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學史研究》文選:人物志卷(下)
- 汪高鑫主編
- 2151字
- 2020-04-07 11:49:53
從當前史學談史學發展的趨向
回顧了近一個世紀來,中國史學幾代學者的嬗遞及特點,戴逸先生繼續概要地說明當前史學發展的一些新特點,并對中國未來史學的發展做了前瞻性的展望,表示了對未來中國史學繁榮發展的信心。
戴逸先生說,隨著思想從左的束縛中解放和國家改革開放的深入,歷史學也愈來愈繁榮,已真正呈現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其中突出的情形,一是有關社會史的研究近年來受到重視,其中如人口問題、災荒問題、家族宗族問題,秘密社會等問題,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視。而以前有關社會史的研究是比較缺乏的。社會史研究中注意引進西方社會學的一些理論和方法來思考中國歷史中的一些問題。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從八十年代開始,有關文化史問題的討論,也逐漸成為學術界的熱門,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其中如中西文化的比較研究、中國文化的建設、從歷史發展看中國文化的走向等,從八十年代一直到現在,依然很熱。此外,有關國學的討論、有關新儒學的討論等,很多歷史學學者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中國近代化的問題,也是近年學術熱點之一。中國近代化究竟怎樣開始的?中國近代化的道路是怎么走的?等等,這些問題可以說,是直接跟現代史的發展密切相關的,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建國后近代史的研究,在毛澤東同志的直接關懷下,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形成與中國古代史、世界史三足鼎立三分天下的態勢,然而真正深入展開和對廣泛問題的探索,還是在改革開放以后。思想的解放,逐漸推動中國的史學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多。
新中國成立以后歷史的研究受到特別重視,也是中國史學活力的表現。以前中國史學界是重古代史,解放以后是重近代史,但這近代史也只注重到五四運動,后邊的則只有黨史,別的就不敢碰了。后來才逐漸有人研究民國史,“文革”后則開始出現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趨向,我個人認為,越是靠近我們今天的歷史,越難研究,但也越重要。因為這段歷史與現實是息息相關的,可借鑒的內容比較直接。當然,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難,如一些資料看不到,時間太近使有些問題說不透,當事人依然活在世上,不易評說等等,但是整體說來,研究的禁忌要比改革開放前少多了。我們應該盡快地把現代史的研究發展起來。中國的史學在下個世紀要發展,就應該重視當代史的研究,重視當代史的研究本來就是中國古代史學的一個好傳統。現在國外也很重視當前歷史的研究。目前,史學界出現的重視現代史、當代史的趨向,是中國史學健康發展的表現,它必將為向下世紀過渡的中國史學注入活力。當然,要真正把現代史、當代史的研究開展起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現在社會上出版的有關共和國史的著作不少,有寫“文革”的,有寫反右的等等,但是這中間大多是從文學的角度或新聞的角度來寫,缺乏一種歷史科學的嚴肅性。把包括共和國史在內的現代史作為一種科學的歷史寫作,對于我們歷史學者來說,仍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最近,在史學會的參與下,組織力量搞了一套《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從后向前編,規模很大,估計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可以出幾卷。盡管這還是個積累資料性的工作,但對于整個科學研究,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當然“當代中國研究所”搞了一套叢書,他們是權威性的,由各個部牽頭來搞的,如“當代工業”由工業部委來組織,“當代財政”是由財政部來組織。此外,他們也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央黨史研究室也在搞類似的作品。
我常想,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的大國,文化和歷史的資料十分豐富,中國的歷史學應是一個很有前途的學科。一旦我們國家的經濟搞上去了,我們的歷史學必然會有一個很大的發展。至少從為前代修史和修當代史的傳統看,我們還沒有一部令人滿意的,國家級水平的清史、民國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其中清史三百年,民國史三十多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還在不斷地向前發展。這三部大史的編纂都需要我們做大量的研究工作。即使是條件較成熟的清史,也還存在不少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全國的清史界的真正發展是在“文革”以后。人大清史研究所是在1978年成立的。成立后曾組織力量編寫過《簡明清史》和《清史人物傳》,但是由于匆匆上馬,成于眾手,因此也不可能達到國家修史的高水平。清代歷史前后300年,正是世界急劇向近代發展的時期,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到清代歷史的發展,豐富了清代歷史的內容。其中外交、商務、軍事日益頻繁,采礦郵電、紡織等工業逐漸形成和發展,都是以往歷史所沒有的內容。同時清代還留下有大量的檔案材料沒有整理,其數量之大,實為驚人,如果按照現在一年四期的《檔案研究》雜志的檔案發表速度估算,要一萬年也發表不完,其中包括十分重要的檔案。此外還有其他方面的材料。比如現在我們正在編一部《李鴻章全集》,這是上海圖書館的顧廷龍先生邀請我和他一起編的。因為解放時李鴻章的家人都到美國等地,把很多東西都留在上海的家中。當時任上海圖書館館長的顧先生知道后,便保存了起來,這次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資出版。這部全集估計要到2200萬字,是迄今最大的一部全集,比以前吳汝綸編的“全集”要多出三分之二。其中很多是非常重要的內容。這些新材料的發現,必然會引發新的認識。當然,等所有的檔案材料全看完后再研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覺得無論是清史、民國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目前仍需要分專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個案研究的成果就是一部史書的底子,是史書編纂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