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媽媽不吼不叫讀懂兒童敏感期
- 魯鵬程
- 1331字
- 2020-04-14 14:18:11
6.發現所有的事物和人都有稱呼,開始將自己的認知感覺與語言匹配起來
——認同孩子,表揚他,引導他多練習;如果匹配不正確,還要糾正他
媽媽端著菜從廚房走出來,看到3歲的兒子將兩只手臂放在身體兩邊,左右搖擺地走路。
媽媽問:“你在做什么?”
兒子說:“我在學‘搖啊搖’。”
“‘搖啊搖’是什么?”媽媽問。
兒子拿來一張圖片,指著圖上的一只動物說:“這就是‘搖啊搖’!”
“哦,原來你在學企鵝走路!”媽媽恍然大悟。
兒子重復著媽媽的話:“企鵝?”
媽媽點頭說:“是的,這種動物叫企鵝。”
兒子又像剛才一樣左右搖擺地走路,媽媽故意又問:“你在做什么呢?”
兒子說:“我在學‘搖啊搖’。”
“你說什么?‘搖啊搖’?”媽媽問。
兒子立刻改口說:“我在學企鵝走路。”
隨著不斷成長,孩子會發現所有的事物和人都有一個稱呼,他會逐漸把自己的認知感覺和詞語匹配起來。孩子學習詞語并不是從名稱中導出一個概念,而是從概念中導出一個名稱。就像案例中那個3歲的小男孩一樣,他開始用了一個詞語,當媽媽教給他正確的說法之后,他很快就學會使用標準的詞匯來表達。
不過,有時孩子在認識某個詞語后,還不能正確地使用它,這是因為他對某些概念還不太清楚,或者是接受了錯誤的引導。
一位媽媽曾講過這樣一件事:
一天,我帶女兒去朋友家做客,她看到我3歲的女兒十分喜愛,就逗她說:“寶貝,叫媽媽,我給你買布娃娃。”結果,女兒真的叫了一聲“媽媽”,那位朋友也真給女兒買了一個布娃娃。
當女兒第二次見到那位朋友的時候,又主動叫了她“媽媽”,朋友被逗樂了,笑著說:“乖女兒,你真是太可愛了!”
顯然,這位女孩在受到阿姨的錯誤引導后,才多次叫她“媽媽”。假如我們不能在孩子的語言敏感期正確地引導他,他就容易將人或事物的稱呼錯誤地匹配到一起。那么,應如何引導孩子,幫助他將自己的認知感覺和語言正確匹配呢?
引導孩子進行反復的練習
你會發現,當孩子認識一種新的物品時,會反復觀察或觸摸物品。比如,他看到花瓶就會觀察花瓶的顏色,用手去感覺花瓶的質地,甚至還可能去聞一聞花瓶的“氣味”。這時,不要打斷他的認知行為,而是應該告訴他:“這是花瓶!”這樣孩子就能將這個概念和他大腦中的感覺匹配起來。他就能對花瓶有一個形象而具體的認知,并且知道怎樣稱呼它。
漸漸地,孩子會認識越來越多的人和事物,通過不斷地練習,他會逐漸對他所感知的事物進行組織、分類、歸納,進而形成一個概念,并與其相匹配的詞語聯系到一起。
表揚孩子的認知感覺和語言匹配能力
當孩子剛剛學會正確使用某個詞語的時候,會因為新鮮而反復使用。比如,他懂得“貓”這個詞所表達的意義后,再看到貓時,他就會指著貓重復地說:“貓!”
這時,要點頭認可他,并且說:“是的,小貓,這是小貓。”要及時表揚他的認知感覺和語言匹配能力,從而強化孩子的認知。
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匹配
多數時候,孩子的認知感覺都能和語言匹配起來,但有時也會發生意外。比如在前面的案例中,那個小女孩就將“媽媽”的概念搞混了。小女孩認為凡是給她買布娃娃等禮物的人,都可以喊“媽媽”。
事實上,孩子并不笨,他也會思考,只是一時將概念建立錯了,認知與語言匹配有誤。此時,應該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匹配,認真提醒他,給他重新進行思考、分辨的機會,幫助他將認知感覺和語言正確地匹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