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非子
- (戰(zhàn)國)韓非 姜俊俊校點
- 8828字
- 2020-03-26 18:39:58
揚權第八[1]
天有大命,人有大命。[2]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曼理皓齒,說情而捐精。[3]故去甚去泰,[4]身乃無害。權不欲見,素無為也。[5]事在四方,要在中央。[6]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虛而待之,彼自以之。[7]四海既藏,道陰見陽。[8]左右既立,開門而當。[9]勿變勿易,與二俱行,[10]行之不已,[11]是謂履理也。[12]
[1]舊注:揚,謂舉之使明也。權,謂量事設謀也。〇先慎曰:乾道本注“揚”下有“權”字,據趙本刪。孫貽穀云:《文選·蜀都賦》劉逵注:“韓非有《揚搉》篇。”今“搉”作“權”,誤。注說非。顧廣圻云:《廣(韻)〔雅〕》:“揚搉,都凡也。”
[2]舊注:晝夜四時之候,天之大命;君臣上下之節(jié),人之大命也。
[3]舊注:香肥所以甘口也,用之失中則病形;皓曼所以說情也,耽之過度則損精;賢才所以助理也,用之失宜則危君也。〇先慎曰:乾道本“病”作“疾”,“損”作“捐”,注亦作“捐”。《拾補》“疾”作“病”。盧文弨云:“說”,注中作“悅”。“捐”,孫貽穀云:“《意林》及《文選·七發(fā)注》皆作‘損’。”注同。顧廣圻云:《藏》本“疾”作“病”,是也。李善《七發(fā)注》引此作“病”。“捐”,亦當從《七發(fā)注》引作“損”。先慎案:注作“病”未誤,《意林》正作“病”,今據改。“說”,讀為“悅”,非舊本作“悅”也。
[4]先慎曰:乾道本“甚”上有“泰”字。顧廣圻云:《藏》本、今本無上“泰”字。先慎案:“甚”上不當有“泰”字,《意林》無,今據刪。
[5]顧廣圻曰:句有誤,未詳。先慎曰:用人之權,不使人見,虛以應物,不必自為,執(zhí)要以觀其效,虛心而用其長,即權不見素無為之理。《廣雅·釋詁》:“素,空也。”
[6]舊注:四方,謂臣民;中央,謂主君。〇先慎曰:乾道本注“君”作“居”,改從今本。
[7]舊注:以,用也。君但虛心以待之,彼則各自用其能也。
[8]舊注:四海,則四方也。藏,謂不見也。其能如此,則君當導臣之陰以見君之陽,陰陽接則君臣通也。〇王先謙曰:“道”,由也。詳見前。“由陰見陽”,謂由一己之虛靜,以見四海之動。注非。先慎曰:乾道本注作“以見君子之陽”,今從趙本。
[9]舊注:左右,謂左輔右弼也。君臣既通,輔弼之臣斯立,如此則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四方賢才畢來矣。君但開門而當之,無所遮擁也。當,受也。〇先慎曰:乾道本注“類”上無“同”字,“從”作“后”,據趙本增改。
[10]舊注:賢才既來,莫敢變易,但令輔弼二臣,俱行職事。
[11]舊注:既行職事,有功而可,此皆俱賢臣之助,不須有所除去,無不隨化而成。〇盧文弨曰:注“俱”字衍。
[12]舊注:君能履理,故有成功。
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使雞司夜,令貍執(zhí)鼠,皆用其能,上乃無事。[1]上有所長,事乃不方。[2]矜而好能,下之所欺。[3]辯惠好生,下因其材。[4]上下易用,國故不治。[5]用一之道,以名為首,[6]名正物定,名倚物徙。故圣人執(zhí)一以靜,使名自命,令事自定。[7]不見其采,下故素正。[8]因而任之,使自事之;[9]因而予之,彼將自舉之;[10]正與處之,使皆自定之。上以名舉之,[11]不知其名,復修其形,[12]形名參同,用其所生。[13]二者誠信,下乃貢情。[14]謹修所事,待命于天。[15]毋失其要,乃為圣人。圣人之道,去智與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16]民人用之,其身多殃;主上用之,其國危亡。因天之道,反形之理,督參鞠之,終則有始。[17]虛以靜后,未嘗用己。[18]凡上之患,必同其端,[19]信而勿同,萬民一從。[20]
[1]先慎曰:《御覽》九百一十八引“用”作“因”,《事類賦》十八引“仍”作“用”。
[2]舊注:所長,謂任材用物皆得其宜,故事不一方而成。〇俞樾曰:注失其旨。上文云“使雞司夜,令貍執(zhí)鼠,皆用其能,上乃無事”,然則上固不必有所長矣。“上有所長”,是失其為上之道。“事乃不方”,猶言無方也,謂不得其方也。下文云“矜而好能,下之所欺。辯惠好生,下因其材。上下易用,國故不治”,皆承此而言。
[3]舊注:居上者矜好其能,則下各飾其能以欺之。
[4]舊注:居上好生辯惠,則下因其材以入其諛佞。材,則辯惠也。
[5]舊注:上代下任,下操上權,則國不治。
[6]舊注:一,謂道。可以常行古今莫二者,唯其正名乎,故曰“以名為首”。〇先慎曰:乾道本無“之”字。顧廣圻云“《藏》本、今本‘一’下有‘之’字”,今據補。盧文弨云:注“其唯”誤倒。
[7]舊注:既使名命事,故事自定也。〇先慎曰:《群書治要》引《尸子·分事》篇“執(zhí)一以靜,令名自正,令事自定”,即韓非所本,“使”字作“令”,疑此“使”字涉注文而誤。注以“使”釋上“令”字,以“命”釋下“令”字,非上“令”字本作“使”字也。
[8]舊注:采、故,皆事也,上不見事,則下事既素且正。〇盧文弨曰:注訓“采”、“故”皆為事,非也。趙氏云“‘不見其采’,是圣人靜以自居,韜匿光采,臣下以故守素而趨于正”,此說是也。
[9]舊注:因其事而任之,彼則自舉其事。〇顧廣圻曰:句失韻,有誤。先慎曰:“事”,當作“定”,下文“使皆自定之”承此而言。若作“事之”,則“使皆自定”句為無著矣。
[10]舊注:因其事以與之,彼則自舉之。
[11]舊注:凡事皆使彼自定,在上者從而以名舉之,則刑名審矣。〇先慎曰:乾道本注“在上”誤作“任上”,改從趙本。
[12]舊注:形,事也。循事以求名,則其名可知也。〇顧廣圻曰:“修”,當作“循”,注未訛。
[13]舊注:所生,為形名所從而出者。形名既以參同,故有此人而用之。
[14]舊注:二者,謂形名也。參同則用其人,是謂“誠信”也。貢,謂陳見也。
[15]舊注:君人者能謹修其事,天必有符應之命以命之。
[16]舊注:夫智巧在,必背道而行詐,故須去之。
[17]舊注:既去智巧,上因天之道,下則反形之理,二者督考參驗鞠盡之,其事既終,還從其始也。〇先慎曰:乾道本注“督”下有“巧”字,據趙本刪。顧廣圻疑“督參鞠之”句有誤,未審注本之誤耳。
[18]舊注:常當虛靜以后人,未嘗用己而先唱。
[19]舊注:端,謂所陳事之首也。臣之陳事,不擇可否,每皆同之,則是偏聽而致患也。〇先慎曰:趙本“上”作“人”。盧文弨云:“人”,張本作“上”。
[20]舊注:其陳事者,且當信之,無遂與同。然后擇其善者以之施教,則萬民齊一而隨從。
夫道者弘大而無形,德者核理而普至。至于群生斟酌用之,萬物皆盛而不與其寧。[1]道者下周于事,因稽而命,與時生死。[2]參名異事,通一同情。[3]故曰:道不同于萬物,[4]德不同于陰陽,[5]衡不同于輕重,[6]繩不同于出入,[7]和不同于燥濕,[8]君不同于群臣。[9]凡此六者,道之出也。[10]道無雙,故曰一。是故明君貴獨道之容。[11]君臣不同道,下以名禱,[12]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參同,上下和調也。[13]
[1]舊注:道德不與物寧而物自寧。
[2]舊注:言當因道以考汝報。而,汝也。死生,猶廢興也。謂其教、命時可廢則廢,時可興則興也。〇顧廣圻曰:“生死”,當作“死生”,“生”與下文“情”韻,舊注未訛。先慎曰:注趙本“報”下有“命”字。
[3]舊注:參考異事之名,必令通一而又同情。
[4]舊注:故能生于萬物。
[5]舊注:故能成于陰陽。〇先慎曰:乾道本無“于”字。顧廣圻云:《藏》本、今本有。先慎案:依上下文當有,今據補。
[6]舊注:故能知其輕重。
[7]舊注:故能正于出入。
[8]舊注:故能均于燥濕。
[9]舊注:故能制于群臣。〇先慎曰:乾道本“君”下有“子”字,“于群”作“群于”。顧廣圻云:“君”下《藏》本、今本無“子”字,“群于”今本作“于群”。先慎案:“子”字衍,“群于”二字倒,注不誤,今據刪改。
[10]舊注:此六者皆自道生,故曰“道之出也”。
[11]舊注:道以獨為容。
[12]舊注:下當陳其名言以禱于君。
[13]盧文弨曰:一無“也”字,是。顧廣圻曰:“同”、“調”韻,與《詩·車攻》五章合。
凡聽之道,以其所出,反以為之入。[1]故審名以定位,明分以辯類。[2]聽言之道,溶若甚醉。[3]唇乎齒乎,吾不為始乎;齒乎唇乎,愈惽惽乎。[4]彼自離之,吾因以知之,是非輻湊,上不與構。[5]虛靜無為,道之情也;參伍比物,事之形也。參之以比物,伍之以合虛。根干不革,則動泄不失矣。[6]動之溶之,無為而改之。[7]喜之則多事,惡之則生怨。[8]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9]上不與共之,民乃寵之;[10]上不與義之,使獨為之。[11]上固閉內扃,從室視庭,參咫尺已具,皆之其處。以賞者賞,以刑者刑,[12]因其所為,各以自成。善惡必及,孰敢不信![13]規(guī)矩既設,三隅乃列。[14]
[1]舊注:凡聽言之道,或有未審,必出言以難之,彼必反求其理以入于此也。
[2]舊注:審察其名,則事位自定;明識其分,則物類自辯。
[3]舊注:溶,閑漫之貌。凡聽言者,欲暗以招明,愚以求智,故閑然若甚醉者,則言者自盡而敷泰也。〇顧廣圻曰:“溶”字未詳,下同,舊注皆訓為“閑”,不見所出。俞樾曰:“溶若甚醉”,此“溶”字當為“容”,言其容有似乎醉也。下文“動之溶之”,此“溶”字當為“搈”,《說文·手部》:“搈,動搈也。”“動之溶之”即“動之搈之”也。“動搈”亦作“動容”,《孟子·盡心》篇“動容周旋中禮者”是也。疑古本兩“溶”字皆止作“容”,一為容貌之容,一為動容之容,傳寫增水旁,因失其義矣。先慎曰:俞說是。注“泰”趙本作“奉”。
[4]舊注:唇、齒可以發(fā)言語也,吾不為始,則彼自為始;吾愈惽惽,彼愈昭昭。
[5]舊注:離,謂分析其所言。彼既分析,吾遂知之,所陳之言,或是或非,如輻之湊,皆發(fā)自下情,上不與之為構也。構,結也。〇先慎曰:“構”、“講”古通,謂解釋也。臣下是非,君并聽之,不為調解。注訓“構”為“結”,似非。
[6]舊注:參,三也;伍,五也。謂所陳之事或三之以比物之情,或五之以合虛之數。常令根干堅植,不有移革,如此則動之散,皆無所失泄也。〇先慎曰:“動泄不失”,當作“動不失泄”,“泄”有世音,與“革”字古合韻。注云“無所失泄”,是注所見本尚不誤。
[7]舊注:凡所舉動,溶然閑暇,雖有所改,無為而為也。〇先慎曰:“溶”當作“搈”,說見上。
[8]舊注:謂臣所陳言,君若喜之,彼必自媚益為其事;若乃惡之,彼必生怨而遂止。〇顧廣圻曰:以上皆失韻,未詳何句有誤。先慎曰:“喜之”、“惡之”并句。“喜”與“事”、“惡”與“怨”為韻。《外儲說右上》篇“謳乎,其已乎!苞乎,其往歸田成子乎”,“謳”、“苞”為韻,并句首字,雖用韻不同,而以句首字為韻則可借證,顧說非是。
[9]舊注:去喜惡以虛其心,則道來止,故為“道舍”。
[10]舊注:謂下之為事,上不與共得,則臣得自專,其事必成,故得受其榮寵也。
[11]先慎曰:“義”,讀為“議”。
[12]舊注:閉內扃,謂閉心以察臣也。由內以觀外,若從室而視庭也。八尺曰“咫”。尺寸者,所以度長短。既閉心以參驗之,咫尺以度量之,二者以具,則大小長短皆之其所,不相犯錯,如此,則可賞則賞,可刑則刑,無乖謬矣。〇顧廣圻曰:“上固閉內扃”,“上”字下當有脫文;“尺”字當衍,舊注以尺寸釋“咫”,因誤入正文也。先慎曰:案“固”疑“因”字之誤。“上不與共”,“不與議”,因閉心以察之,如從室視庭,尺寸不失也。“因”與“固”形近而誤,似無脫文。注“謂”字乾道本作“講”,誤,據《拾補》改。“以具”當作“已具”。
[13]舊注:所為善惡,既各自成,善必及賞,惡必及刑,刑賞不差,誰敢不信!
[14]舊注:賞罰規(guī)矩,既已說于一事二事,則人知他事皆然,故曰“三隅乃列”也。
主上不神,下將有因。[1]其事不當,下考其常。[2]若天若地,是謂累解。[3]若地若天,孰疏孰親?[4]能象天地,是謂圣人。[5]欲治其內,置而勿親;[6]欲治其外,官置一人,不使自恣,安得移并。[7]大臣之門,唯恐多人。[8]凡治之極,下不能得。[9]周合刑名,民乃守職。去此更求,是謂大惑,[10]猾民愈眾,奸邪滿側。[11]故曰:毋富人而貸焉,毋貴人而逼焉,[12]毋專信一人而失其都國焉。[13]腓大于股,難以趣走。[14]主失其神,虎隨其后。[15]主上不知,虎將為狗。[16]主不蚤止,狗益無已。[17]虎成其群,以弒其母。[18]為主而無臣,奚國之有![19]主施其法,大虎將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寧。[20]法刑茍信,虎化為人,復反其真。[21]
[1]舊注:神者,隱而莫測其所由者也。既不神,故可測,則可因,故曰“下將有因”也。
[2]舊注:主事不當,則下以常理考之,所以較其非。
[3]舊注:天地高厚,不可測者也。君用意如天地,則上因下考之,累可解也。〇俞樾曰:“累解”乃疊韻字,古人常語也。《荀子·富國》篇“則和調累解”,“累解”與“和調”并言,可知其義,楊《注》以為“嬰累解釋”,非也。《儒效》篇“解果其冠”,楊《注》引《說苑》“蟹螺者宜禾”為證,然則“累解”猶“蟹螺”矣。古語雖不盡可通,而“累解”二字平列,則確然無疑。舊注之失,與楊《注》同。
[4]舊注: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故無疏無親也。
[5]舊注:象天地之高厚而無私也。
[6]舊注:內,謂君之機密也。欲令機事不失,所置之臣,勿私親之。〇先慎曰:乾道本注“欲”作“故”,今從趙本。
[7]舊注:外,謂百官之政也。欲令官政不失,則每官置一人焉。夫兩雄必爭,官有二人,適足以增其猜競,故一人則專而不恣,豈有移易并兼之事。
[8]舊注:臣門多人,威權在之故也。
[9]舊注:神隱不惻,故下不能得之,治道無逾此者,故曰“治之極”也。〇先慎曰:注“惻”當作“測”。
[10]舊注:刑名不差則民守職,此治之至要者也。去至要而不用,非惑而何也?〇顧廣圻曰:“周”,當依本書《主道》篇作“同”。先慎曰:乾道本注“民”作“其”,今從趙本。
[11]舊注:亦既大惑,故奸眾而邪滿。〇先慎曰:“奸邪”,指臣言。謂狡猾之民則益多,而奸邪之臣盈于左右矣。注說非。
[12]舊注:君之富臣,更從臣貸;君之貴臣,更令臣逼。此倒置之徒,不識理道者也。
[13]舊注:專信一人,則形勢聚焉,故失其都。〇先慎曰:乾道本注“勢”上脫“形”字。盧文弨云“張本有”,今據補。又云“‘都’下當有‘國’字”。
[14]舊注:臣重于君,難以為理。〇盧文弨曰:“趣”疑“趨”。
[15]舊注:失神,謂君可測知,如臣能為虎,隨后以伺其隙。〇先慎曰:注“如”字當作“則”。
[16]舊注:主既不知臣之為虎,則臣匿威藏用,外若狗然,所以陰謀其事。
[17]舊注:臣既以虎為狗,君不知而止之,如此,則同事相求,皆為狗,益其朋黨,無有已時也。
[18]舊注:母,則君也。既朋黨相益,即是虎成群也。虎既成群,母必見弒。
[19]舊注:臣皆為虎,故曰“無臣”也。臣無則國亡,故曰“奚國之有”。〇先慎曰:此謂有國必有臣,不能畏臣為虎而不用,惟在主施其刑法以制之,故下云“主施其法,大虎將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寧”是也。舊注誤。趙本無注末十一字,因其不合而刪之也。盧文弨云:張本注末有此二句。
[20]舊注:主既施刑,虎則懼而履道,故得安寧也。
[21]舊注:謂君君、臣臣也。〇先慎曰:乾道本“茍”作“狗”,據《拾補》改。盧文弨云:“茍”,誤作“狗”。顧廣圻云:“信”,讀為“申”,“申”與下文“人”、“真”韻,言申法刑于狗也。上文云“虎將為狗”,又云“狗益無已”,與此相承。先慎案:顧讀“信”為“申”,是也。“狗”當從《拾補》改作“茍”,“狗”字涉上文而誤,不得反以為證。此謂君茍申其刑法,則臣昔之為虎者,皆反其真而為人矣。“反其真”,指臣而言。舊注“謂君君、臣臣”亦誤。
欲為其國,必伐其聚;[1]不伐其聚,彼將聚眾。欲為其地,必適其賜;[2]不適其賜,亂人求益。彼求我予,假仇人斧;[3]假之不可,彼將用之以伐我。[4]黃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戰(zhàn)。”[5]下匿其私,用試其上;上操度量,以割其下。[6]故度量之立,主之寶也;[7]黨與之具,臣之寶也。[8]臣之所不弒其君者,黨與不具也。故上失扶寸,下得尋常。[9]有國之君,不大其都;[10]有道之臣,不貴其家;[11]有道之君,不貴其臣。[12]貴之富之,備將代之。[13]備危恐殆,急置太子,禍乃無從起。[14]內索出圉,必身自執(zhí)其度量。[15]厚者虧之,薄者靡之。[16]虧、靡有量,毋使民比周同欺其上。虧之若月,[17]靡之若熱。[18]簡令謹誅,必盡其罰。[19]
[1]舊注:聚,謂朋黨交結;伐之者,所以離散其朋黨也。〇顧廣圻曰:“聚”,讀為“藂”,下句同。“藂”與下文“眾”韻。
[2]舊注:地,亦國也。欲治其國,必令賜與適宜。〇俞樾曰:《呂氏春秋·重己》篇“故圣人必先適欲”,高《注》:“適,猶節(jié)也。”《管子·禁藏》篇:“故圣人之制事也,能節(jié)宮室適車輿以實藏。”是“適”與“節(jié)”同義。“必適其賜”者,必節(jié)其賜也。舊注失其義。
[3]舊注:亂人求益而與之,則是以斧假仇人也。〇盧文弨曰:“仇”,一本作“讎”。
[4]舊注:以斧與仇,則是假與不可;仇既得斧,我之見伐,不亦宜哉!
[5]舊注:夫上位可寶,上利可貪,居下者常有羨欲之心,欲靜則不能,欲取則不得,二者交戰(zhàn),一日有百也。
[6]舊注:下既有羨之心,常匿私以試上,故上必當操度量以割斷其下也。〇先慎曰:乾道本“上操”作“下操”。俞樾云:此當作“上操”,舊注未誤。先慎案:張榜本、趙本均作“上操”,今據改。
[7]舊注:度量可以割斷下,故為主之寶也。
[8]舊注:黨與具可以奪君位,故為臣寶。
[9]舊注:四指為“扶”。上于度量少有所失,下之得利已數倍多矣。〇盧文弨曰:“扶”字誤從牛旁,注同。“得”《意林》作“失”,下有“君不可不慎”句,不可從。先慎曰:趙本“扶”誤作“”,《意林》作“膚”。
[10]舊注:大其都,臣將據以叛國。
[11]舊注:大夫稱家。貴其家,臣將凌己。
[12]舊注:貴其臣,臣將貴勢過己。
[13]舊注:臣既貴富備,必將代君也。〇顧廣圻曰:“備”當作“彼”,舊注誤。
[14]舊注:“太子”者,君之副貳,國之重鎮(zhèn),今欲備其危殆,必速置之,則禍端自息矣。
[15]舊注:臣人四面謀君,常在圉。今自內欲求出圉,但身執(zhí)度量則可矣。
[16]舊注:厚,謂臣黨與眾勢位高也。位如此,必虧之使薄也。〇盧文弨曰:“靡之”,當與《易》“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之“靡”同義。
[17]舊注:若明之漸虧也。亦取其既盛必衰,天之道也。〇先慎曰:“虧之若月”,謂漸移其權勢,不使臣自知,猶《有度》篇云“人臣之侵其主,如地形焉,積漸以往”之義。舊注失其旨矣。
[18]舊注:若鉆火之取熱,不得中息。〇先慎曰:“靡”與“糜”通,取糜爛之義。物之糜爛于熱,不見其消,有時而盡,故云“靡之若熱”。此與上“虧之若月”同意。注“息”乾道本作“急”,今從趙本。
[19]舊注:盡刑罰之理也。
毋弛而弓,一棲兩雄;[1]一棲兩雄,其斗??。[2]豺狼在牢,其羊不繁。[3]一家二貴,事乃無功。[4]夫妻持政,子無適從。[5]為人君者,數披其木,毋使木枝扶疏;[6]木枝扶疏,將塞公閭,[7]私門將實,公庭將虛,主將壅圍。[8]數披其木,無使木枝外拒;[9]木枝外拒,將逼主處。數披其木,毋使枝大本小;枝大本小,將不勝春風,不勝春風,枝將害心。[10]公子既眾,宗室憂吟。[11]止之之道,數披其木,毋使枝茂。木數披,黨與乃離。[12]掘其根本,木乃不神。[13]填其洶淵,毋使水清。[14]探其懷,奪之威。[15]主上用之若電若雷。[16]
[1]舊注:弓以射不當棲之雄,喻刑法罰不當立人官也。〇先慎曰:注“立”趙本作“位”,二字古通。“人”當作“之”。言刑法所以罰不當位之官也。
[2]舊注:爭斗貌。
[3]舊注:豺狼,喻吏之貪殘者。
[4]舊注:二貴爭出命,服役者不知誰從,故事無功也。
[5]舊注:夫唱婦隨者,禮之正也。今夫妻爭持其政,故子不知所從也。
[6]舊注:木,喻臣也。披,為落其枝也。數落木枝者,喻數削黜臣之威勢也。
[7]舊注:謂臣威權覆主,充塞公閭。〇先慎曰:乾道本“主”作“王”,今從趙本。
[8]舊注:圍,圉也。〇顧廣圻曰:“圍”當作“圉”,“圉”與下文“拒”、“處”韻。王先謙曰:詳文義上屬,顧說非。
[9]舊注:拒,謂枝之旁生者也。
[10]舊注:春風,所以發(fā)生萬物者也,喻君恩賞所以榮益于下者也。枝本大矣,春風又發(fā)其榮以增其重,則披枝而害心。喻臣本實矣,君又加之恩賞以增其威重,則臣將二而危君矣。〇先慎曰:注趙本“威”下無“重”字。盧文弨云:“張本有。”
[11]舊注:宗室,謂太宗適子家也。庶子既眾,勢凌適子,故憂吟也。〇盧文弨曰:注“大宗”,“大”誤“太”。先慎曰:“吟”,趙本作“唫”,下同。
[12]顧廣圻曰:《藏》本同,今本“木”下衍“枝”字。案三字句,上文“數披其木”凡四見。“披”、“離”韻。
[13]盧文弨曰:或云“根本”二字當倒,與韻合。顧廣圻曰:“掘其根”三字句,與上文同,“本”字衍,“根”、“神”韻。
[14]舊注:“淵”者,水之停積。水清,鑒之者必眾,喻雖族和附之者必多也。〇顧廣圻曰:“淵”、“清”失韻,有誤。“不”,即有缺文也。俞樾曰:顧氏以上句“本”字為衍文,是也。此句“洶”字蓋亦衍文。舊注不釋“洶”字,是舊本未衍也。上云“木數披,黨與乃離”,此云“掘其根,木乃不神。填其淵,毋使水清”,皆上句三字,下句四字。今衍“本”字、“洶”字,非其舊也。至趙本作“木枝數披”,則更失之矣。先慎曰:俞說衍“洶”字,是也。《定之方中》“淵”與“人”協(xié),《楚詞》“清”與“人”協(xié),《風賦》“清”亦與“人”協(xié),《詩·燕燕》“淵”與“身”、“人”協(xié),《楚詞·卜居》“清”與“身”、“人”協(xié),《詩·猗嗟》“清”與“成”、“正”協(xié),《易·訟》“淵”與“成”、“正”協(xié),則“淵”、“清”古自為韻。顧疑有誤,非也。盧文弨云:注“雖”字非誤即衍。
[15]舊注:探其懷,謂淵其心,知其所欲焉。〇先慎曰:注“淵”字當作“測”。
[16]舊注:威不下分,則君命神而可畏,故若雷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