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三
絲 社1
越中琴客不滿五六人,經年不事操縵,2琴安得佳?余結絲社,月必三會之。3有小檄曰:
中郎音癖,《清溪弄》三載乃成;4賀令神交,《廣陵散》千年不絕。5器由神以合道,人易學而難精。幸生巖壑之鄉,共志絲桐之雅。清泉磐石,援琴歌《水仙》之操,6便足怡情;澗響松風,三者皆自然之聲,正須類聚。偕我同志,爰立琴盟,7約有常期,寧虛芳日。8雜絲和竹,用以鼓吹清音;9動操鳴弦,自令眾山皆響。10非關匣里,不在指頭,東坡老方是解人;11但識琴中,無勞弦上,元亮輩正堪佳侶。12既調商角,13翻信肉不如絲;14諧暢風神,雅羨心生于手。15從容秘玩,莫令解穢于花奴;16抑按盤桓,敢謂倦生于古樂。17共憐同調之友聲,18用振絲壇之盛舉。
【注釋】
1絲社:因切磋絲弦曲藝而結集的社團。本文小檄的內容,張岱的《瑯嬛文集》中題作《絲社小啟》。
2經年:成年累月。操縵:操演樂曲。縵,縵曲,雜曲。
3月必三會之:每月必三次聚會。
4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聲討的文書。也泛指信函。“中郎”二句:蔡邕(132—192)字伯喈,陳留圉人。董卓擅政,被任命為侍御史,官左中郎將。董卓被誅,邕被王允所捕,死獄中。邕通經史,長詩文工書畫,精音律。《太平御覽》卷五百七十七《樂部》十五載邕“好琴道,以嘉平元年入清溪,訪鬼谷先生所居,山五曲,上有幽居靈跡,每一曲制一弄,三年曲成。出呈,馬融、王允、董卓等異之”。
5“賀令”二句:《太平廣記》卷三二四引《幽明錄》載:會稽賀思令善彈琴,月下撫奏,一人“自云是嵇中散(三國魏嵇康,官中散大夫),謂賀云:‘卿下手極快,但于古法未合。’因授以《廣陵散》,賀因得之,于今不絕。”《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琴曲名。嵇康以善彈此曲而著稱。他臨刑前曾索琴彈此曲,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于今絕矣。”(《晉書·嵇康傳》)
6《水仙》:《水仙操》,琴曲名。《樂府解題》曰,水仙操,伯牙學琴于成連先生,三年不成。至于精神寂寞,情之專一,尚未能也。成連云,“吾師方子春,今在東海中,能移人情”。乃與伯牙俱往,至蓬萊山,留宿伯牙曰,“子居習之,吾將迎師”。刺船而去,句時不返。伯牙近望無人,但聞海水洞滑崩澌之聲;山林寂寞,群鳥悲號。愴然而嘆曰:“先生將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終,成連回,刺船迎之而還,伯牙遂為天下妙手矣。
7爰:于是。
8寧:豈。難道。
9“雜絲和竹”二句:絲竹,分指弦樂器和管樂器。清音:晉左思《招隱詩》:“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10“動操”二句:《宋書·宗炳傳》載炳“好山水,愛遠游”,“凡所游履,皆圖之于室”,謂之“臥游”。并“謂人曰:‘撫琴動操,欲使眾山皆響。’”
11東坡老:蘇軾,號東坡。解人:見識高明,通曉事理人意者。蘇軾《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12元亮:陶潛,一名淵明,字元亮,晉潯陽人。詩文賦均獨步當時。《晉書·陶潛傳》稱其“性不解音,唯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佳侶:好伙伴。
13商角:宮商角徵羽為五音。此代指音律。
14肉不如絲:《世說新語·識鑒》載:“武昌孟嘉作庾太尉州從事。”注引嘉別傳云:“(桓溫)又問(孟嘉):‘聽伎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何也?’答曰:‘漸近自然。’”此處反用這則典故。故曰翻信(反而相信)。絲,弦樂。竹,管樂。肉,人嗓所發出的歌聲。
15心生于手:反成語“得心應手”之意而用之,極言技藝嫻熟,手法快捷。嵇康《琴賦》:“于是器洽弦調,心閑手敏,觸批如志,唯意所擬。”
16從容秘玩:嵇康《琴賦》:“或徘徊顧慕,擁郁抑按,盤桓毓養,從容秘玩。”花奴:唐玄宗時汝南王李琎的小字。琎善擊羯鼓。唐南卓《羯鼓錄》載:“上(玄宗)性俊邁,酷不好琴。曾聽琴,正弄未及畢,叱琴者出,曰:‘待詔出去。’謂內官曰:‘速召花奴將羯鼓來,為我解穢。’”
17古樂:亦稱雅樂,古代帝王祭祀,朝會時所奏的音樂。《禮記·樂記》載:“魏文侯問于子夏曰:‘我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
18友聲:語出《詩·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評品】
作者雅嫻琴弦,故邀同志,共結絲社,訂琴盟。所作小檄,深諳琴心樂理:“不事操縵”,不成“癖”,無“神交”,則任何技藝無法臻于化境,豈止琴藝?文中的“器由神以合道,人易學而難精”,“非關匣里,不在指頭”,“但識琴中,無勞弦上”,“既調商角,翻信肉不如絲;諧暢風神,雅羨心生于手”,不僅揭示了撫弦的個中三昧,而且道出琴心俱化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