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水雞蔥油雞東安雞醉雞
走進山城重慶,不吃口水雞會流口水。
重慶口水雞要用壯實的閹雞來做。傳統(tǒng)一點的師傅還會在雞下鍋煮之前幫它做做全身按摩,把雞洗干凈擦干水分,在雞外皮抹上鹽,用雙手反復按壓,再用蔥姜酒汁腌十分鐘。這樣處理后的雞皮煮出來就特別脆嫩。按摩過的雞下鍋最好煮到七成熟,出鍋,斬塊。花椒在紅油中響油后,兌入生抽、老抽、陳醋、姜汁、熟芝麻,攪拌均勻掛在斬塊的雞肉上,麻辣鮮香,滑嫩咸鮮,光聞那香,口水直流。
豆花和口水雞搭配一起吃是絕配。豆花要是甜的豆花,一口甜豆花一口麻辣鮮香的雞肉,嫩辣甜咸香,特別舒服的口感。我吃過雞絲豆花,純咸,雖說也放花椒辣椒,但還是差一個味。
和湖南人的“無辣不成席”不同,廣州人講究的是“無雞不成宴”。白切雞、蔥油雞、太爺雞、鹽焗雞、沙姜雞……或嫩鮮,或酥香,一個個都是傳統(tǒng)粵菜名菜。
我喜歡廣州蔥油雞的嫩香。第一次吃蔥油雞是在廣州酒家。粵菜大師黃振華說:“廣州早茶就是從蔥油雞、粉蒸鳳爪開始的。”
蔥油雞當茶食是比較高端的早茶了。配一份熱熱的腸粉吃更好。
做好蔥油雞就三個步驟:一是選雞。年內(nèi)的清遠走地麻雞最好。
二是深鍋燒好一鍋寬水,加入拍松的生姜、打成結(jié)的蔥、花椒,煮開后放入雞,加入一點黃酒,大火再次燒開后,以保持沸騰狀態(tài)的小火煮10分鐘,關(guān)火,加鍋蓋燜10分鐘,燜到肉熟骨生,撈出,將雞斬成塊,砍開的雞骨頭帶血火候最佳。
第三個步驟是熬蔥油。花生油燒熱,用中小火把鮮蔥煎出香味后撈出,倒入適量的蒸魚豉油滾開成汁,迅速淋在撒著蔥花的雞塊上,滑潤細嫩,清鮮醇厚,蔥香撲鼻。
我吃蔥油雞,喜歡吃手撕出來的雞肉。也就是說,雞煮熟后斬大塊再用手撕,再淋蔥油,雞肉在零亂中來得更入味。
湖南的東安雞,有著和重慶口水雞、廣州蔥油雞相似的吃法:雞也是先煮熟。不同的是,雞煮熟后,回鍋熱炒帶燜的熱吃。也有老長沙稱之為“回鍋雞”。這是道大菜,一般不會當茶食和涼碟上。
東安雞是湖南名菜,源自唐生智將軍的家鄉(xiāng)東安縣。20世紀30年代他在長沙橘子洲頭的公館里,曾用來招待來長沙的郭沫若先生,后來唐生智又將這一道菜帶到了南京,南京的政要們吃了東安雞贊不絕口。東安雞從此名揚天下。如今,東安雞遍布世界各地很多中餐館,我在英國的唐人街、法國尼斯、以色列特拉維夫的中餐館,都發(fā)現(xiàn)他們將東安雞作為打頭牌的菜。
東安雞本來叫醋雞。是唐先生帶到長沙家里宴客時,自己命的名字。做好東安雞不難,但湘菜大師許璨做這道菜很認真。先要用東安的黃姜、東安的黃醋、蔥白頭來煸炒熟煮了的三黃雞,再放水、辣椒一燜,半湯半菜,酸辣咸鮮香,有口水雞的咸辣,蔥油雞的嫩香,還多了濃濃的姜鮮與酸爽。
一只雞各地的吃法不一樣。在西藏,用雪蓮花燉雞,那是純天然的大補。云南有汽鍋雞,淡雅清鮮。德州有扒雞,用多種中藥材扒燒而成,一股鹵香。杭州有叫化雞,用泥漿封包腌入味的雞,放火上一烤,烤出來又嫩又香。紹興有醉雞,用紹興黃酒腌制蒸煮而成,吃起來有股濃郁的酒香。有一年在山西的五臺山下,我們和紹興飲食公司的何總一行在一家土菜館吃夜宵,他們按照紹興的做法,用五臺山下農(nóng)家的土雞,花了四五個小時做了個醉雞,在有些冷的晚上,醉雞配上白酒,特別的醇香爽口,讓我至今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