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教育:給孩子成長的力量(3-6歲階段)
- 張蕾
- 3800字
- 2020-04-14 15:48:17
第二課 興趣浸潤兩代人趣味連接親子情
案例分析 我和兒子是“同學”
我家的小家伙瀟瀟今年6歲了,十分活潑,可愛極了。每天從幼兒園回來,就是進行捏橡皮泥、剪紙、畫畫這樣的活動。我一直堅持順其自然的思想,沒有刻意讓兒子去上興趣班。然而,公司的一次年會,徹底改變了我對“興趣班”的看法。
年會上,同事的兒子居然流暢地彈了一首動聽的《森林波爾卡》。我被震撼到了,內心突然有一絲自己的孩子落在了起跑線上的擔心。與同事交流才知道,原來,她和兒子是“同學”,娘倆一同學習鋼琴,常常在家里比賽誰彈得好。
回家之后,我和愛人說起這件事。我愛人說:“和孩子一起去上興趣班,確實是個很棒的主意,這樣不但倆人都能學到東西,還陪伴了孩子,咱們可以試試。不過得先問問他愿不愿意去上興趣班,并且還要問問他愿不愿意我們陪他一起去。”“坦白說,一直以來,我認為教育就應該順其自然,現在看來,我有點過分地抵制、否認興趣班的作用了,總覺得這是在逼孩子做他不喜歡的事。如果孩子真的對這件事特別感興趣,認真并且享受地參與這個過程,咱們卻沒有適時地去給他做引導,那就是我們做父母的失職啊!”“我看瀟瀟最喜歡畫畫,還喜歡唱歌和踢球。”“先挑一樣吧,同時學那么多太累了,以后可以一樣一樣來。”“咱們倆別瞎琢磨了,不如直接問問兒子的意見吧。”說著,我們一起去了兒子的臥室。
兒子正在畫畫。畫畫的時候大概是他最安靜、最不調皮搗蛋的時候了。“小帥哥,媽媽想問你一件事。”我神秘地說。“怎么啦?”兒子放下畫筆,一下抱住我,一改剛才安靜的模樣。“你喜歡畫畫嗎?”“喜歡呀!”“那我們找一個特別棒的老師教你畫畫怎么樣?”“好啊,媽媽,我最喜歡畫畫了。”“那咱倆當同學,一起學畫畫怎么樣?”“媽媽也要成為我幼兒園的小朋友了嗎?”兒子有點興奮地問。“不是在幼兒園學,而是去繪畫興趣班學,每次咱倆都一起去。”“嗯,好棒!”兒子有點激動地在畫本上又重重地畫了幾下。“咱們去畫畫,得一直堅持才行,可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哦。”我說。大概我潛意識里一直拒絕興趣班的最主要原因是害怕孩子養成三分鐘熱血、半途而廢的壞習慣。
我和兒子就這樣達成了協定。每周日我都會和兒子一起提著畫具去學美術。我們一起從零開始,他學簡筆畫,我學素描。他現在可以畫出一個主題的內容,比如節日主題,還可以在一張紙上生動地展現出故事情節,比如“烏鴉喝水”這類小故事。而我從素描打線、臨摹正方體、畫球開始。學畫畫真的需要耐心和堅持,有時因為工作和生活瑣事,我偶爾有放棄的念頭,但還是堅持了下來,因為我看到:兒子越來越專心,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我也能輕松畫出生活中的小物件,比如蘋果、香蕉、暖瓶等,家里甚至有了很多我自己畫的裝飾畫。有趣的是,有了我的陪伴,孩子畫畫時不僅更安心,而且學得更起勁了。在老師面前,我們都是學生,變成了同學關系,時不時一起討論該怎么畫才更好,爭辯著誰畫得更美。我愛人也沒閑著,經常陪兒子踢球、打籃球。他們嘗試了很多運動,兒子的身體越來越健康。更重要的是,全家人的關系越來越親密,往往憑一個眼神便懂得對方的想法。有什么不愉快的情緒,父子倆一起踢場球便煙消云散了。
中心議題:培養親子共同興趣
興趣是兒童發展的內在驅動力。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水平,家長發現并用恰當的方式引導孩子的興趣,會促進孩子的發展。共同興趣指雙方共同關注同一種興趣。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高質量的陪伴,倘若家長能夠尋找到、培養起與孩子的共同興趣,親子便能產生極大的共鳴。在培養共同興趣的過程中,親子多了一層“同學”關系。“同學”便意味著平等、有比較和競爭。對孩子而言,與爸爸媽媽一起做事,是爸爸媽媽對自己的高度認可,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與成就感。對家長而言,這樣做不僅能更了解孩子,自己也可以擁有難得的休閑時光,能夠在娛樂與休息中修身養性。此外,家長以身作則,在困難面前堅持不懈,能夠幫助孩子塑造優秀的品格。家長引領孩子關注健康、充滿生活情趣的興趣愛好,也有助于孩子熱愛生活,提高品位。
一、這個故事為什么會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1.父母抓住了“興趣”這個兒童發展的原動力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情感傾向。興趣可以激發兒童的求知欲,讓兒童增長知識,開闊眼界,促進個性的發展。興趣產生行動力。面對種類紛繁的興趣班,需要堅持以興趣為第一選擇的標準。唯有對一件事真正感興趣,學習時才不會覺得是負擔,而是樂在其中。
2.媽媽按孩子的興趣特點引導孩子
人的興趣是廣泛的,但精力是有限的,年幼的孩子更是如此。他們更加需要有可以獨自安排、休閑小憩的時光。所以,不能因為孩子興趣廣泛便讓孩子同時上多種興趣班。案例中,媽媽了解孩子的喜好,在最初只讓孩子上最喜歡的畫畫興趣班,是智慧的選擇。
同時,興趣是容易轉移的。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接觸新事物,具有濃厚的探索興趣,但是隨著熟悉程度加深,好奇心也會減少,興趣便有可能發生轉移。或者,當兒童在活動中感受不到快樂時,興趣也會消失。所以,興趣轉移或者消失是一種常見的情況。如果孩子的興趣點轉移了,是可以放棄該興趣的,不一定要堅持到最后。
3.共同的興趣使媽媽和孩子共同成長
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孩子最初、最好的伙伴也是父母,父母與孩子亦師亦友。孩子與父母一起學習,更像是同學間的交往——平等、互助、關愛。父母陪伴孩子以及親子共同學習的過程會促進孩子心理的發展。孩子在觀察中模仿爸爸媽媽,在模仿中激勵自己不斷進步。案例中,媽媽不但重視培養孩子堅持、向上的品格,自身也在不斷學習,即使工作勞累、生活瑣事繁雜,仍繼續堅持,這本身就在給孩子上一堂品德課。
二、請為媽媽點贊
1.媽媽善于吸取其他家庭的長處,很有智慧。
2.媽媽做事果斷,有決心,有毅力,能堅持。
3.媽媽及時改變了自己的看法,并與孩子的爸爸及時溝通,營造的家庭氛圍特別好。
4.媽媽很注意與孩子交流的語氣、語調,略帶調皮的語言使孩子更愿意接受。
5.媽媽沒有強迫孩子報興趣班,而是把主動權交給孩子,并陪伴孩子學習、進步。
6.媽媽對孩子有高質量的陪伴,與孩子亦師亦友,是孩子成長的引路人。
7.媽媽很重視孩子好品格的養成,優秀的品格會使孩子受益終生。
8.媽媽結合孩子的興趣,理性地選擇興趣班。
三、教育方法
1.建立親子共同興趣
建立親子共同興趣需要家長有發現的眼睛。首先,需要家長通過觀察或與孩子商量,發現孩子的興趣。其次,對照孩子的興趣,檢視自身的興趣,最終決定親子的共同興趣。兒童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興趣廣泛且容易轉移。因此,在確定興趣發展方向的過程中,要給予孩子廣泛接觸各類興趣的機會。跑步、游泳、爬山、打球、讀書、畫畫、彈琴、書法、攝影等,都特別有益于兒童的身心健康。
確立親子共同興趣后,還需了解不同特長適宜培養的年齡。比如,鋼琴和小提琴需要大量的技巧、練習,不適合作為3歲前幼兒的音樂啟蒙。管樂器則需要更大的肺活量,比較適合10歲左右的孩子。
2.維持親子共同興趣
首先,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將共同學習的過程變為最美好的親子時光。學習器樂的家庭需要營造良好的家庭音樂氣氛,讓動聽的音樂縈繞家庭的每一個角落,可在晨起時、孩子倦怠時、夜晚入睡前播放不同的音樂。孩子學習繪畫,家里可能需要一面墻膜,讓孩子能夠任意揮灑。
其次,尋找適合孩子的學習方式。孩子的年齡、個性、天賦不同,適宜的學習方式有很大的差別。有的孩子偏內向、害羞,需要老師不斷鼓勵,而有的孩子則需要老師和家長略加“敲打”。
再次,通過親子比賽、舉辦家庭展覽等方式,維持孩子的積極性。競爭能夠激發孩子的斗志,展示能夠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家長要通過各種方式使興趣學習變成一件真正有趣的事情,提高孩子持續參與的興致。
3.真心陪伴,不做“影子父母”
健康和諧的親子關系需要家長用心。用心觀察和尋找孩子的興趣,用心聆聽、關注孩子的需求和學習過程中情緒的變化,用心感受孩子的每一點進步。
陪伴,不是單純的像影子一樣的“物理陪伴”,而是心靈陪伴。但是,許多家長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只顧低頭玩手機。長期處于“物理陪伴”中的孩子容易出現性格孤僻、暴躁易怒、交流障礙等現象。
真正的心靈陪伴,是陪伴孩子享受成功、面對失敗。讓孩子在取得進步時,獲得真心贊美;讓孩子在跌入低谷、情緒低落時,依然有前行的勇氣。一顆全心全意陪伴的心能夠感受孩子的所思所想、所悲所喜,完全接納孩子。
四、引以為戒
1.興趣班太多,導致孩子壓力太大
有的家長不考慮孩子的真正興趣,盲目報多個興趣班。但是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且興趣班太多會擠占親子時光。家長應該教孩子學會取舍,不是所有感興趣的都要去學。家長通過觀察,幫助孩子確定藝術、體育、智力方面的一兩個特長,參加一兩門興趣班就足夠了。
2.假陪伴,真忽視
有的家長美其名曰陪著孩子一起上興趣班,實際上只是把孩子送到興趣班后,自己在一旁玩手機。
3.不尊重孩子的天性,試圖用興趣班改變孩子
興趣班是用來滿足孩子發展需求的,不是用來增加孩子負擔的。有的父母考慮到孩子內向就給孩子選擇小主持人班,硬逼著孩子登臺亮相,卻不考慮這樣可能會導致心理問題。
五、舉一反三
父母要有伯樂的慧眼,善于發現孩子的天賦優勢,順勢而教。但是,讓孩子上興趣班不是為了滿足家長的虛榮心、攀比心。有的孩子并沒有表現出特別的天賦,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要有一顆平常心。
六、家長小作業
請通過問答的方式找出親子之間的共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