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豪的理由
讀到這里,你或許已經激動不已!你心里已經浮現出各種各樣強烈而復雜的感受。你能夠感受到其他人忽略的細微之處,因此,你自然很容易變得激動,感覺不舒服,這是必然代價。
關鍵在于,你天生就是參謀和思想家,是社會中精神和道德的領袖。你絕對有理由為自己感到驕傲。
實際應用
改變自己對變化的反應
在本書一些章節的結尾處,我會請你根據從這本書中學到的東西,“重構”自己的感受。“重構”是一個認知心理療法的術語,指的是在新的背景中、通過新的框架、以新的方式看待某個事物。
第一項重構任務:回想你人生中記憶最深刻的三次重大變化。
高度敏感者往往會對變化產生抵觸的感覺,或者我們會努力讓自己接受變化,但仍然備受困擾。我們不善于“應對”變化,即使是好的變化,也是令人痛苦的事情。
我的例子:
我的小說出版了,多年的夢想終于成真,然后我需要到英國去做一些宣傳推廣活動。但意料之中,我病倒了,整段旅途中沒有享受到一丁點樂趣。那時我覺得,我這么神經質,硬生生破壞了自己的重要時刻。現在,我對敏感特質已經有所了解,我終于明白那次糟糕的旅行只是因為我太過激動。
以上是我經歷的一次變化,我對那次經歷的全新理解就是我所謂的“重構”。現在輪到你了。想一想你生活中的3次重大變化或意外事件。選出一件當時感覺很糟糕的事——損失或結束之類。再選出一項不好不壞的重大變化,以及一項好的變化,也就是值得慶祝的事情或有益于你的事情。對于每一項變化,按照下面的步驟來做:
1.想一想你對這項變化的反應,一直以來是怎樣看待這項變化的。
你以前是否覺得自己的反應是“錯誤”的,或者和別人不一樣?是否覺得自己的反應持續了太長時間?是否感到自己某些方面很差勁?是否想要隱藏自己的不安?當時別人是不是認為,或者直接告訴你,你“反應過度”了?
下面是應對變化的一個負面例子。
喬希30歲了,但他心里一直存在著一種屈辱感,已經持續了二十多年,這種感覺是在小學三年級他轉學后產生的。他在原來的學校里很受歡迎,因為他畫畫很好、有幽默感、穿著有趣……等等。可在新的學校里,這些特點反而使他成為同學們欺負和嘲笑的對象。雖然他表面上顯得并不在乎,內心深處卻感覺糟透了。甚至到了30歲時,他仍然會在心底默默地想,自己是不是活該那么不受歡迎。也許他確實有點奇怪、有點“懦弱”,不然他為什么無法更好地保護自己呢?也許那些嘲笑說得都沒錯?
2.根據你現在對于身體自動運轉的理解,評判自己當時的反應。
就喬希的例子而言,我得說,他在剛轉學的幾個星期內是處于過度激動的狀態。剛來的時候,肯定很難說出什么幽默的話,很難在游戲和課堂作業中表現很好,而其他孩子們就是通過這些來評判新同學的。那些恃強凌弱的孩子覺得,喬希是個容易對付的目標,能讓他們自己顯得更強大。而其他孩子也不敢站出來保護他。于是喬希失去了自信,覺得自己一定有什么缺陷,和大家不一樣。如果他嘗試新事物時周圍還有其他人在,這種想法會使他處于更加激動的狀態。于是他看起來總是緊張兮兮、不太正常。雖然那是一段痛苦的時間,但并不是值得恥辱的事情。
3.想一想現在需要做些什么。
我建議你可以和別人討論一下,也可以選擇當時在場的人,幫助你恢復昔日畫面中的更多細節。我也建議你寫下對于這些經歷的新舊兩種看法,放在手邊隨時提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