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道真影:重解道德經
- 星賢
- 1553字
- 2020-03-27 13:23:18
第八章 上善若水
通行版本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古本合校
上善如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亞,故幾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注:這里的“不爭”二字,在帛書《老子》甲本中為“靜”,在帛書《老子》乙本中為“爭”,“不爭”為通行本《道德經》的寫法。根據文意,此處應為不爭之意,“靜”與“爭”應該都是抄錄筆誤。
古本注釋
善3-9:本意吉祥,美好。
亞:俯。
淵:人或物聚集之處。
予:稱贊。
事:使用。
尤:過失。
古本釋義
上好的品質如水一樣。
水善于利益萬物而不爭,處于眾人所俯身的低處,故接近于道了。
居住在吉祥的地方,心系吉祥所聚集之處,稱贊吉祥的上天,言說吉祥的信息,匡正吉祥的統治,使用吉祥的才能,行動于吉祥的時機。
因為不爭,故此沒有過失。
真經解讀
上一章講天地與圣人的無私,本章則講到了水的品質。老子對水的喜愛溢于言表,我們來看看他是怎么評價水的。
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之所亞,故幾于道矣。
老子把高尚的品質比作水,因為水具備兩種優秀品質,即善利萬物和謙下不爭。
首先,水善利萬物。水本沒有善惡之分,但水非常善于利益萬物。水是生命之源,它化作雨露滋潤萬物,也匯成溪流供眾生飲用。水對萬物的益處之多數不勝數。當然,水偶爾也會泛濫成災,但它對于萬物來說更多的還是利,而不是弊。
另外,水謙下不爭。眾所周知,水往低處流。水總是流淌在眾人腳下的最低處,從這一點就能體現出水的謙下和低調來。水只是默默地流淌,完成自己作為水的使命。它利益了萬物,但從來不求回報,也不會與任何同類或異類去爭高下。誰見過水去求去爭嗎?沒有。
由于水具有上述兩大高尚品質,故此老子說,水的特性已經很接近于道了。
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接下來講的是做人應如何效法水的高尚品質。水善利萬物,那么人也應該利益眾生。人要怎樣利益眾生呢?老子分七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居善地:要居住在吉祥的地方,這樣大家才會健康愉快。從這里就可以看出通行版《道德經》中“處眾人之所惡”是說不通的。
心善淵:要心中向往吉祥之所在,這樣人們才能獲得吉祥如意的生活。
予善天:要贊美吉祥的上天,這樣人們就能與天道更加親近。
言善信:要言說吉祥的信息,這樣才能把快樂帶給別人。
正善治:要匡正賢明的統治,這樣將會使社會得到更好的治理。
事善能:要使用優秀的才能,這樣才能讓人們的才能造福大眾。
動善時:要行動于有利的時機,這樣就能更好地抓住機遇,使事情更容易成功。
做到了上述七條,其實也就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這種利己利人、利益眾生的善行可以說就是圣人之所為了。
夫唯不爭,故無尤。
人效法水而利益眾生,那么水謙下不爭,人也應該不爭。人如果能做到不爭,就說明他不再執著于名、利、情。正因其不執著于這些,所以也就不會造成這樣那樣的過失了。
這一點說得很精辟,人類的很多問題的確是由于爭斗而產生的。包括那些為爭奪資源而引發的暴力戰爭,為爭奪財富而實施的金融戰爭,為爭奪霸權而進行的軍備競爭,為爭奪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而掀起的文化斗爭及宗教戰爭。這還不算為了爭一點虛名虛利、小情小愛而引發的各種各樣的人生悲劇和鬧劇。“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這句警世恒言兩千多年來一直錚錚作響,只可惜能聽得進去的人是少之又少。
本章評述
老子苦口婆心地從天地講到流水,從無私講到不爭,希望人們也能效法天地萬物,行圣人之所為。只是人們如此沉迷于爭斗而樂此不疲,甚至覺得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都是那么的其樂無窮,就是不明白“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的道理呀!說到這,想起一首詩,不知出處,拿來與大家共勉:
清音俗世流,
紛爭幾時休,
誰能破名利,
太虛任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