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景教的盛況

根據碑文所載,我們便可以推測景教在當時的經過情形。碑云:

貞觀十二年秋七月詔曰:道無常名,圣無常體,隨方設教,密濟群生。大秦國大德阿羅本,遠將圣像,來獻上京,詳其教旨,玄妙無為,觀其元宗,生成立要,詞無繁說,理有忘筌,濟物利人,宜行天下,所司即于京師義寧坊造大秦寺一所,度僧二十一人。

這一個詔諭,在《唐會要》中亦有相同記錄:

貞觀十二年七月詔曰:道無常名,圣無常體,隨方設教,密濟群生,波斯僧阿羅本遠將經教,來獻上京,詳其教旨,玄妙無為,生成立要,濟物利人,宜行天下,所司即于義寧坊建寺一所,度僧二十一人。(見《唐會要》卷四十九)

其不同之點,即一稱波斯,一稱大秦,宋敏求《長安志》卷十有云:

“義寧坊街東之北波斯胡寺”,其原注“義寧坊本名熙光坊”。波斯胡寺下注云:“貞觀十二年太宗為大秦國胡僧阿羅斯立。”

阿羅斯當即是阿羅本之誤。先是唐韋述《兩京新記》中亦有“義寧坊十字街之東北波斯胡寺”的話。起初原皆稱波斯寺,后來因為要與火祆教有所分別,乃改稱為大秦。《唐會要》卷四十九有詔改寺名之事,云:

波斯經教,出自大秦,傳習而來,久行中國,爰初建寺,因以為名,將欲示人,必修其本,其兩京波斯寺宜改為大秦寺,天下諸府郡置之者,亦準此。

碑文又說:

高宗大帝,克恭纘祖,潤色真宗,而于諸州各置景寺,乃崇阿羅本為鎮國大法主,法流十道,國富元休,寺滿百城,家殷景福。

可見太宗為建景寺于義寧坊后,高宗又繼續建立景寺于各州,乃至有“法流十道,寺滿百城”的盛況。(唐分全國為十道,故所謂十道即全國之意)碑文又云:“圣歷年釋子(和尚)用壯(疑即玄奘)騰口于東周;先天末下士(道士)大笑訕謗于西鎬,。”東周即洛陽,西鎬乃長安,又可見長安、洛陽皆設立景寺,引起佛教與道教的反對,景教處此道佛交攻的情形下,得以繼續維持于不墮,當然是因為當時帝王的優遇,而景教教士的繼來,聲望毅力,其功亦有足多故碑文有云。:“有若僧首羅含,大德及烈,并金方貴緒,物外高僧,共振玄綱,俱維絕紐。”羅含、及烈,當是繼阿羅本之后而來的教士,及烈之名,亦曾兩見于《冊府元龜》:“開元二十年九月波斯王遣首領潘那密與大德僧及烈朝貢。”“開元二十年八月庚戌,波斯王遣首領潘那密與大德僧及烈來朝。”及烈原是武后時景教的領袖,這里所說在玄宗時來華,據近人考證,當時曾經回國而復來的。但在玄宗后期,又有許多教士來華,據碑文云:

三載(即天寶三年)大秦國有僧佶和瞻星問化,望日期尊,詔僧羅含僧普論等一七人與大德佶和于興慶宮修功德。

肅宗時命令景僧伊斯,參郭子儀戎事,碑云:

伊斯和而好惠,聞道勤行,遠自王舍之城,聿來中夏,……中書令汾陽郡王郭公子儀初總戎于朔方也,肅宗俾之從邁,雖親見于臥內,不自異于行間,為公爪牙,作軍耳目。

亦見教士中,于修德傳教之外,竟有參與戎幕的人。西來教士,見于碑文中的,雖僅二十余人,一為推測,必不止此數。從碑末具名之人數計之,有七十六人之多。長安大約為景教教會之總機關,列名于碑上的,當為總機關中的職員。而當時教會已推及全國,所謂“法流十道,寺滿百城”,雖屬形容之詞,但教會日漸擴展,傳道人數,更不止碑文所載十人而已。

碑文中的話,雖近于夸大,但當時取得帝王及大臣的贊助,不是絕對無因的。因為唐朝對各種外來宗教的優容,不獨于景教是如此。碑中所舉自太宗以至德宗六代帝王,莫不予景教以好感;如太宗命宰臣房玄齡賓迎阿羅本,又把皇帝肖像畫在景教寺墻壁之上,碑云:“旋命有司,將帝寫真,轉模寺壁。”高宗又于諸州各置景寺,仍崇阿羅本為鎮國大法主;玄宗命寧國五王,親到景寺中設立壇場,并且把五代祖宗遺像,陳列寺中;碑云:“玄宗至道皇帝,令寧國五王,親臨福宇,建立壇場。天寶初,令大將軍高力士送五圣寫真,寺內安置。”肅宗又重建景寺,碑云:“肅宗文明皇帝于靈武等五郡,重立景寺。”代宗則于耶穌圣誕時送香賜饌,以表慶祝,碑云:“代宗文武皇帝,每于降誕之辰,錫天香以告成功,頌御饌以光景象。”至于德宗登極的第二年,即為立碑紀念之時,其于景教的優容,亦可以見。德宗以后情形如何,我們不得而知,而從此至武宗,尚有六十多年經過,單從武宗毀廢佛寺的詔令中,與李德裕的《德音表》觀之,亦可以反證當時景教的隆盛,與佛教相伯仲。當時大臣如房玄齡、高力士、郭子儀等皆奉命招待,與景教發生密切關系,后人疑房、郭為景教徒,雖無佐證,也有可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明县| 天镇县| 琼海市| 商丘市| 大化| 武夷山市| 洛南县| 荔浦县| 香港 | 石台县| 且末县| 宁阳县| 晋城| 兴城市| 马山县| 石泉县| 尉犁县| 隆德县| 林西县| 赤峰市| 东兴市| 广汉市| 吕梁市| 晋江市| 信丰县| 商城县| 洛浦县| 焦作市| 栖霞市| 上杭县| 调兵山市| 洞头县| 苏尼特右旗| 措勤县| 鄄城县| 华亭县| 亚东县| 民权县| 镇巴县| 汝州市| 苏尼特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