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道真影:重解道德經(jīng)
- 星賢
- 1693字
- 2020-03-27 13:23:18
第七章 無私者成其私
通行版本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古本合校
天長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
注:這里的“退”字,在帛書《老子》甲本中為“芮”,在通行本《道德經(jīng)》中為“后”,“退”是帛書《老子》乙本的寫法?!巴恕迸c“后”字均可用,“芮”字應(yīng)為抄錄時誤讀的結(jié)果。本合校版選用“退”字。
古本釋義
天與地存在的時間很長久。
天地之所以能存在得那么長久,因為它們不只是為了自己而生,故能長生。
所以圣人謙退自身反而會領(lǐng)先,將自身安危置之度外反而能生存下來。
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故能成就他的私。
真經(jīng)解讀
上一章講到“浴神不死”,本章講的是“天長地久”,并且向人們揭示了天地的長久與無私之間的隱秘關(guān)聯(lián)。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天與地雖然不是永恒的存在,但是相對于人類來說已經(jīng)存在得很長久了。老子認(rèn)為天地能存在那么長久的原因是:它們并不只是為了自己而生。天地包容萬物、養(yǎng)育萬物,它們不是只為讓自己過得更好而生,而是為了與萬物和諧共生而存在的。所以說,天地不曾自私地生存,故能長生。
從表面上看,似乎很難理解其中的道理,為何不自私就能長生了呢?其實這句話的深層含義是:只有為了整體而作為,才能獲得更大的益處。只為了小我而為,表面上小我能得到利益,但由于損公肥私,大我的利益就會因此而受損;大我利益受損必然會影響到小我的利益,故此小我的利益并不能長久。正所謂覆巢之下無完卵。反之,為了大我而為,由于整體都能受益,故而小我也能不斷從中獲益,于是大家的利益便都能長久。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同樣是用天地之所為來引出圣人之所為,遵循圣人效法天地之理。圣人心懷大我,不以自身的利益為重,因此常常謙退,把自身置于眾人之后。但正是由于他的謙退不爭,才更有利于大家的共同進(jìn)步。當(dāng)大家都得到了發(fā)展,圣人自然也就與大家一同發(fā)展、一起領(lǐng)先了。
打個比方,就像我們常常提到的“共同富裕奔小康”,就是指要以全體人民的利益為重,不以私利為先。當(dāng)一個人的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要“謙退”一些,幫助其他人一起致富。當(dāng)大家達(dá)到共同富裕之后,這個“謙退”之人當(dāng)然也會是一個非常富裕的人了。反之,自己已經(jīng)十分富有了,還要急功近利、巧取豪奪,置他人的利益于不顧,不斷拉大貧富差距,以致引起民眾的反感,這樣的富有必然不會長久。
從更重要的方面來說,在生死存亡之際,圣人為了保全大眾而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當(dāng)他這樣做的時候,反而有可能大家都能生存下來。否則,置大眾的安危于不顧,只想自己偷生,其結(jié)果往往是全軍覆沒,包括自己。
“外其身而身存”的例子太多了,比如在火場中冒死排除爆炸物的人,在抗洪搶險中用身體堵住決口的人。在那一刻,他們所做的就是圣人之所為。貪其身而身亡的例子當(dāng)然也有很多,請讀者們自己思考,這里就不多贅述了。
不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
圣人無私,正因為他的無私,所以能成就他的私。這與馬云的那句名言——賺錢不是目標(biāo),而是一種結(jié)果——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可以把馬云這句話改為:私不是目標(biāo),而是一種結(jié)果。如此,這兩句話是不是意思就很接近了?
這句話同樣隱含著一個深刻的哲理:當(dāng)把公眾的利益作為目標(biāo)的時候,將能使每個人的私利都得到滿足;當(dāng)把更重大的事情作為目標(biāo)的時候,小目標(biāo)的實現(xiàn)只是順帶的結(jié)果。
本章評述
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一個很高級同時也很樸素的價值觀——整體大于部分。整段話都是圍繞著這樣一個觀點來闡述的。這個道理說起來大家都明白,但真正實行起來,可能就沒那么容易了。作為一個個體的人,真的需要有極其廣闊的胸懷才能做到“不自生”,才能“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才能放下小我、成全大我,這就是真正的大公無私。
當(dāng)每個人都懂得了這個簡單而樸素的道理,我們的社會自然就不會再有那些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爭名奪利、見義不為的事了。人們也就不會再把老子的話理解成——為了成就自己的私利,先要裝模作樣地謙退和無私一番——這種猥瑣的理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