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三湘宴
我的湘菜散文集《尋味三湘》出版上市后,在2017年7月29日登上湖南“湘版好書榜”,成為全省六本“湘版好書”中的一本。譚飛總經理親自策劃在火宮殿推出“尋味三湘宴”,我受托制單,湘菜大師王焰峰牽頭,湘菜大師李強領銜主理,由精于味道的火宮殿人出品。
每個人的舌頭上都有一個味覺的故鄉。
“湘人的神龕,故鄉的廚房。”這是譚飛總經理15年前給火宮殿總店的戰略定位。“尋味三湘宴”,也是要讓每一個來店的湖南人在火宮殿找到自己味覺的故鄉。
這桌宴席,從《尋味三湘》這本書所描寫的300多道菜中,精選出22道菜組成席面。菜品來自14個地州市16個古村古鎮古城,一地一菜,代表了來自三湘四水的湘風民俗。這也是火宮殿近五百年來首次以“三湘”的名義做菜擺酒成席,是體驗版的尋味三湘。
菜單定下來后,譚飛總經理為了師傅們準確把握當地的食俗風味,把《尋味三湘》里的菜做得地道出彩,8月底親自帶隊深入到常德,在柳葉湖畔專研常德缽缽的做法,大邊魚缽缽、水魚缽、鲊辣椒缽、蒜子牛筋缽、青辣椒船拐子肉缽……等等,都依次在紅泥小火爐中“咕咕嘎”。一大桌吃下來,香、辣、咸、鮮,各種味型的常德缽給了大家深度的體驗,唯一遺憾的是沒有烏龜缽缽。到了湘西永順老司城遺址,一下車就去找土司豆腐,繞了一個大圈,土司豆腐的影子都沒找到,便問當地導游妹妹哪里有土司豆腐吃,導游說:我們這里的田都改砌房子停車坪了,水田都沒了,哪來泥鰍煮豆腐?到了王村,也是四處去找王村的焦鹽鞭花,沒找到,譚飛老總急了,打電話給我,“導游說土司城搞旅游,田改地造景沒泥鰍了。土司豆腐冒吃到,王村的焦鹽鞭花也找不到,你到底是在哪里吃的?”
尋味,可慕名而去,但能否吃到卻也有機緣巧合。他們在張家界往東走的路上,偶遇一個集市,在一位老婦的菜攤上找到了久尋未得的新鮮樅菌,一種生長在樅毛須中的菌子,正是“火宮殿尋味三湘宴”上需要的原材料,如獲至寶,全部買下來,用新鮮五花肉煸出姜香后下鍋一燉,清鮮糯嫩。
到了婁底,嘗到了魔芋豆腐炒牛肉,雖不是我說的那種硬一點的魔芋豆腐。但當地師傅告訴了他們那種魔芋豆腐哪里有、怎么做。在醴陵不僅吃了當地的小炒肉,還在瓷谷看了瓷器,在瓷廠的門市尋到了“尋味三湘宴”整席瓷器的組合。
一周時間,一路尋找,跑常德,過湘西,入張家界,訪王村,經沅陵,走婁底,南下到醴陵,停株洲,跨澧水,過資江,下沅江,臨湘江,輾轉幾千公里,有失望,也有驚喜,他們甚至還發現了我書中沒有的食俗和技法。比如張家界土家三下鍋,原來起源于放排跑水運的山里人飲食習俗,放排靠岸你買點牛肉,我稱斤拆骨肉,他弄個豬尾巴,或者撿點豆腐干百頁之類,交給碼頭上的店老板一煮,等船老大辦好事回到碼頭,三下鍋熟了,幾個排古佬湊一起,一頓飯就這樣搞定了,又鮮活,又快捷,實在韻味。如果再版《尋味三湘》,我一定要把他們尋到的三湘新食俗充實進去。
宴會菜品,從古鎮六味迎賓到村落兩隨菜,從州市兩熱炒到地市八大菜,從火功神韻小吃到月圓秋味水果拼,希望能把您帶入三湘古村古鎮。
菜品有魏源故里司門前鎮熏鴨拐。魏源被尊為中國近代“睜眼看世界第一人”,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在他的老家邵陽隆回,年輕人外出求自給自足的粗茶淡飯的樸實滋味。而洪江古商城酸壇浸水刀豆黃瓜辣椒、高椅的洋姜用蛋卷卷著,啟齒爽口,抿嘴開胃。
來自婁底紫鵲界梯田人家的魔芋豆腐炒牛肉,帶給你的是湘菜的本味本香。
曬蘭肉炒白辣椒是一味濃郁的古辰州特色,絕對引人入沅陵。沅陵,因沅水而美得令人心醉的地方。這里的曬蘭肉是千百年來飄香在沅水流域的船菜。老公上船出鄉,老婆把早己曬干的肉放在竹籃子里,掛在船上,老公吃的時候取一小塊,或蒸或炒或燉,有火腿的鮮,卻無火腿的咸;有風吹肉的香,卻比風吹肉嫩潤。多樣的吃法,承載著沅陵虎丘山出土的《美食譜》遺韻、古辰州的特色,再現了湘資沅澧流域的飲食文明。
冷碟、小炒開胃之后的第三部分,是氣場較大的地州八大菜。
首先是衡陽頭碗玉麟香腰。這是衡陽宴席上的第一碗,多層疊菜,形如水上燈塔。這道菜很對當年湘軍水師的創建者彭玉鱗的胃口,這個中國近代海軍奠基人特別喜歡吃,后來人干脆就用他的名字取了菜名,玉鱗香腰從此傳承下來,成為中國湘菜名菜。彭玉麟與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稱中興四大名臣,所以很多人相信,吃飯就要先吃玉麟香腰,步步高升,順心順意。與一般全家福的區別,玉麟香腰層次感明顯,出味在魚丸子、海蛋和腰花。負責這個菜的是廚師長湘菜大師卿前亮,為了把這道菜做好,光一個魚丸他就用了十多條大草魚反復練,把魚丸做得色白、彈牙、滑嫩。
張家界樅毛須里長出來的樅菌燉海參,帶著山的初美味道。金秋時節,神秘湘西的樅樹林在毛毛秋雨的滋潤下,樅毛須地里就會長出一朵朵的樅菌。它是當之無愧的山珍,用它烹菜,清鮮營養,配上海參一燉,山珍野味。
常德武陵龜羊缽是第三道大菜。常德的缽子菜味道如何?有民謠為證:“不愿朝中為附馬,只要甑缽爐子咕咕嘎。”一句話說出了吃常德缽缽的酣暢痛快!廚師單穎用老火一燒,常德缽缽的活色生香就出來了。
寶慶府的名菜邵陽豬血丸子臘肉雙味。它臘香濃烈,油潤嫩軟。
第五道菜,炎陵米漿蒸白鵝。秋風起,稻熟白鵝肥。湘菜大師齊東借用粵菜白切雞的手法處理,皮脆肉嫩,咸鮮之外裹著稻米的清香。
長沙子龍脫袍,是當年湘菜名店曲園酒家的名菜,曾經是李宗仁在南京就任總統時在曲園酒家宴客的一道菜,幾乎失傳。席上的子龍脫袍,在遵循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把鱔魚的滑溜轉化成了精致與細嫩,生猛水滑之后,味道豐美。
洞庭蝴蝶飄海,薄如紗形如蝴蝶的才魚片,在火鍋里隨著碧綠豆芽一起沸騰起來,宛如蝴蝶飄海,再現了“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的岳陽漁鄉風情。
第八道菜,永順老司城土司豆腐,湘西土司王派兵出征誓師宴上的經典菜。湘菜名菜中能和譚延闿的組庵豆腐相提并論的,是湘西保靖、永順一帶的土司豆腐。廚師謝正用上了“千燉豆腐萬燉魚”的功夫,燉出了土司王喜歡的味道。
接下來是第四部分:村落兩隨菜。益陽洞市老街上的壇子菜,廚師張盛建做出了茶馬古道邊的瓿壇子老味陳香;白石洞的米湯蘿卜菜,廚師言秋讓蘿卜菜在米湯的調和下清香悠悠,稀稠中感受脆嫩岀鮮,敘說著一段米湯當油的湘菜故事。
第五部分,火功神韻小吃點心。
火宮殿臭豆腐、腦髓卷依次出場。湘菜大師周國強等制作。還有湘潭冰糖湘蓮,由廚師易俊杰用湘潭的貢品寸三蓮烹制而成,獨特的湘潭風味。整個宴席遵循湘菜傳統宴席的規制,一道甜品上來,酒止換味。
壓軸的是郴州蘇仙嶺米餃。由湘點名師馬力制作,它小巧、精致,是在市井中流轉幾百年、很有生命力的小家伙。
“尋味三湘宴”推出一年后,2018年9月10日,從中國烹飪協會在開封“向世界發布中國菜”品鑒會上傳來喜訊:授予火宮殿“尋味三湘宴”“中國菜·全國省籍地域主題名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