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媽媽不吼不叫讀懂兒童敏感期
- 魯鵬程
- 1280字
- 2020-04-14 14:18:14
21.打人:打媽媽的臉和頭,狠狠地拽媽媽的長頭發等
——孩子并非有暴力傾向,而是為了引人注意,不要給他貼“愛打人”的標簽
一位媽媽很苦惱地說:
我女兒還不滿1歲,但是已經會打人了,有時候打我的臉,有時候打我的頭,甚至還會狠狠地拽我的頭發。要是有人靠近她,她就會先輕輕地撫摸對方的臉,然后就狠狠地打一下,或者是撓一下。我除了向對方道歉外,還很自責,覺得自己沒教育好孩子。
看到孩子愛打人,很多媽媽都會擔心他有暴力傾向,甚至認為這是自己沒教育好孩子。其實,這種擔心和自責是多余的。因為,0~2.5歲的孩子正處于手的敏感期,打人是其中的一種正常表現。
通常來說,孩子在9個月左右的時候,手部的功能會有一個突然的發展,手臂到上臂的支配能力會有一個很大的突破。這時候,孩子打人,只是在體驗這種能力,這會讓他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樂趣。
另外,孩子打人,可能是為了吸引父母或他人的注意力;可能是想用肢體語言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比如,“我想和小姐姐交朋友”“我不想讓他拿我的東西”“我不喜歡他”;也可能是情緒太過興奮而無法控制自己;等等。
所以,不能把孩子愛打人歸結為他有暴力傾向,更不要采取打罵、懲罰的處理方式,而是要理解他,用溫和的態度調整他的行為。
不要對孩子的打人行為太敏感
每當孩子打人的時候,很多媽媽就會在一旁提醒他“不許打人”,教育他“打人是不對的”。殊不知,這樣做反而是在提醒孩子“哦,我這就是在打人啊”“我打人,媽媽(爸爸)就會特別關注我”。那么,他下次也許就會為了打人而打人,就會把打人當成吸引父母注意力的一種方法。
面對孩子愛打人的現象,我們不要表現得過于敏感、激動,而應采用一種正常、溫和的態度。另外,平日里,要多陪伴孩子、關注孩子,向孩子表達我們對他的愛,滿足他被關愛、被關注的心理需求。
引導孩子把真實的想法說出來
當孩子無法用語言把自己的想法傳遞出來的時候,他就可能會用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時候,要引導孩子把真實的想法說出來,可以這樣對他說:“你是不是不想讓別人碰你?”“你是不是想和小哥哥交朋友?”
當你幫助孩子把他的想法說出來之后,他就會感覺到你對他的理解,這時候,你再給予他引導和教育,他就更容易接受。
比如,孩子因為想和小伙伴交朋友而打人,那就要向他示范正確的相處之道,并告訴他:“如果你想和小伙伴交朋友,可以拉拉他的手,也可以把自己的玩具拿出來和他一起玩。”如此一來,孩子也就知道以后應該如何做了,他的攻擊性行為也會隨之減少。
不要給孩子貼上“愛打人”的標簽
一位媽媽帶著兩歲的兒子去廣場上玩,當兒子看到鄰居家的小朋友后,立即跑上前,使勁推了一下小朋友,一下子就把對方推倒了,媽媽生氣地說:“你怎么又推人呢?”然后,媽媽就對小朋友的家人說:“這孩子就愛打人,你家孩子有沒有這種情況……”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也會像這位媽媽一樣,會指責孩子的打人行為,還會當著他的面說他愛打人。其實,這是非常不妥的,因為這就好比是給孩子貼上了“愛打人”的標簽,只會適得其反,讓他變得越來越愛打人。
所以,不要隨便給孩子貼上“愛打人”的標簽,而應淡化自己內心的不滿,理解他處在這一敏感期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