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帝笑了99次
- (英)彼得·凱弗(Peter Cave)
- 2291字
- 2020-05-13 17:25:56
3 我被創造出來了,對不起
我遭受了不公正的對待。
我是誰?我是你們在幾年前、一年前、幾分鐘前因為避孕而沒能誕生的那個人。像我這樣的人還有好幾億,我們都遭受了不公正的對待。
你們這些有幸存在的人,熱烈討論著人類生命的價值。你們努力維持人的生命。你們設置了法律制度、道德壓力和制約體系,以防止人們被殺害。你們有醫院、疫苗接種和篩選計劃,還有安全保障、衛生條例、保健診所,以幫助活著的人繼續活下去。你們大多數人都對殺嬰行為(謀殺兒童、嬰兒)感到毛骨悚然,都對孕晚期墮胎嗤之以鼻。你們會說:新生兒和子宮里即將出生的胎兒,在道德上有什么區別呢?
你們中的一些人,已經在道德上將墮胎等同于謀殺。如果從道德層面看,在孕晚期進行墮胎與殺嬰有著同等過錯,那么墮掉稍早于此的胎兒又該怎么看呢?或者按日倒推,那些更早或再早一些的胎兒呢?16周的胎兒和比他再早一天的胎兒,還有比后者再早一天的胎兒,他們在道德上有什么區別呢?我們這樣一直倒推下去,直到回到我們受孕那一刻。
受孕—這就是區別所在!在受孕前,沒有任何個體能成為一個人。根本沒有什么“潛在的人”。只有當卵子受精后,我們才可能成為擁有感情、智慧、愛與欲望的活生生的人。
我可以譴責你是數量主義者和空間主義者,甚至是“物質主義者”,但哲學家對于“物質”這個概念有特殊的理解。沒錯,在受孕前,卵子和精子間還有一段距離—它們之間有很大的結構差異或物質間隔—但是,為什么這種數量和空間上的事實,會扯上道德問題呢?精子和卵子的存在,并不代表它們是潛在的人。的確,我們無法預知哪個精子會讓卵子受精—卵子將會發育成胚胎、胎兒、嬰兒、兒童和成年人。毫無疑問,在受精之前一定有一顆特定的精子,暫且叫它賀姆(Herm),最終它將使某顆特定的卵子—暫且叫它艾格維娜(Eggwina)—受精。沒有受精行為,就不會產生受精卵。在那一刻,任何避孕行為都會阻止賀姆和艾格維娜相結合,阻止受精卵產生,從而阻止人們如此珍視的胎兒、嬰兒和成人的生命產生。
如果殺人有錯,那不生孩子不也有錯嗎?
要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回到嬰兒身上。畢竟,對于以上問題有一種快速省事的回答:我們活著的人通常并不想死,但那些還沒有被生下來的人,卻根本沒有自己的想法—應該沒有吧?
殺死嬰兒有什么錯?這不單單是個令人憤慨的問題,而且是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它要求我們找出使人們普遍認為這是道德錯誤的原因。準確而言,哲學家們提出的這個問題令人不安—有時他們提出問題,是因為本身心有不安。當然,他們也可能有哲學上的擔憂,擔心在某些情況下不該提出某些問題。這就把問題引向了自由表達的意義的話題(見第9節),而此處的問題是,我們必須在哲學語境下思考—殺死嬰兒有什么錯?
如果我們簡單回答“我們失去了一條未來的寶貴生命”,那么墮胎當然是一種道德錯誤。這是因為,墮胎一旦發生,那么未來的生命(孩子、成人)都會逝去。如果我們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阻止了胎兒的誕生,繼而阻止了胎兒長成兒童和成人,那么未來的生命同樣會逝去。再往前倒推,節欲自然也是錯誤的,這一樣會阻止兒童和之后成人的誕生。
當然,懷上一個胎兒也會妨礙其他胎兒存在的可能,沒有人會懷疑所有潛在生命的可能性。如果我們不能養活自己創造的生命,那么創造更多的生命也是不可取的。困惑在于,如果說避孕和墮胎有錯,那就是會殺掉未來原本可以誕生的人,那么,不僅僅是避孕、節欲,其他類似的行為同樣是錯的。如果就“會扼殺原本可以存在的生命”而言,那么守貞行為和殺嬰兒一樣惡劣。然而,多數人都會覺得這個結論太瘋狂了。這確實是個荒唐的結論,它把那些保持貞潔的修道士、修女,那些誓守貞節的人,都說成了殺人兇手。
*??? *??? *
所以,認為“殺人之錯在于導致未來生命的喪失是一種錯誤”,這種想法也是錯的。還有更合理的解釋—殺人之錯在于它使個體蒙受損失。想想《巴黎圣母院》里的埃斯梅拉達(Esmeralda),她只是個普通人(名字不太普通),她的內心有一種“自我延續感”。通過殺害她,我們挫敗了她的這種欲望、目標和意圖。而從根本上說,埃斯梅拉達很想活下去。這就是為什么殺她是錯誤的—以及為什么殺真正求死的人就沒有錯;還有,為什么自愿安樂死和協助安樂死是被道德允許的。再說,如果一個人沒有自我延續感和這種渴望,那么讓他無痛地死去也沒什么不好。當然,可能還有其他更好的理由可以解釋協助安樂死也是錯的,例如,這可能會給他們的至親帶來痛苦。
這樣看來,節欲、避孕和墮胎的行為,對那些沒能存活的個體并沒有錯。因為這些行為對擁有自我延續感的人沒有造成直接傷害。沒有人會真的認為卵子、精子、胎兒懷有什么欲望和意圖。因此,剛出生的嬰兒也沒有這種自我延續的意識。然而,殺嬰和某些墮胎行為仍然是錯的,會給其他人帶來痛苦,尤其是孩子的母親。此外,如果我們僅僅用理性推導來減輕因孕晚期墮胎和殺嬰所引起的心理不適或痛苦,就會引起一連串的負面效應。我們在這里絕對不是在呼吁殺嬰。
以上論證試圖證明:我們不必為那些沒有被創造出來的人憂心忡忡。與這種論證相對應地,請思考一種道德原則—“道德黃金律”—“你希望別人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別人”。多數人都很高興自己被創造出來了(他們都會這樣說,盡管沒準兒是自欺欺人)。如果你今晚準備造人,那么結果很可能就是生下孩子,而你做的這件事會讓這個孩子覺得高興,就像你為自己被父母生出來那樣慶幸—有人把你創造出來了。
把一個人創造出來,就是為了他好嗎?在我們沒造人之前,這個人是不存在的,所以如果你什么都不做,那么肯定沒有人會錯失被創造出來的機會。盡管如此,如果你相信創造一個人對他有好處,那么你就知道今晚約會該怎么做了—但請小心再小心,可要想想后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