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龍蝦養殖效益提升與疾病防控技術大全
- 葉雄平 姚雁鴻 李長江編著
- 3238字
- 2020-07-01 16:28:49
第二節 小龍蝦的生態習性
一、對棲息地的要求
小龍蝦對棲息地的要求較低,湖泊、河流、水庫、沼澤、池塘及溝渠都是它們的棲息地,有時也見于稻田(見圖2-3)。水較深的水域小龍蝦主要在沿岸活動。小龍蝦在食物較為豐富的靜水溝渠、池塘和淺水草型湖泊中較多,棲息地多為土質,特別是腐殖質較多的泥質,有較多的水草、樹根或石塊等隱蔽物。小龍蝦在水體水位較為穩定的棲息地分布較廣,在一些水質較差,沒有魚類生活的水域也可以見到它的蹤跡。

圖2-3 小龍蝦棲息水域
二、棲居方式
1.穴居
小龍蝦在繁殖季節、高溫、寒冷以及干旱季節,要長時間在洞穴中生活,平時只在白天在洞穴中棲息,沒有洞穴則在水底或草叢中隱蔽,因此打洞是小龍蝦必需的生活技能。當然,小龍蝦也可利用其他水生動物的洞穴以及自然洞穴棲息。小龍蝦掘洞能力較強,在無石塊、雜草及洞穴可供躲藏的水體,該蝦常在堤岸處掘穴。洞穴深度夏季一般30厘米,冬季可達80~100厘米。體長1.2厘米的小龍蝦就具有掘洞能力,洞穴深度一般為10~20厘米;成蝦一夜挖掘深度一般為40厘米,幼蝦為25厘米。成蝦洞穴深度一般為50~80厘米,最深可達150厘米。小龍蝦掘洞多在夜間,可持續6~8小時。洞穴的走向與水體水位的波動、堤岸的土質及該蝦的生活周期有關。在水位升降幅度較大的水體和繁殖期,所掘洞穴較淺;在生長期,淡水小龍蝦基本不掘洞。小龍蝦洞穴隧道85%為單道,位于水位線上下10厘米左右,15%為雙隧道,位于水面上20厘米左右(見圖2-4、圖2-5)。在繁殖季節,每個洞穴可見1~2只蝦,冬季可見3~5只。一般在繁殖季節挖掘強度最大,冬季或初春基本不挖掘。實驗觀察表明,小龍蝦能利用人工洞穴和水體內原有的洞穴及其他隱蔽物,其掘穴行為多出現在繁殖期,因而在養殖池中適當增放人工巢穴,能大大減輕該蝦對池埂、堤岸的破壞。

圖2-4 自然蝦洞

圖2-5 正在挖洞的小龍蝦
2.隱居
在透明度較大的水域小龍蝦較少,因為它不喜歡光線較強的水域,白天喜歡匍匐在水草下面、瓦片下面以及樹枝中,或在廢棄的洞穴中,有時在洞口(見圖2-6)。白天一般不活動,晚上出來活動。

圖2-6 隱居的小龍蝦
三、運動方式
小龍蝦是少數幾種不善游泳的水生動物之一,只能行爬行運動(見圖2-7),所以,小龍蝦一般不會在較深的水域中生活,水深一般不會超過4米,水太深,會對行爬行的小龍蝦產生很大的水壓,影響小龍蝦的生長。

圖2-7 小龍蝦的運動方式
四、行為特點
小龍蝦一般晝伏夜出。白天常潛伏在水體底部光線較暗的角落、石塊旁、草叢或洞穴中,夜晚出來活動。如果水質有變化,白天也會活動,比如在缺氧的條件下,一般側臥在岸邊的水草上,如果聽見響聲立即爬入水中。
五、攝食特點
小龍蝦的攝食一般在夜間完成。在自然條件下,因缺餌和水體透明度較低,白天也見其覓食;在養殖條件下,白天的進食量較少,晚上較多。小龍蝦的攝食見圖2-8。

圖2-8 小龍蝦攝食
六、攀爬及遷徙性
小龍蝦有較強的攀援能力和遷徙能力,在水體缺氧、缺餌、污染、密度較大及其他生物、理化因子發生劇烈變化而不適的情況下,常常爬出水面進入另一水體。如網箱養殖時,小龍蝦主要集中在四周的網箱上(見圖2-9);下雨時,特別是下大雨時,該蝦常爬出水體外活動,從一個水體遷徙到另一個水體。該蝦喜逆水,且逆水上溯能力很強,20世紀90年代,人們在漢江上游丹江水庫的大壩下發現該蝦,而現在該蝦在嘉陵江的上游——甘肅省隴南市的白龍江有天然分布,則說明了這一點。這也是該蝦在下大雨時常隨水流爬出養殖池塘的原因之一。另外,小龍蝦得以迅速遷徙的主要原因還有人為因素。

圖2-9 網箱養殖中網片上的小龍蝦
七、爭食喜格斗
小龍蝦與許多動物一樣,都有地盤概念,自己的地盤不容許其他個體進入,特別是在交配季節尤為突出。小龍蝦在嚴重饑餓時,會倚強凌弱,相互格斗(見圖2-10),甚至出現弱肉強食的現象;當食物充足時,會有限地和睦相處,但也可能為搶奪食物進行格斗。小龍蝦行獨居生活,有自己的活動地盤,可能為爭搶地盤進行爭斗。在放養密度過大、隱蔽物不足、爭奪配偶、飼料營養不全時都會發生爭斗,甚至相互撕咬殘殺。在食物嚴重缺乏時甚至會吞食正在蛻殼的其他個體。

圖2-10 小龍蝦格斗
八、自切能再生
小龍蝦的善斗必然會引起肢體的傷害和殘缺,但在它們的生長期中可以自我修復,這要在最后一次蛻殼之前。小龍蝦在受到攻擊時,會自切肢體逃生,逃脫后自我修復再生,再生的肢體比原肢體稍小,肉眼可以分辨。見圖2-11中的大螯。

圖2-11 小龍蝦再生后的大螯
九、感覺靈敏,喜歡逃逸
小龍蝦雖然習慣于爬行,但警惕性高,視覺、觸覺靈敏,遇到危險則行動迅速,反應敏捷,迅速逃逸。逃逸現象主要有以下4種情況:
(1)剛放養的蝦種,由于對新環境還沒有適應,傍晚會在周邊活動,尋找機會逃逸,一般1個星期后才能適應。
(2)在排水或暴雨汛期因為趨流性,夜晚順著流水的方向尋找機會逃走。
(3)如果密度過大,食物缺乏,或者患疾病,會尋找機會逃走。
(4)在水質惡化時,小龍蝦的規避反應使其尋找機會逃逸。
十、對溫度的適應
小龍蝦的分布地域跨越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所以適應范圍很廣,其溫度適應范圍為0~37℃,甚至水溫在零下也能存活,只要棲息的地方沒有結冰即可。在長江流域,冬天晚上將其帶水置于室外,被冰凍住仍能成活。小龍蝦的最適生長溫度范圍為18~31℃。受精卵孵化和幼體發育水溫以24~28℃為好。當水溫上升至33℃以上時,小龍蝦進入半攝食狀態,并打洞準備避暑;水溫下降到15℃以下時,進入不攝食的打洞狀態;當水溫下降到10℃以下,進入停食冬眠狀態。雖然小龍蝦對水溫的適應性較強,但過低、過高的水溫都會對小龍蝦的生長和生命產生影響,比如過熱或過冷的天氣都會使小龍蝦減少或停止攝食,超過一定的界限就會出現死亡現象,有的雖然當時不會死亡,但一段時間后也會出現死亡現象,所以,過高、過低的水溫對小龍蝦的成活率影響很大。
十一、對光線的感應
小龍蝦由于晝伏夜出的生物習性,加上長期在水底或棲息在水草中、洞穴中或其他隱蔽物下活動,光線都比較弱。對于太強的光線不太適應,喜歡在微弱的光線下生活。對光線有明顯的晝夜垂直移動現象,光線強時,沉入水底或躲避在洞穴及水草、樹枝、樹根及瓦片下,光線變弱或黑暗時開始活動。
十二、對環境的適應力強
小龍蝦是少數幾種能廣泛適應各類水體的水生經濟動物之一,更能適應靜水溝渠、淺水湖泊、稻田和池塘,甚至污水溝這些富營養化水體,說明小龍蝦對溶氧的要求較低,對氨氮、硫化氫等富營養條件下產生的有毒物質忍耐性較強。只要沒有受到嚴重的污染,小龍蝦就能生存繁衍,形成一定的種群。一般水體溶氧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即可正常生活,比一般魚類的4毫克/升要低,而且在低溶氧的條件下也很少出現死亡現象。當水體溶氧不足時,常攀援到水體表層呼吸或借助于水體中的雜草、樹枝、石塊等物,將身體偏轉使一側鰓腔處于水體表面呼吸,甚至爬上陸地借助空氣中的氧氣呼吸。在陰暗、潮濕的環境條件下,能離開水體成活1周以上。在pH值5.8~8.2,水溫0~37℃、溶氧不低于1.5毫克/升的水體都能正常生活;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能正常越冬,基本上也不會出現夏季中暑死亡的情況。小龍蝦最適生長水體的pH值為7.5~8.2,溶氧為3毫克/升,水溫22~30℃。
十三、對某些化學物質有較強的敏感性
小龍蝦對一般的有害物質的忍耐力較強,但對重金屬、廣泛使用的農藥敏感性比魚類高。對有機磷農藥,超過0.7毫克/升就會中毒;對于菊酯類農藥,只要水中有,就會發生中毒,甚至死亡。因此在使用除蟲菊酯類漁藥時要特別謹慎。對于平時使用的滅蚊劑也要妥善保管,防止殘液進入養殖水體。漂白粉、生石灰等消毒藥物,如果劑量偏高,也會導致小龍蝦中毒。小龍蝦對魚藤精、茶餅汁等植物酮和茶堿不敏感。小龍蝦雖然對一些有害物的忍耐性較強,但這些有害物對其生長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也會影響產品質量。因此養殖水體應符合國家頒布的漁業水質標準和無公害食品淡水水質標準。對于養殖小龍蝦的水源,有條件的最好進行必要的水質檢測,了解水質條件,避免出現養殖事故或質量事故,對生產造成影響。
十四、壽命
雄性小龍蝦的壽命一般為20個月左右,雌性為24個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