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身體里的“將軍之官”
◇ 人體最大的內臟器官
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按照當時朝廷的職務劃分將人體的內臟器官進行了“人文化”的職務排名:“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食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按照這一形象的排名,肝臟在十二大臟器中的地位僅次于君主和相傅,是身體的統帥,負責謀劃、思慮,管理和指揮身體各器官的運作。
《黃帝內經》中對肝臟在身體里的地位排名相當精準,現代醫學也證實,肝臟是人體內部最大的內臟器官,也是最大的消化腺體,人失去了肝臟不能存活。它具有分泌膽汁、參與物質代謝、合成凝血物質、調節血容量、解毒及免疫防御等功能,在胚胎時期還有造血功能,因此對人體健康起著重要作用。
◇ 具有強大的再生能力
在古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為了解除人類沒有火種的困苦,不惜觸犯天規,勇敢地盜取天火,從而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智慧。結果惹惱了天神宙斯,宙斯派人將他用粗大沉重的鐵鏈鎖在高加索山的峭壁上,并派出一只兇狠的鷲鷹每天用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臟。奇怪的是,普羅米修斯的肝臟被鷲鷹吃去多少,不久就又重新長出多少。這個肝臟可以再生的事例,并不是“神話”里獨有的,我們普通人身上也有。
與身體其他器官相比,肝臟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生長機制:它是一種具有很強再生能力的器官。當肝臟受損后,肝細胞就會不斷地嘗試修復受損的部位,這就是為什么肝移植可以只用捐獻者一部分肝臟就可成功的原因。實驗證明,把老鼠的肝切掉一半后,老鼠仍能照常進食且健康地活著,檢查其肝功能指標往往正常。經手術切除75%肝臟的老鼠于3周后便能恢復原狀。
肝臟的再生功能還表現為:受損的肝組織剩余細胞表現為增生,而不是代償性肥大。肝臟再生過程受到精確的調控,一旦達到與自身相適應的理想體積,肝細胞的復制就會受到抑制。因此,一些肝病發展到晚期的患者,通過健康的活體肝臟移植手術可以重獲生機。在手術完成后,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肝臟的體積有機會恢復到原先的90%以上。而對于肝臟捐獻者也是這樣,一般經過3~6個月后,原先捐出去的那部分肝臟就會長出來。如果捐贈人不飲酒、不吸毒,或者沒有患過嚴重的傳染病,即使一個60歲人的肝臟也可以移植給一個18歲的年輕人。
不過,肝臟的修復功能并不是可以無限制地使用下去,如果肝臟長期反復出現損傷(比如酗酒或長時間服用傷肝藥物等),最終會導致肝臟的“動能”消耗殆盡,一次輕微的損傷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導致肝臟疾病爆發出來。
◇ 患病早期無明顯癥狀
肝臟患病早期大多沒有明顯癥狀,發展到中晚期就會表現出多種多樣的并發癥,如身體的凝血功能變弱、長時間感覺身體疲勞乏力、全身出現水腫等。
引起肝臟損害的因素很多,但肝臟對這些因素不具有相應的反應性,因為肝臟有再生功能,所以很多肝臟疾病在早期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且很容易被大多數人忽視,只有到醫院檢查時才會發現。比如,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的一些最常見癥狀(眼睛發癢、疲勞和眼干),就很容易被忽視。只有到了肝病的晚期階段,患者才會注意到與肝硬化相關的特定癥狀,包括惡心、體重減輕、腫脹、意識混亂、皮膚和眼睛變黃等表現。
肝臟雖然有再生功能,但也不會“永葆年輕”。即使排除了各種損害因素,肝臟的功能在老年階段也會開始下降。
人體各器官正常情況下衰老退化時間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