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通
- (唐)劉知幾 (清)浦起龍通釋
- 4字
- 2020-03-25 15:52:19
[內篇]
卷一
六家第一[1]
自古帝王編述文籍,《外篇》[2]言之備矣。古往今來,質文遞變,諸史之作,不恒厥體。[3]榷而為論,其流有六:一曰《尚書》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傳》家,四曰《國語》家,五曰《史記》家,六曰《漢書》家。今略陳其義,列之于后。
按:此篇序也。史體盡此六家,六家各有原委。其舉數也,欲溢為七而無欠,欲減為五則不全,是《史通》總挈之綱領也。其辨體也,援駁儷純而派同,移甲置乙則族亂,是六家類從之畛涂也。注家認“家”字不清,要領全沒,今為顯說之。一,[4]記言家也;二,[5]記事家也;三,[6]編年家也;四,[7]國別家也;五,[8]通古紀傳家也;六,[9]斷代紀傳家也。會此分配,以觀六章,觀全書如視掌文矣。
[1] 合起結共八章。
[2] 謂《古今正史》篇。此二字一作“史”。
[3] 釋:二句首提“史”字,揭出全書眼目。
[4] 《尚書》。
[5] 《春秋》。
[6] 《左傳》。
[7] 《國語》。
[8] 《史記》。
[9] 《漢書》。
《尚書》家者,[1]其先出于太古?!兑住吩唬骸昂映觥秷D》,洛出《書》,圣人則之。”故知《書》之所起遠矣。[2]至孔子觀書于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乃刪其善者,定為《尚書》百篇。孔安國曰:“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薄渡袝^鈐》曰:“尚者,上也。上天垂文,[3]布節度,如天行也?!蓖趺C曰:“上所言,下為史所書,故曰《尚書》也?!?span id="gpic42c" class="note-1">[4]推[5]此三說,其義不同。蓋《書》之所主,本于號令,所以宣王道之正義,發話言于臣下,故其所載,皆典、謨、訓、誥、誓、命之文。[6]至如《堯》、《舜》二典直序人事,《禹貢》一篇唯言地理,[7]《洪范》總述災祥,[8]《顧命》都陳喪禮,茲亦為例不純者也。[9]
又有《周書》者,[10]與《尚書》相類,[11]即孔氏刊約百篇之外,凡為七十一[12]章。上自文、武,下終靈、景。甚[13]有明允篤誠,典雅高義;時亦有淺末恒說,滓穢相參,殆似后之好事者所增益也。至若《職方》之言,與《周官》[14]無異;《時訓》之說,比《月令》多同。斯百王之正書,《五經》之別錄者也。[15]
自宗周既殞,《書》體遂廢,迄[16]乎漢、魏,無能繼者。[17]至晉廣陵相魯國孔衍,以為國史所以表言行,昭法式,至于人理常事,不足備列。乃刪漢、魏諸史,取其美詞典言,足為龜鏡者,定以篇第,纂成一家。由是有《漢尚書》、《后漢尚書》、《漢[18]魏尚書》,凡為二十六卷。[19]至隋秘書監太原王劭,又錄開皇、仁壽時事,編而次之,以類相從,各為其目,勒成《隋書》八十卷。尋其義例,皆準《尚書》。[20]
原夫《尚書》之所記也,若君臣相對,詞旨可稱,則一時之言,累篇咸載。如言無足紀,語無可述,若此[21]故事,雖有[22]脫略,[23]而觀者不以為非。爰逮中葉,文籍大備,必剪截今文,摸擬古法,事非改轍,理涉守株。故舒元[24]所撰《漢》、《魏》等書,不行于代也。[25]若乃帝王無紀,公卿缺傳,則年月失序,爵里難詳,斯并昔之所忽,而今之所要。如君懋[26]《隋書》,雖欲祖述商、周,憲章虞、夏,觀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語》、臨川《世說》,[27]可謂畫虎不成,反類犬也。故其書受嗤當代,良有以焉。[28]
按:朱子嘗言,古史之體可見者,《書》、《春秋》而已?!妒吠ā肥状硕遥哉勈凡徽劷?。注家執經言經,繁引義疏,都無交涉。其首《尚書》家者,劉氏特以記言之體當之云爾。家不類,族不備,人非其倫,書是其體,則以其族歸之。不特七十一篇之《周書》為其緒余,若衍若劭等書,皆是記言之族,故亦以類相從。郭本紛紛譏劉氏以狗尾續貂,正緣不識“家”字所由,胥動浮言也。
上古文字何例可說。專以《尚書》屬言,其說始自鄭、荀,詎云篤論。劉氏不此之辨,而疑《書》例之不純,固哉言也。[29]
《尚書》固是史家開體,然不編年,不紀傳,原非史體正宗,故后世難為其繼,亦不必有繼。劉氏譏衍、劭為守株畫虎,洵通識也。
[1] 釋:是為記言家。
[2] 釋:上原《書》之所起,下表孔子所定。
[3] 古“象”字,一作“以”。
[4] 釋:三引古語,皆釋“尚”字名義。惟此王肅所云,乃與記言意合,是為本處“家”字所宗。
[5] 一作“唯”。
[6] 釋:數語勒清記言。
[7] 或作“里”。
[8] 董、劉五行之說。
[9] 釋:數語以《書》有兼及記事之文,摘出言之。要之,自“孔于觀書”至此,總以記言為立說之主也。
[10] 謂世所傳汲冢《周書》。
[11] 釋:亦是記言類也。
[12] 或作“二”,非。
[13] 一誤作“其”。
[14] 《周禮》。
[15] 釋:自“又有《周書》”至末所綴三書,皆屬記言之體,正為“家”字博其類也。〇此節述刪余之《周書》,雖其中不無真偽相亂,要是本家緒余,故引而附之。
[16] 一作“迨”。
[17] 釋:數語轉遞。
[18] 衍。
[19] 卷與《隋志》不合。釋:《書》體久廢之后,至晉而有孔衍諸書,是后來記言者一家。
[20] 釋:至隋而又有王劭《隋書》,亦是后來記言者一家。〇上二家亦以類附,此下則就二家衡論。
[21] 疑當作“止”。
[22] 舊無“有”字。
[23] 四句言有事無言者不收。
[24] 孔衍字。
[25] 釋:此節論孔衍書也。上世事簡,故言亦簡;后世文煩,徒以剪棄事實,上擬記言,豈足成書。
[26] 王劭字。
[27] 謂體不類史。
[28] 釋:此節論王劭書也。既無紀傳,又不編年,徒然掇拾瑣言,豈得成史。〇二節之意,總謂記言一家,止可行于三古,后世不必仿為也。
[29] 劉說蓋本《堯典》孔《疏》。
尚書百篇 《漢·藝文志》:《易》曰:“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故《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纂焉,上斷于堯,下訖于秦,凡百篇。按:《志》語本孔安國《尚書序》。百篇蓋古《尚書》原數也。
孔安國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而下,歷伯魚、子思、子上、子家、子京、子高、子慎及鮒,凡八世。鮒弟子襄生忠,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國。安國為今皇帝博士?!稘h·藝文志》: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得《古文尚書》,孔安國悉得其書,獻之?!渡袝房住缎颉罚阂云渖瞎胖畷?,謂之《尚書》。百篇之義,世莫得聞。
璇璣鈐 《后漢·方術傳》:樊英善《河》、《洛》、《七緯》。章懷《注》:《七緯》者,《易緯》:《稽覽圖》、《乾鑿度》、《坤靈圖》、《通卦驗》、《是類謀》、《辨終備》也;《書緯》:《璇璣鈐》、《考靈耀》、《刑德放》、《帝命驗》、《運期授》也;《詩緯》:《推度災》、《氾歷樞》、《含神霧》也;《禮緯》:《含文嘉》、《稽命征》、《斗威儀》也;《樂緯》:《動聲儀》、《稽耀嘉》、《葉圖徵》也;《孝經緯》:《援神契》、《鉤命決》也;《春秋緯》:《演孔圖》、《元命苞》、《文耀鉤》、《運斗樞》、《感精符》、《合誠圖》、《考異郵》、《保乾圖》、《漢含孳》、《佑助期》、《握誠圖》、《潛潭巴》、《說題辭》也。
王肅 《魏志·王朗傳》:朗子肅,字子雍,中領軍、散騎常侍。善賈、馬之學,而不好鄭氏。采會同異,為《尚書》、《詩》、《論語》、《三禮》、《左氏》解,及撰定父朗所作《易傳》,皆列于學官。按:郭本引南齊奔魏之王肅,誤。又按:王應麟《困學紀聞》云:《樂書》引《樂記》,《通典》引《大傳》,并存王肅《注》,而《集說》以為元魏人,誤也。在元魏者,字恭懿,不以經學名。然則誤已在宋時矣。而王謂“不以經學名”,亦非。恭懿長于《三禮》,《北史》與劉石經同傳,常相辯論往來也。
為例不純 《漢·藝文志》:左史記言,言為《尚書》;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荀悅《申鑒》其說同。鄭氏《六藝論》:左史所記為《春秋》,右史所記為《尚書》。是以《玉藻》云:“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卑矗和跽咭蚴露醒?,有言必有事,理勢本自相連,珥筆如何分記!況左右配屬,班、荀之與鄭、戴,又各抵牾。此等皆出自漢儒,難可偏據。魏、晉以來,粘配相沿,杜預以《漢志》為誤,《史通》則又以《漢志》為例,遂有“為例不純”之議,并非。
又有周書 《漢·藝文志》:《周書》七十一篇。劉向云:“周時誥、誓、號令,蓋孔子所論百篇之余也?!薄独W紀聞》:《隋》、《唐志》系之汲冢,然汲冢得竹書在晉咸寧五年,而太史公、鄭康成、許叔重、馬融皆引其文,皆在漢世。杜元凱解《左傳》時,書亦未出也,亦以《周書》為據?!妒鴷憘鳌芳啊蹲髠髡x》引王隱《晉書》所載竹書之目,亦無《周書》,然則系于汲冢誤矣。今按:《史通》亦多引其書,皆不冠以汲冢,《隋》、《唐志》之誤信矣。
職方時訓 《逸周書·序》:王化雖弛,天命方永。四夷八蠻,攸遵王政,作《職方》。辯十二氣之應,以明天時,作《時訓》。按:浚儀王氏《紀聞》引此序,“十二氣”作“二十四氣”。
孔衍魏漢尚書 《晉·儒林傳》:孔衍字舒元,孔子二十二世孫。中興初,補中書郎,出為廣陵郡。凡所撰述,百余萬言?!短啤に囄闹尽罚嚎籽堋稘h尚書》十卷、《后漢尚書》六卷、《后魏尚書》十四卷。按:后魏“后”字衍文。
王劭隋書 《隋書》:王劭字君懋。授著作郎,遷秘書少監,專典國史。撰《隋書》八十卷,多錄口敕,又采迂怪委巷之言,以類相從,為其題目。
守株 《韓非·五蠹》:宋人耕田,田中有株,兔走觸株而死。因釋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為宋國笑?!睹M》篇用其語稍詳。
家語 王肅《注》,《后序》:《孔子家語》者,與《論語》、《孝經》并時。弟子取其正實而切事者,別出為《論語》,其余則都集錄之。晁氏《讀書志》:凡四十四篇,劉向校錄止二十七篇。王肅得此于孔猛家。朱子《與呂伯恭書》:《程氏遺書》若只暗地刪卻,久后易惑人。記《論語》者只為如此,留下《家語》,至今作病痛也。
臨川世說 《宋書·宗室傳》:臨川王道規無子,以長沙景王子義慶為嗣。高氏《諱略》:義慶采擷漢、晉以來佳事佳話,為《世說新語》?!蹲x書志》:劉知幾頗言此書非實錄,予亦云。
《春秋》家者,[1]其先出于三代。[2]案《汲?,嵳Z》記太丁時事,目為《夏殷春秋》。[3]孔子曰:“疏通知遠,《書》教也。”“屬辭比事,《春秋》之教也?!敝洞呵铩肥甲?,與《尚書》同時。《瑣語》又有《晉春秋》,記獻公十七年事?!秶Z》云:晉羊舌肸習于春秋,悼公使傅其太子。《左傳》昭二年,晉韓宣子來聘,見《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斯則春秋之目,事匪一家。至于隱沒無聞者,不可勝載。又案《竹書紀年》,其所紀事皆與《魯春秋》同?!睹献印吩唬骸皶x謂之乘,楚謂之梼杌,而魯謂之春秋,其實一也?!比粍t乘與紀年、梼杌,其皆春秋之別名者乎!故《墨子》曰“吾見百國春秋”,蓋皆指此也。[4]
逮仲尼之修《春秋》也,乃觀周禮之舊法,遵魯史之遺文;據行事,仍人道;就敗以明罰,因興以立功;假日月而定歷數,籍[5]朝聘而正禮樂;微婉其說,志[6]晦其文;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故能彌歷千載,而其書獨行。[7]
又案儒者之說春秋也,以事系日,以日系月;言春以包夏,舉秋以兼冬,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茍如是,則晏子、虞卿、呂氏、陸賈,其書篇第,本無年月,而亦謂之春秋,蓋有異于此者也。[8]
至太史公著《史記》,始以天子為《本紀》,考其宗旨,如法[9]《春秋》。自是為國史者,皆用斯法。然時移世異,體式不同。其所書之事也,皆言罕褒諱,事無黜陟,故馬遷所謂整齊故事耳,安得比于《春秋》哉![10]
按:此《春秋》舉經不舉傳,章意以記事為主,與《尚書》對舉,而此為確配,非《尚書》強配記言比也。于編年意則帶及之,至下章《左傳》家盡之。其標義也,以孔子為宗法;其征名也,以前所稽者為原始,以后所附者為虛稱;其苗裔也,以遷《史》所開諸帝紀為具體。合而觀之,“家”字之原委離合備焉。
《本紀》取法《春秋》,一語破的?!都o》所加詳者,惟在開創之世及凡詔令之文耳。后來朱子作《綱目》之綱,固是仰學《春秋》,亦大率取裁《本紀》。
[1] 釋:此一家是言記事家也,止以經文為界,勿重拈編年意,致與《左傳》家混。
[2] 釋:原記事家古名所自。
[3] 釋:此下歷引《春秋》古名見于諸書者以實之。
[4] 釋:此上疊引眾說,總以證明古者歷國史記皆號春秋,為推本命名之由,而其用則皆以記事為義也。
[5] “藉”通。
[6] 一作“隱”。
[7] 釋:此節正表孔子所修之《春秋》,寓書法于記事中,孤行千載,而他所謂春秋者皆廢。
[8] 釋:此節帶及編年,言記事必系之年月。若晏、虞、呂、陸輩所著,事無編系,何得假名!然編年意本章不重,特緣此以斥諸家耳。
[9] 一作“昔”。
[10] 釋:末節指出后史之帝紀,為近《春秋經》體,是則本家正派,特書法未盡善耳。
春秋家者至盡在魯矣 此段證據,與杜氏《左傳序》首孔《疏》參錯相同。
汲?,嵳Z 《隋書·經籍志》:《古文瑣語》四卷,汲冢書。
羊舌肸 《外傳·晉語》:悼公問德義,司馬侯曰:“諸侯之為,日在君側,以其善行,以其惡戒,可謂德義矣?!惫唬骸笆肽埽俊痹唬骸把蛏嗝Z習于春秋?!蹦苏偈逑?,使傅太子彪。
竹書紀年 杜氏《左傳后序》:余成《春秋釋例》及《經傳集解》始訖,會汲郡汲縣有發其界內舊冢者,大得古書,皆簡編,科斗文字,多雜碎怪妄,不可訓知。《紀年》最為分了,起自夏、殷、周,皆三代王事,無諸國別也。唯特記晉事,起自殤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莊伯。莊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魯隱公之元年正月也。皆用夏正建寅之月為歲首,編年相次。晉國滅,獨記魏事,下至魏哀王之二十年,蓋魏國之史記也。推校哀王二十年,太歲在壬戌,是周赧王之十六年,秦昭王之八年,韓襄王之十三年,趙武靈王之二十七年,楚懷王之三十年,燕昭王之十三年,齊湣王之二十五年也。哀王二十三年乃卒,故特不稱謚,謂之今王。其著書文意大似《春秋經》,推此足見古者國史策書之常也。按:汲冢書有目,詳后《申左》篇。
百國春秋 北平黃氏《補注》:《公羊傳·疏》云:昔孔子受端門之命,制《春秋》之義,使子夏等求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則墨子言百國春秋,當即是書也。
周禮舊法 杜《序》:周德既衰,官失其守,上之人不能使《春秋》昭明。仲尼因魯史策書成文,考其真偽而志其典禮,上以遵周公之制,下以明將來之法。
微婉志晦 杜《序》:為例之情有五:一曰微而顯,二曰志而晦,三曰婉而成章,四曰盡而不污,五曰懲惡而勸善。
系日系月 語見杜氏《序》。
包夏兼冬 杜《序》:史之所記,必表年以始事,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妒琛罚貉源鹤阋约嫦模郧镒阋砸姸??!遏旐灩{》云:春秋,猶言四時是也。
晏虞呂陸亦謂春秋 《史記·管晏列傳贊》:吾讀《晏子春秋》,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犊讌病坦潯菲骸洞呵铩?,經名。晏子書亦曰《春秋》,貴賤不嫌同名也?!妒酚洝罚河萸湔f趙孝成王,為趙上卿,卒去趙。不得意,乃著書曰《節義》、《稱號》、《揣摩》、《政謀》,凡八篇,曰《虞氏春秋》。《漢·藝文志》:《虞氏春秋》十五篇。高誘《呂覽序》:呂不韋者,陰翟富賈,為秦相國。集儒書,著其所聞,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名《呂氏春秋》。暴之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逗鬂h·班彪傳》:漢興,定天下。太中大夫陸賈紀錄時功,作《楚漢春秋》九篇?!妒酚浖庑蛩麟[》:賈撰記項氏與漢高初起及惠、文間事。
《左傳》家者,[1]其先出于左丘明。[2]孔子既著《春秋》,而丘明受[3]《經》作《傳》。蓋傳者,轉也,轉受[4]經旨,以授后人?;蛟粋髡?,傳平也,所以傳示來世。案孔安國注《尚書》,亦謂之傳,斯則傳者,亦訓釋之義乎。[5]觀《左傳》之釋經也,言見經文而事詳傳內,或《傳》無而《經》有,或《經》闕而《傳》存。其言簡而要,其事詳而博,信圣人之羽翮,而述者之冠冕也。[6]
逮孔子云沒,經傳不作。[7]于時文籍,唯有《戰國策》及《太史公書》而已。[8]至晉著作郎魯國樂資,乃追采二史,撰為《春秋后傳》。其書[9]始以周貞王續前傳魯哀公后,至王[10]入秦,又以秦文王之繼周,終于二世之滅,合成三十卷。[11]當漢代史書,以遷、固為主,而紀傳
[12]出,表志相重,于文為煩,頗難周覽。[13]至孝獻帝,始命荀悅撮其書為編年體,依[14]《左傳》著《漢紀》三十篇。[15]自是每代國史,皆有斯作,起自后漢,至于高齊。如張璠、孫盛、干寶、徐賈、[16]裴子野、吳均、何之元、王劭等,其所著書,或謂之春秋,或謂之紀,或謂之略,或謂之典,或謂之志。雖[17]名各異,大抵皆依《左傳》以為的準焉。[18]
按:《春秋》經以提綱,傳以述事,事必系年,編年之法,由是興焉。然編年之義,《史通》不以系經而系傳者,事待傳而顯也。傳有三家,《史通》唯取《左氏》,不及《公》、《穀》者,《公》、《穀》主釋義,《左》主載事,《公》、《穀》非史法,《左》具史法也。故《左傳》一家,為編年家法之祖也。自左而后,樂資、荀悅以及張、孫、干、徐、裴、吳、何、王,諸所述撰,皆其流也。章內錯舉《國策》、遷、固,殆為樂《傳》、荀《紀》起本。猶宋涑水氏采《十七史》以為《通鑒》,所本者紀傳家,而所成者乃編年體也。此處觀書略綽,定知辨類糊涂。
又唐之先,有王氏《元經》,薛收《傳》正擬是家,《史通》曾不及之。因思隋、唐二史,皆不立王通傳,至司馬君實為之補傳,謂其事其書出其家人,參差不實。然則書雖存,究在依托然否間,況其家所以推之者,越分無禮。有白牛溪序曰:“山似尼丘,泉似泗涘?!备鼮橹鳌段闹凶邮兰摇芬耘溥w《史》,是其淫名僭號,罪甚揚雄,法亦在所必斥也。
[1] 釋:是為編年正家。
[2] 釋:傳為左撰,亦曰其先,志家之所始也。
[3] 舊作“授”,非。
[4] 舊亦作“授”。
[5] 釋:首節空疏“傳”字,只作注傳意解。
[6] 釋:此節貼合左氏,遞到傳述古事之傳,尚未說到編年。
[7] 史而以經名者,至《左傳》后遂絕。
[8] 釋:二書皆非編年,何忽引入?以其所載接《左》連秦,為下文樂《傳》張本耳。
[9] 一脫“書”字。
[10] 同“赧”。
[11] 釋:樂資采《國策》、遷《史》為書,上接《春秋》,下迨漢初,亦名為傳。〇已上不言編年而編年自見也。
[12] 古“互”字。
[13] 釋:接入漢史,其初有紀傳,無編年,此數語挑下。
[14] 一有“附”字。
[15] 釋:此就荀《紀》之依《左》體,指出“編年”二字,為全章點眼。
[16] 當是“廣”字。
[17] 當有“其”字。
[18] 釋:的準者,編年也。凡異名而同體者,悉羅列之,于“家”字乃無欠闕。
受經作傳 杜氏《集解序》:左丘明受經于仲尼,以為經者不刊之書也,故傳或先經以始事,或后經以終義,或依經以辯理,或錯經以合異,隨義而發其例之所重。
樂資 《晉書》無傳?!端濉そ浖尽罚骸洞呵锖髠鳌啡痪?,晉著作郎樂資撰。按:資,晉時人,在荀悅后。而章內先舉樂資者,資書接《左》迄秦,事在《漢紀》前,不以人次也。又:接《左》之年之周貞王,《史記》作定王,《左·疏》雜引存疑。
荀悅 《后漢·荀淑傳》:淑孫悅,字仲豫。獻帝時,官秘書監。帝以班固《漢書》文繁難省,乃令悅依《左氏傳》體,為《漢紀》三十卷,辭約事詳。其《序》曰:“中興以前,明主賢臣得失之軌,亦足以觀矣?!薄墩贰菲钟凶?。
張璠 國史無傳?!端濉そ浖尽罚骸逗鬂h紀》三十卷,張璠撰。袁宏《后漢紀·自序》:暇日掇會漢紀,謝承《書》、司馬彪《書》、華嶠《書》、謝忱《書》、《漢山陽公記》、《漢靈獻起居注》、《漢名臣奏》,旁及諸郡《耆舊先賢傳》,凡數百卷,多不次敘。始見張璠所撰書,其言漢末之事差詳,故復探而益之。
孫盛 《隋·經籍志》:《魏氏春秋》三十卷,《晉陽秋》三十卷,并孫盛撰。盛字安國,又見《論贊》、《直書》二篇。
干寶 《晉書》:寶字令升,祖統,吳奮武將軍。寶以才器,召為著作郎,領國史。著《晉紀》,自宣迄愍,凡二十卷。直而能婉。郭《評》:楊誠齋嘗與同舍談于寶,一吏曰,“干”字非“于”,驗書果然。按:語見《鶴林玉露》,謂韻書“干”字下注云“晉有干寶”也。誠齋喜曰:此吾一字之師。
徐賈 其人其書俱無考。按:《隋》、《唐》二志于干寶《晉紀》之后,裴子野《宋略》之前,有徐廣《晉紀》四十五卷,與此處列名之次正同,而所列編年門類亦合。然則“賈”字即“廣”字之訛也?!端螘繁緜鳎盒鞆V字野民,員外散騎,領著作。
裴子野 《梁書》:子野字幾原。曾祖松之續修何承天《宋史》未成,子野更撰為《宋略》二十卷,敘事評論多善。
吳均 《梁書》:吳均字叔庠。文體清拔,好事者或之,謂為“吳均體”。除奉朝請。著《齊春秋》三十卷?!锻馄ふ贰菲^其書稱梁帝為齊明佐命,帝惡其實,詔燔之。然其私本竟行。
何之元 《陳書》:之元銳精著述,以為梁氏肇自武皇,終于敬帝。其興亡盛衰之跡,足以垂鑒戒,定褒貶。究七十五年行事,草創為三十卷,號曰《梁典》。
王劭 見《尚書》家,但彼所引為《隋書》,是記言體;此所引則《北齊志》,乃編年體。章末所云,或謂之志,正指此也。舊注悉取其所著書混列一處,便使家數不清?!短啤に囄摹肪幠觐悾和踣俊侗饼R志》十七卷?!锻馄ふ贰菲和踣繎{起居注,廣以異聞,造編年書,號曰《齊志》云云,分體甚明。
《國語》家者,[1]其先亦出于左丘明。既為《春秋內傳》,又稽其逸文,纂其別說,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事,起自周穆王,終于魯悼公,別為[2]《春秋外傳·國語》,合為二十一篇。其文以方《內傳》,或重出而小異。然自古名儒賈逵、王肅、虞翻、韋曜之徒,并申以注釋,治其章句,此亦《六經》之流,《三傳》之亞也。[3]
暨縱橫互起,力戰爭雄,秦兼天下,而著《戰國策》。其篇有東西二周、秦、齊、燕、楚、三晉、宋、衛、中山,合十二國,分為三十三卷。夫謂之策者,蓋錄而不序,[4]故即簡[5]以為名?;蛟?,漢代劉向以戰國游士為之[6]策謀,因謂之《戰國策》。[7]
至孔衍,又以《戰國策》所書,未為盡善。乃引太史公所記,參其異同,刪彼二家,[8]聚為一錄,號為《春秋后語》。除二周及宋、衛、中山,其所留者,七國而已。始自秦孝公,終于楚、漢之際,比于《春秋》,亦盡二百三十余年行事。始衍撰《春秋時國語》,[9]復撰《春秋后語》,勒成二書,各為十卷。今行于世者,唯《后語》存焉。按其書《序》云:“雖左氏莫能加?!笔廊私杂绕洳涣苛?,不度德。尋衍之此義,自比于丘明者,當謂《國語》,非《春秋傳》也。必方以類聚,豈多嗤乎![10]
當漢氏失馭,英雄角力。司馬彪又錄其行事,因為《九州春秋》,州為一篇,合為九卷。尋其體統,亦近代之《國語》也。[11]
自魏都許、洛,三方鼎峙;晉宅江、淮,四海幅裂。其君雖號同王者,而地實諸侯。所在史官,記其國事,為紀傳者則規模班、馬,創編年者則議擬荀、袁。于[12]是《史》、《漢》之體大行,而《國語》之風替矣。[13]
按:二《國》均為國別家,《史通》雖專以《外傳》標目,其實走馬遞舉。
自封建廢而史統于一,靡事殊涂矣。其或光岳氣分,各職記注,而編年紀傳,小大相師,亦并不用條綴體式。若是乎《國語》一家,幾將說部置之?!妒吠ā凡涣袨榧叶豢桑兄疄榧叶w非正用。章末筆參進退,不類他家,有以也。
[1] 釋:此是國別家,惟分封分割之代有之。
[2] 此二字或作“列于”,或作“列為”,皆非。
[3] 釋:首節疏明國別之體,因推稽纂所由,兼及注家章句如此。
[4] 謂時序。
[5] 簡策。
[6] 一脫“之”字。
[7] 釋:繼《國語》而起者,《國策》正其流派,故連及之,而以兩義疏明“策”字也。
[8] 謂《國策》、遷《史》。
[9] 因述其《后語》,并標其前作。
[10] 釋:此節因《國策》敷衍而出。在舒元作之,殊覺多事;在《史通》引之,卻是類推。蓋此家述者絕少,故及之也。
[11] 釋:此書乃是本家的派,《國語》一家從此止矣。
[12] 一作“為”。
[13] 釋:末節正見《國語》家久廢,雖自魏、晉以來,多有分國之史,大都祖述班、荀,均之國別,而體則非矣。
內傳外傳 韋昭《國語序》:昔孔子修舊史以垂法,左丘明因圣言以攄意,可謂博物善作者也。其雅思未盡,復采錄前世穆王以來,下迄魯悼、智伯之誅,以為《國語》。其文不止于經,故號曰《外傳》。又云:切不自料,復為之解,參之以《五經》,檢之以《內傳》。
賈逵注 《后漢書》:賈逵字景伯,九世祖誼。逵身長八尺二寸,諸儒為之語曰:“問事不休賈長頭?!庇让鳌蹲笫蟼鳌?、《國語》,為之《解詁》五十一篇?!蹲ⅰ罚骸蹲笫蟼鳌啡?,《國語》二十一篇也。
王肅注 三國時人,見《尚書》家。按:《魏志》本傳,于諸經解后,又有《三傳》、《國語》、《爾雅》諸注。《隋·經籍志》:《春秋外傳章句》一卷,王肅撰。
虞翻注 《三國·吳志》:虞翻字仲翔。孫權以為騎都尉。徙交州,雖處罪放,而講學不倦。為《老子》、《論語》、《國語》訓注,皆傳于世。
韋曜注 《吳志》:韋曜字弘嗣。為尚書郎,遷太子中庶子。孫皓即位,封高陵亭侯?!蹲ⅰ罚宏妆久眩窞闀x諱改之。宋《崇文總目》:昭參引鄭眾、賈逵、虞翻、唐固,合五家為注,自發正者三百十事。按:唐固注《國語》,見《吳志·闞澤傳》?;蜃鳌疤埔颉保?。
戰國策 劉向原敘:所校中《戰國策》書,臣向因國別者,略以時次之,得三十三篇。中書本號,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修書》,或曰《長書》。臣向以為戰國時游士策謀,宜為《戰國策》。繼春秋以后,訖楚、漢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間之事,皆定以殺青書。《隋·經籍志》:劉向錄者三十二卷,高誘撰注者二十(二)一卷。
孔衍后語 《唐·藝文志》:孔衍《春秋時國語》十卷,又《春秋后國語》十卷。按:《史通》云:今行世者,唯《后語》存。是知《新唐·志》特因舊史原文,非皆有其書也。
九州春秋 《隋·經籍志》,《九州春秋》十卷,司馬彪撰。陳氏《書錄解題》:彪記漢末州部之亂,司、冀、徐、兗、青、荊、揚、涼、益、幽,凡盜賊僭叛皆紀之?!稌x書》:彪字紹統,高陽王睦之子,官秘書郎。
魏都許洛 《三國·魏志》:建安元年,洛陽殘破,董昭等勸太祖都許。二十五年至洛陽。文帝黃初元年營洛陽宮。按:時言曹魏者,通謂之許、洛,如《吳志》朱桓言“進取壽春,以規許、洛”是也。
晉宅江淮 《晉·元帝紀》:帝,瑯玡恭王覲之子,嗣位瑯玡。永嘉初,鎮建鄴。愍帝即位,西都不守。建武元年,依魏、晉故事為晉王,立宗廟社稷于建康。按:是為東晉之始。建康即建鄴,吳大帝始都此,江、淮其界也,亦吳之通稱。如《吳志》,周魴本陽羨人,而言“生長江、淮”是也。
《史記》家者,[1]其先出于司馬遷。自《五經》間行,百家競列,事跡錯糅,[2]前后乖舛。[3]至遷乃鳩集國史,采訪家人,[4]上起黃帝,下窮漢武,紀傳以統君臣,書表以譜年爵,合百三十卷。因魯史舊名,目[5]之曰[6]《史記》。自是漢世史官所續,皆以《史記》為名。迄乎東京著書,猶稱《漢記》。[7]
至梁武帝,又敕其群臣,上自太初,下終齊室,撰成《通史》六百二十卷。其書自秦以上,皆以《史記》為本,而別采他說,以廣異聞;至兩漢已還,則全錄當時紀傳,而上下通達,臭味相依;又吳、蜀二主皆入世家,五胡及拓拔氏列于《夷狄傳》。大抵其體皆如《史記》,其所為異者,唯無表而已。[8]
其后元魏濟陰王暉業,[9]又著《科錄》二百七十卷,其斷限亦起自上古,而終于宋年。其編次多依放《通史》,而取其行事尤相似者,共為一科,故以《科錄》為號。[10]皇家顯慶中,符璽郎隴西李延壽抄撮近代諸史,南起自宋,終于陳,北始自魏,卒于隋,合一百八十篇,號曰《南》、《北史》。其君臣流例,[11]紀傳群分,皆以類相[12]從,各附于本國。[13]凡此諸作,皆《史記》之流也。[14]
尋《史記》疆宇遼闊,年月遐長,而分以紀傳,散以書表。每論家國一政,而胡、越相懸;敘君臣一時,而參、商是隔。此其為體之失者也。兼其所載,多聚舊記,[15]謂采《國語》、《世本》、《國策》等。[16]時采[17]雜言,故[18]使覽之者事罕異聞,而語饒重出。此撰錄之煩者也。[19]況《通史》以降,蕪累尤深,遂使學者寧習本書,而怠窺新錄。且撰次無幾,而殘缺遽[20]多,可謂勞而無功,述者所宜深誡也。[21]
按:此章乃是著述家深識利病之言。聞人通患,率在夸多,代遠文龐,荒誕滋熾?!盁o田甫田”,詩人所以誡也。《史通》蓋為《通史》、《科錄》蕪編紛出,濫觴實由司馬,故重誡之。其別家于班,正復為此。評者不察,認是詆遷《史》,誤矣。
《南》、《北史》之為體也,析置紀傳,越代粘連,而一姓數傳,多系家不系國,于畫代為紊例。設若八朝各立限斷,如承祚《國志》之式,則子玄不以入《史記》家,延壽亦不受此訶矣。至歐陽《五代史》,年祚太促,不得以此例繩之。
嘗謂昔人所以甄綜古近,通為一書者,為其時未有匯刊群史定本故耳。識者鑒此,乃有《十七史》之刻,嗣是而為廿一,為廿二,循代接編,各還原帙,既無篹合之勞,亦免離散之患,實自斯言發之,劉氏豈非史部功臣!
[1] 釋:此是紀傳家之祖,而劉氏以《史記》通古為體,故別為一家。
[2] 通作“揉”。
[3] 釋:此四句伏下遼遠難稽病源。
[4] 或作“家乘”,恐非。
[5] 一本“目”字在上。
[6] 一無“曰”字。
[7] 一作“紀”。釋:數語遞下。
[8] 釋:自此節起,連述后代之擬《史記》者。〇本節述《通史》也。梁武貪慕《史記》之為,敕撰遼闊之編也。
[9] 撰人誤,辯詳后注。
[10] 釋:此節述《科錄》也。元暉貪慕《史記》之為,亦著此遼闊之編也。
[11] 恐當作“別”。
[12] 一無“相”字。
[13] 釋:此節述《南》、《北史》,亦綜數代為一書者。
[14] 釋:已上三節是述案,已下出議。
[15] 一作“紀”。
[16] 按:此注舊在“雜言”下,非。
[17] 一作“插”。
[18] “故”字俗本誤作細書,綴于小注末。
[19] 釋:凡此諸病,皆由世代懸隔,載記龐雜所致。蓋是誡辭,非貶辭也。
[20] 或作“遂”。
[21] 釋:結言規模《史記》者,無其筆力,貪其博遠,非蕪即缺,病所必致,此通古一家所以當誡。欲令作史者于紀傳家以斷代為正,下章《漢書》家是已。
采訪家人 此句又見《采撰》及《正史》篇,言巴西譙周以《太史遷書》周、秦以上,或采家人諸子,不專據正經,于是作《古史考》云云。是知改“人”為“乘”者,非。
魯史舊名史記 語見《春秋》家。
通史 《梁·吳均傳》:均免職,尋召撰《通史》,起三皇,迄齊代。均草本紀、世家功畢,列傳未就,卒。又《武帝紀》:太清三年,《通史》成,躬制贊序,凡六百卷。天情睿敏,下筆成章。
科錄 《北史·魏宗室傳》:常山王遵曾孫暉,雅好文學,招集儒士崔鴻等,撰錄百家要事,以類相從,名為《科錄》,凡二百七十卷。上起伏羲,下迄于晉,凡十四代。表上之。按:本文誤以撰人為濟陰王元暉業,郭延年辯之,謂暉業所撰乃《辨宗錄》,非《科錄》也。《史通》既誤,王伯厚《玉?!吩僬`云。
斷限 亦曰“限斷”。二字所始,見《斷限》篇注。
南北史 《舊唐書·李延壽傳》:延壽,貞觀中補崇賢館學士。嘗刪補宋、齊、梁、陳及魏、齊、周、隋八代史,謂之《南》、《北史》,凡一百八十卷。《讀書志》:延壽父大師,嘗謂宋、齊逮周、隋,分隔南北,南謂北為“索虜”,北謂南為“島夷”,欲改正為編年,未就而卒。延壽究悉舊事,更依馬遷體,總序八代,北二百四十二年,南百七十年,為二史?!锻ㄖ尽に囄穆浴穭e立《通史》一門,以延壽書與梁《通史》同列,良是。
胡越 《漢書》:鄒陽《獄中上梁孝王書》云:“意合則胡、越為兄弟”,“不合則骨肉為仇敵?!?/p>
參商 《左傳·昭元年》:子產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于曠林,不相能也。后帝遷閼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故參為晉星?!?/p>
《漢書》家者,[1]其先出于班固。馬遷撰《史記》,終于今上。[2]自太初已下,闕而不錄。班彪因之,演成《后記》,以續前編。[3]至子固,乃斷自高祖,盡于王莽,[4]為十二紀、十志、八表、七十列傳,勒成一史,目為《漢書》。[5]昔虞、夏之典,商、周之詰,孔氏所撰,皆謂之“書”。夫以“書”為名,亦稽古之偉稱。尋其創造,皆準子長,但不為“世家”,改“書”曰“志”而已。[6]自東漢以后,作者相仍,皆襲其名號,無所變革,唯《東觀》曰“記”,《三國》曰“志”。然稱謂雖別,而體制皆同。[7]歷觀自古,史之所載也,《尚書》記周事,終秦穆,《春秋》述魯文,[8]止哀公,[9]《紀年》[10]不[11]逮于魏亡,《史記》唯論于漢始。[12]如《漢書》者,究西都之首末,窮劉氏之廢興,包舉一代,撰成一書。[13]言皆精練,事甚該密,故學者尋討,易為其功。[14]自爾[15]迄今,無改斯道。[16]
按:紀傳家自隋、唐以來,經籍、藝文諸志,皆列史部首科,謂之正史。先馬次班,此定例也。劉氏以時近者易為功,代遠者難為力,有鑒于《通史》、《科錄》之蕪累,故特標舉“斷限”,借《史》、《漢》二家以示適從云爾。夾漈持論,有意矯枉,其言既悖,至評者認此為乙馬甲班,直不曉文義矣。
自孟堅有斷代之書,自知幾有無改班《書》之論,向后諸史,靡弗由之。言出而為定式,夫豈孟浪之言!
[1] 釋:此為紀傳正家,斷代為書始于此。
[2] 謂孝武帝,依太史公語也。
[3] 釋:彪《書》初稿,猶非全代。
[4] 釋:《漢書》全舉西京。此二句為本章主句,是斷限正式。
[5] 釋:點題畢。
[6] 釋:此釋“書”字名目及體制所由。
[7] 釋:自首至此,總言紀傳為體,皆準子長,但起高盡莽,后史皆仍其斷代之式耳??晌蚯罢轮陆?,非貶辭也。
[8] 一作“史”。
[9] 舊誤作“定公”。
[10] 即《竹書紀年》。
[11] 一作“下”,非。
[12] 釋:“歷觀”以下,皆論斷之辭。〇此先推言前史,或累代連舉,或一代不完,從無斷限全代者。
[13] 一作“家”。釋:唯《漢書》為斷代正體。
[14] 釋:此之易,對《史記》之難。
[15] 一作“邇”,一作“古”。
[16] 釋:章末總從斷代處下贊。〇舊連下結尾,今分出。
彪固 《漢書·敘傳》:班彪字叔皮,年二十,遭王莽敗。世祖即位于冀州,天下云擾,著《王命論》。有子曰固。固以為漢紹堯運,以建帝業,至于六世,史官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紀,編于百王之末,廁于秦、項之列。太初已后,闕而不錄。故探纂前記,綴緝所聞,以述《漢書》。起元高祖,終于孝平王莽之誅,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綜其行事,旁貫《五經》,上下洽通,為紀、表、志、傳,凡百篇。按:《敘傳》竟不及父彪續史事,欺所生,欺萬世,糾班史者當以是為首款?!逗鬂h書》本傳:彪斷采前史遺事,傍貫異聞,作《后傳》數十篇。
東觀曰記 《書錄解題》:《東觀漢記》,漢謁者仆射劉珍、校書郎劉
等撰。初,班固在顯宗朝,嘗撰《世祖本紀》、功臣列傳、載紀二十八篇。至永初中,珍、
等著作東觀,撰集《漢記》。其后廬植、蔡邕、馬日
等皆嘗補續。按:《外篇·正史》篇詳述其書,宜參看。
三國曰志 《晉書·陳壽傳》:壽字承祚,仕蜀,為館閣令史。及蜀平,司空張華愛其才,舉為孝廉,除著作,撰魏、吳、蜀《三國志》,凡六十五篇。
紀年不逮魏亡 謂《竹書紀年》年未盡魏哀而止,正與《漢書》全代對照。或訛“不”為“下”,失之。
于是考茲六家,商榷千載,蓋史之流品,亦窮之于此矣。而樸散淳銷,時移世異,《尚書》等四家,[1]其體久廢,所可祖述者,唯《左氏》及《漢書》二家而已。[2]
按:是篇如弈者開枰布子,通領全局,以該史家之體,即以辨史體之家。該體故備陳,辨家在協用,就于篇尾,預作轉樞。記言[3]而不著歲序也,記事[4]而不詳顛末也,國別[5]而不歸典式也,[6]代遠[7]而不立限斷也,此所謂四家體廢者也。若乃經年緯月,敘時事則銓次分明,[8]紀、志、表、傳,舉一朝則起訖完具,[9]此則所謂祖述惟有二家者矣。即結本篇“六”字,即提下篇“二”字,脈理連絡?!妒吠ā吠ú繛槿郑创丝梢姟?/p>
[1] 《尚書》、《春秋》、《國語》、《史記》。
[2] 釋:此六家總結也。以配篇序,故應另條單立。舊連《漢書》家章末者,非是。
[3] 《尚書》。
[4] 《春秋經》。
[5] 《國語》。
[6] 非編年,非紀傳。
[7] 《史記》。
[8] 《左傳》。
[9] 《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