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學史研究》文選:人物志卷(下)
- 汪高鑫主編
- 1560字
- 2020-04-07 11:49:51
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開創歷史研究新局面
王檜林教授馳騁議論,直抒胸臆,由古代、近代進而談到“五四”以后中國史學的發展。他說,馬克思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輸入,開創了中國歷史研究的新局面,擴大了研究領域,使研究更加深入,引導人們對歷史發展規律的探尋,把中國史學大大推進了一步,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馬克思主義史學成為中國史學的主導,對中國史學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對中國歷史研究在指導思想上的影響,我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唯物史觀的社會結構論。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幾個方面構成一個整體社會結構。從這種社會整體結構上,或者說在這種理論基礎之上,研究以往的中國歷史。
二、階級和階級斗爭學說。用階級分析的方法研究、看待歷史上的事物。這也是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研究歷史問題,過去沒有這樣做過。
三、勞動人民的歷史地位。即認為勞動人民或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的主人。這種歷史觀點的提出,產生的影響非常大,涉及很多方面的問題。
四、辯證法在歷史研究上的應用。注意到了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反作用,注意到了量變和質變的不同,認識到了改良與革命的區別等等。
馬克思主義史學逐步成為中國歷史研究的主流,相應地寫出了有價值的、有開創性的著作。這在史學史上常常講到。三、四十年代開始出現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新中國成立以后又取得了很大成就,得到了全面發展。
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我們在領會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的立場、觀點、方法上沒有下功夫,歷史研究中存在簡單化和形式主義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傾向,給中國史學帶來不利的影響。這種情形在“文革”這樣一個特殊的政治環境中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我們在理論上缺乏創造性。有關歷史唯物主義的著作,主要的依然是三、四十年代以來蘇聯人的說法,沒有多少新的內容。毛主席曾經講,“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我們應當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去開拓和創新。歷史理論也應當是這樣。
有幾個問題可以提出來探討:
一、注意到了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而忽視了反作用。曾經有人把歷史唯物主義說成是經濟決定論不是全無根據。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出經典論述的時候,主要講的是生產力的決定作用。后來恩格斯對此作過一些補充說明。然而,這至今仍是我們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歷史的一個比較欠缺的方面。
二、經濟基礎的規定性不清楚。生產力、生產關系屬于經濟基礎,制度應屬上層建筑,那么經濟制度屬于經濟基礎還是上層建筑?經濟基礎處于生產力和上層建筑中間,它的上下關系到底怎樣?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對于經濟發展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對此應當怎樣進行理論概括?
三、應當以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觀點研究階級社會的歷史,但簡單地使用階級分析方法研究歷史,使復雜的社會歷史簡單化和形式化了。這種現象有些表現得十分明顯,有些在表面上表現得不明顯,但實質上仍屬同一種情況。如過去講古代史,反對改革的保守派就是大地主,主張改革的就是中、小地主。這些問題簡單地用階級斗爭觀點來分析理解,是很難講清楚的。
四、以“大批判”的眼光對待豐富的歷史遺產。用所謂大批判的眼光來研究歷史,主要會產生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全盤否定,否認有可以繼承的任何東西。另一種是為了政治上的需要,有時又不可避免地用過去的東西為現實服務,以至本來是不好的東西,也可以歪曲成好的加以繼承。用這種簡單的眼光和方法對待豐富的中國歷史遺產,在前一個時期的各種書上幾乎都有表現。如哲學史的寫法,分析某位哲學家,僅以此人的觀點是唯物還是唯心、是辯證法還是形而上學來區別,然后再戴上政治帽子,據此給予肯定或否定。這幾個方面我們要認真思考。我們的史學理論要有一個大的發展,歷史研究才能開創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