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史講義
- 孟森 商傳導讀
- 2678字
- 2020-03-25 15:50:38
三、關于孟森先生的其他著述
孟森先生在近世史學家中,堪稱為著述頗豐者。其中《明史講義》和《清史講義》是他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輪年講授的課程;《滿洲開國史講義》在北京大學開講時,聽課的學生只有家父和一位日本人。故家父所存的這部書稿成為絕版,他并且在讀書中于書眉用毛筆寫下了一段段的補充。這部講義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出版時定名為《滿洲開國史》。
在孟森先生的三部講義中,《滿洲開國史講義》應該算是對于《清史講義》的清開國前史事的深化。孟森先生生平研究的重點便是清開國的歷史,因此他生平學術成就的代表不應是《明史講義》,而是《滿洲開國史講義》與他的為數頗豐的論文,以及《清史講義》等。注重清代史,是當時歷史學家自我感覺到的歷史使命,是中國歷代史家均付之于努力的修前朝史的必然道路。當時雖然已有清史館修成了《清史稿》,但那只是清朝遺老們對其本朝歷史的追念。在孟森先生看來,《清史稿》自有其存在的價值,但是對于清史中諸多問題并不可能在清朝遺老們的手中作出真實的敘述,尤其是清朝廷諱莫如深的建州女真的歷史。孟森先生因此而致力于清開國的研究,并且下大功力編撰了以《朝鮮李朝實錄》所記為主要史料的《明元清系通紀》一書。
《明元清系通紀》是孟森先生在北京大學任教時開始編寫的一部以明朝紀年記述清朝開國前史事的資料匯編。當初聽家父講過,孟森先生每天必到北平圖書館抄閱《朝鮮李朝實錄》,當時北平圖書館擁有一批學者,如趙萬里、向達和我的老師謝國楨先生等。而與孟森先生一同在北平圖書館抄閱《朝鮮李朝實錄》的還有一位年輕學者,那就是吳晗先生。吳晗先生所抄錄的史料后來出版為《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一書,而孟森先生的《明元清系通紀》當時也由北京大學出版部出版了15冊,然僅撰至萬歷朝,全書尚未完成,孟森先生即病逝。《明元清系通紀》后經家父整理補撰,已由中華書局于十年動亂前擬予出版,但因種種原因而未果。此前臺灣則出版了孟森先生已完成的部分。十年動亂后,家父曾計劃再將《明元清系通紀》付刊,他在《述孟森先生》一文中寫道:“通紀已由北京大學出版部印出十五冊,未及完成全稿,憂憤國難辭世。余稿原存我手,十年浩劫有所散失,以其即具成例,補纂非難,當勉力為之?!?/p>
孟森先生的《明元清系通紀》雖然與吳晗先生《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一書相仿佛,但立意卻并不相同。吳晗先生所作,乃是對于史料的編輯,用編年方法,將朝鮮李朝實錄中相關中國元末及明清兩朝的史料編輯成書,為史學工作者提供研究之便。而孟森先生的《明元清系通紀》則是通過李朝實錄等找到清廷隱沒的相關紀載,用編年方式撰成明朝紀元的清朝開國歷史。這就不僅僅是史料的長編,而且是對于清開國史的研究。可惜的是,這部書稿始終未能在大陸出版,臺灣所刊,只是孟森先生當年未完之作,未成足帙,不無微憾耳。
除上述專著外,孟森先生還有一些專著及論文曾結集出版,如《清朝前紀》和論文集《清初三大疑案考實》、《八旗制度考實》。孟森先生明清史研究的相關論文,后均經家父整理,合編成《明清史論著集刊》上下冊和《明清史論著集刊續編》。
家父1959年在為孟森先生《明清史論著集刊》所寫的《編輯說明》中寫道:
本書系就孟心史先生關于明清史研究的單篇文章選編而成,全部共收四十四篇,其中大部分是曾經在報刊上發表過的和原來編在《心史叢刊》及《清初三大疑案考實》兩書中的,只有一小部分是未曾發表過的。這些文章的內容,大致可以分作二類:一、歷史事實的論述,二、文獻資料的考訂。著者治史特別致力于清入關前后事跡的研究,本書所收的文章,許多是屬于這方面的。(《明清史論著集刊》,中華書局,1959年)
由于當時的歷史政治形勢,家父整理出版的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中所選收的文章,都是相對較為嚴肅的論文,或是史論或是考訂。至于涉及清初三大疑案及香妃、海寧陳家的傳說、丁香花的艷傳等,則均不在選收之列。其實孟森先生對于這些傳聞的考證,不僅用史家研究成果解開了世人的疑惑,而且通過這些傳聞,解開了當時大背景下的歷史。這應該算是最早從歷史軼傳中找尋歷史真相的研究,較之陳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別傳》更是早了數十年之久。
先師謝國楨教授與孟森先生有半師半友之情,對于孟森先生的這些考訂文字給予極高的贊賞,他在自己晚年選編的論文集《明末清初的學風》自序中寫道:
雖然喜歡搜輯明清時代野史筆記的資料,但是囿于見聞,遺漏孔多。又賦性疏懶,纂輯不勤,愧不能紹述全祖望、楊鳳苞治明清史學的遺風,也不過聆師友的教益,摭拾舊聞,追隨于孟森先生所著《心史叢刊》之后,纂輯成篇。(《明末清初的學風》,人民出版社,1982年)
他還曾在《一士類稿序》中寫道:
楊秋室的《南疆逸史跋》,雖然引證博辨,仍不免犯了瑣碎的毛病,倒不如近人孟心史先生所撰《心史叢刊》,他所撰《順治丁酉科場案》、《董小宛》、《丁香花》諸篇,這樣的引人娓娓動聽,但是到他老年所撰的《明元清系通紀》,反倒有江郎才盡之感。(《一士類稿》,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年)
可見先師國楨先生對于孟森先生《心史叢刊》的推崇。
《明清史論著集刊》中雖然仍有不少重要的論文未能收入,但是家父在吳晗先生與金燦然先生的建議下,將其列入到集刊的附目中,并說明系“本書未收之著者有關歷史的單篇文章”。這些單篇文章,后來大都選入到《明清史論著集刊續編》中。續刊于1982年底出版時,中國已處于改革開放的年代,家父因此在該書前言中欣慰地說到,本書的出版,不僅是對孟森先生的學術成果的推廣,同時也是對吳晗和金燦然先生的紀念。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原附目中保存的幾篇論文的稿本,卻大多在十年動亂中散失了,其中包括了《后漢光武郭后陰后事覈》、《唐府兵與明衛所兵制關系考》、《正陽門洪督師祠》、《黃梨洲非遺民》幾篇,只保存下一篇《清世祖董鄂妃生死特殊典禮》收入續編。在遺失的文稿中,尤其以《唐府兵與明衛所兵制關系考》與《黃梨洲非遺民》兩篇,特別重要,都是孟森先生的獨具見解之作。家父在續編前言中說:“值茲振興中華文化的大好時刻,出版界對老一輩學者畢生研究成果,搜集整理出版,以助參考,誠屬善舉。因此,我將《明清史論著集刊》原附目中所列文章,再增一些,成此續編。”續編中還選收了幾篇不屬明清史的文章,家父解釋說:“本書雖為《明清史論著集刊續編》,但也兼收有涉及明清以前各代的幾篇文章,以反映心史師治史之另一側面。”(《明清史論著集刊續編》,中華書局,1982年)至此,孟森先生的論著,除極少的篇章,如天津益世報上所刊《書虬髯客傳后》未曾輯入,基本上已全部出版問世。
如今,孟森先生已經去世六十余年,但是他的這些研究成果,卻始終是研治明清史必不可少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