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景教碑的發現
說到景教,當時并沒有人知道是基督教,在《唐會要》、《唐書》等典籍中,只有波斯僧、大秦穆護祆、彌尸訶教等名稱,一般人都看它是佛教一類的東西,而且在唐武宗毀滅佛教以后,與景教碑未發現以前,很少有人知道在九百年前,有過這長時期傳布的景教,因為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什么顯著的記錄。及至明朝天啟五年(1625年)陜西西安西郊土中無意中掘得了一塊大石碑,上面刻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等字樣,方始引起了許多學者及教士們的注意而加以考證。在學者之中,那些研究金石文字的,如清代有錢謙益的《金石文跋尾》(見《潛研堂集》卷七)、王昶的《金石萃編》(卷一○二)等等,他們的考證,往往有許多附會錯誤的地方。惟有仁和李之藻的《讀景教碑書后》一文與葡萄牙教士陽瑪諾的《唐景教碑頌正詮》一書,以及后來意大利教士艾儒略所著《西學凡》中附錄《大秦寺碑》一篇,比較正確。李之藻得岐陽張賡虞拓寄碑文云:
邇者長安中掘地所得,名曰景教流行中國碑頌,此教未之前聞,其即利氏西泰所傳圣教乎?余讀之良然。
才知道這所謂大秦景教,就是現在所盛行的基督教。并且繼續在清光緒庚子時,從敦煌石室中發現了《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贊》、《世尊布施論》、《序聽迷詩所經》(由日本羽田享氏譯出共170條)與李盛鐸氏所藏《志元安樂經》、《宣天至本經》二種,以及日人所收藏的《一神論》、《一天論》等,更足以證明景教之即基督教無疑。再根據這些材料,考證到前此的《西溪叢話》、《僧史略》、《釋門正統斥偽志》、《唐會要》、《冊府元龜》、《貞元釋教錄》、《新舊唐書》一類的古籍,更知道景教在唐朝的流行,確是一樁實事,并沒有絲毫的假借。當時有人懷疑到埋沒土中七百八十年之久,碑文未嘗剝蝕的緣故,認為近代教士所偽造,究竟無法否認其事實。
這塊石碑上刻著“大唐建中二年歲在作噩太簇月七日大耀森文日建立”字樣。建中是唐德宗的年號,建立后經六十四年因唐武宗毀滅佛教及大秦教的緣故,或由教士們自動把這石碑埋入土中,直到明朝末葉重行發現。碑的形式是這樣的:上端刻著十字架,兩旁有蓮花云霓;碑高長四尺七寸半,廣三尺五寸,除上下款碑題及具名外,文長凡1 695字。碑文之后與左右兩旁,具人名及職名,每一人名有敘利亞文漢文并列,并敘利亞文之職務,如大主教、中國教父、長老、鄉主教、修士、牧師、博士等分別。人名之上皆題一“僧”字,撰碑文者具名為“大秦寺僧景凈述”,后有“時法主僧寧恕知東方之景眾也”句(意或寧恕為當時的大主教)。書寫碑文的,具名為“朝議郎前行臺州司參軍呂秀巖書”(有人懷疑到呂秀巖就是呂洞賓,我以為是穿鑿的)。
從碑文中寫著“太宗文皇帝光華啟運,明圣臨人,大秦國有上德曰阿羅本,占青云而載真經,望風律以馳艱險,貞觀九祀,至于長安,帝使宰臣房公玄齡,總使西郊,賓迎入內,翻經書殿,問道禁闈”等語,知道景教傳入中國,乃在唐太宗貞觀九年(635),首來中國的教士,名阿羅本。我們從基督教歷史中知道431年的時候,在以弗所第三次會議中,聶斯脫里派與亞力山大派起了沖突。聶斯脫里是第5世紀中一個教會領袖,他當過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具有虔敬的信心與辦事的熱忱的。因為神學上有他自己的主張,注重耶穌為人之道,而與亞派注重耶穌為神之道不同。故亞派領袖西里爾(Cyril)訟聶派于東羅馬帝及教皇,結果,判定聶派為異端而開除教籍。聶派便流竄到阿拉伯及埃及,后來他的學說為波斯學者所歡迎,遂得由波斯漸布及印度、中國等處,阿羅本奉其教而來中國,可知此所謂景教者,即聶斯脫里派的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