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韓非子
  • (戰國)韓非 姜俊俊校點
  • 5762字
  • 2020-03-26 18:39:59

韓非子卷第四

孤憤第十一[1]

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2]人臣循令而從事,案法而治官,非謂重人也。[3]重人也者,無令而擅為,虧法以利私,耗國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為重人也。[4]智術之士,明察聽用,且燭重人之陰情;[5]能法之士,勁直聽用,且矯重人之奸行。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之外矣。[6]是智法之士與當涂之人不可兩存之仇也。[7]

[1]舊注:言法術之士,既無黨與,孤獨而已,故其材用,終不見明。卞生既以抱玉而長號,韓公由之寢謀而內憤。

[2]先慎曰:《廣雅·釋詁》:“矯,直也。”《莊子·天下》篇“以繩墨自矯”,《荀子·性惡》篇“以矯飾人之性情而正之”,其義并同。

[3]先慎曰:“重人”,非此之謂。

[4]舊注:擅為虧法,逆理而動,其力尚能得君從己,況其馀乎,此為重人也。言其貴賤國人所共重之也。〇王渭云:“為”當作“謂”,舊注未訛。先慎曰:“為”、“謂”古通,不必改作。

[5]舊注:智術之士既明且察,今見聽用,能燭見重人之陰情。

[6]舊注:言必見削除也。

[7]舊注:既不可兩存,所存以相仇也。〇盧文弨曰:注“所”下衍“存”字。

當涂之人擅事要,則外內為之用矣。[1]是以諸侯不因則事不應,故敵國為之訟;[2]百官不因則業不進,故群臣為之用;郎中不因則不得近主,故左右為之匿;[3]學士不因則養祿薄禮卑,故學士為之談也。[4]此四助者,邪臣之所以自飾也。重人不能忠主而進其仇,[5]人主不能越四助而燭察其臣,[6]故人主愈弊而大臣愈重。[7]

[1]舊注:外,謂百官也;內,謂君之左右也。皆與當涂之人為用也。〇先慎曰:“外”,指敵國,下文“諸侯不因”是也。百官、左右、學士皆屬“內”。注誤。

[2]舊注:鄰國諸侯,或來求事,不因當涂者,其求必不見應,故重人有事,敵國為之訟冤。〇先慎曰:“訟”,說也。說見下。此謂敵國之人稱譽其重人,如燕噲為秦使燕,而為子之之類。注謂“重人有事,敵國為訟冤”,非。

[3]舊注:郎中,為郎居中,則君之左右之人也。既因重人而得近主,故為之匿非也。

[4]舊注:“談”者,謂為重人延譽。〇先慎曰:“養”、“祿”二字當衍其一。

[5]舊注:重人所仇者,法術之士也。

[6]舊注:臣,亦謂法術之臣也。

[7]顧廣圻曰:“弊”,讀為“蔽”,下文“比周以弊主”,又“是以弊主上”,皆同。先慎曰:本書“蔽”多作“弊”,《奸劫弒臣》篇云“為奸利以弊主”,又云“非不弊之術也”,《難一》篇云“賞罰不弊于后”,是也。

凡當涂者之于人主也,希不信愛也,又且習故。[1]若夫即主心同乎好惡,固其所自進也。[2]官爵貴重,朋黨又眾,而一國為之訟。[3]則法術之士欲干上者,非有所信愛之親、習故之澤也;又將以法術之言矯人主阿辟之心,是與人主相反也。處勢卑賤,[4]無黨孤特。夫以疏遠與近愛信爭,[5]其數不勝也;[6]以新旅與習故爭,其數不勝也;以反主意與同好爭,[7]其數不勝也;以輕賤與貴重爭,其數不勝也;以一口與一國爭,[8]其數不勝也。法術之士操五不勝之勢,以歲數而又不得見;[9]當涂之人乘五勝之資,而旦暮獨說于前:[10]故法術之士奚道得進,而人主奚時得悟乎?[11]故資必不勝而勢不兩存,法術之士焉得不危![12]其可以罪過誣者,以公法而誅之;[13]其不可被以罪過者,以私劍而窮之。[14]是明法術而逆主上者,不僇于吏誅,必死于私劍矣。[15]朋黨比周以弊主,言曲以便私者,必信于重人矣。故其可以功伐借者,以官爵貴之;[16]其可借以美名者,以外權重之。[17]是以弊主上而趨于私門者,不顯于官爵,必重于外權矣。[18]今人主不合參驗而行誅,[19]不待見功而爵祿,[20]故法術之士安能蒙死亡而進其說,奸邪之臣安肯乘利而退其身!故主上愈卑,私門益尊。夫越雖富兵強,中國之主皆知無益于己也,曰:“非吾所得制也。”[21]今有國者雖地廣人眾,然而人主壅蔽,大臣專權,是國為越也。[22]智不類越,而不智不類其國,不察其類者也。[23]人主所以謂齊亡者,非地與城亡也,[24]呂氏弗制而田氏用之;所以謂晉亡者,亦非地與城亡也,姬氏不制而六卿專之也。今大臣執柄獨斷而上弗知收,是人主不明也。[25]與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與亡國同事者,不可存也。今襲跡于齊、晉,欲國安存,不可得也。[26]

[1]舊注:重人得主信愛者多,又用事既久,乃慣習故舊也。

[2]顧廣圻曰:《藏》本同,今本無“乎”字,誤。先慎曰:“即”,就也。就主心之好惡者而好惡之也。“自進”,謂己之進身也。其所以自進,則與主信愛、習故、同好惡三者而已。注訓“自進”為“己自進舉之人”,誤。

[3]舊注:訟,即說也。重人舉措,常就主心而同其好惡,己自進舉之人,官爵重之,朋黨眾,及其有事,一國為之訟冤,則君無德而誅之。〇先慎曰:注“訟,即說”,是也。又以“訟冤”釋之,非。“眾”上脫“又”字,“無德”當作“無得”。

[4]先慎曰:乾道本“勢”作“世”。顧廣圻云:《藏》本、今本“世”作“勢”。先慎案:作“勢”是。此對官爵貴重言,不當作“世”,今據改。

[5]舊注:近愛信,謂重人是也。〇先慎曰:“近”字衍文,“愛信”當作“信愛”。“疏遠”、“信愛”相對成文,不當有“近”字;上文“希不信愛”、“非有所信愛之親”,皆作“信愛”,此承上言,明“愛信”二字誤倒。注亦作“近愛信”,則其訛舊矣。

[6]舊注:數,理也。

[7]舊注:重人與君同好。〇王渭曰:“好”下當有“惡”字。

[8]舊注:重人與一國為朋黨。

[9]舊注:所經時歲已至于數,猶不得見君。〇顧廣圻曰:“又”當作“猶”,舊注未訛。

[10]舊注:法術之士既不得見,故當涂之人獨訟而稱冤。〇先慎曰:案依注所據本“說”作“訟”,故云“獨訟而稱冤”,此解非也。“訟”,古通“誦”;“誦”,猶說也。《史記·呂后紀》“未敢訟言攻之”,《漢書》作“誦言”,《索隱》云:“誦,說也。”此謂當涂之人獨常常與君言說,而法術之士見且猶不得亟,況得與言乎。此“旦暮獨訟于前”,反對法術之士言。舊注誤。

[11]舊注:法術之士既不得進,則人主何從而悟乎?〇先慎曰:王氏念孫、俞氏樾并訓此“道”字為“由”。案“奚道得進”猶言何時得進也。士無時得進,則人主無時得悟,語正相當。“奚道得進”即蒙上“以歲數而又不得見”言,則“道”為“時”字變文,尤其明證。不得以他處“道”有“由”義,以例此也。《人主》篇正作“奚時得進”。

[12]舊注:法術之士,既資必不可勝之數,而又與重人勢不兩存,則法術之士必危而見陷。〇先慎曰:乾道本注“又”下無“與”字,今據趙本增。

[13]舊注:法術之士有過失可誣罔者,重人則舉以為罪而誅之。〇先慎曰:乾道本“公”上無“以”字,依下文當有,今據張榜本增。

[14]舊注:若無過失可誣者,則使俠客以劍刺之,以窮其命也。

[15]先慎曰:乾道本“僇”作“憀”。顧廣圻云:今本“憀”作“僇”。先慎案:“僇”與“戮”通,“憀”字誤,改從今本。

[16]舊注:彼有功伐重人借為己用者,則官爵貴其人也。

[17]舊注:彼雖無功伐,可使近權令者威重之。〇先慎曰:顧廣圻于“其”下添“不”字,云:“《藏》本同,今本無‘不’字,誤。乾道本‘名’作‘明’,訛。”先慎案:“名”字是,今據改。“借”字當在“名”字下,“其可以美名借者”與“其可以功伐借者”句法一律,上不當有“不”字。“借”、“藉”古通,《莊子·應帝王》篇《釋文》引崔注:“藉,系也。”其人可以功伐維系者,則貴以官爵;可以美名維系者,則重以外權。二事平說,舊注誤。

[18]舊注:趨,向也。

[19]舊注:謂于法術之士,不參驗以知其真偽即行誅罰。

[20]舊注:重人所進,雖未見功,先與之爵祿也。

[21]舊注:越國為異國,即敵國也。〇顧廣圻曰:《藏》本、今本“雖”下有“國”字。先慎曰:注以“越國”連文,是所見本“雖”字即“國”之誤。“夫越”微逗,“國富兵強”句絕。中國視越國最遠,故取以為況。《外儲說上》“越人雖善溺”,亦借越為喻,是其證。注訓“異國”,非。

[22]舊注:大臣專國,常有謀君之心,即己國還為越國,故曰“是國為越也”。

[23]舊注:縱臣專權,國變成越,是不自知己國即與越國不異,所以然者,良以不察知己國類于越國故也。〇先慎曰:《拾補》“不智”作“不知”。盧文弨云:“知”,各本俱作“智”。案“智”與“知”通,此上“智”字義亦當為“知”。顧廣圻云:兩“類”字當作“賴”。“賴”,利也,涉下“不察其類者也”句而誤。今本“智”作“知”,誤。二“智”字皆讀為“知”,本書屢見。先慎案:既讀為“知”,則今本之作“知”,不得為誤。“類”,似也。知己之國不似越之不得制,究不能自制其國,是不知國之不似己之國也。顧改“類”為“賴”,非。

[24]孫詒讓曰:“主”字衍。

[25]舊注:不知收取其柄而自執之,令臣于上獨斷,此主之不明也。今,謂秦也。〇先慎曰:此書作于韓,秦王見之,始伐韓得非,非在秦時作也。“今”字泛言當時諸侯,注誤。

[26]舊注:襲,重也。

凡法術之難行也,不獨萬乘,千乘亦然。人主之左右不必智也,人主于人有所智而聽之,因與左右論其言,是與愚人論智也。[1]人主之左右不必賢也,人主于人有所賢而禮之,因與左右論其行,是與不肖論賢也。智者決策于愚人,賢士程行于不肖,[2]則賢智之士羞而人主之論悖矣。人臣之欲得官者,其修士且以精絜固身,[3]其智士且以治辯進業。[4]其修士不能以貨賂事人,[5]恃其精潔,而更不能以枉法為治,[6]則修智之士不事左右,不聽請謁矣。[7]人主之左右,行非伯夷也,求索不得,貨賂不至,則精辯之功息,而毀誣之言起矣。[8]治亂之功制于近習,[9]精潔之行決于毀譽,則修智之吏廢,而人主之明塞矣。[10]不以功伐決智行,[11]不以參伍審罪過,[12]而聽左右近習之言,則無能之士在廷,而愚污之吏處官矣。[13]

[1]先慎曰:《人主》篇“因”上有“入”字,下同。

[2]先慎曰:智者之策決于愚人,賢士之行程于不肖。

[3]舊注:修士,謂修身之士,但精潔自固其身。〇先慎曰:《拾補》“絜”下旁注“潔”字。盧文弨云:“潔”,《藏》本、張本俱作“絜”,下同。先慎案:乾道本此作“絜”,下二“絜”字皆作“潔”,“潔”、“絜”字通用。

[4]舊注:“智”者,謂智謀之士也。

[5]舊注:既修身,故不以貨事人也。

[6]舊注:既精潔,故不能枉法為治。智士不重說,似闕文也。〇顧廣圻曰:“其修士”,“修”下當脫“智之”二字。“精潔”當作“精辨”。下文云“則修智之士不事左右”即謂貨賂,“不聽請謁”即謂枉法,文相承也。下文又云“則精辨之功息”,并言“精辨”與并言“修潔”同例。舊注“智士不重說,似有脫文”,誤。俞樾曰:“其修士”三字,衍文也。上文云“其修士且以精絜固身,其智士且以治辯進業”,此云“不能以貨賂事人”,則總蒙修士、智士為文,言其皆不能也。“恃其精潔”當作“恃其精潔治辨”,因衍“其修士”三字,則此文專屬修士,遂刪去“治辯”二字耳。舊注謂“不重智士,似有闕文”,是其所據本已誤。先慎曰:俞說是。

[7]舊注:左右,謂財貨修智之士,不肯聽從也。〇先慎曰:謂不以財貨賂左右,不能枉法從請謁。注說非。

[8]舊注:精,謂修士精潔也。辯,謂智士辭辯也。

[9]舊注:治亂,謂智士材辯能治于亂也。〇顧廣圻曰:“亂”當作“辯”,舊注誤。先慎曰:張榜本“亂”作“辨”。

[10]舊注:修智之士,能發人主之聰明,今既廢而不用,則主明自塞矣。〇先慎曰:乾道本“而”作“則”。顧廣圻云“今本‘則’作‘而’”,今據改。

[11]舊注:決智行當以功伐。積功曰“伐”也。

[12]舊注:審罪過當參伍之。參,比驗也;伍,偶會也。

[13]舊注:近習之人既皆小人,同氣相求,同聲相應,故所親者無能之人,所愛者愚污之人;亦既親愛,必用之在廷,舉之處官矣。

萬乘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此人主之所公患也。[1]且人臣有大罪,人主有大失,臣主之利與相異者也。[2]何以明之哉?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無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勞而爵祿,臣利在無功而富貴;主利在豪杰使能,[3]臣利在朋黨用私。是以國地削而私家富,主上卑而大臣重。故主失勢而臣得國,主更稱蕃臣,[4]而相室剖符。[5]此人臣之所以譎主便私也。[6]故當世之重臣,主變勢而得固寵者,十無二三。[7]是其故何也?人臣之罪大也。臣有大罪者,其行欺主也,其罪當死亡也。智士者遠見而畏于死亡,必不從重人矣;[8]賢士者修廉而羞與奸臣欺其主,必不從重臣矣。是當涂者之徒屬,非愚而不知患者,必污而不避奸者也。[9]大臣挾愚污之人,上與之欺主,下與之收利,侵漁朋黨,[10]比周相與,[11]一口惑主敗法,以亂士民,[12]使國家危削,主上勞辱,此大罪也。臣有大罪而主弗禁,此大失也。使其主有大失于上,臣有大罪于下,索國之不亡者,不可得也。

[1]舊注:公,正也。正當以此當患也。〇先慎曰:注說非。“公”訓為“共”,《荀子·解蔽》篇“此心術之公患也”語句正同,楊《注》“公,共也”,是其證。又案注“當患”應作“為患”。

[2]顧廣圻曰:“與”當在“相”字下。

[3]舊注:豪杰之人有材能,然后使之矣。

[4]舊注:君臣易位,故主稱蕃臣于其臣。

[5]舊注:相室,家臣也。剖符,言得專授人官與之剖符也。〇先慎曰:趙本注“授”誤“投”。

[6]舊注:譎,誑也。設詐謀以誑誤于主也。〇先慎曰:乾道本注“誑”作“誰”,誤,改從趙本。

[7]舊注:變,謂行譎誑以移主意,十中但有二三,故曰“十無二三”也。〇王先謙曰:“主勢變”,謂國君相嬗之時也,注誤。先慎曰:注“有二三”當作“有一二”,涉正文而誤。

[8]先慎曰:《拾補》“人”下旁注“臣”字。盧文弨云:“臣”,《藏》本、張本俱作“人”。

[9]舊注:重人所為必不軌,故智士恐與同之;廉士羞與之欺主,莫有從之游者。同惡相濟,故與之為徒屬者,必污愚之人也。〇先慎曰:乾道本注“與”字上有“上”字,“污愚”作“惡愚”,并誤,改從趙本。

[10]舊注:言侵奪百姓,若漁者之取魚也。〇先慎曰:“侵漁朋黨”當作“朋黨侵漁”,與下“比周相與”對文。

[11]舊注:阿黨為“比”,忠信為“周”也。“比周”者,言以阿黨之人為忠信與親也。〇先慎曰:注乾道本“忠”作“心”,改從趙本。

[12]舊注:雷同是非,故曰“一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兴市| 泾川县| 波密县| 阜平县| 长兴县| 喀什市| 安国市| 都安| 武夷山市| 海阳市| 太白县| 普安县| 余庆县| 德昌县| 黄骅市| 呼和浩特市| 龙山县| 横峰县| 海伦市| 山丹县| 西贡区| 屏南县| 淳化县| 辽中县| 汤阴县| 怀仁县| 西充县| 五原县| 蒲江县| 阿克苏市| 黑水县| 昆山市| 南郑县| 达孜县| 安岳县| 宁德市| 紫金县| 五家渠市| 临潭县| 托克逊县| 奎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