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果膠的結構及性質

果膠物質存在于陸生植物的細胞間隙或中膠層中,通常與纖維素結合在一起,形成植物細胞結構和骨架的主要部分。果膠質是果膠及其伴隨物(阿拉伯聚糖、半乳聚糖、淀粉和蛋白質等)的混合物。商品果膠是用酸從蘋果渣與柑橘皮中提取制得的天然果膠(原果膠),它是可溶性果膠,由檸檬皮制得的果膠最易分離,質量最高。果膠的組成與性質隨不同的來源有很大差別。

(一)果膠的化學結構及分類

果膠分子的主鏈是150~500個α-D-半乳糖醛酸基(相對分子質量為30000~100000)通過1,4糖苷鍵連接而成,其中部分羧基被甲酯化,見圖3-40。

圖3-40 果膠的結構

果膠在主鏈中相隔一定距離含有α-L-吡喃鼠李糖基側鏈,因此果膠的分子結構由均勻區(qū)與毛發(fā)區(qū)組成(圖3-41)。均勻區(qū)是由α-D-半乳糖醛酸基組成,毛發(fā)區(qū)是由高度支鏈α-L-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組成。

圖3-41 果膠分子結構示意圖

植物體內的果膠物質一般有三種,即原果膠、果膠、果膠酸。在未成熟的果實細胞內含有大量的原果膠,隨著果實成熟度的增加,原果膠水解成果膠,果蔬組織就變軟而有彈性,當果實過熟時,果膠發(fā)生去酯化作用生成果膠酸。根據果膠分子羧基酯化度(DE)的不同,天然果膠一般分為兩類:其中一類分子中超過一半的羧基是甲酯化(—COOCH3)的,稱為高甲氧基果膠(HM),余下的羧基是以游離酸(—COOH)及鹽(—COO—Na+)的形式存在;另一類分子中低于一半的羧基是甲酯化的,稱為低甲氧基果膠(LM)。酯化度指酯化的半乳糖醛酸殘基數占半乳糖醛酸殘基總數的百分比,DE≥50%的為高甲氧基果膠(HM)。

(二)果膠在烹飪中的膠凝作用

HM果膠溶液必須在具有足夠的糖和酸存在的條件下才能膠凝,又稱為糖-酸-果膠凝膠。當果膠溶液pH值足夠低時,羧酸鹽基團轉化為羧酸基團,因此分子不帶電荷,分子間斥力下降,水合程度降低,分子間締合形成凝膠。糖的濃度越高,越有助于形成接合區(qū),這是因為糖與果膠分子鏈競爭結合水,致使分子鏈的溶劑化程度大大下降,有利于分子鏈間相互作用,一般糖的濃度至少在55%,最好在65%。凝膠是由果膠分子形成的三維網狀結構,同時水和溶質固定在網孔中。形成的凝膠具有一定的凝膠強度,有許多因素影響凝膠的形成與凝膠強度,最主要的因素是果膠分子的鏈長與連接區(qū)的化學性質。在相同條件下,相對分子質量越大,形成的凝膠越強,如果果膠分子鏈降解,則形成的凝膠強度就比較弱。因此,當果膠的DE>50%時,形成凝膠的條件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一般是糖)超過55%,pH2.0~3.5。

LM果膠必須在二價陽離子(如Ca2+)存在情況下形成凝膠,膠凝的機理是由不同分子鏈的均勻(均一的半乳糖醛酸)區(qū)間形成分子間接合區(qū),膠凝能力隨DE的減少而增加。正如其他高聚物一樣,相對分子質量越小,形成的凝膠越弱。膠凝過程也和外部因素如溫度、pH值、離子強度以及Ca2+的濃度有關。在一價鹽NaCl存在條件下,果膠膠凝所需Ca2+量可以少一些。由于pH值與糖雙重因素可以促進分子鏈間相互作用,因此可以在Ca2+濃度較低的情況下進行膠凝。因此,當DE≤50%時,通過加入Ca2+形成凝膠,可溶性固形物為10%~20%,pH值為2.5~6.5。

果膠在酸、堿或酶的作用下可發(fā)生水解,可使酯水解(去甲酯化)或糖苷鍵水解;在高溫強酸條件下,糖醛酸殘基發(fā)生脫羧作用。

果膠在水中的溶解度隨聚合度的增加而減少,在一定程度上還隨酯化度的增加而增加。果膠酸的溶解度較低。果膠溶液是高黏度溶液,其黏度與鏈長成正比,果膠在一定條件下具有膠凝能力。

果膠可以作為果醬與果凍的膠凝劑。不同酯化度的果膠有不同的用途。慢膠凝HM果膠與LM果膠可用于制造凝膠軟糖。LM果膠可以在生產酸奶時作水果基質。HM果膠可應用于乳制品,因為它在pH3.5~4.2范圍內能阻止加熱時酪蛋白聚集,適合經巴氏殺菌或高溫殺菌的酸奶、酸豆奶以及牛奶與果汁的混合物。HM與LM果膠能應用于蛋黃醬、番茄醬、渾濁型果汁、飲料以及冰激凌等,一般添加量<1%;但是凝膠軟糖除外,它的添加量為2%~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庆县| 河南省| 紫阳县| 红桥区| 宜宾县| 辽源市| 沾化县| 沿河| 滨州市| 衡阳县| 舟曲县| 平乡县| 河间市| 永康市| 嘉定区| 漠河县| 馆陶县| 临城县| 盐池县| 和硕县| 达日县| 白河县| 德令哈市| 禄丰县| 班玛县| 洪雅县| 盱眙县| 东光县| 南汇区| 星座| 弥渡县| 连城县| 综艺| 谷城县| 东辽县| 武鸣县| 兰溪市| 册亨县| 安吉县| 江油市| 通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