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帝笑了99次
- (英)彼得·凱弗(Peter Cave)
- 1681字
- 2020-05-13 17:25:58
14 投票好還是逗貓好
假設今天是選舉投票的日子,你是個民主國家的熱心選民,要在幾個政黨及其候選人之間做出選擇。你當然清楚你希望誰當選,所以,你馬上就要去投票了。但是,何必去投票呢?
“我想幫幫我支持的政黨,幫它取得成功。通過投票,我會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某些特定場合,這可能是個不錯的理由,但我敢打賭,在這里不太合適。我敢打賭,你住在一個熱門選區,當選人不會因為多那么一兩票就能獲勝。在這種情況下,你的一票對你們選區的選舉結果沒有任何影響。即使真有影響,你也應該好好想想:你支持的政黨能否上臺,取決于你支持的候選人能否當選,而你的影響能有多大?
“我這一票肯定會對結果產生一些影響。”
假設你確實投了票,又能有多大影響呢?假設你支持的候選人贏了,那他就會比原來多一票;假設他輸了,他就會比原來少一票。
“嗯,這就是影響呀。”
但這對誰贏誰輸沒有什么影響。你這一票,對獲勝所需的票數規模產生的影響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沒有人會真的以為,獲得了29547張選票的候選人,會敏感到因為再多一張就歡呼雀躍。沒有人會真的以為,其他選民會因為你給候選人多投了一票就更加注意你。與其投票,還不如去熨衣服、逗貓或者去看望孤寡鄰居。
“可是,如果所有投票的人都這么想,那該怎么辦?”
我猜你的衣服會很快熨完,你的貓可能會被嚇著,你的鄰居也會措手不及。
“別傻了。我是說,如果人人都不投票了怎么辦?”
如果人人都按著我的推理繼續,就會產生他們不想要的結果。但是,并不是人人都會按我的方式去推理、思考的。所以,這種“如果人人都……那該怎么辦?”的假設是多余的。
為什么要投票?
我們做的一些事,在結果上會產生非常細微的影響—也許我們根本無法察覺,但終歸還是有影響的。如果其他人也加入制造細微差別的大軍,我們就會創造一個整體、巨大的影響。在水資源短缺時,我一個人節約用水,不太會引起注意,但這確實對社會整體的節約有所幫助。在拔河比賽時,也許我對本隊的貢獻是微不足道的,隊伍在沒有我的情況下仍可能會贏,但由于我的參與,我正在對獲勝的結果產生幫助,其他隊友也不用那么費勁。
投票可就不一樣了。請先假設我不去投票。如果我的候選人輸了不止一票,那么就算我投了一票,我仍然無法幫他獲勝;如果我的候選人獲勝,那么就算我投了一票,對他獲勝的事實也不會產生什么實質影響。
有些投票的理由或許令人信服,你可能會覺得投票是公民的義務。注意,這是一種古怪的責任感,毫無意義。你可能只是喜歡參與,或喜歡扮演投票者。進入懷疑模式,我們可能會支持馬克·吐溫的觀點:“假如投票真能改變什么,他們就不會讓我們投票。”再容我補充一點:“如果你喜歡,可以參加任何毫無意義的活動,但如果你去看望一下孤寡鄰居,或者把家里的衣服熨好,豈不更有意義?”
“如果人人都這樣想,那該怎么辦?”這種老掉牙的論調吸引了很多粉絲,包括一些道德哲學家。他們的觀點是:道德應該泛化。我們不該去問:“如果我不去投票,我可能去草地上散步,或者去摘一朵花,結果會有什么不同?”畢竟沒有人會在乎這些。我的問題是:“如果每個人都做同樣的事情,這些行為會帶來什么影響?”這就是一種道德泛化測試。
讓我們來挑戰一下這個測試。假設我真應該考慮“如果人人都……那該怎么辦?”這個問題。如果人人都覺得,反正很多人會去投票,因此決定自己不投票,轉而去做些更有意義的事情,那又該怎么辦?這里就產生了一個難題:如何接納或排除這種“很多人會去投票”的認識。也許,我應該忽略其他人投票的事實,假設我是唯一的選民。此時,我的投票就變得非常、非常重要,選舉結果完全取決于我這一票。要是這樣,我就應該拼死去投這一票。但這是不對的—因為我肯定不會真的以為我的票有那么重要。
我們必須回到現實,而不要總是去問那么多“如果……怎么辦”。別人做的事,確實會被我們的一些行為所影響。前提是,如果你是總理的競選搭檔、偶像團體的成員,或是性感模特,那么當你宣布不投票才有可能影響到其他人。而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沒有這樣的影響力。所以,在下一次選舉時,我們的任務好像應該是熨衣服、逗貓或者看望鄰居。
不過,提醒一下:我強烈建議你別隨便傳播這一點。