指腸,后邊接觸腎和腎上腺。肝臟與周圍這些鄰居可謂是“一損俱損”,肝臟出問題時就會影響這些相鄰的器官,同樣,當周圍的器官生病時,肝臟也難以獨善其身。

不過,鄰居再多,關系也有親疏遠近。在諸多的鄰居中,肝臟與位于其下端的膽囊關系最為密切,用成語“肝膽相照”來形容其關系再貼切不過。肝細胞在一天內(nèi)能不間斷地分泌膽汁,并將其儲存在膽囊中。人體進食后,膽囊中儲存的膽汁從膽囊中分泌出來,再經(jīng)過膽總管流入十二指腸,促進小腸對脂肪性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人體如果沒有了膽汁,攝入體內(nèi)的脂肪會有大約40%從糞便中白白流失,還會引起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不良。膽汁為黃色,主要是因為其含有膽紅素的緣故。衰老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被破壞后,會生成一種黃色的色素,這就是膽紅素。進入腸道中的膽紅素,一部分被再吸收,作為生成紅細胞的原料而被再利用,同時將肝臟解毒后的代謝廢物經(jīng)腸道排泄至體外。當進入腸道內(nèi)的膽管被結石或腫瘤阻塞時,膽汁就不能順利流入腸道,于是膽汁中的膽紅素返流入血,皮膚和鞏膜就會出現(xiàn)黃染,這就是醫(yī)學上所說的“黃疸”。

主站蜘蛛池模板: 象山县| 曲松县| 任丘市| 榆社县| 宿松县| 平谷区| 永川市| 海伦市| 新宁县| 齐河县| 崇左市| 望城县| 新龙县| 花垣县| 澄江县| 玉门市| 四会市| 武夷山市| 溧水县| 西华县| 阿克苏市| 平陆县| 应用必备| 延津县| 东阳市| 平舆县| 泸溪县| 永平县| 通榆县| 霍邱县| 奉节县| 乌兰县| 天长市| 吴堡县| 义乌市| 灵台县| 长沙县| 盈江县| 措勤县| 隆回县| 冷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