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3 理性與非理性的模糊邊界
吳慶
中國東方資產管理股份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學科有邊界,但擋不住跨界的人。佘賢君博士是令我欽佩的青年心理學家。他從北師大心理系博士畢業后到央視廣告中心工作,一直從事著與營銷、策劃、品牌有關的工作。他與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泰勒(Richard H.Thaler)一樣,從心理學領域跨界到經濟學領域,長期關注非理性行為,于是佘博士和我的研究領域有了交集。
如今展現在您面前的這本書,就是佘博士跨界思考的結晶。在過去七八年里,佘博士給高校商學院的MBA學員以及高級研修班學員講授過本書的內容,聽眾已有萬余人。與佘博士的上一本書相比,這本書以案例故事為主,生動活潑、通俗易懂。這些案例在講座現場頗受歡迎,因此佘博士才收集成冊。
書,就該這樣寫。
長久以來,非理性行為是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經濟學基本上只研究理性行為,經濟學研究的人也稱為“理性人”。
理性和非理性,在定義上有明確的界限,在現實中的邊界卻是模糊的。有些看似非理性的行為,可能只是因為觀察者還不明白當局者的處境和邏輯。
設想一位旅行者,身處一個陌生的城市。到了飯點,他饑腸轆轆,想找一家餐館,但他對周圍的餐館一無所知,不知道該進哪一家。他需要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做出決定,他該如何選擇?
經濟學家認為,他至少有一個策略可以選擇——模仿當地食客。當地人選擇哪家餐館,他也選擇哪家餐館。如果有一家餐館顧客盈門,那他就應該進去。模仿大多數人最有可能得到令他滿意的結果。
為什么?
旅行者不知道哪家餐館好,但是當地人知道。旅行者知道當地人知道,旅行者還可以觀察當地人的選擇從而知道當地人的偏好。如果旅行者和當地人口味一致,那么被觀察到的當地人的最優選擇也是旅行者的最優選擇。
有時候,理性行為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甚至不是好的選擇。
我兒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就自己點菜。他曾經愛吃杭椒牛柳,每次必點。我們倆曾經連續五天下館子,他連續點了五次杭椒牛柳。第五次,他沒吃多少,雖然那天的杭椒牛柳烹制得同樣好。在后來的五周,甚至五個月里,他都沒有再點杭椒牛柳。一個喜好就這樣被消滅掉了。
在小孩子的大腦里,點杭椒牛柳是理性行為。他并不知道,再好的菜都有吃膩的時候。在大人的眼里,小孩子的理性是有限的。但孩子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的理性是有限的。即使是學齡前的孩子,也不一定能接受父母的建議。成年人知道孩子的理性是有限的,但是成年人不一定道知自己的理性也是有限的。
泰勒有收集非理性行為案例的習慣,不少案例來自他的同事和朋友。同樣,佘博士這本書里的生動案例也是來源于自己的生活和經營實踐。
盡管理性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但非理性行為無法杜絕。非但無法杜絕,人類也不需要杜絕非理性行為。
同樣以點菜為例,有時候點菜人會說“隨便”。“隨便”看似不理性,但最終結果也不會太差:如果點到合自己口味的菜肴,那么以后就多了一個選擇;如果不合口味,以后不再點它就是了。
在中國人的飯局上,閑聊必不可少。閑聊也是一種“隨便”。閑聊通常沒有設計好開始,也沒有預先設計好路徑。對于閑聊的話題和內容,參與者不必認真。聊著聊著就跑題了,但參與者不會介意,因為原本就不知道“題”在哪里。
寫到這里,我感覺自己像閑聊一樣,已經跑題。不過我認為,經濟學家對人類非理性行為的研究才剛剛破題,還沒有形成固定的路徑,跑題很容易,等到跑的人多了,就會踩出一道“題”。
希望以上閑聊能激發您對非理性行為的興趣,一起來關注佘博士這本書,一起走進心理學和經濟學的交叉領域。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