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風味中國
  • 范命輝
  • 3336字
  • 2020-04-09 22:15:12

那年廟會廟戲廟食

在歷史文化名城長沙,火宮殿的廟會與湘菜結下了三百年的歷史姻緣,是個不爭的事實。

那么,神秘的廟會怎么會與葷素繽紛的湘菜小吃融為一殿呢?

緣起“一炷馨香”

火宮殿本為一座神廟,始建于1577年,重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又名“乾元宮”。時因人們冀盼平安消災祈禱而建。正殿為火神,立有“赤皇上品三炁火宮殿洞陽大帝南丹紀壽天尊神”木質神牌,傳說為火神的全稱。大殿左為彌陀閣,右為普慈閣。看上去,整個廟宇有“不現莊嚴法相,愿為熾熱真神”之氣勢。自建廟以來,前來燒香祭拜的社會各界名流、商人、賢達、百姓,絡繹不絕。特別是某一地方發生火災,當地人都要來火神廟進香祭拜,以祈禱平安,祈盼不再發生火災。有了火神廟以后,人們的防火意識也增強了,城市的火災已逐漸減少了,虔誠的信徒把功勞都歸功于火神廟里的火神。人們對廟宇中的神靈更加誠心敬奉,香火由此而旺。自始迄今,繼晝以夜,人無停趾,香無斷日。

興于“一曲熏風”

火宮殿建好以后,廟里主事們規定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三日辦廟會,舉行隆重的祭祀。每逢廟會、逢年過節,廟里主事必組織搭臺唱戲,特別是一些富足的商人,在遇到火災后,還組織戲班到火神廟里唱大戲,一唱就是三天,敬奉火神。此時的火宮殿,一派熱鬧的景象。

每逢廟會,有的坐轎、騎馬,有的舉旗、撐幡,敲鑼打鼓、吹奏樂器、成群結隊,有的跪拜、叩首、懸燈,有的扶老攜幼,或肩背香袋,或挑擔,或舉香禱告,翹首望菩薩,虔誠極至。當然,最誘人的是大戲臺,鼓樂聲、絲弦聲、唱腔說書聲……匯成一曲熏風。各種曲藝雜技、剪紙、武術等五彩繽紛的民間藝術,也讓人眼花繚亂,不經意間方覺飯時已過,而隨便叫旁邊臭香撩人的“臭豆腐”、誘人的“龍脂豬血”“紅燒豬腳”……便即可充饑。在當時工作、生活、娛樂比較單調的城市中,能來趕上一場火宮殿的廟會,算是人生的一種“快意事”。

難怪在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末著名書法家何紹基看了火宮殿廟會戲曲、品了小吃后,即興為火宮殿古戲臺撰寫楹聯一對:“象以虛成,具幾多世態人情,好向虛中求實;味于苦出,看千古忠臣孝子,都從苦里回甘。”橫匾為“一曲薰風”。正因“一曲薰風”,廟會紅火,廟里香火更加旺盛,火宮殿開始成為一些藝人謀生之處。以神廟為中心,零食、說書、相畫、測字、賣藝、古玩、泥塑、高蹺、雕漆、茶擔、花鳥蟲魚、皮影、木偶等云集,叫賣謀生。初乃擺攤,繼而搭棚擺灶,形成東成西就南通北達格局,火宮殿逐步形成了有祭祀進香、說書看相、彈詞看戲、小吃飯菜融為一體的廟市,與上海的城隍廟、南京的夫子廟和北京的天橋一樣熱鬧非凡,代代相傳,體現出濃郁的民間特色,一些趕場的人們在自己看足了把戲、吃飽了小吃、湘菜后,把這些小吃、圣物帶回家,作為神物,或吃或供,成為人們冀盼幸福吉祥的圣品。

新中國成立后,廟會成了一代市民的記憶。

2002年2月,火宮殿人在長沙市人民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以拯救城市民間火廟文化遺產為已任,擴建火宮殿,翻新火神廟,設立火博館,恢復古戲臺,復活廟會。原汁原味,整舊如舊。在濃濃的懷舊情結中,人們又看到了久別五十多年、反映老長沙風土人情的廟會:舞火龍、坐黃包車、聽湘曲、觀湘戲,吃湘菜、品湘菜、嘗小吃……火宮殿更是勝友如云,高朋滿座。

火宮殿的廟會今已勝昔。復古如古,內容卻來得更殷實,民俗風情味道更濃更豐富。火宮殿總部經理譚飛說:火宮殿是世界的,風物人情也應來自世界各地。那年以后,廟會的主題是一個接著一個,次次展示的是不同的民俗風情:長沙中秋民俗風情廟會、隆回花瑤廟會、張家界毛古斯文化廟會、洞族歌舞風情廟會……土歌土舞土板凳,土茶土菜土鄉音,和著眾居士念念有詞的誦經聲、“一頭熱一頭冷”的剃頭挑子吆喝聲、滿頭白發滿臉皺紋的婆婆剁辣椒的剁刀聲、花鼓折子戲的唱腔聲,一齊唱響了全國獨有的火廟文化與湘菜文化融為一體的民俗風情品牌廟會。

絕在“一勺之功”

三百多年來,到了長沙的人都要去火宮殿,到過火宮殿的人都說火宮殿的湘菜、小吃獨特。以致于1958年4月12日一代偉人毛澤東重回火宮殿,吃過臭豆腐后感嘆:長沙火宮殿的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1978年,美國前總統老布什品嘗到火宮殿的臭豆腐后,便在他的私人手冊上記載:“臭豆腐是長沙火宮殿的名菜之一。”2003年3月6日,時任國家總理的朱镕基在參加全國人大會議湖南團座談時也動情地說:“我曾經想起火宮殿的小吃就垂涎不已……”

廟遍神州,食在華夏。為什么火宮殿的湘菜小吃就能與廟會相生相伴,而成為全國唯一一家“殿中有廟,廟中有戲,戲外有食”的廟殿流傳世界呢?

火廟文化的淳樸當然是重要因素之一,但更絕在火宮殿飲食文化的“一勺之功”。正如火宮殿的門聯所示:“星城一絕非凡技,座客千秋仰盛名。”

火宮殿飲食伴廟會而生,源于民間,卻精于市井,高于民間。一“精”一“高”,得益于火宮殿以廟會為市,廣聚了社會各種名特小吃湘菜攤擔廚師,他們的手藝大都是先輩們世家祖傳謀生之技,藝真人正,做出來的小吃湘菜區別于一般的社會飲食風味而獨樹一幟,特色鮮明,聞名于世。傳統經典湘菜有酸辣海參、全家福、東安子雞、臘味合蒸、發絲百頁、紅煨魚翅、紅燒肉、清蒸鱖魚等,選料講究、做工精細、造型雅致、口味純正,是傳統湘菜的活“化石”。著名的小吃有:姜二爹的臭豆腐、姜氏女的姊妹團子、胡桂英的豬血、鄧春香的紅燒蹄花、周福生的荷蘭粉、張桂生的煮馓子、李子泉的神仙缽飯、羅三的米粉等。

據史料記載,姜二爹是12歲就隨父學藝而經驗豐富,傳承了制作臭豆腐秘方,讓這獨具地方特色的小吃品種得以流傳。他制作臭豆腐特別講究原料的選用。黃豆要挑成色新、顆粒壯的,制成的豆腐胚要老嫩適宜,發酵的鹵水要采用福建產的冬菇、瀏陽大圍山鮮冬筍、瀏陽河曲酒、瀏陽豆豉等上乘原料配制。豆腐坯制鹵要浸泡24小時后才能用。油炸臭豆腐要用慢火炸,炸出來的臭豆腐才外焦內嫩,質地細膩,黑如墨,香如醇,嫩如酥,軟如絨,“聞起來臭,吃起來香”。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初,《觀察日報》以“火宮殿吃喝門門有,油炸豆腐最著名”為題,寫道:“火宮殿的零食品中,油炸豆腐最負盛名。……不必說吃,只要遠遠聞著那股味兒,就該使你垂涎三尺了,到那里去逛的人,誰不是人手一塊呢?”到今天,這種盛名還在隨著火廟的縷縷馨香延續……

另一種著名小吃姊妹團子也是技藝精湛,遐爾聞名。為火宮殿銅匠姜立仁兩女所創。火宮殿姜氏女做的團子糍糯柔軟,鮮甜可口,令人回味,抗日戰爭時期,著名戲劇家田漢在湘時,曾是火宮殿的常客,尤愛姊妹團子。1987年,有位自稱“洞庭歸客”的臺胞舊游火宮殿時,追憶起和田漢一起在火宮殿品嘗風味小吃的情景時,情不自禁,欣然命筆:“油炸豆腐臭中香,有客追憶在臺灣;青年田漢回湘日,姊妹團子當早餐。”

當年毛主席回湘在火宮殿品嘗的那席湘菜小吃也是一個見證,代表了當時湘菜特色,菜肴檔次并不高,但技藝不凡,冷盤的精致,熱菜東安子雞、發絲百頁、清燉龜肉、紅燒狗肉、水魚裙爪、波菜三鮮湯、紅煨蹄筋的地道湘味,小吃臭豆腐、雞絲米粉的鮮香,贏得了主席的嘖嘖稱贊。出于懷念,如今的火宮殿人把這席菜取名為“主席宴”。2002年在第十二屆中國廚師節上被認定為“中華名宴”,獲得2002年年度行業最高獎“中華金廚獎”。

如今,在火宮殿,廚師們還是在用一些普通的原料烹制美味佳肴,因為他們深知:今天之所以留傳的,正是先廚們用拿手的好藝、普通的原料做成的美味。要想讓今天的美食和傳統的小吃繼續流傳,得認真地發揚先廚們的傳統作風。

火宮殿還辦起了一年一度的紅薯美食節。一時間,紅薯粉蒸肉、紅薯小炒肉、花蟹薯粉等等,成為都市名流雅士權貴小資們的時尚佳肴。他們用普通的黃豆、玉米、小麥巧手做出的富含植物蛋白的素菜如素雞、素梅花、財旺鴨、素牛腩、谷香素魚,幾可亂真,看上去像葷食,吃起來卻是地道的素食。難怪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惜別火宮殿51年后,于2002年6月15日再次來到火宮殿品嘗湘菜、風味小吃后,感到風味不減當年,欣然題詩盛贊“藝絕聲名遠,情深客自來”,印證著流傳長沙兩百余年的那句民謠:進門火宮殿,出門錢圓工(乾元宮的諧音,意即為飽享美食不惜傾囊)。

……就是這些手藝的世代相傳,成就了火宮殿湘菜食文化與火廟文化的交輝相映與博大精深,廟會、廟戲、廟食——湘菜小吃,匯成廟市,真實寫照著三湘大地千百年來淳樸的民俗民食民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伦市| 芦山县| 洱源县| 苍山县| 阿拉善右旗| 迁西县| 巫山县| 台北县| 东方市| 永宁县| 安西县| 镇沅| 浮梁县| 水城县| 榆中县| 邯郸县| 新乐市| 三亚市| 石狮市| 怀宁县| 卢湾区| 玉树县| 什邡市| 武冈市| 永安市| 乌拉特前旗| 沽源县| 班戈县| 孝昌县| 余姚市| 常山县| 江油市| 荆州市| 渭源县| 容城县| 双鸭山市| 万宁市| 大方县| 张掖市| 七台河市| 淮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