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科研工作對工科專業成果導向教育改革的促進作用

馮 穎 張建偉

(沈陽化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遼寧沈陽 110142)

【摘要】 基于成果導向教育是當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也是工科專業實現教育模式與國際標準接軌,培養合格工程師的重要方式。本文結合成果導向教育的特點,從合理設計教學目標、促進知識整合和應用、實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及促進成果形成四個方面論述了科研工作對成果導向教育改革的促進作用。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鼓勵科研進課堂、支持大學生科研實踐活動、提高教師科研意識等實施方案。為工科專業成果導向教育改革實施提供參考。

【關鍵詞】 科研;成果導向教育;教育改革

0 引言

教學工作和科研工作是高等學校的兩個重要職能,一直以來,二者的關系問題都備受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在現實中,若處理不當,存在二者“不能兼顧”甚至“矛盾對立”等問題,但人們通過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多年的教學實踐已經證明,合理的安排教學和科研工作,可以使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協調發展[1,2]

當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是提高高校辦學水平,實現教育跨越式發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和輸送合格人才的重要舉措。對于工科院校和專業來說,基于成果導向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這種先進的教育理念,于1981年由Spady等人提出,很快得到人們的重視和認可,并已成為美國、英國等國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2013年6月,我國被接納為《華盛頓協議》簽約成員。用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引導工程教育改革是工科專業實現教育模式與國際標準接軌,培養合格工程師的重要方式。本文根據教學與科研的辯證統一關系,結合成果導向教育改革的特點,論述了科研工作對成果導向教育改革的促進作用,并提出了相應的實施方法,為順利推進成果導向教育改革實施提供了參考。

1 科研對成果導向教育改革的推進作用

1.1 科研有助于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

成果導向教育在教學設計中遵循“反向設計”原則,即由需求(內部需求和外部需求)開始,由需求決定培養目標,由培養目標決定畢業要求,再由畢業要求決定課程體系,從而最大程度上保證教育目標與結果的一致性[3]。其中的內部需求取決于教育教學規律、學校的辦學思路和辦學定位等,但外部需求的主體是國家、社會、行業和用人單位,他們的需求是制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主要依據,但卻往往在傳統教育教學設計中被忽視,造成教學與需求的脫節。

而科研工作在對“外部需求”的了解上要更“接地氣”。原教育部部長周濟指出:高校今后的發展特別是科研工作,應該堅持“頂天立地”的方向。所謂“頂天”,就是要高度重視現代科學和技術前沿的研究;所謂“立地”,就是要高度重視面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戰場,切實解決發展實踐中大量的科技問題。基于這樣的指導思想,科研工作必然要緊跟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腳步,緊密聯系企業用戶,密切關注行業需求,而這些信息恰恰有助于確定正確的人才培養目標,指導合理的教學設計。

1.2 科研有助于促進知識的整合與應用

傳統的教育單純強調課程體系,將知識體系分割成一個個的課程單元,每門課程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界限清晰的知識單元,這些知識單元之間的聯系被弱化,使得學生的學習往往是“只見大樹、不見森林”[4]。成果導向教育強調的是知識的整合而不是知識割裂,希望學生了解各課程之間、乃至跨學科之間的知識聯系,掌握方法類知識和實踐手段,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意識和能力。

科學研究是一種復雜的、創造性的腦力勞動,其本質是知識的延伸,重在開發和挖掘人的潛在能力,旨在探索和創新[5]。一個科學題目往往涉及多個學科門類,促使學生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整合所學的各類知識,深入理解學科間的內在聯系,獲得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的機會。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成果有利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1.3 科研有助于實現以學生為主體

傳統教學的主要場所是課堂,而課堂上的主導者是教師,教什么,怎么教都由教師說了算,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這種“填鴨式”的喂養教學,往往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知識的“授”與“受”都變得索然無味,而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僅止步于表面的機械記憶。成果導向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該善用示范、診斷、評價、反饋以及建設性介入等策略,來引導、協助學生達到預期成果。

科學研究進入課堂有助于實現向學生為主體的轉化。教師可以圍繞所學的課本知識提出一個科學問題,由于科研問題旨在解決生產實踐和人們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可從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或生活中常見問題切入,引起學生的關注和興趣。繼而,如果解決這個問題會引發學生的“思考”,“思考”即是對所學知識深入理解、關聯和運用的過程,“思考”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積極發揮主觀能動。經過“思考”后,學生會對問題有充分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再展開“規劃”、“實施”、“分析”、“得出結論”等一系列逐漸遞進的研究過程。這一過程中,學生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各抒己見,別出心裁,教師的角色只是引導者,而學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一個科學問題的提出,切實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4 科研有助于成果的形成

成果導向教育所指的成果并非學習成績的累計或平均,而是學生完成學習過程后獲得的最終結果和所能達到的最大能力。成果的表現不僅是學生所知的內容,還包括能應用于實際的能力,以及可能涉及的價值觀或其他情感因素[3]。經過對一個科學問題的研究,會促進預期成果的形成。首先,科研過程是對知識的理解過程和運用過程,對內容的理解所體現出的認知能力比對內容的記憶所體現的記憶能力重要得多,使學生從解決有固定答案問題的能力拓展到解決開放問題的能力[6];其次,科研過程會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優勢和特長,不用固定模式去束縛他們,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和競爭意識,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促進多樣化新穎成果的形成;再次,在解決科學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難免會遇到困難和挫折,甚至走彎路、走錯路,而犯錯后再改正是學生提高能力,超越自我的一個重要過程,遠比直接從老師那里接受所謂的正確答案有價值得多。自我否定之后的提升,會使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加深刻,同時培養了學生不言敗、不氣餒的思想品質。對于以課題組為單位的集體研究,還可以培養學生們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奉獻精神,而這些都是成果導向教育所期待的培養成果。

2 科研促進成果導向教育改革的實施方法

2.1 鼓勵科研進課堂

科研進課堂是培養學生能力,提高綜合素質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

(1)開設高新技術和學科前沿講座,邀請本領域資深專家或教授為學生講述學科發展歷史、最新發展動態、當前研究熱點、未來發展方向等,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興趣,豐富知識的積累,了解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

(2)在課堂教學中,鼓勵教師把專業前沿技術和科研成果引入課堂內容,強化工程案例教學,開闊學生視野。學校可以設立科研啟動基金鼓勵教學方面的研究,資助教師將平時科研與生產實踐中積累的大量素材與有關案例轉化為教學資料,加強課堂教學與科研的結合。

(3)實驗教學是融合科研和課本知識的較好的平臺,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學校從政策上鼓勵廣大教師利用科研經費購置實驗設備,把教師科研平臺和實驗裝置引入本科實驗教學,不斷充實和更新實驗內容,提高實驗教學水平。

(4)強化畢業環節對科研的依托,增強實習基地建設。可利用“產學研”課題指導畢業環節任務,這些課題全部來源于生產實踐,不是虛擬的,有利于學生了解行業和企業需求,更好的由學校向社會過渡。

2.2 支持大學生科研實踐活動

科研實踐就是讓大學生參與科學研究的全過程,明確科學研究的基本要求,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運用所學知識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大學生綜合能力的實踐活動。通過科研實踐可以培養大學生創新素質,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具體實施方法如下。

(1)設立大學生科研創新基金。學校在科研經費預算中設立該項基金,用于支持大學生科研創新和課外科技活動。

(2)組織具有科研潛力的學生結合專業學習進行科研立項,或者參加教師科研課題研究,讓學生在課題研究過程中了解科研,給學生創造機會,參與大型學術科研交流活動,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組織大學生課外科技文化活動。大學生科技節、文化節是培養學生科技文化素質的有效載體,科研處可參與活動的舉辦,做好大學生優秀科技論文評選、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工作,促進科技知識的普及,引領學生了解科技文化知識,拓展知識面[7]

2.3 提高教師科研意識

并非每一位教師都適合科研工作或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但一位出色的授課教師可以不搞科研,卻必須具備較強的科研意識。因為在成果導向教育中,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擁有者、傳授者和控制者,而是教學過程的參與者、引導者和推動者,這實質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備課、做PPT,再將知識灌輸給學生的傳統教學方式已經不合時宜,為了更好的引導學生,教師首先要自己做足功課,了解本課程涉及領域的國內外研究現狀、發展動態、尖端技術、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社會和行業需求等。除了對知識的收集、整合和消化,還要求教師具備科學的思想方法、嚴謹的治學態度、細致的研究程序、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8]。而這些優良品質,得益于對科研工作的了解和科研意識的培養。

提高教師科研意識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學校提供更多的科研機會,讓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圍繞擅長的方向申請科研立項,豐富科研經歷,積累科研經驗;②對于不擅長科研工作的老師,可以通過召開科技講座、開設科研論壇、舉辦科技成果展等方式,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提高科研意識;③定期舉辦校際交流和校企交流活動,增強與兄弟院校間的聯系,了解企業需求,加強合作,為教師提供更多接觸科研工作的機會。

3 結語

科研和教學是相互促進、辯證統一的關系,科研對于教育教學改革具有推動作用。尤其對于工科專業的基于成果導向的教育改革,其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培養目標等都能與科研工作相輔相成、巧妙融合。通過鼓勵科研進課堂、支持大學生科研實踐活動、提高教師科研意識等方法,必將有力推動工科專業成果導向教育改革的進程,培養出與國際接軌,兼備豐富專業知識、創新思維和卓越能力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 徐洲.關于教學型大學科研與教學關系的思考[J].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13(4):55-57.

[2] 王越.加強大學科研與教學和諧融合發展[J].中國高校科技,2012(5):7-8.

[3] 李志義.解析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成果導向理念[J].中國高等教育,2014(14):7-10.

[4] 李志義,朱泓,劉志軍等.用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引導高等工程教育教學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

[5] 呂國誠,戚洪彬.對工科大學“科研與教學”關系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2(2):35-36.

[6] Petrova R,Tibrewal A,Sobh T M.An Electronic Web-based Assessment System[J].Journal of STEM Education,2006(7):44-57.

[7] 段慶茹,王玉翠.高等教育教學中科研與教學的關系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3(22):10-28.

[8] 孫桂蘭,胥良.在高等教育過程中正確處理科研與教學關系的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12):75-7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原市| 邹平县| 谷城县| 余干县| 宝鸡市| 开鲁县| 苍南县| 洪雅县| 改则县| 屏边| 安化县| 中西区| 治多县| 南岸区| 长寿区| 岳阳市| 绥棱县| 施甸县| 池州市| 分宜县| 寿阳县| 耒阳市| 洛阳市| 绥化市| 房山区| 新昌县| 满城县| 武强县| 淳安县| 奉贤区| 治多县| 罗江县| 宁武县| 焦作市| 盈江县| 女性| 金华市| 鄂托克前旗| 广河县| 通榆县| 浦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