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媽媽不吼不叫讀懂兒童敏感期
- 魯鵬程
- 1214字
- 2020-04-14 14:18:14
20.讀懂孩子手的敏感期,了解手部的發育歷程
有人說:“手的動作代表著孩子的智慧。”的確是這樣,因為大腦中有很多專門處理手指、手背、手心、腕關節的感覺和運動信息的細胞,大腦中用來處理來自手的感覺信息和指揮手部動作的細胞所占比例最大。手的動作越精巧、越復雜,就越能在大腦皮層建立更多的精神聯系,從而使大腦變得更靈活、更聰明。
可以說,靈巧的雙手能夠刺激大腦的進一步發育,而大腦的發育也可以使手的靈活性得到進一步提升。
對于剛出生的嬰兒來說,他唯一能使用的“工具”就是口。當他第一次把手伸進嘴巴里的時候,口就喚醒了“沉睡”中的手,他的感覺中心慢慢從口轉移到了手,開始吮吸手指,并投入地玩弄自己的小手。
慢慢地,孩子又經歷著一個從單純地玩手到抓、拿、扔、捏的過程。當他能一把抓起某樣東西的時候,就體驗到手可以拿東西的美妙。于是,他就更加急切地用手感受周圍的事情,見到線就拽,見到圓的就滾,見到軟東西就捏,見到硬東西就扔……同時,他開始嘗試著用食指和拇指捏起某樣東西。
對于稍大一點的孩子,用手抓東西已經成了一件再容易不過的行為了,而對于嬰兒這個充滿好奇的“探險者”來說,周圍環境就是一個沒有被探索的新大陸,一切能走到的地方、能夠得著的東西都是他玩耍的對象。
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使然,是由他的年齡和不同階段手的敏感期所決定的。而孩子用手去摸、抓、捏、扔、拽,不是一個簡單的動作,而是有目的的探索世界的行為,是感知一切用手能接觸到的事物以及區分它們之間差別的行為。
可以這樣說,孩子正在驗證手的能力,而觸摸能力的進步預示著大腦發育的進程,意味著他正在構建自己的內在世界。
事實上,孩子的小手發育是有年齡特點的。我們只有了解了孩子手部的發育歷程,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度過手的敏感期。
0~2個月,孩子的手有了抓握反射,會反射性地抓住放入手中的東西,大約到了第二個月的時候,這種先天的抓握反射消失,抓握能力不如從前,這預示著他正在從被動抓握向主動抓握發展。
3個月,孩子開始玩自己的小手,并有意識地去夠東西,只是距離判斷不準。
4~6個月,隨著視力的發展,孩子的抓握比前一階段更具方向感了,能夠在眼睛的指引下主動張開小手去抓東西,不過多數孩子仍無法靈活地活動手指。
7~9個月,孩子能夠用一只手把物品或玩具拿起來,用另一只手的指尖撫摸它,然后雙手輪換著玩。
10~12個月,經過不斷練習,孩子對用拇指和食指配合捏取物品已經相當熟悉,注意力開始從抓握動作轉向完成一些簡單的任務。
13~24個月,孩子的小手更靈活了,凡是夠得著的東西都是孩子探索的對象,而且,他還會創造不同的玩法,扔它、推它、壓它、拍它、捏它……
25~36個月,孩子能夠搭一些具有空間感的物體,畫一些簡單的圖形,將紙折成正方形、三角形等,會自己穿衣服、吃飯,只是動作還不夠精準、熟練。
手是孩子最好的感知工具,而每個孩子都會經歷手的敏感期,所以,我們要更好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并根據手部發育規律,幫助孩子快樂地度過這一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