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醫特效方治百病(第二版)
- 胡璘媛 林亞明主編
- 1965字
- 2020-04-30 15:49:50
四、心 悸
心悸為老年人常見病之一。中醫學認為:“心為君主之官”,“主血脈”。老年之人精血虧耗,正氣不足或久病體虛,則易致六淫、七情、飲食和勞逸等致病因素侵襲,而致心之陰陽失調,心主血脈的功能減退,而出現心動悸、脈結代等病。其致病機制為“本虛標實”,發病特點多因虛而發,因虛致實。
氣血虛損
心悸頭暈,面色不華,倦怠無力,舌質淡紅,脈象細弱。或心悸,少寐多夢,善驚易恐,舌苔薄白或如常,脈動數或虛弦。
定心湯
【藥物組成】龍眼肉30克,酸棗仁15克,山萸肉15克,柏子仁12克,生龍骨12克,生牡蠣12克,乳香3克,沒藥3克。
【制用方法】酸棗仁、柏子仁炒搗,山萸肉去核,生龍骨、生牡蠣搗細與余藥一同水煎服。
【臨證方解】方中龍眼肉補心血,酸棗仁、柏子仁補心氣,更用龍骨入肝以安魂,牡蠣入肺以定魄,二藥與山萸肉同用,能收斂心氣治耗散,并三焦之氣化亦可因之團聚。稍加乳香、沒藥疏通氣血以調和。
安魂湯
【藥物組成】龍眼肉18克,酸棗仁12克,生龍骨12克,生牡蠣12克,清半夏9克,茯苓片9克,生赭石12克。
【制用方法】酸棗仁炒搗,生龍骨、生牡蠣搗末,生赭石軋細與余藥一同水煎服。
【臨證方解】方中龍眼肉補心血,酸棗仁斂心氣,龍骨、牡蠣安魂,半夏、茯苓清痰飲,赭石引心陽下潛,使之歸藏于陰。諸藥共奏安神定志之功。
氣陰兩虛
1.氣陰兩虛,氣虛血瘀
因精神受刺激后心前區不適,偶有陣痛,心慌,氣短,胸悶,汗多,口干,失眠,神疲乏力,舌暗紅邊有瘀點,苔白,脈弦細。
生脈散合丹參飲
【藥物組成】太子參30克,麥冬15克,五味子10克,丹參15克,砂仁8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紅花10克,葛根30克,鉤藤15克,三七粉3克。
【制用方法】水煎服,三七粉另包吞服。
【臨證方解】方中太子參補益元氣為君,麥冬甘寒養陰生津,五味子酸收斂肺止汗,丹參活血祛瘀,砂仁寬中而止痛,川芎、赤芍、紅花、三七粉行氣補血,葛根除煩止渴,鉤藤清熱平肝。全方共奏滋陰益氣活血之功。
2.氣陰兩虛,心陽不足
心悸胸悶,盜汗,氣急氣短,頭暈眼花,語言低沉,口干,大便干燥,舌紅,少苔且干,脈細結代,每分鐘早搏20次以上。
復脈湯加味
【藥物組成】炙甘草、生地黃各15克,桂枝、當歸各9克,熟地黃、沙參、白芍各12克,黨參、煅牡蠣、糯稻根各30克。
【制用方法】水煎服。
【臨證方解】方中炙甘草、黨參益氣以補心脾,生地黃、熟地黃、沙參、白芍養陰生津,桂枝溫經通脈,當歸補血和血,煅牡蠣平肝潛陽止汗,糯稻根止虛汗、退虛熱。
3.氣陰兩虛,氣滯血瘀
心悸,胸悶不舒,短氣乏力,夜寐欠佳,舌質暗,苔薄白,脈細弱而代。
經驗方
【藥物組成】黨參15克,麥冬15克,五味子5克,北沙參15克,當歸15克,紅花10克,炙甘草15克,紫石英30克,珍珠母30克,炒酸棗仁15克,丹參15克,桂枝10克,甘松5克。
【制用方法】水煎服。
【臨證方解】方中黨參、炙甘草補益元氣,麥冬、北沙參甘寒養陰生津,五味子酸收斂肺止汗,當歸、紅花、丹參補血活血,桂枝溫經通脈,酸棗仁寧心安神,甘松理氣止痛、醒脾健胃。
4.氣陰兩虛
眩暈少寐,時或怔忡,口干汗出,五心煩熱,面赤,舌質紅,無苔,脈細數而代。
生脈散合炙甘草湯加減
【藥物組成】黨參、生地黃、丹參各15克,麥冬、炙甘草各12克,桂枝、麻子仁、五味子、阿膠各9克,生姜3片,大棗10枚。
【制用方法】黃酒30克入煎。阿膠烊化,沖入。
【臨證方解】方中黨參、炙甘草、大棗益氣以補心脾,麥冬、生地黃、阿膠、麻子仁甘潤滋陰、養心補血,五味子酸收斂肺止汗,丹參活血。生姜、桂枝、黃酒皆性味辛溫,具有通陽復脈之功,與益氣滋陰藥相配,既可溫而不燥,亦可使氣血流通,脈道通利。全方共收益氣復脈、滋陰補血功效。
精氣寒濕直中少陰
心悸時作,尤以早上起床前為甚,面容憔悴,四肢無力,身難轉側,說話難續,惡風怕冷,盛夏身著厚衣,伴耳鳴腰酸,兩腳跟、腳心疼痛,夜難入眠,舌淡,苔薄,脈浮大微緊。
玉屏風散合貞元飲
【藥物組成】生黃芪、熟地黃、黨參各30克,防風6克,白術12克,山萸肉、當歸、遠志、鹿角膠各10克,炙甘草3克,五味子5克。
【制用方法】水煎服。
【臨證方解】方中黃芪、黨參益氣固表,白術健脾益氣,助黃芪、黨參加強益氣固表之功,配以防風走表祛風,熟地黃滋陰補血,山萸肉補腎滋陰,當歸、鹿角膠補血和血,遠志寧心安神,五味子滋腎生津,炙甘草調和諸藥。
心陽不振,心血不足
經常感冒高熱,心悸不寧,形體消瘦,弱不禁風,脈三五不調,舌苔中剝多裂紋。
加味炙甘草湯
【藥物組成】炙甘草、桂枝、麻仁、阿膠(烊,分2次沖)各9克,炒黨參、生地黃各15克,麥冬12克,生姜4.5克,大棗7枚。
【制用方法】黃酒一盅同煎服。
【臨證方解】方中黨參、炙甘草、大棗益氣以補心脾,麥冬、生地黃、阿膠、麻仁甘潤滋陰、養心補血。生姜、桂枝、黃酒皆性味辛溫,具有通陽復脈之功,與益氣滋陰藥相配,既可溫而不燥,亦可使氣血流通,脈道通利。全方共收益氣復脈、滋陰補血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