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觸發非理性消費
- 佘賢君
- 3043字
- 2020-04-14 14:20:50
4.從眾消費
一天,蘇格拉底上課時,掏出一個蘋果說:“大家集中精力,聞一聞空氣中的氣味。”然后,他回到講臺,舉著蘋果問:“大家聞到蘋果的味道了嗎?”
有幾位學生回答道:“聞到了,淡淡的蘋果香味!”
蘇格拉底再次舉著蘋果從學生中走過說,“請務必集中精力,仔細嗅聞空氣中的味道。”
這次,所有學生都異口同聲地回答:“聞到了!”
蘇格拉底說:“非常遺憾,這是一個假蘋果。”
這個故事講的就是從眾心理。從眾心理是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于受群體的影響,而與多數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現象。從眾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是社會影響的一種主要形式。從眾心理是一種強大的心理現象,盡管在蘇格拉底的那堂課上也許有像柏拉圖這樣的理性哲學家,但也會出現隨大流的從眾行為。
從眾消費,正是觸發非理性沖動的重要因素。
所謂從眾消費,是指消費者在心里模糊的情境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做出與他人一致的購買行為。簡單地說,從眾消費就是隨大流購買。例如:在選擇飯館吃飯的時候,消費者見哪家的人多,就進哪家吃飯。
購買熱銷產品就是從眾心理的體現。商家經常會透露產品的銷售數據,表明產品銷量大,很多人都買了,或者干脆把熱銷產品的標簽印在外包裝上,從而引導顧客從眾消費。例如:2006年,中國移動通信公司在銷售“神州行”手機卡時,請著名演員葛優做代言人,制作了一條廣告,該廣告的廣告詞如下:
“我挑神州行的卡,就和找飯館一樣,哪家人多我進哪家。
神州行,聽說接近兩億人用。
我,相信群眾。
神州行,我看行!”
這是一個典型的引導顧客從眾消費的廣告案例,廣告訴求的核心就是告訴大家有近兩億人使用神州行卡,為消費者提供行為參照,同時,暗示消費者“相信群眾”。當消費者知道大家都在使用神州行手機卡后,會增加對該手機卡的信任度,從而產生從眾消費。
從眾行為研究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希(S.E.Asch)從20世紀50年代起一直致力于從眾行為研究。1956年,阿希報告了一個經典的從眾行為實驗,真實地反映了從眾行為的產生過程。
他原先假設,如果事實真相非常明顯,那么聰明的人就不會產生從眾行為。但實驗結果卻與他的假設大相徑庭,實驗表明人在社會壓力下會說出明顯錯誤的答案。為了與群體保持一致,聰明的人也會“睜眼說瞎話”。
他的實驗過程是這樣的:參加實驗的受試者被分為7個人一個小組,告知他們參加一個知覺判斷實驗,實驗真實目的并沒有告知受試者。通過專門的分組,這7個人當中,只有其中一個人是真正的受試者,其他6人都是實驗者的助手。
小組成員坐下后,實驗正式開始,實驗者依次呈現50套兩張一組的卡片。每一組的兩張卡片中,一張上畫有一條直線,稱為標準直線,另一張上畫有三條直線,其中一條與標準直線一樣長,如圖1-2。實驗者要求受試者按照各自編號依次回答,選出與標準直線一樣長的那條線,并把這條線段的編號告知實驗者。

圖1-2 從眾行為研究所用的材料
選擇開始后,在最先開始的兩組卡片的選擇中,每個小組成員都按照真實的情況作答,讓真正的受試者覺得任務很容易。
到了第三組卡片的選擇以后,實驗助手們就開始故意給出錯誤的判斷,按照預先設定的順序,那個真正的受試者總是先聽完大家的判斷,才能進行判斷。受試者聽著別人的判斷時,困惑越來越大,當自己進行選擇時,就必須決定是相信自己的判斷,還是跟隨大家一起做出判斷。
實驗結果證明,個體單獨判斷時正確率可以高達99%,但在跟隨小組判斷時,由于從眾的影響,其準確率大大降低,跟隨大家一起做出錯誤判斷的總概率達到全部反應的37%。而且,占75%的受試者至少有過一次從眾行為,和大家一起做出錯誤判斷。
從眾是一種廣泛存在的心理現象,阿希的研究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各國心理學家紛紛加入從眾行為研究。從眾行為實驗在17個國家進行了130多次,實驗結果在不同國家基本相同,有20%~40%的人會犯從眾的錯誤。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從眾行為有不同的類型,可以分為真從眾和權宜從眾兩種情況。
第一類是“真從眾”。真從眾是指人們不僅在外顯行為上與群體保持一致,內心的看法也認同群體,這種從眾行為是表里如一、心服口服的。
在真從眾的情況下,群體成員保持著與群體的一致性,群體成員在心理上也不存在沖突。這是一種群體與成員之間的理想關系。
第二類是“權宜從眾”。雖然行為上與群體保持一致,但是內心并沒有完全認同群體的做法,只是迫于群體的壓力才做出屈服于群體的選擇,這種從眾行為就是權宜從眾。這種從眾行為只是表面的,并不是真正地接納。
在實際生活中,很多從眾行為都以權宜從眾的形式表現出來。在一個社會群體中,人與人相互之間往往都有一定的利害關系,許多情況下,人們不得不為了一定的現實利益,做出一些和內心選擇不一致的決定,從而保持和群體的一致,這個時候的行為就是權宜從眾行為。
為什么會從眾
從眾行為的產生受兩方面的影響:一個是信息的影響;二是社會規范的影響。
信息的影響是指個體經常獲得外來的信息,正是這些信息促使人產生從眾行為。每一天我們都在從別人的信息中尋找自己需要的信息,任何一個人的知識經驗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適應自己遇到的每一種情境,因此,個人需要用從眾的方式,使自己迅速適應未知的世界。在信息相互影響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別人的信息源。
社會規范的影響是指在任何一個社會群體中,個體需要與多數人的觀念和行為保持一致。一個社會群體需要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價值觀與行為方式。只有這樣,人與人之間才能順利進行交往,社會才能正常運轉。個體只有與社會群體取得一致,才能夠適應其賴以生存的社會群體,否則他將困難重重。
具體分析起來,消費者產生從眾行為,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從眾可以找到行為參照。
在許多購買情境中,消費者由于知識儲備不足,缺乏有關產品的知識經驗,不能肯定地做出購買選擇。這時消費者就會選擇一個參照系統進行比較,然后做出正確的選擇。大多數人的選擇,自然就成了可靠的參照系統。
對于多數人共同的選擇,消費者的信任度會大大提高,這樣的實例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大部分人都這樣做,應該有充足的理由,選擇不會有錯。因此,在信息了解不充分的情況下,我們更愿意到人多的商場購物,到生意好的飯館吃飯。
第二,從眾可以避免偏離恐懼。
偏離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FMO)是指個體擔心由于與群體不一致,而受到群體排擠、拋棄的心理擔憂。“槍打出頭鳥”是中國的古訓,暗喻如果偏離群體,就會受到打擊。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現象確實存在,如果一個人表現得過于突出,偏離群體的正常情況,就會面臨群體的強大壓力乃至制裁。例如:辦公室里新來的年輕女職員,如果穿著過于前衛、暴露,與大家的著裝風格差異太大,就可能體驗到輿論的壓力。
社會心理研究發現,大家更喜歡與群體保持一致的成員,對于偏離群體的個人往往會厭惡、拒絕。當群體出現不穩定狀態時,首先被排擠的往往是先前偏離群體的成員。
大部分人都有這種偏離恐懼,感覺自己偏離群體時會產生焦慮。個體越害怕偏離群體,就越傾向于從眾。與西方文化相比,東方文化更傾向于鼓勵人們的從眾行為,因而人們對偏離恐懼更敏感。
第三,從眾可以適應人際交往。
每個人都有社會交往的需求,每個人在社會中都不是孤立的,都會歸屬于某個群體,渴望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個體的自我價值來源于社會支持,無論我們歸屬于哪個群體,都期望在這個群體中獲得認可,維持與他人的良好關系。在一個群體中,如果一個人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就有助于這個人取得更好的成績,有益于這個人的心理健康。在人際交往中,有時候為了獲得肯定,建立和維持良好的關系,人們會改變自己的行為和態度,保持和大多數人一致,采取從眾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