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喪家狗”們揚眉吐氣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都想以其學易天下,到處奔走游說。孔子周游列國,常常不被待見。有一次在鄭國他和弟子們走散了,一個人倉皇地東張西望,被看到的鄭人形容為“喪家之犬”。子貢把鄭人的話如實告訴孔子,孔子答曰:“然哉!然哉!”和孔子一樣,孟子也帶著他的弟子們周游列國,宣傳他的仁政主張。但和孔子困厄陳、蔡,惶惶如喪家之犬不同,孟子在各國都受到了統治者的厚待。

在諸子百家當中,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不走極端,講究仁義禮樂,追求天下和諧的秩序,懷有救濟蒼生的遠大理想。然而在春秋戰國禮崩樂壞、戰爭頻繁的時代,孟子和孔子一樣,雖然周游列國,不憚艱險以發揚儒家學說,但終究不能致用,晚年也選擇了教學著述之路。

《論語·雍也》記載:“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儒者有大小之分,大者稱“君子儒”,小者稱“小人儒”。對此解釋,歷來有些爭議。清時學者劉寶楠《論語正義》提出:“君子儒能識大而可大受,小人儒則但務卑近而已。君子小人以廣狹異,不以邪正分。”更簡潔、通俗些說,君子儒是有思想的,而小人儒僅通些禮儀。孔子年少時在鄉里為紅白喜事吹嗩吶之類,應該也屬于“小人儒”,但他不滿足于此,終成“君子儒”。所以,他教導學生子夏說:“你應當要爭取作君子儒,不要滿足于作小人儒!”

漢高祖劉邦也重儒,但他重的只不過是“小人儒”,滿足于宮廷禮儀好顯擺作皇帝的威風,至于國家意識形態方面還是傾向于道家的“黃老思想”。這種思想統治了近70年,即從漢開國直至漢武帝劉徹繼位之后一兩年。對此,梁啟超非常精到地剖析:

當時百家,莫不自思以易天下,何為不一于他而獨一于孔?是亦有故。周末大家,足與孔并者,無逾老、墨。然墨氏主平等,大不利于專制;老氏主放任,亦不利于干涉:與霸者所持之術,固已異矣。唯孔學則嚴等差,貴秩序,而措而施之者,歸結于君權;雖有大同之義,太平之制,而密勿微言,聞者蓋寡;其所以干七十二君、授三千弟子者,大率上天下澤之大義,扶陽抑陰之庸言,于帝王馭民最為適合,故霸者竊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漢高在馬上,取儒冠以資溲溺;及既定大業,則適魯而以太牢祀矣。蓋前此則孔學可以為之阻力,后此則孔學可以為之奧援也。

由此可見,天下大定之后儒學取代黃老學說是不得不然的趨勢。何況劉徹當太子時身邊有幾位儒門子弟,如他的老師衛綰、王臧等,他不能不深受影響。

漢朝建國立朝70年了,老一輩的忠臣能臣差不多死光了,人才問題越來越突出。劉徹繼位第二年迫不及待詔“舉賢良方正能言直諫之士”,面向全國公開選拔人才。名義上是皇帝親自考試,實際由衛綰代為主持。

董仲舒埋頭苦讀到“三年不窺園”的地步。他早已取得博士資格,但是屬于閑職。這時,他覺得時運到了,機不可失,便三次上書應對。董仲舒著重推“大一統”理論,即一切一統于天子,并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理論在隨后詳述。對此,衛綰非常滿意,將董仲舒取為第一,并推薦給劉徹。同時衛綰還提出,各地推薦來的人才中,有贊同申不害、韓非、蘇秦、張儀學說的,一律罷黜。申不害、韓非是法家思想代表,蘇秦、張儀是縱橫家代表。對此建議,劉徹基本同意。

竇太后聽說新錄用一批儒生,大發雷霆。劉徹還得看她的臉色,便將衛綰撤職,將董仲舒安排到江都易王劉非那里任國相,但同時任用另一批儒者:竇嬰為丞相,田蚡為太尉,趙綰為御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申公為太中大夫。其中竇嬰是竇太后堂侄,趙綰是研究《詩經》的學者,申公是他的老師。這樣的任免,應該是考慮某種平衡吧!

趙綰、王臧為衛綰抱不平,建議劉徹今后自作主張,不必事事請示太后。竇太后得知了又動怒,說:“趙綰和王臧想當第二個新垣平啊!”新垣平是漢文帝劉恒時期一個巫師,說是望氣能見文帝,因為長安東北有五彩神氣,因此得寵。后來有人揭露那是胡說八道,便被治以“參夷”(誅滅三族)之罪。竇太后顯然指趙綰和王臧也是欺詐之言,并要求像對新垣平那樣治罪。她還派員查到趙綰、王臧以權謀私的證據。劉徹無奈,只好將趙綰、王臧下獄。他們害怕真像新垣平那樣株連三族,連忙自殺。另外,竇嬰、田蚡和申公也被免職,改任信奉黃老思想的許昌為相,又達到某種平衡。

這樣,儒道相對平靜了幾年。前138年九月,詔選天下博學而有才的人,突出者破格重用。那么,這次重用了些什么樣的人呢?

——嚴助。即莊助,著名辭賦家,任中大夫—類似現代議員。有天陪侍閑談,劉徹問嚴助在老家會稽時情況,嚴助說:“家里很窮,連一個朋友的女婿都敢侮辱我。”劉徹問:“那么,你現在最想要什么?”嚴助說:“我想當會稽太守,衣錦還鄉,榮歸故里!”劉徹馬上任命他為會稽太守。但幾年過去,沒什么政績。劉徹賜書責問:“怎么一直聽不到你的政績?”嚴助連忙上書謝罪,表示希望入京侍奉皇上。于是被調回中央,專門寫歌功頌德的文章,寫了幾十篇。后來因為與淮南王劉安私交甚密,劉安謀反,受牽連而誅。

——朱買臣。名氣很大。家貧好學,《三字經》中“如負薪”典故說的就是他。因老鄉嚴助推薦,也拜中大夫、會稽太守,后位列九卿。東越多次反叛,朱買臣獻計獻策,并主持平叛有功。但他在歷史上留名是因為休妻。未得志之時,妻子崔氏嫌他沒出息,鬧改嫁,要他寫休書。他請妻子忍一忍,等時來運轉。崔氏卻說即使他將來作了高官,自己淪為乞丐,也不會去求他。他只好寫了。沒承想他果然升官發財,她又悔又恨,便蓬頭垢面到他面前,哀求允許回朱家。他騎在高頭大馬上不動,叫人端來一盆水潑在馬前,說:“你如果能將潑在地上的水收回盆中,我就同意你回我家!”她聽了羞愧難當,自盡而死。后朱買臣被貶,又因卷入淮南王劉安謀反案被斬,只留下一個“覆水難收”的典故。

——吾丘壽王。因棋藝出眾被召為“待詔”(隨時聽候皇帝的詔命),后有提拔,但也因犯法被殺。留有《吾丘壽王賦》15篇。

——司馬相如。名氣更大。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說:“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其代表作為《子虛賦》,后人稱之為“賦圣”和“辭宗”。他原來買了個官職,但劉啟不喜歡辭賦,他因病退職。劉徹讀到《子虛賦》拍案叫絕,以為是古人之作,嘆不能與作者同時代。身邊人便介紹司馬相如,劉徹馬上召他進京。司馬相如說:“《子虛賦》寫諸侯王打獵,格局太小,請允許我再寫一篇天子出獵的文章。”這就是《上林賦》,更富文采,開創漢代大賦的一個基本主題。此賦一出,司馬相如被重用為官,后又因受賄及病被免。他與卓文君私奔的愛情故事也流芳千古。

——東方朔。名氣也挺大。劉徹征四方士人的號令一出,他上書自薦,詔拜為郎官等職。他言辭敏捷,滑稽多智,常在劉徹面前談笑取樂,也談政治得失、強國之計,但劉徹始終把他當戲子看待,不予重用。東方朔留有《答客難》等名篇。

——枚皋。辭賦家枚乘之子,他子承父業,17歲就斗膽上書梁共王劉買,被召為郎官,后來獲罪流亡長安。劉徹聽說,召他當面試賦,重新入官,長期做文學侍從。班固說他“為文疾,受詔則成,故所賦者多”,所作之賦有名的就有120多篇。

——終軍。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被選為博士弟子時僅18歲,受劉徹賞識,升至諫大夫。他先后出使匈奴、南越,不辱使命。當時,南越宣布脫離漢朝,自立皇帝,侵擾漢邊,劉徹要委派使者去恢復關系。終軍挺身而出,表示:“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終軍到那里,不想丞相發動兵變,殺南越王及漢使者。終軍被殺時年僅20余歲,世人稱“終童”,“請纓”一詞則成為為國勇擔重任的代用語,沿用迄今。

這批人的確也都是那個時代的風流人物,但顯然跟后世所理解的“儒”差異很大,沒一個是典型的儒士。再一點請注意:這批劉徹親自選拔的人才,幾乎大多沒有善終,凸顯當時官場生存環境之險惡。

本年(前136年)又置“五經博士”,這是尊儒的又一重大舉措。“五經”指儒家5部主要的經典:《詩》《書》《禮》《易》《春秋》,沒包括《論語》《孟子》。博士制度秦朝時開設,沒有限制是儒家還是法家。劉徹首開歷史先河的是只限于儒家經典,以后歷代如此。儒學從此成為國學、官學。有人說這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實際意義,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他學說被禁,只不過沒被列入國學、官學而已。

對此,竇太后反應如何不得而知。也許她重病在床,根本沒聽說,或者說劉徹根本不用看她的臉色行事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城县| 沙洋县| 天峨县| 公安县| 恩平市| 峨眉山市| 新乐市| 棋牌| 徐水县| 兴城市| 许昌县| 淳安县| 甘南县| 蒙城县| 太谷县| 个旧市| 青州市| 阳泉市| 温泉县| 旺苍县| 杭锦后旗| 托克逊县| 金阳县| 开封县| 吕梁市| 文成县| 云南省| 鄂托克旗| 乐都县| 宁安市| 随州市| 云南省| 武邑县| 剑河县| 策勒县| 曲沃县| 莱西市| 韩城市| 扬中市| 宜兴市| 云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