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從中國古代史學理論談起

簡短的寒暄之后,談話轉入正題。王先生首先講的是中國古代史學理論的有關問題。

從古至今,特別是近代以前,中國的史學十分發達,在世界上占有顯著地位。中國史學的成就是很大的,特別是在記述史學方面成就更引人注目。但中國史學也有局限,主要表現在缺乏具有恢宏的架構、嚴謹而系統的史學理論和史學方法論。缺乏邏輯嚴密、結構宏大、系統而完整的理論著作。

中國史學最早講“左史記言、右史記事”。這表明了一種規范式的史學模式:記言和記事。中國的歷史著作,無論什么體裁,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等等,主要記的是言和事這兩方面的內容。雖然,中國史學也涉及“道”和“器”、“理”和“事”等概念,在敘述歷史的時候,也有概括性的論斷,也時時表示自己的見解,但是,史家著史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如同顧炎武所概括總結的那樣,“于序事中寓論斷”,通過記事以明理。顧炎武認為這是一種最好的寫史形式。

如果用辯證法的觀點來分析,任何事情的利和弊、對任何事情的“見”與“蔽”,都是結合在一起的。在這方面是利、是“見”,在另一方面就可能是弊、是“蔽”。過分強調了“于序事中寓論斷法”,就會把歷史觀點、史學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消解于對史實的敘述中去了。雖然在史事的敘述過程中不時會有思想性或觀點性的東西的表露,甚或還有意表露得十分隱諱,讓讀者去領會、體察作者的真實意圖,但是少有專門下功夫去研究歷史哲學或史學理論的著作,沒有形成體系,而是把它們溶解于歷史事實中了??偲饋砜?,散見于各處的歷史思想是非常豐富、非常卓越的,然而也正是由于這種原因,使之缺乏一種成體系的歷史理論或史學理論。

分析起來這是有原因的,中國古代有一種很受推崇的觀點:“天下惟器”,“盡器則道在其中矣?!保ㄍ醴蛑Z)這種道在器中或理在事中的哲學觀點,直到今天仍被極端推崇。嚴格地說,如果機械地遵守道不離器、理不離事,把道、器、理、事的關系絕對化,那么,意識形態就沒有相對獨立性可言了。舉例來說,如果絕對化地理解這種道器、理事關系,那所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就不可能。另外一種情況是,一個人的思想匯入社會和歷史中,已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就是一種客觀存在,它并不會因為這個人本身的消失而消亡??鬃颖救嗽缫巡淮嬖诹?,他的思想卻不會隨之不復存在,后人可以從他思想的載體中探討他的思想。這樣,道和理可以成為人們的研究對象,也可以成為一種理論體系。

中國古人強調經世致用、學以致用,這是對的。但這里的“用”字,不可狹隘地理解,如果太強調用,就會走上歧途?!拔母铩敝兄v學習毛主席著作要“立竿見影”,要“對號入座”,這就是對“用”字的狹隘理解的明顯例子。在歷史研究中,中國古人強調史學的借鑒作用和“資治”功能的一面,只注重歷史經驗為政治的利用、為君主的借鑒。卻不太重視探討歷史運動的本源。要達到借鑒的目的,從歷史上舉例以明之就可以了,沒有必要進行更深入的本體論、方法論的探討。

要說明這個問題,可以舉三部史書為例?!妒酚洝肥且徊績炐愕臍v史名著,在世界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司馬遷寫《史記》的目的很明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自己認為他的書是達到了這個目的的,后人也認為《史記》是典型的“圓而神”的著作。但司馬遷并非從中總結出系統的理論。王夫之的《讀通鑒論》是表達了他的歷史觀點和看法的。但他也是在敘述史事的過程中發表議論,就史事來講他的思想觀點。他的歷史思想雖然很精彩、豐富,卻仍未構建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這是“盡器則道在其中”在史學著作上的反映。章學誠的《文史通義》在史學理論方面內容豐富,達到了中國古代史學的最高水平。但這部著作依然是因題命篇、分纂而成。他的思想和觀點還散見于其他著述和一些書信之中。如果想要了解章學誠史學思想的整體內容,仍需現代人為其勾勒、總結,他本人并未把他的史學思想作有體系地總結和闡述。

以上是三部歷史理論和史學理論豐富的著作,它們尚且如此,其他史書就不必多說了。中國史學有很大成就,其局限也一直存在。對此,我們應該有系統地研究古人的思想,由我們為他們總結。中國古人具有很高的智慧,不少論斷和觀點今人看了仍然驚嘆不已,但是沒有構建具有完整的邏輯體系的歷史理論,則是一個明顯的缺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子长县| 旺苍县| 张家口市| 沧州市| 上思县| 绥江县| 江川县| 绍兴市| 德令哈市| 吉首市| 达尔| 东方市| 手游| 扶余县| 南岸区| 兴义市| 文昌市| 东海县| 谷城县| 武宁县| 乐昌市| 莱芜市| 永康市| 富宁县| 云浮市| 许昌市| 江永县| 通辽市| 宜州市| 江达县| 黑龙江省| 甘孜| 辽阳县| 湛江市| 阿拉善盟| 景德镇市| 宿松县| 余姚市| 武义县| 同心县| 石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