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農區發展秸稈養羊的意義

我國是一個資源缺乏型國家,一方面還有2億多噸秸稈沒有開發利用,已經利用的也是粗放的低水平利用,大量寶貴的秸稈資源沉睡、廢棄和流失,另一方面羊產品供應短缺,一直沒有擺脫以食糧型畜禽為主的畜牧生產結構,因此,在我國農區利用農作物秸稈資源,大力發展秸稈養羊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秸稈養羊是利用秸稈作為飼料的一種養殖方式。隨著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及秸稈飼料調制方法的改進,秸稈飼料在農村養殖業飼料中的比重明顯升高。秸稈養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態的改善,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有助于帶動廣大農村秸稈養殖事業的蓬勃發展。

1.有利于國家秸稈產業政策的落實和畜牧業產業結構調整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液化氣、電磁爐等燃具的普及,加上農業的連年豐收,我國農區開始出現了農作物秸稈大量剩余的現象。我國政府及時認識到了這一問題,從戰略高度上對農作物秸稈資源的綜合利用做出了規劃和行動部署。多年的實踐證明,秸稈養羊的影響已遠遠超出草食家畜生產的范圍,其將有力地推動我國畜牧業結構的優化,保證糧食生產與養羊業的同步發展。

衡量一個國家農業的發達程度,一是畜牧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二是草食家畜在畜牧總產值中的比重。草食家畜和畜牧產值的比重越大,農業就越發達。發達國家在農業總產值中畜牧產值所占比重一般在50%以上,如美國60%、英國70%、德國74%,我國目前僅為34%;發達國家草食家畜產值在畜牧業產值中所占比重一般在60%以上,如澳大利亞85%、日本70%,我國僅14%,與發達國家比較差距甚大。這清楚表明我國農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是發展畜牧業,畜牧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是大力發展以牛、羊為主的草食家畜飼養業。因此,利用農作物秸稈閑置資源,大力發展養羊生產,符合國際農業和畜牧業結構調整的方向。

2.有利于提高秸稈的利用率和秸稈飼料的商品化

農業投入要素的50%左右轉化為農作物秸稈。秸稈資源的浪費,實質上是耕地、水資源和農業投入品的浪費。目前,比較成熟的秸稈養羊技術包括鍘短、揉搓、青貯、氨化、微貯技術,在發展肉羊生產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過去農民用玉米秸稈飼喂牛羊,利用的主要是葉子和少部分莖稈。而通過機械化青貯,秸稈植株利用率達到95%以上,同時,還減少了營養物質的損失,增加秸稈的粗蛋白含量,增進羊食欲,提高消化率30%,并可作為四季飼喂牛羊的飼料。

秸稈是非常規的飼料資源,其共同特點是質地粗硬、適口性差、消化率低、營養價值不高,經合理加工后,可以改善秸稈性能,提高營養價值,增加采食量和消化率。秸稈飼料要成為商品就必須解決秸稈松散、容重低、儲運困難且成本高等問題,必須具有一定的形狀、形態或規格,方便裝卸及運輸,可以長期安全儲存,因此通過對秸稈就地進行高密度壓縮,形成中高密度秸稈捆、塊、顆粒的飼料產品,可以解決秸稈運輸瓶頸,為充分地開發利用秸稈及商品流通創造有利條件。

3.有利于養羊業規模化發展

目前,我國的傳統養羊業幾乎靠的是天然草地或雜草,對自然條件依賴性很強,這種生產方式的主要問題是牧草的季節性供給和羊群長年需求之間的不平衡性。受天然草季節性生產的影響,羊群呈現“夏飽、秋肥、冬瘦、春乏”的季節性波動現象。農作物秸稈絕大多數以干燥的形態出現,利用秸稈發展草食家畜飼養業,可以解決飼草供應時空不均勻的問題,實現養羊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

我國肉羊的主產區在農區,農區養羊的特點是千家萬戶分散飼養,原因是飼草沒有形成商品化。利用農作物秸稈發展肉羊飼養業是秸稈利用的有效途徑,但畜禽飼養量增加后也帶來排泄物增加、污染環境的后果。農戶既進行種植,又發展養殖,宜居環境的目標就難以實現。解決的辦法是走專業化養羊的路子,擴大飼養規模,適度減少飼養戶數,建立合理、規范的養殖小區,對排泄物通過堆積、發酵、加工、生產有機肥料等方法,實現種植、養殖的互動,在滿足市場供應的前提下,實現羊業發展和環境改善的雙贏。

4.有利于保持農業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改善生態環境

秸稈通常指小麥、水稻、玉米、薯類、油料、棉花、甘蔗和其他農作物在收獲籽實后剩余的部分。專家測算,每生產1噸玉米可產2噸秸稈,每生產1噸稻谷和小麥可產1噸秸稈。我國每年可生產農作物秸稈8億噸左右。如全部用作飼料,折算相當于2億噸糧食。

利用秸稈養羊可以在農業生態系統中發揮不斷向系統歸還營養物質的作用,維持植物—動物—微生物三者之間組成的食物鏈的良性循環,使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互相交換,互相調節,互相補償,從而為建立一個良好的農業生態系統創造有利條件。秸稈綜合利用符合循環經濟減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環的原則,能實現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目標,是我國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氣候旱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沙塵暴和環境污染是威脅生態環境、生產建設和生存條件的主要問題。我國現有草原、草坡面積約4億公頃,但50%以上嚴重沙化、退化、載畜量下降,許多地方已經達到飽和或超載,使草地缺少休養生息、恢復和再生機會。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農作物秸稈年總產量達8.4億噸,其中稻草2.3億噸,玉米秸2.2億噸,豆類和秋雜糧作物秸稈1億噸。近幾年,我國農村秸稈燃料逐漸被電和煤氣或天然氣取代,大量的農作物秸稈找不到出路,秸稈隨意燃燒成為一大公害。通過利用秸稈發展養羊業,一方面可以減少秸稈廢棄、焚燒現象,改變農村能源結構,改善村容村貌和家庭衛生,保護環境;另一方面秸稈過腹還田能夠促進土地生產良性循環、提高耕地基礎地力。據測定,飼養一只肉羊,每年可消化玉米秸500千克,產出的羊糞還田相當于給土壤施入標準肥50千克以上。長期堅持秸稈過腹還田,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土壤的容重減小,透水性、透氣性、蓄水保墑能力增強,并可使土壤的團粒結構發生變化,保持疏松狀態,有效緩解土壤板結的問題,對發展生態農業和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5.有利于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當前我國農村產業發展緩慢,農民就業門路狹窄,農民增收渠道單一。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資源發展養羊業,可以補糧食、補地力、補效益、補就業,實現糧食秸稈并舉,以秸稈帶動養羊,以養羊提高效益,以效益促進增收。秸稈綜合利用涉及生產、加工、流通及相關產業,通過實施機械化措施,可以實現秸稈的集中規模化加工,形成產業化經營,可以大批地吸納和安置農村勞動力,成為農民就業和致富的新途徑。

我國農作物秸稈量大面廣,在現代農業技術和加工技術條件下,大力發展農區秸稈養羊業,可以開辟新的農業資源,拓寬農業經營領域,改善和提高我國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秸稈的多次增值,從而可以拉長秸稈利用的鏈條,繁榮農村經濟,擴大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

6.有利于加快新農村建設

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工業化程度較低,13億人口中,農民就占了一半。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以來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全新命題,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方針,要求大力開發節約資源,推廣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促進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加快發展循環農業,引導農民切實解決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農作物秸稈問題不解決,村容整潔的目標就難以實現,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也就難以達到。因此,發展秸稈養羊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方山县| 葫芦岛市| 家居| 五指山市| 麻栗坡县| 龙岩市| 云和县| 柳河县| 托克逊县| 宁波市| 武乡县| 黎平县| 嘉兴市| 台北市| 延津县| 安平县| 苍溪县| 太原市| 东宁县| 西林县| 昔阳县| 柳江县| 娱乐| 双峰县| 宜兰县| 宝坻区| 东安县| 富顺县| 石泉县| 温宿县| 泸西县| 鄯善县| 乡宁县| 土默特左旗| 三原县| 元朗区| 东城区| 克东县| 乌拉特后旗| 北宁市| 安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