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幾篇的文章里,我添加了許多的事例以來論證一些我的觀點,可能在感官上是有點多的,但我始終覺得還不夠。在這篇文章里,我依然還會放一部分例子,就像一句俗語:“流行是一時的經典,而經典就是一世的流行”,我的一些例子,是過去,是現在,亦然也是未來的,他們對我來說,給了我很大的感觸,在我看來,對您而言,當然效果也是會相似的。
那就話不多說,開始吧!
河南商丘一所中學,只給重點班開空調。有普通班學生偷偷開了,結果學校讓電工剪斷電線。不知道各位同學在成長的路上有沒有遇到過這種差別對待的情況,應該不多吧。對于學校這種做法,不知各位怎么看?是會爭取一視同仁還是自己默默忍受?
下面咱們來說說這個話題
站在受教育對象的角度來說,把學生按成績分優、差班上課,這種做法本身就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學生正是在建立價值觀的時期,如果學校這樣做,會不會讓培優班的同學自帶優越感,認為只要我成績好,這種條件我就應該享受,從而驕傲自滿。
而對于普通班的同學,一旦他們感覺到自己被差別對待,覺得學校都不重視自己的時候,會不會覺得自己被放棄了,于是萌發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對學習也喪失了自信心。
這種做法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違背了教育的意愿。學校是育人場所,公平平等在學校應該成為風尚,哪怕是社會有什么不公,學校也應該起到糾正、引領作用。孔子不是說過“有教無類”嗎。有教無類不是分類教學,而是說教育不應該分高低貴賤,受教育者都是平等的。
可能有人會說,學校這種做法就是為了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好的條件和待遇都要靠自己爭取,天上不會掉餡餅。但這個道理讓孩子明白其實也有很多其他的方式。
學校靠成績提高升學率,建立自己的口碑,教學進度培優班跟普通班不同,才需要分班的,這個應該能理解,因為這是基于教學的需要,也不應該是學習環境上的差別。再說,并不代表普通班的同學畢業之后不能成才嘛。還是希望學校能夠對學生們一視同仁。
說了這些,我也在思考,現在的物質條件比原來好多了,城市里的學習環境也比偏遠農村地區的好多了,原來我們上學的時候,即便是重點班的教室也沒有空調,夏天坐在教室褲子都要黏在椅子上,那種感覺也挺難忘,這不也過來了。當然我并不是支持學校的這種做法。而是想告訴同學們,學習成績還是取決于自己的努力,短期看,最后那個分數確實會影響自己未來進入什么圈子,想辦法提高分數才是最重要的。
話題是如何看待釘釘被打1星,給差評。
釘釘這款軟件2014年發布的時候是作為辦公軟件用的,出于疫情防控需要,1月27日,教育部下發延期開學通知,同時也要求利用各地網絡平臺,停課不停學。在此期間,被教育部選中作為小學生網課平臺的釘釘升級了在線課堂直播功能,支持直播、錄播混合式創新教學模式。一下子就成了學習軟件。
也就是說給釘釘打一星的主要群體肯定是學生,除了學生之外有家長,一定也有員工嘛。
“停課不停學”并不是簡單的網絡教學。一部分家長的感受是什么?來個網上教育簡直煩透了,老人不會弄,父母又很忙,孩子看老師天天要求打卡,曬作業天天哭鬧,完全是破壞家庭和睦,不是每個家長都歇在家可以專心照看孩子。這下家長給釘釘打個差評。
釘釘這款軟件的特點是什么?
現在很多公司都選了釘釘作為考勤的首選。對于上班族來說,釘釘的功能的確很齊全,而且重點還是那該死的已讀,根本無法取消的那種。
除此之外釘釘還能監控后臺,雖說只要不給權限就行,但老板、老師能讓你不開?手機上所有東西都能一覽無余,一想到這個功能估計大家都不舒服。
更可怕的是這還是個辦公軟件,這樣確實方便老板監管員工,老師監督孩子。但員工呢、孩子呢??他們就愿意這樣被監視著嗎?
難道會被打一星?當一個軟件侵入私人領域里太多,都是會受排斥的。要不是疫情,我打死也不會下載釘釘!
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說的話,小時候,最快樂的時間就是寒暑假,因為可以不上課,可以瘋玩。放暑假的目的不就是因為天氣太熱,小孩子聚在一起上課可能身體會受不了。那既然現在可以上網課了,以后暑假取消,都在家上網課,你愿不愿意?停課永遠都不停學豈不是更妙?
剝奪孩子美好的假期,難怪會被打一星。
你看,哪有那么多小學生,打一星的很大一部分是高中生大學生還有成年人,不管是員工、家長、孩子,遇見這款軟件,自然會有不舒服的地方。
另外大家都是教育軟件的使用者,可以說說自己的感受,我看朋友圈就有的同學說,讓學生抱著手機看網課,那不就是讓孫悟空守蟠桃園嗎。實際上小孩子天性喜歡玩,要是我小時候天天上網課,說不定我也很討厭這件事情,也會打一星。
那我們除了分析打一星的原因,總是要把握一個正確的輿論導向,是吧,不能光是吐槽。
其實對于教育這個事情,并不是簡單的從線下搬到線上而已,你就說如果老師每天5點30起來,讓各位同學打個卡,然后說自己背書吧,一會我檢查,結果老師自己倒頭大睡。真正能主動背書的同學有幾個人呢?
再站到老師的角度來說,線上教育年輕老師還好,如果是快退休的老師了,本來就對電子設備這一類產品不敏感,開網絡直播授課不是為難他們嗎?缺少設備也是難題,教育局下達命令給學校,學校原封不動傳達給老師,這樣的教學質量能高嗎?
所以本質還是思考,如何讓孩子們能利用好這些便利條件,激發內心的渴望,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既然新技術時代已經到來,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原來的填鴨式教學,起碼換成循循善誘,讓孩子們多少提起點興趣。比如背單詞這事,要是擱書本上就是死記硬背,既然都有手機了,用百詞斬這種通關軟件背單詞多少都有一些樂趣么。
其實現在很多線上教學只不過是傳統教學模式換了一個平臺,并沒有按照適應線上教學的形式進行調整,所以必然出現水土不服,必然會給軟件打1星。
現在的科技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在線教育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實現快捷的課上測驗,創新的師生互動,完善的作業題型,這也給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能點燃孩子學習的樂趣,就像所有人都知道Double kill是什么意思。那在線學習一定會跟打游戲練級一樣有意思。
當然,線下教育依然會是主流,“在線課堂一定是線下教育的補充,線上和線下教育將會長期并存。
在線教育將逐漸普及并深刻影響學校教育已成為基本共識,與其被吐槽牽著鼻子走,不如更多地研究和思考如何盡快提升在線教育能力,跟上科技發展的趨勢。
停課不停學,希望不落下任何一個貧困孩子
據中國網消息,2月29日上午,河南鄧州一個正上初三的女生,因家中貧困,沒辦法及時上網課而吞藥自殺,幸運的是,經過搶救,據說目前已經脫離危險。
這不只是一個個例,“停課不停學”期間,農村女生跑到村支部墻外,蹭Wi-Fi上網課,父親在墻角蹲著默默等候;農村女老師坐在鄰居家墻外蹭Wi-Fi,給學生上網課;網上流傳的照片讓人心酸。
這些都在給“停課不停學”敲響警鐘,防控疫情的同時,也不要落下任何一個正在讀書的貧困孩子,不能讓貧困把這些孩子阻擋在“在線教學”之外。
家里三個學生,只有一部手機
據了解,這名自殺的初三女生李某敏,家住河南鄧州市張村鎮上營街。父親李漢黨左腿殘疾,平時在街上給人補鞋來維持生計;母親患有精神疾病,還要常年吃藥,日子過得比較艱難。
家中共有三個孩子,大女兒讀高中;李某敏是二女兒,讀初三;弟弟在上小學。
因受疫情影響,這三個孩子都需要上網課,在家用智能手機聽課學習,用手機做作業,但是家里只有一部智能手機,三個孩子沒辦法同時上網課。李某敏的功課和作業落下不少,一時想不開,選擇吞食母親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企圖以此結束生命,家人發現后連忙送往醫院搶救,幸運的是搶救了過來。
當地政府和教育部門都需要反思一下:停課不停學期間,貧困子女怎么上網課?農村沒有寬帶覆蓋的地方怎么上網課?當地政府有沒有具體的貧困學生清單?教育扶貧中,是否真正做到了給貧困學生建檔立卡?對這些孩子,當地學校有沒有具體的上網課的幫扶辦法?
學校、社區、村干部等為什么沒有及時發現類似這樣因貧困無法上網課的情況,如果能夠及時溝通解決,恐怕不至于出現這樣的悲劇。
就在前幾天,工信部剛剛發布《2019年通信業統計公報》。公報顯示,移動網絡覆蓋方面,2019年我國的4G用戶總數有12.8億戶,占移動電話用戶總數的80.1%。
那么,剩下的19.9%還沒有4G寬帶的用戶里,有沒有需要“停課不停學”的孩子?
2019年,全國農村寬帶用戶有1.35億戶,剩下沒有裝寬帶的農村用戶里,有沒有需要“停課不停學”的孩子?這些孩子的日常課程進度如何保證?
前些天,同樣是在河南農村,一位網友在朋友圈發布了一個隨手拍的視頻,拍的是上戈鎮劉墳村的初中女生到村里的大隊部墻外蹭網學習,這個女孩子的父親蹲在旁邊陪伴等待。
她家里沒有網線,沒有辦寬帶,聽說村支部裝了寬帶,每天吃過晚飯就過去蹭網上課,每次學兩個小時左右。
同樣是在河南,前幾天,一段“一名女教師在自家屋外的一個露天平臺‘蹭網’上直播課”的視頻也刷爆了朋友圈。
這名女教師是JZ市修武縣城關鎮健康路小學的老師梁葉,是一名四年級數學老師,寒假期間回到溫縣老家過年。2月3日,她接到了學校準備開展線上教學的通知,但是老家沒有安裝網線,也不好意思天天“厚著臉皮”到鄰居家里“蹭網”,干脆就在鄰居家墻外支起小方桌,給學生上網課。
從2月10日開始,每天早上10點,梁葉都會按時搭起“臨時課堂”,除了講課,還要檢查學生發到網上的作業,不交作業的學生逐一打電話詢問情況。因為她是班主任,學生填寫的疫情防控信息也要及時處理,因此每天要在戶外工作七八個小時。
最后希望,防控疫情時,需要社會各界一起,既要讓貧困學生不停課不掉隊,也要讓貧困學生學得有尊嚴。
2月29日上午,河南鄧州初三年級的14歲女孩李某因家中貧困,沒有錢買手機按時跟聽學校網課,絕望之下選擇了自殺:大量吞服母親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
14歲女孩李某,是一名初三的學生,在家中排行老二,有一個讀高二的姐姐和一個讀六年級的弟弟,家里貧窮,父親是殘疾人,母親患有精神疾病。
關于事發當天,其父說:“家里姐妹共用一個手機,大閨女、二閨女都要用手機上網課,大女兒寫完作業后,二女兒(上網課)時間過了,不知道是為了手機還是不想做作業。”
其父告訴記者:“以前孩子是不用手機的,但現在要上網課,沒有辦法才給她們用,出事那天(學校)要出考試題,所以比較著急。但現在還不知道她(自殺)的原因,平時家里都不會批評她。”
身為父母,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好的教育,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可是貧困讓他們束手無策,正如自殺女生李某的父親說:
“小兒子,今年十三歲,上六年級,要考初中,同樣要用智能手機聽課,唉,我真是沒辦法啊。”
這個貧困家庭收入主要是靠父親給人補鞋,補鞋要靠趕集,一趟能賺一二十元,李某的父親說:“家里的錢都是給孩子上學用,不敢用在其他地方。”
一聲嘆氣道盡人生多少悲涼,我國都已經成為世界強國,還有人居然還不起一部智能手機?可能嗎?
因為讓孩子想不開的,不是手機,是貧窮。
現代版的“鑿壁偷光”。
一束昏黃的燈光,一張破爛的桌子,一隅寒冷的角落,兩個風中瑟縮的身影。
穿著粉色棉襖的是河南洛寧的14歲女孩郭翠珠,因要上網課,家里又沒網絡,所以只能來村支部蹭網學習,父親默默地蹲坐在角落陪伴女兒。
“白天我們上的名師課堂,晚上老師在線輔導,我爸爸手機流量不夠,所以到村里學習。”
女孩學習很認真,每天都會來這里學2小時。
15歲女孩爬懸崖蹭網上課。
同樣是受疫情影響,只能上網課的15歲的女孩楊秀花,為了不耽誤課程,每天要爬1個小時陡峭的山路,來到距家4公里外的懸崖下,窩在崖壁邊上課。
因為附近只有這里有信號。學校要求每天早上7點45打卡,因此秀花6點就得起床,盡早出門,書包里裝著饅頭、包子當作干糧。直到下午5點,天差不多要黑了才回家。粗略計算,秀花每天都要在懸崖邊待上至少10個小時。
偶爾媽媽心疼她,會給她送些熱乎的飯菜,但山路陡峭,秀花怕媽媽摔倒,很少讓她來。她還打趣,說自己還總結了一套信號好的規律。
“我想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雖然學習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在當下來說是最好的出路。說實話,在這兒學習我也不覺得辛苦和冷。”
有些事情,沒有窮過,可能永遠不會懂。
前段時間,看到過這樣一個新聞。
37歲的趙阿姨,坐公交車去看讀高中的兒子。在車上,錢包,不知什么時候丟了。在派出所里,趙阿姨嚎啕大哭。錢包里有400塊錢,是兒子兩個月的生活費。平均下來,兒子每天只能用7元。就算在學校的食堂里,我想他也買不起一份葷菜。然而,就算這400塊錢,也是趙阿姨在家里工作一個月的收入。她是單親媽媽,腿腳不便,無法外出上班,只能在家幫人做些零活。王思聰在BJKTV一夜消費100萬的時候,眼睛都沒眨一下。但對于有些人來說,400塊,它卻是一個十幾歲孩子,所有的安全感。
你永遠不知道,有些人因為什么,而哭泣?
你可能也不知道,窮到極致,就是不能再失去。
我是農村出身,小時候家里很窮。從小到大,直到工作前,都是節衣縮食。小時候是真的窮。
窮到冬天沒有蔬菜,只能吃咸菜。
窮到衣服都是撿表姐們剩下來的各種不合身的。
窮到屢屢交學費沒有錢,父母要跑好多親戚家借錢。
窮到上初中一二十里的路,自己每周走路回家。
那時候,很多同學抱怨學校伙食不好,我卻從未抱怨過,因為終于可以在冬天吃上蔬菜了。
但就這,也未必能吃得上。有時候,舅舅來我家會給我和我妹帶一箱方便面,為了省伙食費,方便面就成了我下一周的伙食了。
上了大學以后,自己更是跟周圍的同學格格不入,因為不敢跟別人聚餐,沒有多余的錢買零食跟大家共享。
大多數時候,就一個人獨來獨往,泡自習室,圖書館。那時候,因為一心放在學業上,每年都有不菲的獎學金,但是,都被自己攢下來,當學費和生活費了。
這種情況一直到讀研以后,才有所好轉,因為那時候已經不需要交學費,每個月還有一筆可觀的獎學金。
因為從小到大,都被教導,唯一的改變命運的方式就是讀書。從小對讀書不敢有絲毫懈怠,視其他一切娛樂活動為不務正業。
即使上了大學,也為了獎學金,天天努力自習。
自己的格局比身邊的大多數同齡人要小很多,情商也非常堪憂,完全不會正確柔軟地表達自己。除了學習課業知識,我真的沒有在其他方面有任何時間和精力的投資。但自己一直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也從來沒覺得這是個問題。直到工作以后,慢慢接觸的人多了,才發現,之前的自己有多固執和無知。然后,才開啟了慢慢自省和提升自己的歷程。
如今的自己,依然不夠完美,但是,一直未停止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思考和掙扎。
小時候,對貧窮諱莫如深,如今,已經能越來越坦然面對這個現實。我不能說貧窮是一筆財富,但也不能說貧窮完全阻止了我去經歷這個世界的美好,它只是我出生環境的一種客觀事實罷了。窮人的孩子,會比別人背負更多的壓力和質疑,也往往更容易自卑和敏感,而這種烙在生活經歷里的自卑和敏感,可能會伴隨著他們的一生。
接納自己,直面自己的內心需要足夠的勇氣。貧窮并不能讓一個人成才,相反因為教育資源、眼界學識的差距,很多有天賦有潛力的人會永遠擺脫不了貧窮帶來的現實和心理上產生的影響。如果真的有一天,你從貧窮中走了出來,也只是因為你還有一顆不斷上進的心。
那些抨擊自殺女生李某家庭的人,怕是沒有經歷過真正的貧窮,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我們時候我們會對窮人潛意識的打上“懶惰”、“沒有上進心”的標簽。窮人貧窮不是因為沒有上進心,而是因為他們很多時候不得不為了生存而被迫謀生。比如為了房租,為了下個月的生活費,子女學費等等,他們沒有時間去思考別的,也沒有時間去用來成長。
我們在指點別人的時候,總顯得得心應手,游刃有余,自以為是人生導師,其實只不過是隔岸觀火。沒有親自走過對方的人生,就算是所謂的設身處地,也只不過是在腦海里走了個過場。
永遠不要輕易去指責別人的苦楚。這世界,有人處高樓,就有人住深溝,誰也無法真正對彼此的人生感同身受。要是有選擇的話,誰不想體體面面地過完這一生呢?如果可以,請對那個在底層苦苦掙扎的人,給予一絲絲的善意。這世界從來不缺批判和指教,缺的是理解和包容。請尊重每一個群體和每一種生活方式,他們內心經歷了怎樣的煎熬,你永遠不會知道。最后,希望每個孩子都能被生活溫柔以待,都不會辜負他們曾經的苦難。
那我們的分享先到這里吧,這也是本書的最后的分享,之前看完這幾則新聞和文章,挺扎心的。城市里的孩子不想讀書,而農村里的孩子想讀卻沒有機會,我肯定我在此之前也提到過,因為這真的是“環境”所決定的,處處都是環境,家庭環境,學習環境,社會環境等等。之前還拿著這些文章跟我同學他們去討論了一會兒。
說在前面,我看完后第一反應就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報復,以后走訪田間,探問底層。
那時候去學習的時候我記得應該是19年1月份的樣子,直到現在我依然記得很清楚,從那個時候開始就在我的我里扎下了根。
后面,我又說“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豪放壯語。
是啊,教育亦是如此。
一個城市判斷他的好壞,和幸福感,并不是看他市中心的高樓能建得多高,也不是看這個城市的旅游景區數量能有多少個A,而更是看這個城市的最底層能有多幸福。
“教學”和“學問”這是兩個詞,同樣也是四個字,是老師教,學生學,也是老師學,學生問。
不止城市,班級也是,一個班級學習風氣不好,他的判斷是整體的,一個學校的風氣不好,他的判斷也是整體的。可你要判斷學習氛圍可跟風氣不一樣,他是個別的。
所謂的壞學生,可能不讀書,但他不打攪想學習同學的學習氛圍,不帶想學習的同學一起跟他玩,同樣也是一樣。
所以帶動一個班,帶領一個班,要做到就是“補短板”,首要工作就是管好他們,他們才是主體,不是嗎?《放牛班的春天》里,馬修老師用的方法也是一樣,肯定壞學生的長處,在另方面,補他們的短板。一個不愛學習的,班級里的惡勢力,那若是把權給他們,亂用是肯定也是其次,但他會意識到您對的信任,對他的感化。同樣,班長職位給我的時候,也是對我的一種感化,所以“救贖”才更有必要性。還有,一個不會唱歌的,沒有什么才藝的,但若是他其他方面發展,肯定頗有成效。在這電影里面,還有一處,就是校長誤認為一個同學偷了他的錢,把他關入了看守所,本是暴躁的他,不但在學校里被感化,反而更是暴躁,這就老師們的錯誤了,由此,我們得知道,“信任”的重要性。他是相對的,是對學生,也是對老師。
您不用,把權給意義上的好學生,他們已經知道該怎么做了,把權給他們,很容易被壞學生帶騙風向,促使“好學生”的權誤用,濫用。從而呢,您因此也會失去對“好學生”的信任,這由此,兩邊都是不利的。
同樣,我這種說法也是相對的,例如是相對我圖書館上的國際部,那若是實驗班也許就難以出現。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道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如果說社會的演變好比人脈搏的跳動,那么無可辯駁的是,教育就是造血干細胞,源源不斷地為生命的律動輸送出新鮮的血液
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老說,教育是一臺動力機,為國家的創新輸出一代又一代年輕有為的人才之力;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教育是一個圓夢基地,多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夢想在這里找到了寄托;而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教育是我們一生的伴侶。所謂玉不琢成器,每一個人在受教育之前都是一塊粗糙的頑石,而通過教育的打磨之后,才能成為玲瓏剔透的玉。
教育的重要性,其老師就是中間的傳播者,是學生的始作俑者。
我挺喜歡教我們的各個老師的,尤其是班主任,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他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亞里士多德從17歲開始入師門,跟隨柏拉圖達20年之久.亞里士多德對老師是很崇敬的,師徒二人也是很好的朋友.然而在追求真理的征程中,亞里士多德非常勇敢、堅決地批評老師的錯誤和缺點,在哲學思想的內容和方法上都同柏拉圖存在著嚴重的分歧.于是有些人就指責他背叛了老師,亞里士多德對此回敬了一句流傳至今的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對這句名言的理解是: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學生不必非要比老師差,老師也不一定非要比學生好,知道道理有先后之分,個人有自己不同的興趣,尊敬自己的老師,但是更要尊重客觀規律,尊重真理.。
我,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