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學史研究》文選:人物志卷(下)
- 汪高鑫主編
- 1595字
- 2020-04-07 11:49:53
二十世紀中國史學的嬗遞與發展
面臨世紀之交,中國史學如何發展?訪問伊始,戴逸先生便尖銳地提出這一史學發展的全局性問題。對此,戴逸先生沉吟下說,我常常回顧這一世紀以來中國史學嬗遞與發展的形勢,也可說是整個中國的新史學的發展吧。因為辛亥革命以前基本還是傳統史學。對于中國來說,真正意義的新史學,即利用外國傳入的一些近現代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歷史,則是進入20世紀以后的事了。從那時到現在的歷史學者,大約可以分成這樣四代,即轉型的一代、開創的一代、繼承的一代和探索的一代。
最初活躍于20世紀中國史壇的一代史學家是轉型的一代。當時出現了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等這樣一些大師級的史學家。我們說他們是轉型的一代,是說他們的研究方法與傳統的方法不同,從傳統轉向近代。這一代人做出有很大的成就,如梁啟超的歷史研究法、王國維對考古材料的利用、陳寅恪對多種文字的掌握等等,不僅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而且開了中國新史學的風氣之先,留下有很多寶貴的東西。
第二代便是五四以后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史學家。馬克思主義開始是作為一種政治理論傳入中國的,真正進入歷史學是稍晚些的事情。第二代也可說是20世紀中開創的一代。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研究歷史最早期的代表是郭沫若。當然李大釗也算一個,但李大釗更主要的精力是放在政治方面。郭沫若的古代社會研究確實是開創性的。此外這一代史學家還包括范文瀾、翦伯贊等等,他們的許多研究和論述都是屬于開創性的。如范老的《中國通史》,就是采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來系統地解釋中國通史。郭老主要研究的是中國古代史,即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點來解釋古代社會,而范老則是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點對中國歷史做了一個全面系統的闡述。所以我們說這些史學家是開創的一代。
新中國成立以后成長的這一代是第三代。我們就屬于這一代。這一代是繼承的一代,當然,繼承中也有創新,即繼承郭老、范老、翦老等這一代馬克思主義史學大師的成就繼續走下去的一代。在這一代史學家的成就中可以看出,一些通史、斷代史的內容豐富了,材料也比較準確了,多種領域也都有了更深入的探索。但是我們這些第三代史學家,由于客觀原因,在取得成就的同時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一是與當時世界學術界的隔絕不了解;一是經歷政治運動較多,受左的東西束縛較多。
新的一代是20世紀以來史學發展的第四代,是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一代。我說他們是探索的一代。他們能夠提出許多新問題,也能夠接受一些國外的歷史學術成果。當然這些成果有一個是否正確,是否適合中國情況的問題。對此我的看法是:這些國外的歷史學成果,并不都是好東西,但也不都是壞東西。學習借鑒,一分為二,對推動我們的學術工作還是有益的。第四代的歷史學者確實在探索。當然各代都在探索,但第四代學者探索的特點更明顯,更突出。以往我們長期與世界學術界無聯系,不太了解世界學術界的情況,但現在通過一些翻譯介紹,對世界學術界了解增多了,同時經過“文革”后的反思,對于一些左的東西人們有了較清楚的認識,這些都為第四代歷史學者的發展提供很好的外部條件。現在是世紀之交,向下一世紀的史學過渡,將是第四代歷史學者的任務。我認為,第四代歷史學者如何更快地成長,更快地成熟,并在史學界逐漸發揮更大的作用,是我們當前歷史學界最大的問題。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現在整個青年中,對歷史學淡漠的傾向比較重。因此,從現在起到下個世紀,如何推動中國歷史學的發展,第四代的歷史學者可以說是重任在肩。客觀規律已決定我們這第三代快要退出歷史舞臺了,我們將中國史學的前途寄希望于第四代歷史學者。正是基于扶持第四代歷史學者的考慮,我們史學會準備在明年召開一次青年史學家的會議。幾年前我們曾組織過一次這樣的青年史學家會議,當時規定是要四九年以后出生的。這次會議成員要更年輕的,要五四年,五五年以后出生的。這主要是寄希望于青年一代。或許這也算是史學發展的希望工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