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小結
微生物按形態結構分為細胞型和非細胞型。細胞型微生物按其細胞構造又可分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主要在細胞核、細胞質膜、細胞器、核糖體RNA、繁殖方式及代謝場所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
細菌是原核生物的典型代表,無真正細胞核,無細胞器,核糖體RNA為70S,繁殖以二分裂為主的無性繁殖。細菌的基本形態有球狀、桿狀、螺旋狀,基本結構是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擬核,特殊結構有莢膜、鞭毛、菌毛、性菌毛、芽孢等。由于細胞壁成分不同,通過革蘭氏染色把細菌分成了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一層,主要成分肽聚糖,網狀結構致密;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兩層,主要成分脂多糖,網狀結構疏松。
除細菌外,原核微生物還包括放線菌、藍細菌、古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等。
酵母菌、霉菌都屬于真核微生物。它們有真正的細胞核和線粒體等細胞器結構,繁殖方式存在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兩種。酵母菌是單細胞真菌,其細胞壁主要成分是甘露聚糖、蛋白質和葡聚糖,芽痕部位還含有少量幾丁質,其繁殖方式除芽殖、裂殖、芽裂、無性孢子四種無性繁殖外,還包括子囊孢子有性繁殖。酵母菌生活史有單倍體、雙倍體、單雙倍體三種。霉菌又叫絲狀真菌,菌絲可分為營養、氣生、繁殖菌絲三種。霉菌菌絲體在不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菌環(網)、假根、吸器、菌核、附著枝等特化形式,其生活史包括無性孢子繁殖和有性孢子繁殖兩個階段。
病毒、亞病毒屬于非細胞結構微生物,是有生命活性的生物大分子。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質兩種成分構成,其形態主要有螺旋對稱、二十面體對稱、復合對稱三種,基本結構為核衣殼,核酸(DNA或RNA)是核心,蛋白質亞基構成外殼。除基本結構外,有的病毒還有包膜和刺突。噬菌體是細菌、放線菌的病毒,它具有與病毒相同的形態結構。噬菌體分為烈性噬菌體和溫和性噬菌體。凡連續完成吸附、侵入、復制合成、裝配、釋放五步的噬菌體稱為烈性噬菌體;反之,不能連續完成五步的,則稱為溫和性噬菌體。溫和性噬菌體在寄主細胞有游離態、整合態、營養態三種存在形式。其中處于整合態的被侵染寄主菌稱為溶源性細菌,并獲得了自身所沒有的溶源性。亞病毒主要是指只含有一種成分的病毒,與真病毒相比,亞病毒結構更加簡單,常見亞病毒有類病毒、擬病毒和朊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