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農作物秸稈養羊
  • 刁其玉主編
  • 9581字
  • 2020-05-19 15:48:50

第二節 我國肉羊品種與區域分布

一、肉用綿羊品種

1.杜泊羊

(1)產地與分布 杜泊羊原產南非,現分布于澳大利亞、美國等地。

(2)育成簡史 杜泊羊是20世紀初由有角陶賽特羊與波斯里羊雜交育成的世界著名肉用羊品種。南非于1950年成立杜泊肉用綿羊品種協會,促使該品種得到迅速發展。目前,杜泊羊品種已分布到南非各地。杜泊羊分長毛型和短毛型。長毛型羊生產地毯毛,較適應寒冷的氣候條件;短毛型羊毛短,沒有紡織價值,但能較好地抗炎熱和雨淋。大多數南非人喜歡飼養短毛型杜泊羊,因而,現在該品種的選育方向主要是短毛型。

(3)品種特性 根據其頭頸的顏色,分為白頭杜泊和黑頭杜泊兩種。這兩種羊驅體和四肢皆為白色,頭頂部平直、長度適中,額寬,鼻梁微隆,無角或有小角根,耳小而平直,既不短也不過寬。頸粗短,肩寬厚,背平直,肋骨拱圓,前胸豐滿,后軀肌肉發達。四肢強健而長度適中,肢勢端正。整個身體猶如一架高大的馬車。

杜泊羊身體結實,適應炎熱、干旱、潮濕、寒冷等多種氣候條件,無論在粗放或集約放牧條件下,采食性能均良好。

杜泊羊的繁殖表現主要取決于營養和管理水平。因此,在年度間、種群間和地區之間差異較大。正常情況下,產羔率為140%,其中產單羔母羊占61%,產雙羔母羊占30%,產三羔母羊占4%。但在良好的飼養管理條件下,可以兩年產三胎,產羔率180%。母羊泌乳力強,護羔性好。

(4)生產性能 杜泊羊早熟,生長發育快,100日齡公羔體重34.72千克,母羔31.29千克;成年公羊體重100~110千克,成年母羊75~90千克;1歲公羊體高72.7厘米,3歲公羊體高75.3厘米。

杜泊羊以產肥羔肉特別見長,胴體中的肌肉約占65%,脂肪20%,優質肉占43.2%~45.9%,肉質細嫩、多汁、色鮮、瘦肉率高,被國際譽為“鉆石級肉”。4月齡屠宰率51%,凈肉率45%左右,肉骨比9.1∶1,料肉比1.8∶1。杜泊羔羊增重迅速,斷奶體重高,這一點有肉用綿羊生產的重要經濟特性,3月齡的杜泊肥羔體重可達36千克,屠宰胴體約為18千克,品質優良。羔羊不僅生長快,而且具有早期采食的能力。一般條件下,平均日增重300克。發育良好的肥羔,其胴體品質無論在形狀或脂肪分布方面均能達到優秀的標準。

(5)利用情況 世界上有不少國家作為肉用羊引進,我國于2001年5月由山東省東營市首次引進,目前山東、河南、遼寧、北京等省市已有引進和養殖。

2.無角陶賽特羊

(1)產地與分布 有角陶賽特羊原產于英國,1897年引入新西蘭,一直用作生產比較理想的肉羔終端雜交父系品種。后又引入澳大利亞,育成無角陶賽特品種,現分布于各大洲。

(2)育成簡史 有角陶賽特羊飼養管理不方便,因此,澳大利亞首先育成了無角陶賽特羊。新西蘭在育成無角陶賽特羊方面,與澳大利亞在方法上有所不同。新西蘭用有角陶賽特公羊與考力代母羊或雷蘭母羊雜交,先導入無角基因,雜種一代母羊再用有角陶賽特公羊回交,獲得的有角、無角后裔各半,均含有3/4陶賽特羊的基因,然后淘汰有角個體,用無角公羊與有角母羊交配,獲得含7/8陶賽特羊的基因個體,從中淘汰有角個體,用無角公羊、母羊橫交,歷代嚴格淘汰有小角和角突個體,育成純合無角陶賽特品種。

(3)品種特性 無角陶賽特羊體質結實,頭短而寬,公、母羊均無角,頸短粗,胸寬深,背腰平直,后軀豐滿,四肢粗短,整個軀體呈圓筒狀,面部、四肢及被毛為白色,但具有粉紅色皮膚,頭部,蹄殼為淺色。

(4)生產性能 無角陶賽特羊生長發育快,早熟,全年發情配種產羔。該品種成年公羊體重90~110千克,成年母羊體重為65~75千克。產羔率137%~175%。經過肥育的4月齡羔羊的胴體重,公羔為22千克,母羔為19.7千克。在新西蘭,該品種羊用作生產反季節羊肉的專門化品種。

(5)利用情況 我國新疆、內蒙古、北京、江蘇、甘肅和山西等地已先后引入,與當地羊雜交改良效果顯著。

3.薩福克羊

(1)產地與分布 原產于英國,現分布于北美、北歐、澳大利亞、新西蘭、俄羅斯等地。20世紀70年代起我國先后從澳大利亞引進,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和新疆等地。

(2)育成簡史 薩福克羊是以南丘羊為父本,以當地體型較大、瘦肉率高的舊型黑頭有角諾福克羊為母本進行雜交培育,于1859年育成,屬大型肉羊品種。

(3)外形與品種特性 薩福克羊公母均無角,體軀白色,頭和四肢黑色,體質結實,結構勻稱,頭重,鼻梁隆起,耳大,頸長而寬厚,鬐甲寬平,胸寬,背腰寬廣平直,腹大緊湊,肋骨開張良好,四肢健壯,蹄質結實,體軀肌肉豐滿,呈長桶狀,前、后軀發達。

薩福克羊的特點是早熟、生長發育快,成年公羊體重100~136千克,成年母羊體重70~96千克。產羔率141.7%~157.7%。產肉性能好,經肥育的4月齡公羔胴體重24.2千克,4月齡母羔為19.7千克,并且瘦肉率高,是生產大胴體和優質羔羊肉的理想品種。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都將該品種作為生產肉羔的終端父本品種。

(4)生產性能 寧夏畜牧研究所從新西蘭引進薩福克羊測定的結果:周歲公羊體重114.2±6.0千克,周歲母羊74.8千克;2歲公羊129.2千克;2歲母羊91.2千克。公、母羊4~5月齡即有性行為,7月齡性成熟,通常情況下,母羊10~12月齡初配。公、母羊全年發情,第一胎產羔率163.3%,2歲以后產羔率170%以上。薩福克公、母羔羊4月齡平均體重47.7千克,胴體重24.2千克,屠宰率50.7%;7月齡公、母羔羊平均體重70.4千克,胴體重38.7千克,屠宰率55%。薩福克羔羊肉質細嫩,肉脂相間,肌肉橫斷面呈大理石狀,肉味鮮美。

(5)利用情況 內蒙古用薩福克公羊與蒙古羊和低代細毛雜種羊雜交,在全年放牧、冬春補飼的條件下,115只190日齡的薩福克雜種羯羊測定,屠宰活重37.3千克,胴體重18.3千克,屠宰率49.2%,胴體凈肉率73.6%。寧夏畜牧研究所用薩福克羊同灘羊和小尾寒羊雜交,結果表明薩灘一代母羊周歲重53千克,為成年灘羊母羊的1.61倍;薩福克羊同小尾寒羊雜一代97日齡體重40千克,周歲公羊體重76.6千克,為成年小尾寒羊母羊的1.28倍,表現了明顯的雜種優勢。

薩福克羊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的肉用羊,北美洲飼養的成年公羊體重185~186千克。品種特征明顯,體格外貌整齊,生長發育良好,肉用體型明顯,繁殖率、產肉率高,被各引入國作為肉羊生產體系的終端父本。我國已多次引入,現階段應健全種羊繁育體系,并提供促使其遺傳潛力充分發揮的必要條件,發揮其在我國肉羊體系建設中的突出作用。

4.特克塞爾羊

(1)產地與分布 原產于荷蘭,現分布于北歐各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秘魯和非洲一些國家。

(2)育成簡史 19世紀中葉,用林肯羊、萊斯特羊與荷蘭沿海低濕地區晚熟、但毛質好的馬爾盛夫羊雜交,經長期選擇培育而成。20世紀60年代初法國曾贈送給我國一對特克塞爾羊,當時飼養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1996年該所又引入少量該品種;1995年黑龍江大山種羊場引進特克塞爾公羊10只,母羊50只;1999年寧夏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從新西蘭引進該品種,公羊5只,母羊47只,飼養在寧夏肉用種羊場。

(3)品種特性 特克塞爾羊對寒冷氣候有良好的適應性,現已被用作優質羔羊生產體系中的理想父本。該品種公母羊均無角,全身毛白色,鼻鏡、唇及蹄冠褐色。體質結實,結構勻稱、協調。頭清秀無長毛,鼻梁平直而寬,眼大有神,口方,耳中等大,肩寬深,鬐甲寬平,胸拱圓,頸寬深,頭、頸、肩結合良好,背腰寬廣平直,肋骨開張良好,腹大而緊湊,臀寬深,前軀豐滿,后軀發達,體軀肌肉附著良好,四肢健壯,蹄質結實。特克塞爾羊屬于中等偏大的肉羊品種,具有繁殖率高、早期生長發育快、肉質好、對寒冷氣候有良好的適應性、瘦肉率高等特點。特克塞爾羊對熱應激反應較強,在氣溫30℃以上需采取必要的防暑措施,避免高溫造成損失。

(4)生產性能 特克塞爾羊體重周歲公羊78.6千克,周歲母羊66千克,2歲公羊98千克,2歲母羊74千克,成年公羊115~130千克,成羊母羊75~80千克。

公、母羔羊4~5月齡即有性行為,7月齡性成熟,正常情況下,母羊10~12月齡初配,全年發情。在最適宜的條件下,120日齡羔羊體重40千克,6~7月齡達50~60千克,屠宰率56%~60%,特克塞爾公羊胴體中肌肉量很高,分割率也很高。其眼肌面積在肉用品種中是很突出的。特克塞爾羊的肉呈大理石狀,無膻味,肉質細嫩。

5.南非美利奴羊

(1)產地與分布 原產南非,現分布于澳大利亞、新西蘭和美洲一些國家。

(2)育成簡史 南非美利奴羊系南非于20世紀30年代引入德國肉用美利奴羊,按照南非農業部選種方案育成,1971年該品種被承認,1996年被引入澳大利亞。

(3)品種特點 南非美利奴羊是具有早熟、毛質優良、胴體產量高和繁殖力強特點的新型肉毛兼用品種。該品種公母無角,體大寬深,胸部開闊,臂部寬廣,腿粗壯堅實,生長速度快,產肉性能好。

(4)生產性能 南非美利奴羊主要用于生產羔羊肉。100日齡羔羊體重可達35千克,成年公羊100~110千克,成年母羊70~80千克。母羊9月齡性成熟,平均產羔率150%。該品種具有良好的放牧習性。

(5)利用情況 南非美利奴羊用來改良當地肉羊品種及生產羔羊肉。肉的品質好,暢銷美洲、中東各國。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示范牧場是執行農業部948項目“南非肉用美利奴羊引進及推廣”的單位,于2002年7月自澳大利亞西南部引進42只,其中公羊10只,母羊32只。經過隔離檢疫后于9月中旬進入沁水牧場,進場時羊的年齡為13~15月齡,公羊體重平均66.78千克。冬季舍飼,喂以苜蓿和天然草地雜草的混合干草,補喂配合精料,青草季節,全部放牧,只對哺乳期母羊和羔羊按營養需要適當補飼配合精料。

6.德國美利奴羊

(1)產地與分布 肉毛兼用美利奴羊,原產于德國,主要分布在薩克森州農區。

(2)育成簡史 德國美利奴羊是用法國泊列考斯和英國萊斯特公羊與德國原有的美利奴母羊雜交培育而成。

(3)品種特性 德國美利奴羊屬于肉毛兼用細毛羊,其特點是體格大,成熟早,胸寬深,背腰平直,肌肉豐滿,后軀發育良好,公母羊均無角。該品種對干燥氣候、降水很少的地區有良好的適應能力且耐粗飼。

(4)生產性能 成年公羊體重90~100千克,成年母羊60~65千克。成年公羊剪毛量10~11千克,成年母羊4.5~17.5千克。產羔率140%~175%。德國美利奴羊生長發育快、早熟,6月齡羔羊體重可達40~45千克,胴體重19~23千克,屠宰率47%~51%。

(5)利用情況 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由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引入千余只,分別飼養在遼寧、內蒙古、山西、河北、山東、安徽、江蘇、河南、陜西、甘肅、青海、云南等省(區)。但據各地反映,各場純種繁殖后代中,公羊的隱睪率比較高。故今后使用該品種時必須引起注意。據內蒙古、山西、甘肅等地報道,德國美利奴羊改良粗毛羊效果顯著,雜種后代的羊毛品質明顯改善,肉用型個體的比例較高,雜種羊的生長發育也比較快。在細毛羊品種內有很好的肉用性能,其雜交一代6月齡體重可達35千克,對這一品種資源要充分利用,可用于改良農區、半農半牧區的粗毛羊或細雜母羊,增加羊肉產量,是值得大力推廣和利用的品種之一。

7.巴美肉羊

(1)品種來源 巴美肉羊是根據巴彥淖爾市自然條件、社會經濟基礎和市場發展需求,經過廣大畜牧科技人員和農牧民4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精心培育而成的體型外貌一致、遺傳性能穩定的肉羊新品種。本品種于2007年5月15日通過國家畜禽資源委員會審定驗收,并正式命名,巴美肉羊是巴彥淖爾市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是國內第一個肉羊雜交育成品種。巴美肉羊新品種的培育為促進當地肉羊產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為肉羊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種源。

(2)品種特性 該品種體格較大,無角,早熟;體質結實,結構勻稱,胸寬而深,背腰平直,后肢健壯,肌肉豐滿,軀體呈圓筒形,肉用體形明顯;被毛同質白色,閉合良好,密度適中,細度均勻。肉毛兼用品種,具有適合舍飼圈養、耐粗飼、抗逆性強、適應性好、羔羊育肥增重快、性成熟早等特點。

(3)生產性能 生長發育速度較快,產肉性能高,成年公羊平均體重101.2千克,成年母羊71.2千克,育成母羊50.8千克,育成公羊71.2千克,初生羔羊4.7~4.32千克。

(4)利用情況 巴美肉羊的育成為當地和周邊地區肉羊產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種源,不僅提高了巴美肉羊的知名度而且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8.湖羊

(1)產地與分布 湖羊是中國特有的羔皮用綿羊品種,也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白色羔皮品種,湖羊主要分布于江蘇省的吳江、常熟、無錫、張家港、江陰、蘇州、太倉、昆山、宜興、溧陽、武進等縣市。

(2)育成簡史 湖羊源于北方蒙古羊,南宋時期隨北方移民南下帶入太湖地區飼養、繁衍。該地區自然地理條件優越,種植業和蠶桑業發達,豐富的自然飼草和大量農副產品及栽桑養蠶的副產品(桑葉、蠶沙等)為發展養羊提供了優良的飼料條件。養羊又為農田提供了有機肥料,促進了農業生產。北方蒙古羊經過在這種特定生態環境中的飼養和培育,到清代已在體型外貌上有了較大改變,形成一種獨特的羔皮用綿羊品種。

(3)品種特性 湖羊以生長快、成熟早、四季發情、多胎多產、所產羔皮花紋美觀而著稱。其羔羊生后1~2天宰殺所獲羔皮潔白光潤,皮板輕柔,花紋呈波浪形、緊貼皮板、撲而不散,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有“軟寶石”之稱。

(4)生產性能 成年公羊體重48.7±8.7千克,成年母羊36.5±5.3千克。被毛異質,成年公羊剪毛量1.65千克,成年母羊1.17千克。屠宰率40%~50%。母羊產羔率228.9%。

(5)利用情況 湖羊對潮濕、多雨的亞熱帶產區氣候和常年舍飼的飼養管理方式適應性強。

9.小尾寒羊

(1)產地與分布 河北省南部、東部和東北部,山東省西南及安徽北部、江蘇北部一帶。

(2)育成簡史 小尾寒羊按其尾型分類屬短脂尾羊。起初是由生長在草原的蒙古羊,被帶入中原地區飼養。中原地區屬黃淮沖積平原,地勢較低、土質肥沃,氣候溫和,是小麥、雜糧和經濟作物的主要產區之一。小尾寒羊是在這種優越的自然條件下,經過長期的人工選擇與精心喂養培育而成。

(3)品種特性 小尾寒羊體形結構勻稱,側視略成正方形;鼻梁隆起,耳大下垂;短脂尾呈圓形,尾尖上翻,尾長不 超過飛節;胸部寬深、肋骨開張,背腰平直。體軀長呈圓筒狀;四肢高,健壯端正。公羊頭大頸粗,有發達的螺旋形大角,角根粗硬;前軀發達,四肢粗壯,有悍威、善抵斗。母羊頭小頸長,大都有角,形狀不一,有鐮刀狀、鹿角狀、姜芽狀等,極少數無角。 全身被毛白色、異質、有少量干死毛,少數個體頭部有色斑。

(4)生產性能 具有繁殖力強、生長快、產肉性能好及遺傳性狀穩定的優良特性。體質結實,身軀高大。體重:成年公羊平均為94千克,母羊平均為49千克,周歲公羊體重可達到成年公羊的64.6%,母羊相應為84.9%。屠宰率:周歲羊為55.6%,3月齡為50.6%。產羔率為260%(以山東為例)。

二、肉用山羊品種

1.波爾山羊

(1)產地與分布 波爾山羊是南非共和國育成的一個優良肉用山羊品種。在南非波爾山羊主要分布在開普等4個省,大致可分為5個類型,即普通型、長毛型、無角型、土種型和改良型。

(2)育成簡史 改良型波爾山羊是開普的波爾山羊育種者協會經過對普通型山羊幾十年的嚴格選擇而培育成功的新類型。我們通常所說的波爾山羊就是指改良型波爾山羊。

(3)品種特性 改良型波爾山羊具有以下特性:體型外貌良好,頭大額寬,鼻梁隆起,嘴闊,唇厚,頜骨結合良好,眼睛棕色,目光柔和,耳寬長下垂,角堅實而向后、向上彎曲。頸粗壯,長度適中。肩肥厚,頸肩結合好。胸平闊而豐滿,鬐甲高平。體長與體高比例合適,肋骨開張良好。腹圓大而緊湊,背腰平直,后軀發達,尻寬長而不斜,臀部肥厚但輪廓可見。整個體軀呈圓筒狀。四肢粗壯,長度適中。全身被毛短而有光澤,頭部為淺褐色或深褐色,但有較明顯的廣流星白色條帶,兩耳毛色與頭部一致,頸部以后的軀干和四肢各部均為白色。全身皮膚松軟,彈性好,胸部和頸部有皺褶,公羊皺褶較多。該品種的外貌整體形象是:公羊粗壯雄偉,母羊圓厚穩健。

(4)生產性能 初生重量大,生長快。羔羊初生重3~4千克,斷奶前日增重可達200克以上,6月齡體重可達30千克。

體格中等,體重大。成年公羊體高75~90厘米,體重90~130千克;成年母羊體高65~75厘米,體重60~90千克。

屠宰率和凈肉率高。波爾山羊的屠宰率高于綿羊,但與年齡和膘情有一定關系。8~10月齡時為48%,周歲、2歲、3歲時分別為50%、52%和54%,4歲時達到56%~60%。成年羊的胴體肉骨比可達4.7∶1.0。

繁殖力高。平均產羔率為160%~200%。母羊3~4周歲時繁殖力達到最高峰,在良好的飼養管理和氣溫條件下,可年產兩胎或兩年產三胎。公羔、母羔5~6月齡時性成熟,但公羊應在周歲后正式用于配種,母羊的初配時間應為8~10月齡、體重達30千克以上時。

性格溫順,適應性強。公羊、母羊均較溫順,群聚性強,能適應灌叢以及半荒漠等各類環境條件,但極端高溫(35℃以上)和低溫(-20℃以下)對其生存和生長有一定影響。

(5)利用情況 對其他山羊品種改良效果好。該品種已被世界上許多國家引進,用于改良提高當地山羊的產肉性能,各雜交組合均表明出明顯的改進效果,與普通低產山羊雜交,其雜種后代的生長速度可比母本提高1倍以上。因此,該品種被推薦為雜種肉山羊的終端父系品種。板皮品質好。該品種的板皮厚而質地致密,彈性好,強度大,可與牛皮相媲美。我國波爾山羊自1995年首次引進以來,發展迅速,已遍及全國各地,對國內肉山羊養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南江黃羊

(1)產地與分布 育種區飼養量達6萬只左右,其主產區為四川省秦巴山區的南江縣。產區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海拔360~2508米,夏短冬長,年平均氣溫16.2℃,極端高溫39.5℃,極端低溫-7.1℃,年降水量為1400毫米,相對濕度78%。

(2)育成簡史 南江黃羊是用成都麻羊和含努賓山羊基因的雜種公羊與當地山羊及金堂黑山羊雜交,經長期選育而成的肉用型山羊新品種。

(3)品種特性 南江黃羊被毛呈黃褐色,羊毛色度在個體間略有差異。短而光亮的羊毛緊貼皮膚,冷季被毛內長出細短灰色絨毛。顏面毛呈黃黑色,鼻梁兩側有一對稱性黃白色條紋,從頭頂沿背脊至尾根有一條寬窄不等的黑色毛帶。群體中有角個體占61.5%,無角個體占38.5%,角向上、向后、向外呈“八”字形,公、母羊均有髯。頭大小適中,耳長直或微垂,公羊頸粗短,母羊頸較細長,頸肩結合良好。背腰平直,前胸深闊,尻部略斜,四肢粗長,蹄質堅實而呈黑黃色,體軀各部位結構緊湊。

(4)生產性能 該品種性成熟早,生長速度快。3月齡時就有初情表現,但母羊的初配年齡應為6~8月齡,公羊應為周歲左右。產羔率為200%左右,羔羊平均初生重公羔2.28千克、母羔2.14千克。2月齡斷奶時,公羔、母羔分別達到11.5千克和10.7千克,日增重達153.79克和142.79克。6月齡左右出現出生后的第二個增重高峰,以后增重速度下降。公羔、母羔6月齡體重可分別達到26.58千克和20.51千克,周歲時達到34.43千克和27.3千克,成年時達到60.56千克和41.20千克。南江黃羊最佳屠宰期應為8~10月齡,其肉質鮮嫩,營養豐富,膽固醇含量低,膻味小。放牧加補飼條件下的8月齡和10月齡羯羊的屠宰率分別為47.63%和47.70%。該品種板皮細致結實,抗張強度高,延伸率大,尤其以6~12月齡羊只皮張為佳。適應性強也是該品種較突出的性狀,在海拔10~4359米,氣溫-9.2~44.0℃的自然條件下生長良好,繁殖正常。

(5)利用情況 目前,南江黃羊已被國內十幾個省、自治區引種,用于改良當地山羊的產肉性能,取得了較明顯的效果。

三、肉羊養殖區域分布

從生產區域的分布來看,我國基本上所有省區都生產肉羊,產區比較分散(如圖1-6~圖1-8所示)。從生產區域的變動來看,我國肉羊生產有進一步集中的趨勢。綿羊養殖地區主要集中在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和西藏五大牧區,這五大牧區的綿羊存欄總量占全國綿羊總存欄量的比例一直在65%以上,成為我國綿羊肉的主產區。

圖1-6 2014年各省市自治區羊存欄量(萬只)

圖1-7 2014年各省市自治區羊出欄量(萬只)

圖1-8 2014年各省市自治區羊肉產量(萬噸)

我國山羊的養殖大省(自治區)主要有河南、山東、內蒙古、四川及江蘇,這些省(自治區)在多數年份里穩居我國山羊存欄總量排名的前五位,并且除了內蒙古自治區外,其他四個省區都分布在農區,已成為我國山羊肉的主產區。隨著國家禁牧休牧等政策的出臺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大,農牧區的飼養方式正逐步由放牧轉變為舍飼和半舍飼,我國肉羊主要生產區域從牧區轉向農區。目前,除新疆和內蒙古兩大牧區的羊肉產量在國內仍位居前列以外,河南、河北、四川、江蘇、安徽、山東等幾大農區省份的羊肉生產甚至已超過了其他幾個牧區省份,上述6省的羊肉產量占全國的比重已從1980年的35%上升到了2012年的55%左右。

農業部印發的《全國肉羊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列出了我國肉羊養殖優勢區域包括以下幾個。

1.中原肉羊優勢區域

基本情況:本區域包括河北、山西、山東、河南、湖北、江蘇和安徽7省共56個縣(市、區、旗),其中河北南部6縣,山西東部4縣,山東11縣,河南26縣,湖北北部7縣,江蘇和安徽各1縣。

發展現狀:本區現有可開發利用草原、草山、草坡207萬公頃,可利用秸稈總量達3715萬噸,現利用率僅為31.5%;2007年本區肉羊存欄量3575萬只,占優勢區肉羊存欄總量的28.8%,羊肉產量58萬噸,占30.4%,能繁母羊1486.2萬只,占27.7%。本區肉羊養殖基礎條件較好,發展農牧結合的肉羊產業仍有一定潛力。

主攻方向:加大地方優良品種保護,如對黃淮山羊、小尾寒羊等的保護、開發與利用,保持合理的種群規模。大力推廣雜交改良、秸稈加精料補飼高效飼養技術,以舍飼半舍飼為主,大力發展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肉羊生產。大力推進三元種植結構,提高秸稈利用效率。整合現有加工企業,加大扶持大型羊肉加工和銷售龍頭企業的力度,加強技術改造,創建中原優質肉羊品牌。

2.中東部農牧交錯帶肉羊優勢區域

基本情況:本區域包括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和河北北部6省區的32個縣市。

發展現狀:本區現有可開發利用草原、草山、草坡143.8萬公頃(不含內蒙古和山西),可利用秸稈總量達5256.3萬噸,現利用率僅為29.7%;2007年本區肉羊存欄量5156.9萬只,占優勢區肉羊存欄總量的41.5%,羊肉產量81.1萬噸,占42.5%,能繁母羊2312.8萬只,占43.4%。本區是我國主要的肉羊產區,通過發展農牧結合型養羊業,提高農作物秸稈利用率,肉羊養殖增產潛力仍然較大。

主攻方向:加強良種肉羊推廣,大力推廣肉羊舍飼圈養和精飼料補飼增產配套技術,推廣羔羊育肥技術,實現冬羔和早春羔秋季出欄,提高出欄率。推進肉羊生產標準化進程,建設高檔肉羊生產基地,引導肉羊生產向飼養規模化、產品優質化、質量安全化、管理統一化的方向發展。

3.西北肉羊優勢區域

基本情況:本區域包括新疆(含生產建設兵團)、甘肅、陜西、寧夏4省區44個縣市。其中新疆(含生產建設兵團)22縣,甘肅12縣,陜西7縣,寧夏3縣。

發展現狀:本區現有可開發利用草原、草山、草坡1309萬公頃,可利用秸稈總量達1864萬噸,利用率已達76.8%;2007年本區肉羊存欄量2715萬只,占優勢區肉羊存欄總量的21.9%,羊肉產量36.5萬噸,占19.2%,能繁母羊1670萬只,占29.7%。本區是我國傳統肉羊產區,生態與資源負荷較大,不宜擴大養殖規模,重點提高個體生產能力。

主攻方向:加大草場保護力度,確保草原生態有所改善。在有條件的地方建設人工草地,建立穩定的飼草料供給基地,積極應對突發自然災害。在不增加或適當減少飼養規模的基礎上,加強棚圈建設,大力推廣肉羊舍飼半舍飼技術,大幅度提高肉羊出欄率。培育肉羊加工龍頭企業,創建民族特色和綠色、有機知名品牌。

4.西南肉羊優勢區域

基本情況:本區域包括四川、云南、湖南、重慶、貴州5省市21個縣市。其中四川7縣,云南2縣,湖南5縣,重慶4縣,貴州3縣。

發展現狀:本區現有可開發利用草原、草山、草坡432萬公頃,可利用秸稈總量達1051萬噸,利用率僅為26.4%;2007年本區肉羊存欄量970.8萬只,占全部優勢區肉羊存欄總量的7.8%,羊肉產量15萬噸,占7.9%,能繁母羊409.5萬只,占7.6%。本區是我國新興肉羊產區,基地縣分布較散碎,肉羊養殖基數較小,草原、草山、草坡和農作物秸稈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低,肉羊生產潛力大。

主攻方向:加大保護地方優良品種力度,加快建設肉羊品種改良體系。加快草山、草坡改良,充分開發利用農作物秸稈,為肉羊養殖提供優質的飼草資源。加強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加快舍飼健康養殖技術推廣,做好肉羊疫病綜合防治,提高規模化、專業化程度。積極培育肉羊加工龍頭企業,加強加工產品質量控制,確保羊肉質量安全。

全國肉羊優勢區域優勢縣市名單見表1-1。

表1-1 全國肉羊優勢區域優勢縣市名單(153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昂仁县| 河间市| 永顺县| 东安县| 承德县| 资讯 | 鄢陵县| 齐齐哈尔市| 佛坪县| 东港市| 建德市| 襄城县| 怀宁县| 彩票| 永胜县| 青岛市| 凌源市| 张家川| 凭祥市| 沙坪坝区| 托克逊县| 金塔县| 宣汉县| 闽侯县| 饶阳县| 冷水江市| 台南县| 哈巴河县| 丽江市| 双鸭山市| 临洮县| 青州市| 石林| 肥西县| 林口县| 庐江县| 镇康县| 阳高县| 桓台县| 利辛县| 太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